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黃龍溪:千載水道千船過,一世浮沉一日還

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在他的《陋室銘》中寫:“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 有龍則靈……”如果一個地方, 有仙有龍, 該是怎樣的人傑地靈之地?黃龍溪正是如此。

位於雙流區西南部的黃龍溪古鎮, 距成都市區42公里, 是四川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一個典型的以旅遊業為主, 農業為基礎的山水小城鎮。

1700多年的建鎮史, 留給黃龍溪的是底蘊深厚的歷史, 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 水文化、佛教文化、茶文化、生態農耕文化, 還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影視文化和飲食文化在這裡生根發芽。

然而, 當旅遊文化取代傳統文化,

帶來更多的經濟惠利, 在時代的大潮流下, 傳統文化又要如何自處與發展?

赤水出黃龍, 真龍內中藏

黃龍溪, 古名“赤水”, 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古蜀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據《仁壽縣誌》記載:“赤水與錦匯流, 溪水褐, 江水清”, 兩種顏色涇渭分明, 形似黃龍渡江,

古人謂之:“黃龍渡清江, 真龍內中藏”。

真龍現身, 蜀漢政權由此建立

《華陽國志》載:(建安)24年(219年), 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 諸葛亮等800大臣便以此為徵兆, 擁戴劉備稱帝, 黃龍溪也由此得名。

作為三國時期重要的軍事基地, 諸葛亮南征, 曾在此屯兵牧馬, 此後, 黃龍溪日見繁榮,

但直至北宋時期, 《宋會要輯稿》裡, 才首次記錄了黃龍溪鎮這一建制。 也就是說, 在北宋之前, 黃龍溪更多是因附會傳說而成的地域概念, 尚沒有形成獨立的區域行政單元。

黃龍溪是成都通往樂山、宜賓乃至昆明、緬甸等水路的必經之地, 同時又具備較為便捷的陸路通道。

古人有“朝出錦官城,夜宿黃龍溪”之說, 所以此地才能商賈雲集, 興盛出大量因貨物運輸而生衍的行業。

七街連通古今, 十古名震中外

由於場域的限制和空間的相對隔離, 黃龍溪至今得以較為完整地保留著歷史古鎮的原貌, 成為解讀天府古鎮傳統空間的理想範本。

古鎮主要是“七街九巷兩條河”的空間佈局, 全鎮街道體系按照寬度分為主街、街、巷三個等級, 整體空間形態較為隨意。 街道兩旁建築多為磚結構和木結構, 呈現出典型的明清特色。

黃龍溪的古文化景點豐富, 鎮上以古街、古樹、古廟、古堤、古墊、古民居、古碼頭、古戰場、古崖墓和古衙門的“十古”著稱, 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風雅之士前來尋古。

以溪為名,流淌千年的水文化

作為十大水鄉古鎮之一,歷史上的黃龍溪曾是蜀中,特別是成都對外交往的一條黃金水道,更是南方絲綢之路的物資集散地。

由盛而衰,千年黃金水道的沒落

古時的黃龍溪,錦江與鹿溪河交匯,河面寬闊,水勢平坦,有“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之景,是舊時成都南下水路上不可多得的天然碼頭,呈現過百貨山積,帆桅如林的景象。

解放後,由於陸路交通事業的迅速發展,距鎮12公里的成昆鐵路和穿場而過的雙彭(雙流至彭山)公路相繼建成,水路運輸逐漸中斷,城鎮一時變得蕭條。

靈活用水,實用性向娛樂性的轉變

然而,當地人有著水一樣靈活多變的思維:既然不能再做水運,那麼就憑藉此天然的便利,打造現代的水上公園。

鎮上將始于西寨門,止于鹿溪河的一條綿延約1華里的溪流做主溪,命為“黃龍見水”,穿行於花木蔥蘢、街坊茶鋪之中,並引來錦江之水,構成 “神龍抬頭”“龍頸飛瀑”“真龍現身”“黃龍擺尾”系列景觀。

鎮上還有黃龍溪特別開放的親水區,老式水井、水車、石磨,星羅棋佈,溪中的石蛙、石龜、石鱉等自然的接腳石,聯結溪流兩岸,也供人赤腳行走。

靠水吃水,溪中蘊含的商機

靠水吃水,鎮上商鋪,充分利用了“水”的特色。

沿江的古碼頭,雖然不再承擔水運的重擔,但碼頭仍然未曾荒廢。當地人通過竹筏、遊船、汽艇為遊人提供豐盛的水上娛樂項目。

古鎮上,幾乎每條街都有“魚療”的商鋪。當地人引進土耳其的魚療法,借用溪水之勢,大量養殖可以吸食死皮、垃圾和細菌的小魚,讓行路疲憊的人能坐鋪中,做個簡單的足療。

茶館也是鎮上“水文化”的代表之一。黃龍溪歷史上即為茶葉之鄉和茶馬古道,茶文化底蘊深厚。“武陽買茶”更說明了黃龍溪是川西最早的茶葉市場之一。

以廟定街,香火永盛的佛文化

黃龍溪古鎮瀕河而建,以一正街貫穿古鎮中心,在縱長不足公里的尺度內,相繼矗立著古龍寺、潮音寺和鎮江寺三座寺廟,南北相望,前擁後護,凸示出無以復加的宗教氛圍。

街之南,“三古”鎮寺

古龍寺居於古街之南,歷史最久,是古鎮內空間佈局最具獨特性與價值性的場域。寺名承接古鎮源流,並通過歷代官府的修繕,成為古鎮眾多寺廟中,體量最大,規格最高的建築。

寺內現存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古戲臺,九百多年樹齡的古樹,與古寺一起形成鎮內一大特色——“三古”。

寺內兩棵黃桷古樹,形成廟騎樹、樹裹廟的景觀,堪稱天下一絕。

古龍寺內同時也是古時衙門的所在地,是古鎮長期的政治、以及由此派生的“官方”文化中心。

古龍寺在一片圍合的空間內,通過設置古戲臺、彌勒殿、觀音堂、彌陀殿和古衙門,憑藉不同的建築內容與空間排列,表現出“教化——度化——馴化”的意念內涵。

樂善好施,大道潮音

潮音寺位於古街中段,古稱樂善堂,供奉觀世音大世和彌勒佛。古時上元會、中元會和下元會皆在此開設道場,是進行民間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

潮音寺代表了民間信仰的實用性,鎮民通過對普世神佛的朝拜實現祈福求善的心願。

龍王爺鎮江,船工的行業崇拜

鎮江寺定于古街最北,與古龍寺遙遙相望,是千年碼頭王爺坎上的一座古刹。

傳說,古鎮之所以能夠興盛千年,不受江水肆虐,是因為有龍王爺鎮江。因此,清初移民在此修建王爺廟,內塑“鎮江龍王爺”像,後來,此地為船幫祭祀集合的場所,具有典型的行業宗神崇拜功能。

宗教在川內民眾聚居區域,被賦予強烈的民間色彩,在信仰上,也體現了多樣性。黃龍溪一街三寺廟,既表達了村民官方的訴求,又有祈福求善的實用性,在此基礎上,還將行業宗神作為職業需要的“信仰補充”。

有傳承,有衰落,民俗文化的繼承和保護

作為一個旅遊大鎮,黃龍溪不止有滄桑的古跡,還有豐富的人文。其中黃龍溪火龍燈舞、“府河號子”更是入選了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水龍還有火龍,雙龍駐鎮才熱鬧

火龍節是黃龍溪民間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節日,其中的火龍燈舞源起于東漢,興盛於南宋。每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是燒火龍的盛會。

經過不斷改造、豐富,黃龍溪的“火龍燈舞”逐步得到了完善,成為全國著名的“火龍之鄉”。

從大堂會到藝術節,龍獅文化的傳承

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七,古鎮將上演7天“大堂會”。大堂會上,黃龍古樂、潮流街舞、技巧雜技、川劇變臉、流行樂團、功夫茶藝等藝術節目豐富精彩,還有,滾鐵環、捏泥人等民間遊戲,而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舞龍獅。

黃龍溪國際龍獅文化節從1996年開始舉辦,持續至今已經是第八屆了。文化節主要是對古鎮“燒火龍”文化的展示與傳承,也引進了廣東“高樁獅子”,成為當地獅舞歷史上的新品種。

百舸爭流賽龍舟

黃龍溪鎮端午節賽龍舟歷史悠久,氣勢非凡。

每到端午節,鹿溪河與錦江交匯處寬闊的水面上,飾有龍頭的青龍舟和黃龍舟在驚天動地的鑼鼓聲中騰躍水面。競賽專案一是比賽速度,看誰先到終點;二是比賽搶鴨子,看誰戰果最豐。

上江口,下江流,府河號子情歸何處

“上江口,下江流,黃龍溪轉蘇碼頭。中和二場路好走,嗨唷嗨唷,加把油……”這是流傳於昔日府河、錦江流域,目前僅存於黃龍溪鎮的府河號子,它曾見證成都繁華的水上歷史。

現在的黃龍溪,會喊府河號子的不足10人。

2009年,府河號子被確認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政府也加大了對府河號子的保護力度,並由專人整理出歌詞和調子,但鑒於無人繼承,府河號子仍然面臨著延續的難題。

讓人垂涎三尺的飲食文化

黃龍溪鎮上商鋪林立,各種特色小吃讓人眼花繚亂,尤其是海鮮類食物,憑藉獨特的地理優勢,成為當地一大特色。

黃辣丁

貓貓魚

芝麻糕

一根面

焦皮肘子

珍珠豆花

小議黃龍溪經濟文化發展的得與失

舉凡開發成熟的古鎮,總顯得商業氣息濃重,冷門古鎮又多少顯得荒涼,黃龍溪在兩者之間有一個較好的平衡。鎮中商鋪林立,但仍然可見當地人的智慧與文化傳承。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古鎮應旅遊業的興起而重生,由於經濟的發展重點轉向,其引以為傲的水文化、佛文化、民俗文化更多地轉向了“為經濟服務”,而文化一旦貼上經濟的標籤,就好像女神被掛牌坐台一樣,難免讓人唏噓。

———— END ————

慢生活,輕旅遊,我們專做成都周邊遊

關注我們,帶來最新最熱最全的熱門資訊。第一時間奉上。

以溪為名,流淌千年的水文化

作為十大水鄉古鎮之一,歷史上的黃龍溪曾是蜀中,特別是成都對外交往的一條黃金水道,更是南方絲綢之路的物資集散地。

由盛而衰,千年黃金水道的沒落

古時的黃龍溪,錦江與鹿溪河交匯,河面寬闊,水勢平坦,有“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之景,是舊時成都南下水路上不可多得的天然碼頭,呈現過百貨山積,帆桅如林的景象。

解放後,由於陸路交通事業的迅速發展,距鎮12公里的成昆鐵路和穿場而過的雙彭(雙流至彭山)公路相繼建成,水路運輸逐漸中斷,城鎮一時變得蕭條。

靈活用水,實用性向娛樂性的轉變

然而,當地人有著水一樣靈活多變的思維:既然不能再做水運,那麼就憑藉此天然的便利,打造現代的水上公園。

鎮上將始于西寨門,止于鹿溪河的一條綿延約1華里的溪流做主溪,命為“黃龍見水”,穿行於花木蔥蘢、街坊茶鋪之中,並引來錦江之水,構成 “神龍抬頭”“龍頸飛瀑”“真龍現身”“黃龍擺尾”系列景觀。

鎮上還有黃龍溪特別開放的親水區,老式水井、水車、石磨,星羅棋佈,溪中的石蛙、石龜、石鱉等自然的接腳石,聯結溪流兩岸,也供人赤腳行走。

靠水吃水,溪中蘊含的商機

靠水吃水,鎮上商鋪,充分利用了“水”的特色。

沿江的古碼頭,雖然不再承擔水運的重擔,但碼頭仍然未曾荒廢。當地人通過竹筏、遊船、汽艇為遊人提供豐盛的水上娛樂項目。

古鎮上,幾乎每條街都有“魚療”的商鋪。當地人引進土耳其的魚療法,借用溪水之勢,大量養殖可以吸食死皮、垃圾和細菌的小魚,讓行路疲憊的人能坐鋪中,做個簡單的足療。

茶館也是鎮上“水文化”的代表之一。黃龍溪歷史上即為茶葉之鄉和茶馬古道,茶文化底蘊深厚。“武陽買茶”更說明了黃龍溪是川西最早的茶葉市場之一。

以廟定街,香火永盛的佛文化

黃龍溪古鎮瀕河而建,以一正街貫穿古鎮中心,在縱長不足公里的尺度內,相繼矗立著古龍寺、潮音寺和鎮江寺三座寺廟,南北相望,前擁後護,凸示出無以復加的宗教氛圍。

街之南,“三古”鎮寺

古龍寺居於古街之南,歷史最久,是古鎮內空間佈局最具獨特性與價值性的場域。寺名承接古鎮源流,並通過歷代官府的修繕,成為古鎮眾多寺廟中,體量最大,規格最高的建築。

寺內現存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古戲臺,九百多年樹齡的古樹,與古寺一起形成鎮內一大特色——“三古”。

寺內兩棵黃桷古樹,形成廟騎樹、樹裹廟的景觀,堪稱天下一絕。

古龍寺內同時也是古時衙門的所在地,是古鎮長期的政治、以及由此派生的“官方”文化中心。

古龍寺在一片圍合的空間內,通過設置古戲臺、彌勒殿、觀音堂、彌陀殿和古衙門,憑藉不同的建築內容與空間排列,表現出“教化——度化——馴化”的意念內涵。

樂善好施,大道潮音

潮音寺位於古街中段,古稱樂善堂,供奉觀世音大世和彌勒佛。古時上元會、中元會和下元會皆在此開設道場,是進行民間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

潮音寺代表了民間信仰的實用性,鎮民通過對普世神佛的朝拜實現祈福求善的心願。

龍王爺鎮江,船工的行業崇拜

鎮江寺定于古街最北,與古龍寺遙遙相望,是千年碼頭王爺坎上的一座古刹。

傳說,古鎮之所以能夠興盛千年,不受江水肆虐,是因為有龍王爺鎮江。因此,清初移民在此修建王爺廟,內塑“鎮江龍王爺”像,後來,此地為船幫祭祀集合的場所,具有典型的行業宗神崇拜功能。

宗教在川內民眾聚居區域,被賦予強烈的民間色彩,在信仰上,也體現了多樣性。黃龍溪一街三寺廟,既表達了村民官方的訴求,又有祈福求善的實用性,在此基礎上,還將行業宗神作為職業需要的“信仰補充”。

有傳承,有衰落,民俗文化的繼承和保護

作為一個旅遊大鎮,黃龍溪不止有滄桑的古跡,還有豐富的人文。其中黃龍溪火龍燈舞、“府河號子”更是入選了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水龍還有火龍,雙龍駐鎮才熱鬧

火龍節是黃龍溪民間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節日,其中的火龍燈舞源起于東漢,興盛於南宋。每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是燒火龍的盛會。

經過不斷改造、豐富,黃龍溪的“火龍燈舞”逐步得到了完善,成為全國著名的“火龍之鄉”。

從大堂會到藝術節,龍獅文化的傳承

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七,古鎮將上演7天“大堂會”。大堂會上,黃龍古樂、潮流街舞、技巧雜技、川劇變臉、流行樂團、功夫茶藝等藝術節目豐富精彩,還有,滾鐵環、捏泥人等民間遊戲,而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舞龍獅。

黃龍溪國際龍獅文化節從1996年開始舉辦,持續至今已經是第八屆了。文化節主要是對古鎮“燒火龍”文化的展示與傳承,也引進了廣東“高樁獅子”,成為當地獅舞歷史上的新品種。

百舸爭流賽龍舟

黃龍溪鎮端午節賽龍舟歷史悠久,氣勢非凡。

每到端午節,鹿溪河與錦江交匯處寬闊的水面上,飾有龍頭的青龍舟和黃龍舟在驚天動地的鑼鼓聲中騰躍水面。競賽專案一是比賽速度,看誰先到終點;二是比賽搶鴨子,看誰戰果最豐。

上江口,下江流,府河號子情歸何處

“上江口,下江流,黃龍溪轉蘇碼頭。中和二場路好走,嗨唷嗨唷,加把油……”這是流傳於昔日府河、錦江流域,目前僅存於黃龍溪鎮的府河號子,它曾見證成都繁華的水上歷史。

現在的黃龍溪,會喊府河號子的不足10人。

2009年,府河號子被確認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政府也加大了對府河號子的保護力度,並由專人整理出歌詞和調子,但鑒於無人繼承,府河號子仍然面臨著延續的難題。

讓人垂涎三尺的飲食文化

黃龍溪鎮上商鋪林立,各種特色小吃讓人眼花繚亂,尤其是海鮮類食物,憑藉獨特的地理優勢,成為當地一大特色。

黃辣丁

貓貓魚

芝麻糕

一根面

焦皮肘子

珍珠豆花

小議黃龍溪經濟文化發展的得與失

舉凡開發成熟的古鎮,總顯得商業氣息濃重,冷門古鎮又多少顯得荒涼,黃龍溪在兩者之間有一個較好的平衡。鎮中商鋪林立,但仍然可見當地人的智慧與文化傳承。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古鎮應旅遊業的興起而重生,由於經濟的發展重點轉向,其引以為傲的水文化、佛文化、民俗文化更多地轉向了“為經濟服務”,而文化一旦貼上經濟的標籤,就好像女神被掛牌坐台一樣,難免讓人唏噓。

———— END ————

慢生活,輕旅遊,我們專做成都周邊遊

關注我們,帶來最新最熱最全的熱門資訊。第一時間奉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