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煙臺街丨往事如昨——下連隊,當兵去

1968年是“文革”的第三個年頭, 當時要求大學畢業生“到邊疆去, 到基層去, 接受工農兵的再教育”。 我正是這年從軍隊院校畢業的, 所以我的去向就是下連當兵鍛練。 我下到了某部守備四連。 守備四連當時的守備範圍是緊靠東海邊的一段海岸線。 半個連隊住在榮成尋山公社的青魚灘, 另一半則住在俚島公社的高家莊。 連隊還沒有自己的營房, 全借住在老鄉家的閑屋裡。 除了站崗、放哨、巡邏, 再就是軍事訓練、生產自給。 而四連當時還有個特殊任務:自建營房。

站崗·巡邏·潛伏

1968年, 因為當時特殊的沿海局勢,

連隊官兵們的戰備警惕性都是很高的。 剛開始, 晚上我一個人站崗, 四周黑洞洞的, 確實是有點害怕。 就盼望著班長查崗時, 能在我那兒多站會兒, 讓這兩個小時快點過去。

站崗一定要牢記口令。 如當晚的口令是“北京”, 若發現有人靠近崗位時, 就要馬上問對方“口令!”對方必須立即回答“北”, 並緊接著要你的回令, 你又必須立即回答“京”, 這才算對上了口令, 確定是自己人。 一旦記錯了口令或答不出來, 那可就是很嚴重的失職了。 試想若是在戰爭年代, 其危險性不言而喻。 反之, 查崗者也絕對不允許與哨兵開玩笑, 對方問口令時, 必須立即正確回答。 否則, 問過你三聲不回答, 哨兵就有開槍的權力———站崗時, 槍都是實彈上膛的。

晚上海邊巡邏時,

班長和老兵們照顧我, 班長走在小分隊的最前頭, 副班長殿后, 把我夾在中間。 巡邏每個班次也是兩個小時, 行進中要儘量不出一點聲響, 以免打草驚蛇。 就這樣, 還常不經意間, 驚動了夜宿在海邊峭壁上的野鴿子, 猛地“撲楞楞”一聲飛起, 嚇得我一激靈, 心跳好一陣子。 有時海邊淺水中的巨石, 在海浪的衝擊下, 會發出“格登、格登”的聲響, 我慌忙扯扯班長的衣角, 而老兵們卻都沒事一樣。 因為他們常年巡邏, 根據時間、潮汐, 對路線上每個地點的情況, 早已瞭若指掌。

冬天的海邊常會被大雪覆蓋得白茫茫一片, 根本看不見路, 全憑班長老馬識途帶領小分隊前進。 大雪有時還會把路邊的井口封得嚴嚴實實的, 若稍不慎,

一腳下去可就遭殃了。 當年有個安徽老兵, 就是在風雪天氣中巡邏時, 不慎掉到井中犧牲了。 他的陵墓就在榮成寧津公社的烈士陵園中。 在巡邏的兩個小時中, 還必須完成一項潛伏任務:不論當天多冷、雨雪多大, 巡邏小分隊都要按照上級指定的地點, 靜悄悄地趴在地上半個小時, 聚精會神地觀察周圍的情況, 目的是監控小股匪特登陸及外逃偷渡者。

有一次, 我們在臨海的一塊莊稼地裡, 發現了一個綁紮得好好的大木閥子。 當地民兵們在附近秘密蹲守了好幾天, 也沒發現偷渡者的影子。 估計是他們見我們防守得很嚴, 沒敢行動。

射擊·投彈·孤膽訓練

“文革”時期, 軍事大比武被叫停了, 但是, “要打勝仗就必須有過硬的本領”,

這一思想在指戰員們心中仍然根深蒂固。 有一次, 老營長李尊彬(解放前的老八路)下連隊, 給我們總結時竟然說:“部隊嘛, 就是開的‘打仗鋪’, 賣的‘子彈碗’。 本領不過硬打不了勝仗, 就只能送死……”聽得我們目瞪口呆。 因為在那個“突出政治”的年代, 說這種話是有反動之嫌的。 不過後來仔細想想, 這可能正是老營長在半生的軍旅生涯中, 總結出來的血的經驗教訓。

訓練的主要內容是射擊、投彈、拼刺刀。 對新兵, 還會有一項特殊的孤膽訓練。 一天上午, 連長周昌義帶我們在海邊沙灘上進行步槍瞄準訓練。 忽然, 遠處海灘的近水處, 飄然落下一隻灰白色的大鳥, 離我們的距離約50米左右。 長脖、高腿、巨嘴, 正在警惕地東張西望。 連長一看,

忙叫司號員小榮用步槍瞄準打(那時還沒有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只見小榮稍一瞄準, “砰”地一槍, 大鳥應聲倒地。 小榮是1968年的廣饒兵, 入伍也就半年多點。 後來撿起大鳥一看, 子彈不偏不斜、正好穿過大鳥那細長脖頸中間。 後來聽說那大鳥的名字叫鷺鷥, 是一種大型遷徒性珍稀水禽。

投彈要比射擊累得多, 一斤左右重的手榴彈, 要投過30米才算及格。 剛開始, 我使盡吃奶的勁, 只能投到20多米遠。 可老兵們輕輕鬆松都投過四五十米以上。 據說有個別參加過大比武的尖子, 竟能投到80 米以上。 不過後來軍事科學院院長宋時輪將軍下連隊調研後指示說:以後不要再老是比投得遠, 而是要比投得准。 因為投得太遠, 手榴彈在空中爆炸, 對敵人的殺傷力反而會減弱。自那以後,部隊才不再層層加碼要求投得遠了。而我也終於能投過30多米了。

八五炮實彈靶訓練的靶子,是一個方形的大木閥子(約炕席大小),周邊插上小紅旗。打靶前先拖到海中固定好,周邊有小舢板放哨,臨時禁止民船靠近。然後把我們連的四門大八五炮拖入海邊的水泥炮工事中,裝上約半米長的大炮彈準備射擊。水泥炮工事中空間逼仄,除大炮外,僅能容下兩三個人。大炮發射時聲音很大,加上工事空間小、回聲大,一炮下來,震得耳朵內生疼,嗡嗡作響好幾天。或許是因為八五炮實彈打靶代價太大,我在當兵一年多的時間裡,僅參與過一次實彈打靶。

孤膽訓練主要是針對新兵的。方法是,白天帶他去一個讓人易恐懼的地點,如塋盤、墳地,在一個新墳上放上一張紙條,讓其看清位置後,晚上要他一個人去取回來(實際是有老兵在後面悄悄跟著的)。個別膽子小的新兵嚇得腿都直打哆嗦,更有特別膽小者,甚至會哭起來。但是,經過班長的耐心說服和鼓勵,老兵們現身說法地積極開導,最後他們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務。我是學醫的,做過屍體解剖,膽子大,況且還有手中的步槍壯膽,所以這個訓練項目很快就順利通過了。

建營房當小工

基層部隊建營房,只從地方請大工,小工都是幹部戰士自己幹。我到連隊後,剛好趕上開始備料。壘牆的石料、和灰的沙子,都是我們自己用小推車推回來的。營建期間,部隊的守備和訓練任務照常,小工的活兒,只能輪流抽人加班幹。我剛下連時,同志們看我是學生兵,只讓我裝車和拉車、不用我推車。可他們不知道,我15歲上中學之前就是農村的半勞力了。沒幾天,我要求推小車,有的南方來的兵還推不過我呢。大家對我稱讚有加。我打怵的是侍候大工。他們蹲在高高的腳手架上,我們必須雙手用力,準確地把磚瓦拋到他們手中。雖然戴著手套,老兵的手掌也都是先起水泡,後又變成了厚厚的老繭。而我這個學生兵的雙手,更是嫩得不抗磨。第一個上午拋下來,雙手掌磨得通紅,起了水泡,十指鑽心地疼,雙臂已累得快抬不起來了,而大工還在急吼吼地直催。一天下來,累得連飯都不想吃了,晚上站崗幾乎要堅持不下來。更怕的是遇上大風天,拋瓦時若是風向不對,那剛出窯新瓦的粉末,被風吹得人根本睜不開眼。我還遇到過一次險情。當時營區要挖一眼大水井,那天,我正在3米多深的坑底挖土,副連長王學安推車運土。快到井邊時,他突然刹不住車了,兩手一松小推車就從天而降,直向坑底砸了下來,“哢嚓”一聲把一根鍁柄砸斷了。而當時我正在低頭挖土,絲毫沒有覺察到。幸虧我站得比較靠邊,小車才沒有砸到我頭上,躲過了一劫。

王雲發吃上了餛飩

當兵一年多,雖然吃了不少苦頭,但如今回憶起來,心中卻總是甜甜的。

臨下連隊之前,我心中忐忑:戰士們會不會對我這個“臭老九”冷眼相看呢?下連不幾天後,我的疑慮就被徹底打消了。連隊官兵不僅沒有歧視我,還善待我如親人。從連長到士兵,人前背後,他們都親切地喊我“老王”,讓我心中感到無比溫暖和親近。

生活中他們處處照顧我這個學生兵,重活、有危險的事,總是先不讓我幹,等看我真的能行了,才肯對我放手。站崗一般不安排我站二班崗。因二班崗崗前不能睡,下崗後又一時半會兒睡不著,時間上挺尷尬。巡邏時將我安排在隊伍中間;吃飯時,值日生總是先給我盛上滿滿一大碗白米乾飯(米飯有限,不夠時窩窩頭墊底)。工作中還儘量讓我發揮所長。如連裡辦黑板報、宣傳“最新指示”,一般都是讓我去幹。一次,毛主席有關吐故納新的語錄發表後,因為內容和醫學有關係,領導讓我先給大家試講一下。“一個人有動脈、靜脈,通過心臟進行血液迴圈; 還要通過肺部呼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鮮氧氣,這就是吐故納新……我們的黨也要不斷吐故納新……”我經過認真準備後,在全連大會上講得有聲有色。連長高興得帶頭鼓掌,最後總結時還說: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始終離不開革命的知識份子。後來班長白金貴在班會上還調侃說:“看來,老王不是你來接受我們的再教育,而是你來教育我們了……”

1969年初,隨著老兵和排級幹部們退役,我先後被連裡任命為代理班長、代理排長。1969年4月1日,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連隊中官兵們的親密關係,更多的是體現在幹部對士兵的關心和愛護上。記得有一個河南新入伍的小兵叫王雲發,一天早晨突然不起床、壓起了鋪板(連隊對無厘頭不起床的,統稱為壓鋪板)。連長知道後,馬上讓我和衛生員去看看他。小戰士用被子蒙著頭,我摸摸他的額頭不燙,便問:小王,連長讓我們來看你,你哪裡不舒服?他不吭聲。再問時,他卻抽抽搭搭地哭了起來,邊哭邊斷斷續續地說:“嗯嗯,俺今天過生日,在家俺媽都給俺包餛飩(餃子)吃,今年俺也撈不著吃了……”我一聽差點笑出來,趕緊向連長彙報。連長聽了先是一怔,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對我說:“可不是嘛,人家十八九歲的農村孩子,千里迢迢來當兵,過生日咋能不想家。這樣吧,你馬上去告訴伙房給他包一碗餛飩。”

王雲發自從吃了那碗餛飩後,竟像換了個人似的,在班裡不管什麼事都搶著幹,再累也不叫苦,一年後,還被班裡提名評五好戰士。

軍民團結如一人

雖然我只在連隊當了一年多的兵,卻充分體會到了軍民魚水情深,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讓我永遠難忘。

連隊住的是海邊小漁村,村民多以捕魚為生。捕魚的人最怕的是“遭天氣”,即遇上狂風巨浪的海上災害天氣。舊社會,沒人管他們的死活,“遭天氣”常常是要船毀人亡。解放後,成立了漁業合作社,集體出海,而且有了比較準確的天氣預報,所以船毀人亡的事很少發生了。但是遇到特大的颱風天氣,即便是已在岸邊拋錨避風的漁船,也會被巨浪打斷錨繩漂到深海裡去。所以每當遇到突然的狂風巨浪來襲,連裡接到漁民的救助電話,緊急集合號一響,不管白天黑夜,官兵們都會聞風而動,齊心協力説明漁民往海灘上拖船。還有就是到了漁汛季節,特別是青魚汛來時,漁網太重,需要很多壯勞力一起往上拖,快往岸邊運。我們連隊的另一半就住在尋山公社的青魚灘,據說那裡青魚最多的時候,母魚下的魚子太厚實,幾乎能把漁網的網眼全都糊死,網重得根本拉不動,只好用刀子將網豁開個大口子,放掉海水和一些魚才能夠拖上來。每遇這種情況,連隊官兵自然就是漁民們最好的幫手了。

每逢師團裡的電影隊下連放電影慰問,我們都會專門為村民們留出足夠的位置,和他們一起看。新年、春節,連隊都會和村民聯歡,把個偏僻的小漁村搞得熱火朝天。當地的漁民非常淳樸,他們常把新鮮的干貝邊半賣半送地讓我們挑回食堂做菜吃。炊事員用自產的辣椒炒了,每個飯桌分上一小盆,味道很鮮美,很下飯,又節省了伙食費。他們讓出了自己金貴的土地,供連隊種菜吃,還手把手地教戰士們侍弄菜園。讓我最感動的是,連隊官兵住在漁民家裡,已經給他們增加了很大的負擔。因此上級要求,幹部戰士們儘量動員家屬別來隊探親,不能再給老鄉們添麻煩。但總有個別情況,一旦突然來了個親屬怎麼辦?不用愁。老鄉們知道後,總會千方百計為官兵們解憂。儘量讓自己的家人擠一擠,也要給客人讓個住處。

直到如今我仍然常常思考:古今中外,哪裡曾有過我們這樣好的軍民關係呢?也許正因如此,我們才有底氣大無畏地說:“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1969年春節前的一天,作者在新建營房衛生室旁站崗。

圖為9月7日煙臺晚報《煙臺街》報樣

撰文/供圖:王新奉

對敵人的殺傷力反而會減弱。自那以後,部隊才不再層層加碼要求投得遠了。而我也終於能投過30多米了。

八五炮實彈靶訓練的靶子,是一個方形的大木閥子(約炕席大小),周邊插上小紅旗。打靶前先拖到海中固定好,周邊有小舢板放哨,臨時禁止民船靠近。然後把我們連的四門大八五炮拖入海邊的水泥炮工事中,裝上約半米長的大炮彈準備射擊。水泥炮工事中空間逼仄,除大炮外,僅能容下兩三個人。大炮發射時聲音很大,加上工事空間小、回聲大,一炮下來,震得耳朵內生疼,嗡嗡作響好幾天。或許是因為八五炮實彈打靶代價太大,我在當兵一年多的時間裡,僅參與過一次實彈打靶。

孤膽訓練主要是針對新兵的。方法是,白天帶他去一個讓人易恐懼的地點,如塋盤、墳地,在一個新墳上放上一張紙條,讓其看清位置後,晚上要他一個人去取回來(實際是有老兵在後面悄悄跟著的)。個別膽子小的新兵嚇得腿都直打哆嗦,更有特別膽小者,甚至會哭起來。但是,經過班長的耐心說服和鼓勵,老兵們現身說法地積極開導,最後他們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務。我是學醫的,做過屍體解剖,膽子大,況且還有手中的步槍壯膽,所以這個訓練項目很快就順利通過了。

建營房當小工

基層部隊建營房,只從地方請大工,小工都是幹部戰士自己幹。我到連隊後,剛好趕上開始備料。壘牆的石料、和灰的沙子,都是我們自己用小推車推回來的。營建期間,部隊的守備和訓練任務照常,小工的活兒,只能輪流抽人加班幹。我剛下連時,同志們看我是學生兵,只讓我裝車和拉車、不用我推車。可他們不知道,我15歲上中學之前就是農村的半勞力了。沒幾天,我要求推小車,有的南方來的兵還推不過我呢。大家對我稱讚有加。我打怵的是侍候大工。他們蹲在高高的腳手架上,我們必須雙手用力,準確地把磚瓦拋到他們手中。雖然戴著手套,老兵的手掌也都是先起水泡,後又變成了厚厚的老繭。而我這個學生兵的雙手,更是嫩得不抗磨。第一個上午拋下來,雙手掌磨得通紅,起了水泡,十指鑽心地疼,雙臂已累得快抬不起來了,而大工還在急吼吼地直催。一天下來,累得連飯都不想吃了,晚上站崗幾乎要堅持不下來。更怕的是遇上大風天,拋瓦時若是風向不對,那剛出窯新瓦的粉末,被風吹得人根本睜不開眼。我還遇到過一次險情。當時營區要挖一眼大水井,那天,我正在3米多深的坑底挖土,副連長王學安推車運土。快到井邊時,他突然刹不住車了,兩手一松小推車就從天而降,直向坑底砸了下來,“哢嚓”一聲把一根鍁柄砸斷了。而當時我正在低頭挖土,絲毫沒有覺察到。幸虧我站得比較靠邊,小車才沒有砸到我頭上,躲過了一劫。

王雲發吃上了餛飩

當兵一年多,雖然吃了不少苦頭,但如今回憶起來,心中卻總是甜甜的。

臨下連隊之前,我心中忐忑:戰士們會不會對我這個“臭老九”冷眼相看呢?下連不幾天後,我的疑慮就被徹底打消了。連隊官兵不僅沒有歧視我,還善待我如親人。從連長到士兵,人前背後,他們都親切地喊我“老王”,讓我心中感到無比溫暖和親近。

生活中他們處處照顧我這個學生兵,重活、有危險的事,總是先不讓我幹,等看我真的能行了,才肯對我放手。站崗一般不安排我站二班崗。因二班崗崗前不能睡,下崗後又一時半會兒睡不著,時間上挺尷尬。巡邏時將我安排在隊伍中間;吃飯時,值日生總是先給我盛上滿滿一大碗白米乾飯(米飯有限,不夠時窩窩頭墊底)。工作中還儘量讓我發揮所長。如連裡辦黑板報、宣傳“最新指示”,一般都是讓我去幹。一次,毛主席有關吐故納新的語錄發表後,因為內容和醫學有關係,領導讓我先給大家試講一下。“一個人有動脈、靜脈,通過心臟進行血液迴圈; 還要通過肺部呼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鮮氧氣,這就是吐故納新……我們的黨也要不斷吐故納新……”我經過認真準備後,在全連大會上講得有聲有色。連長高興得帶頭鼓掌,最後總結時還說: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始終離不開革命的知識份子。後來班長白金貴在班會上還調侃說:“看來,老王不是你來接受我們的再教育,而是你來教育我們了……”

1969年初,隨著老兵和排級幹部們退役,我先後被連裡任命為代理班長、代理排長。1969年4月1日,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連隊中官兵們的親密關係,更多的是體現在幹部對士兵的關心和愛護上。記得有一個河南新入伍的小兵叫王雲發,一天早晨突然不起床、壓起了鋪板(連隊對無厘頭不起床的,統稱為壓鋪板)。連長知道後,馬上讓我和衛生員去看看他。小戰士用被子蒙著頭,我摸摸他的額頭不燙,便問:小王,連長讓我們來看你,你哪裡不舒服?他不吭聲。再問時,他卻抽抽搭搭地哭了起來,邊哭邊斷斷續續地說:“嗯嗯,俺今天過生日,在家俺媽都給俺包餛飩(餃子)吃,今年俺也撈不著吃了……”我一聽差點笑出來,趕緊向連長彙報。連長聽了先是一怔,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對我說:“可不是嘛,人家十八九歲的農村孩子,千里迢迢來當兵,過生日咋能不想家。這樣吧,你馬上去告訴伙房給他包一碗餛飩。”

王雲發自從吃了那碗餛飩後,竟像換了個人似的,在班裡不管什麼事都搶著幹,再累也不叫苦,一年後,還被班裡提名評五好戰士。

軍民團結如一人

雖然我只在連隊當了一年多的兵,卻充分體會到了軍民魚水情深,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讓我永遠難忘。

連隊住的是海邊小漁村,村民多以捕魚為生。捕魚的人最怕的是“遭天氣”,即遇上狂風巨浪的海上災害天氣。舊社會,沒人管他們的死活,“遭天氣”常常是要船毀人亡。解放後,成立了漁業合作社,集體出海,而且有了比較準確的天氣預報,所以船毀人亡的事很少發生了。但是遇到特大的颱風天氣,即便是已在岸邊拋錨避風的漁船,也會被巨浪打斷錨繩漂到深海裡去。所以每當遇到突然的狂風巨浪來襲,連裡接到漁民的救助電話,緊急集合號一響,不管白天黑夜,官兵們都會聞風而動,齊心協力説明漁民往海灘上拖船。還有就是到了漁汛季節,特別是青魚汛來時,漁網太重,需要很多壯勞力一起往上拖,快往岸邊運。我們連隊的另一半就住在尋山公社的青魚灘,據說那裡青魚最多的時候,母魚下的魚子太厚實,幾乎能把漁網的網眼全都糊死,網重得根本拉不動,只好用刀子將網豁開個大口子,放掉海水和一些魚才能夠拖上來。每遇這種情況,連隊官兵自然就是漁民們最好的幫手了。

每逢師團裡的電影隊下連放電影慰問,我們都會專門為村民們留出足夠的位置,和他們一起看。新年、春節,連隊都會和村民聯歡,把個偏僻的小漁村搞得熱火朝天。當地的漁民非常淳樸,他們常把新鮮的干貝邊半賣半送地讓我們挑回食堂做菜吃。炊事員用自產的辣椒炒了,每個飯桌分上一小盆,味道很鮮美,很下飯,又節省了伙食費。他們讓出了自己金貴的土地,供連隊種菜吃,還手把手地教戰士們侍弄菜園。讓我最感動的是,連隊官兵住在漁民家裡,已經給他們增加了很大的負擔。因此上級要求,幹部戰士們儘量動員家屬別來隊探親,不能再給老鄉們添麻煩。但總有個別情況,一旦突然來了個親屬怎麼辦?不用愁。老鄉們知道後,總會千方百計為官兵們解憂。儘量讓自己的家人擠一擠,也要給客人讓個住處。

直到如今我仍然常常思考:古今中外,哪裡曾有過我們這樣好的軍民關係呢?也許正因如此,我們才有底氣大無畏地說:“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1969年春節前的一天,作者在新建營房衛生室旁站崗。

圖為9月7日煙臺晚報《煙臺街》報樣

撰文/供圖:王新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