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雲時代”來臨 整治行業亂像是迫切任務

老早就有人說過: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卻還活著。 對於這個時代來說, 同樣也是這個道理, 有些已經成為過去, 但是依然活在心中, 有的在眼前卻如同死去, 清風吹不起半點漣漪......

2016年3月, 115網盤關停部分功能;

2016年3月, 阿裡巴巴旗下的UC網盤公告稱UC盤宣佈將終止存儲服務, 停止UC網盤的上傳服務/離線資源存至網盤功能/視頻轉碼服務;

2016年4月, 新浪微盤停止普通使用者存儲服務, 所有使用者資料保留至2016年6月30日;

2016年4 月, 迅雷快盤停止個人使用者的存儲服務, 所有使用者資料將保留到2016年6月30日;

2016年5月, 華為網盤宣佈停止使用者資料存儲分享服務;

2016年10月, 360雲盤發佈公告, 宣佈決定停止個人雲盤服務。

如上所述, 一大波兒網盤關門倒閉, 2016年曾一度被認為是網盤生死之年。 而編者又有一個疑問, 如今雖然看起來網盤企業的日子並不好過, 但是雲存儲卻是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

在此之前,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個概念, 而到現在來看, 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在網盤倒閉之時, 這邊人們正準備步入“雲時代”。

從功能上來講, 網盤主要提供檔的管理、同步、分享、備份等功能, 對上傳、下載的速度並無特別承諾, 對檔的安全, 對資料處理亦無雲存儲般重視。

雲存儲則相反, 側重于加速、安全存儲、資料處理。 加速這點, 大家都瞭解上傳、下載速度對於互聯網產品來說是吸引使用者、提高留存率非常重要的一個點。 而安全存儲、資料處理, 如浮水印、縮略、轉碼、裁剪, 也都是針對企業痛點開發的功能。

所以, 有人說, 下一個時代, 除了AI企業, 還有雲服務提供者。

據2015年統計資料顯示, 中國用戶的上雲率僅為4.3%, 而全球這一資料為14%。 從增長的角度來看, 中國的雲計算市場從2015年到2020年的增長率為32.6%。

隨著雲計算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應用場景的逐步成熟, 在迎接"雲計算新十年"的節點上, 雲服務提供者也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 凸顯出更加巨大的價值和前景。

而雲存儲是在雲計算概念上延伸和發展出來的一個新概念, 當雲計算系統運算和處理的核心是大量資料的存儲和管理時, 雲計算系統中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存放裝置, 那麼雲計算系統就轉變成為一個雲存儲系統, 所以雲存儲是一個以資料存儲和管理為核心的雲計算系統。

其中以神州數碼雲計算為依託, 構建起DC Clouds雲資源聚合平臺, 整合14大類雲資源, 對接阿裡雲、微軟Azure、AWS、華為雲、Oracle等5大公有雲資源, 引入120多家SaaS應用資源, 形成了國內最大的雲生態資源池。

雲服務提供者的概念在國內尚屬方興未艾, 行業巨頭的轉型和強勢佈局, 或許比獨角獸的培育和崛起, 更具備可能性和優勢。 至少將有可能成為助推云云服務提供者市場更為成熟和快速發展的催化劑。

近日, 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郭平在華為全聯接大會HUAWEI CONNECT2017上表示, 未來20-30年, 人類將進入智慧社會, 政府企業在人工智慧的驅動下, 逐漸走向智慧社會 。 如今, 雲已經成為ICT最智慧方式之一。

對於華為雲商業模式, 郭平稱華為雲主要靠技術變現, 這是華為區別于其他廠商之一。早在2015年華為承諾,對上不做應用,對下不碰資料,這也是華為雲服務和互聯網雲服務的最大區別。郭平再次強調,華為雲不做資料變現。尤其是在網路安全方面,郭平透露,“5%研發費用用於網路安全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諮詢機構IDC的預測,到2025年,85%以上的企業應用都會遷移到雲上。而去年華為在第一節華為全連接大會上就以“以塑造雲時代”為主題,本次大會主題又是“雲領未來”,無不告訴大家,未來一定是屬於雲的天下。

再比如騰訊,騰訊騰訊雖然進入雲的領域相比較晚,但這正是雲的厲害之處,BAT巨頭紛紛佈局。其中,馬化騰在騰訊2017“雲+未來”峰會的《雲時代的新趨勢》演講中所說,雲計算的興起除了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提高政府和社會管理效率外,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雲計算已經成為人工智慧的底層建築:人工智慧=大資料+演算法+計算能力,而雲可以提供的就是海量的資料和強大的計算能力。

就在不久前,騰訊雲正式發佈了2017年戰略級新品——AI即服務的智慧雲,騰訊表示,公司將在電腦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辨識等領域的三大核心人工智慧能力,通過“人工智慧即服務”的方式開放給各行各業。

很顯然,無論是華為雲,還是騰訊雲,都不單單是雲存儲那麼簡單,更加智慧的雲計算、雲處理、雲服務悄然來臨,這也是AI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結果。

從網盤到雲存儲,到雲計算,再到智慧雲服務,這些年,雲的發展一直有序進行中,並且到今天為止,已經成為巨頭大佬們眼中的“香餑餑”。而當下最迫切的還是應該為“雲市場”建立標準,掃清障礙。

“雖然我國雲計算發展勢頭迅猛,但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工信部稱,一是市場需求尚未完全釋放,重點行業用戶對雲計算的安全性、可靠性、可遷移性仍存在一定顧慮;二是產業供給能力有待加強,與國際先進水準仍有較大差距;三是資料中心重複建設現象凸現;四是產業支撐條件有待完善,標準和評測認證體系尚不完備,人才隊伍有待加強。

對此,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下,各級政府在強化雲技術應用的同時,更應該在交易機制和定價機制上做好政策的儲備,並及時調整監管的思路,及時規範市場環境,“不要今天占了便宜,明天吃大虧。”

所以,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雲也一樣,既面臨挑戰,又期待機遇,但在目前這種的市場環境下,雲廠商依然在勇敢前進中......

這是華為區別于其他廠商之一。早在2015年華為承諾,對上不做應用,對下不碰資料,這也是華為雲服務和互聯網雲服務的最大區別。郭平再次強調,華為雲不做資料變現。尤其是在網路安全方面,郭平透露,“5%研發費用用於網路安全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諮詢機構IDC的預測,到2025年,85%以上的企業應用都會遷移到雲上。而去年華為在第一節華為全連接大會上就以“以塑造雲時代”為主題,本次大會主題又是“雲領未來”,無不告訴大家,未來一定是屬於雲的天下。

再比如騰訊,騰訊騰訊雖然進入雲的領域相比較晚,但這正是雲的厲害之處,BAT巨頭紛紛佈局。其中,馬化騰在騰訊2017“雲+未來”峰會的《雲時代的新趨勢》演講中所說,雲計算的興起除了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提高政府和社會管理效率外,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雲計算已經成為人工智慧的底層建築:人工智慧=大資料+演算法+計算能力,而雲可以提供的就是海量的資料和強大的計算能力。

就在不久前,騰訊雲正式發佈了2017年戰略級新品——AI即服務的智慧雲,騰訊表示,公司將在電腦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辨識等領域的三大核心人工智慧能力,通過“人工智慧即服務”的方式開放給各行各業。

很顯然,無論是華為雲,還是騰訊雲,都不單單是雲存儲那麼簡單,更加智慧的雲計算、雲處理、雲服務悄然來臨,這也是AI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結果。

從網盤到雲存儲,到雲計算,再到智慧雲服務,這些年,雲的發展一直有序進行中,並且到今天為止,已經成為巨頭大佬們眼中的“香餑餑”。而當下最迫切的還是應該為“雲市場”建立標準,掃清障礙。

“雖然我國雲計算發展勢頭迅猛,但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工信部稱,一是市場需求尚未完全釋放,重點行業用戶對雲計算的安全性、可靠性、可遷移性仍存在一定顧慮;二是產業供給能力有待加強,與國際先進水準仍有較大差距;三是資料中心重複建設現象凸現;四是產業支撐條件有待完善,標準和評測認證體系尚不完備,人才隊伍有待加強。

對此,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下,各級政府在強化雲技術應用的同時,更應該在交易機制和定價機制上做好政策的儲備,並及時調整監管的思路,及時規範市場環境,“不要今天占了便宜,明天吃大虧。”

所以,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雲也一樣,既面臨挑戰,又期待機遇,但在目前這種的市場環境下,雲廠商依然在勇敢前進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