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中有亮路平坦,招遠盲人文藝宣傳隊的傳奇之路

大小新聞記者 蘭瑞東 圖文報導

歲月如歌, 時光荏苒, 上點年紀的人普遍開始懷舊了。 懷舊的人熱愛生活的同時喜歡感歎那些曾經發生在身邊的往事。 筆者也是一個愛懷舊的人, 工作生活的便利之餘經常挖掘一些那年那月的記憶點滴。 比方說“盲人文藝宣傳隊”, 這便是特殊時期所誕生的一個群體, 他們是演員, 卻不屬於任何專業文藝團體, 沒有工資、沒有保險, 沒有部門給他們評定職稱, 依然從事著演出的事業, 充當著演員的角色。 演出形式不拘一格, 形式可隨意變化, 但是內容積極向上, 極具地方特色。

如今他們都幹啥去了?現在生活的怎樣?……

路 下鄉演出途中

1984年的下鄉演出。

前段時間記者偶然聽說招遠盲人組織有一個聚會, 於是趕緊聯繫好前來探一究竟。 不曾想, 這次的聚會卻是他們有史以來以集體名義的最後一次開會, 居然算是最後的“散夥會”。 當然不是形勢所迫, 真真切切是因為國家、政府考慮到他們的實際情況, 分別給予了政策的關愛與保護, 讓他們不再辛苦勞累, 安安穩穩地過上了有保障的生活。

(兩張) 最後的福利。

回顧招遠盲人文藝宣傳隊的發展歷程, 他們的腳下走過一條怎樣崎嶇坎坷的路呢?那簡直就是一首可歎可點的歷史讚歌……

相伴了幾十年的家把式都有感情了。

楊道慶的三玄琴彈得很溜到。

、 孫玉武是他們當中最早開按摩店的,如今的“老孫按摩”享譽金都。

這是一支特殊的隊伍,走著一條非比尋常的道路。有著多種稱呼:說書的、盲人文藝宣傳隊等。

曾經,他們的路上充滿鮮花與掌聲。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他們活躍在山東省招遠市的城鄉之間,在沒有色彩的生活裡宣揚著有聲有色的正能量。他們的足跡踏遍金都招遠的每一處村落。在電影電視尚屬奢侈文化的那些年,每當村裡來了說書隊,村民們便會早早的帶著馬紮板凳,將個演出場地圍的水泄不通。吃罷百姓家裡的“派飯”後,盲人宣傳隊員們便忙著調玄對音,只等村裡的領導喊一聲:“打上吧!”,頓時那特有的音調鼓聲伴著高昂的嗓音,把個歡樂的民間小調參合上時事政策等內容送入觀眾的耳膜,詼諧幽默,有滋有味。

7、 這把三玄琴有40多年了,老陳花55元收藏了他的“夥伴”。

老哥仨的即興表演

這也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的隊伍。他的前身是成立於抗日戰爭時期的“招遠縣盲人抗日救國會”。在艱苦的歲月裡,他們一支竹竿一把琴,憑著一腔熱血與一顆愛國之心,激勵抗戰,聲討日寇,但是因為戰亂,聚少離多;1947年,國民黨進攻膠東,他們再次組建起“盲人救國會”,跟隨部隊活躍在西海一帶;直到於1963年正式組建起“招遠縣盲人文藝宣傳隊”。那時,他們的路上充滿了莊嚴與神聖的歷史使命感。

1972年入隊的左起:楊道慶 王進軍 王京法 秦福藝 楊德亮 劉錄安 段學文 陳建勝 王志玉。

這是一支有組織有素質的群體。一直以來在市相關文化部門的統一領導、管理下,定期排練著一些與時俱進的文藝節目,積極送文藝下鄉,並沒有因為自身的弱勢而自卑,頑強地充當著演員的角色。腳下的路有高低,他們的心態是平的;眼睛失去了光明,但他們的內心是亮堂的。應該感謝這個時代,政府對弱勢群體的就業及生活給予了更多的關懷與扶持,近年來已陸續為他們辦理了相關的最低生活保障。人數也由原來的80多人,減少為現在的22人,據隊長王京發介紹:盲人文藝宣傳隊在70年代有隊員80到90人,分為8個下鄉演出小分隊;80年代時就縮減為4個小隊;到90年代合併為3個隊;如今僅剩22人,兩個隊。他們腳下的路起於黑暗,但憑藉自身的努力,以及社會的支持,這條路正將他們引向光明。

最後的合影

現如今,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早已把一些傳統的方式給淹沒或取代了。盲人文藝宣傳隊漸漸被人們淡忘,雖然有了生活保障,但是閑下來的滋味並不是能讓他們感到樂觀美滿,於是便各自去尋找一方屬於自己的、能夠自食其力的那塊樂土。他們中有的開了保健按摩店,有的去給朋友幫忙等等。偶爾會大家聚在一起敘敘舊,商討一下今後的打算啥的。2014年的12月11日,他們聚在一起,也是最後一次以宣傳隊的名義集會,將多年來的一點公共積累資金,按照入隊年限的早晚,發給了大家;然後再將多年流傳下來的部分老樂器,進行了內部競買,至此宣告這支存在了大半個世紀的民間組織徹底解散,招遠盲人文藝宣傳隊的歷史也畫上了句號。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上,他們都將開啟新的人生方向。

1

以後的路還有很長,希望他們會越來越好。

仿佛自然法則一樣,優勝劣汰的鐵律註定要讓某一些事物出局,甚至永遠地退出歷史舞臺。在新世紀之初,那些曾站在藝術前沿的說書藝人們,正一個個敲著最後的響板,帶著他們世代相傳的秘訣,帶著曾經的使命與榮耀,無聲無息地走出了我們的視線。

65歲的劉錄安老先生在天府社區開了一家按摩店,生意還不錯。他說:現在企業都在搞轉型,我們的理念也得跟上呀。

現在,是該我們注視這個群體的時候了。不僅是要用文字記錄下他們的生活,還要用影像為他們建造一個博物館。要讓我們及我們的後人,不僅知道他們曾經的存在,還要真切瞭解他們說唱技藝的精妙絕倫之處,甚至還要從他們某些具體的人物故事中,去追憶那個時代的烙印。用我們的行動,引領他們走出迷茫,開創新的藝術之路與人生之路。

責編:蘭惠惠

、 孫玉武是他們當中最早開按摩店的,如今的“老孫按摩”享譽金都。

這是一支特殊的隊伍,走著一條非比尋常的道路。有著多種稱呼:說書的、盲人文藝宣傳隊等。

曾經,他們的路上充滿鮮花與掌聲。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他們活躍在山東省招遠市的城鄉之間,在沒有色彩的生活裡宣揚著有聲有色的正能量。他們的足跡踏遍金都招遠的每一處村落。在電影電視尚屬奢侈文化的那些年,每當村裡來了說書隊,村民們便會早早的帶著馬紮板凳,將個演出場地圍的水泄不通。吃罷百姓家裡的“派飯”後,盲人宣傳隊員們便忙著調玄對音,只等村裡的領導喊一聲:“打上吧!”,頓時那特有的音調鼓聲伴著高昂的嗓音,把個歡樂的民間小調參合上時事政策等內容送入觀眾的耳膜,詼諧幽默,有滋有味。

7、 這把三玄琴有40多年了,老陳花55元收藏了他的“夥伴”。

老哥仨的即興表演

這也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的隊伍。他的前身是成立於抗日戰爭時期的“招遠縣盲人抗日救國會”。在艱苦的歲月裡,他們一支竹竿一把琴,憑著一腔熱血與一顆愛國之心,激勵抗戰,聲討日寇,但是因為戰亂,聚少離多;1947年,國民黨進攻膠東,他們再次組建起“盲人救國會”,跟隨部隊活躍在西海一帶;直到於1963年正式組建起“招遠縣盲人文藝宣傳隊”。那時,他們的路上充滿了莊嚴與神聖的歷史使命感。

1972年入隊的左起:楊道慶 王進軍 王京法 秦福藝 楊德亮 劉錄安 段學文 陳建勝 王志玉。

這是一支有組織有素質的群體。一直以來在市相關文化部門的統一領導、管理下,定期排練著一些與時俱進的文藝節目,積極送文藝下鄉,並沒有因為自身的弱勢而自卑,頑強地充當著演員的角色。腳下的路有高低,他們的心態是平的;眼睛失去了光明,但他們的內心是亮堂的。應該感謝這個時代,政府對弱勢群體的就業及生活給予了更多的關懷與扶持,近年來已陸續為他們辦理了相關的最低生活保障。人數也由原來的80多人,減少為現在的22人,據隊長王京發介紹:盲人文藝宣傳隊在70年代有隊員80到90人,分為8個下鄉演出小分隊;80年代時就縮減為4個小隊;到90年代合併為3個隊;如今僅剩22人,兩個隊。他們腳下的路起於黑暗,但憑藉自身的努力,以及社會的支持,這條路正將他們引向光明。

最後的合影

現如今,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早已把一些傳統的方式給淹沒或取代了。盲人文藝宣傳隊漸漸被人們淡忘,雖然有了生活保障,但是閑下來的滋味並不是能讓他們感到樂觀美滿,於是便各自去尋找一方屬於自己的、能夠自食其力的那塊樂土。他們中有的開了保健按摩店,有的去給朋友幫忙等等。偶爾會大家聚在一起敘敘舊,商討一下今後的打算啥的。2014年的12月11日,他們聚在一起,也是最後一次以宣傳隊的名義集會,將多年來的一點公共積累資金,按照入隊年限的早晚,發給了大家;然後再將多年流傳下來的部分老樂器,進行了內部競買,至此宣告這支存在了大半個世紀的民間組織徹底解散,招遠盲人文藝宣傳隊的歷史也畫上了句號。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上,他們都將開啟新的人生方向。

1

以後的路還有很長,希望他們會越來越好。

仿佛自然法則一樣,優勝劣汰的鐵律註定要讓某一些事物出局,甚至永遠地退出歷史舞臺。在新世紀之初,那些曾站在藝術前沿的說書藝人們,正一個個敲著最後的響板,帶著他們世代相傳的秘訣,帶著曾經的使命與榮耀,無聲無息地走出了我們的視線。

65歲的劉錄安老先生在天府社區開了一家按摩店,生意還不錯。他說:現在企業都在搞轉型,我們的理念也得跟上呀。

現在,是該我們注視這個群體的時候了。不僅是要用文字記錄下他們的生活,還要用影像為他們建造一個博物館。要讓我們及我們的後人,不僅知道他們曾經的存在,還要真切瞭解他們說唱技藝的精妙絕倫之處,甚至還要從他們某些具體的人物故事中,去追憶那個時代的烙印。用我們的行動,引領他們走出迷茫,開創新的藝術之路與人生之路。

責編:蘭惠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