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深圳加速向引領式創新邁進

時序更替, 夢想前行。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推進的重要一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近5年來, 作為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和首個以城市為單位的自主創新示範區的科技主管部門, 深圳市科創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 加強創新體系頂層設計, 以制度創新、政策創新推動科技創新, 建設了一批開放式的重大科技設施、創新載體和服務平臺, 搭建科技人才培育新載體, 構建科技人才引進新機制, 完善科技人才服務新模式, 為深圳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和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提供強大動力支撐。

今年上半年, 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9125.27億元, 同比增長11.38%;初步測算, 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同比增長17.48%, 占GDP比重4.12%。 創新載體累計達到1578家, 其中, 國家級110家、省級175家, 近5年新建的數量相當於特區前28年建設總量的5倍。 PCT國際專利年申請量約2萬件, 連續13年居全國首位。

新型研發機構“裂變式”創新

自去年由光啟牽頭, 檢測監管機構、科研院所及企業共同起草的全球第一份超材料領域國家標準——《電磁超材料術語》正式實施後, 深圳加快推進超材料領域的標準體系建設。 近日, 全國電磁超材料技術及製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年會暨標準審定會在成都召開, 計畫今年立項1至2項國家標準, 此舉將進一步打破歐美對前沿科技的技術和標準壟斷。

“新型研發機構以突出的創新能力和巨大的增長潛力, 成為引領源頭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市科技創新委負責人介紹說, 截至目前, 深圳培育集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三發”一體化發展的新型研發機構累計93家。

深圳創新載體快速增長, 反映這座創新型城市活力的迸發。 華大基因研究院脫胎于傳統科技體制, 現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及分析中心, 累計在《自然》《科學》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232篇。 光啟研究院由歸國留學生創辦, 擁有遍佈五大洲18個國家與地區超過2800人的創新組織, 成立6年來累計申請專利超過3800件, 迅速在超材料基礎研究領域躋身世界前沿。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2200多人,

累計孵化企業513家, 探索出產業與資本緊密結合的創新發展之路。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累計孵化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500家, 投資和創辦18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 培育了20家上市公司, 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孵化推動作用。

“孔雀”來棲推動引領式創新

在剛啟用的深圳市孔雀計畫展示交流中心, 一大批落地深圳的孔雀團隊研發的新產品和前沿技術令人眼前一亮。 一款“億萬人臉中秒級定位”人臉識別系統格外惹人注目, 它基於深圳雲天勵飛聯合創始人兼CEO陳寧率領團隊研發的視覺晶片技術, 其獲得社會資本數億元投資。

“深圳30多年來的發展得益于人才,

未來30年或更長時間的持續發展, 依然要靠人才。 ”市科技創新委負責人表示, 深圳大力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 是希望他們在引領式創新上發揮作用。

目前, 我市已累計引進孔雀團隊和廣東省創新科研團隊114個, 包括孔雀團隊86個、廣東省創新科研團隊44個(其中16個團隊既是省創新科研團隊也是孔雀團隊), 覆蓋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資訊技術、航空航太、生命健康、機器人、智慧裝備等領域。

自2011年實施“孔雀計畫”以來, 深圳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密集湧現, “孔雀”帶來的尖端技術大力推動了深圳的源頭創新。

2012年以來, 深圳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等64項, 其中華為、中興、宇龍三家深圳企業參與的“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TD-LTE)關鍵技術與應用”專案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今年上半年, 深圳有效發明專利五年以上維持率達84.5%, 繼續保持全國城市首位;全市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達28334件, 同比增長17.42%;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達8952件, 同比增長0.72%;國內有效發明專利達101999件, 同比增長13.4%;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85.65件。 截至6月底, 深圳研製國際國內標準累計達4768項, 其中國際標準累計1384項, 國內標準3384項。 華為短碼方案成為全球5G技術標準之一。 深圳大亞灣中微子“第三種振盪”科研成果入選《科學》雜誌年度全球十大科學突破。 深圳青年科學家王俊入選《自然》雜誌年度全球科學界十大人物。

“組合拳”構建創新政策優勢

“近年來, 深圳不斷完善創新驅動政策體系, 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戰略引領。”市科技創新委負責人表示,深圳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加強創新體系頂層設計,以制度創新、政策創新推動科技創新。

近年來,深圳制定出臺了全國首部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率先發佈了促進科技創新的地方性法規,先後出臺自主創新“33條”、創新驅動發展“1+10”檔、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規劃等一系列政策,從財政金融支持、人才支撐、創新載體建設、科技服務業發展等各方面,全面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形成了覆蓋自主創新體系全過程的政策鏈。

2016年以來,按照中央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部署要求,深圳又制定了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促進科技創新、人才優先發展、完善人才住房制度、高等教育發展、醫療衛生發展等政策檔,努力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組合拳”,繼續保持和擴大深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創新政策領先優勢。

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戰略引領。”市科技創新委負責人表示,深圳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加強創新體系頂層設計,以制度創新、政策創新推動科技創新。

近年來,深圳制定出臺了全國首部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率先發佈了促進科技創新的地方性法規,先後出臺自主創新“33條”、創新驅動發展“1+10”檔、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規劃等一系列政策,從財政金融支持、人才支撐、創新載體建設、科技服務業發展等各方面,全面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形成了覆蓋自主創新體系全過程的政策鏈。

2016年以來,按照中央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部署要求,深圳又制定了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促進科技創新、人才優先發展、完善人才住房制度、高等教育發展、醫療衛生發展等政策檔,努力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組合拳”,繼續保持和擴大深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創新政策領先優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