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中國彩電業乍暖還寒 研發創新方能沖出重圍

20世紀80年代, 日本彩電品質出色、功能強大, 成為人們最熱衷的產品。 進入20世紀90年代, 經過多年積累, 四川長虹憑藉對上游CRT產業鏈的掌控,

1996年發動著名的價格戰, 長虹彩電市占率迅速由11%上升到1997年巔峰的35%, 淨利潤達到26億元, 1994-1997年淨利年複合增速55%以上;長虹股價也是氣勢恢宏, 期間上漲32倍, 成為老一代股民記憶中的經典。 而後, 中國彩電業迅速洗牌, 進入五六家大公司瓜分市場的時代。 然而, 長虹此後卻劍走偏鋒, 意圖囤積彩管來掐死同行, 結果落敗。

進入21世紀初, 行業在價格戰的泥潭中陷入集體虧損, 長虹屋漏偏遭連陰雨, 折戟海外, 巨額應收賬款讓其2004年巨虧37億元。 長虹通過價格戰推動了彩電的快速普及, 但負面效應明顯:彩電變成微利行業, 價格戰成為中國企業挑戰原有市場格局的常規武器。 在中國彩電業一味惡鬥時, 全球彩電卻已日新月異, 向液晶電視轉型。

2007年, 日韓企業憑藉掌握液晶面板核心技術同樣發動價格戰, 中國品牌市場份額急劇萎縮, 更致命的是, 因技術落伍國內企業存貨全面跌價。 2008年, 面板價格上漲, 三星、LGD、友達等面板巨頭賺得盆滿缽溢, 中國企業卻面臨嚴重的“面板荒”和成本壓力。

幸運的是, 部分家電企業及時警醒而後勇, 並伴隨著家電下鄉政策, 中國彩電企業再次啟程, 至今湧現出海信電器、創維、TCL集團三家龍頭企業。 彩電行業完成二次洗牌。

不幸的是, 2015-2016年, 中國彩電業再度經歷價格戰, 這次卻來自外部——互聯網企業樂視、小米等以“生態補貼”名義進行攪局, 彩電業陷入短期困境。

回首這滄海桑田的中國彩電史, 我們可以發現, 黑電是技術主導型產業,

生命週期短, 更新換代快, 企業盈利能力高低取決於掌握核心技術的能力與產品的創新能力。 而外資品牌憑藉掌握面板、晶片等核心技術優勢, 輪番打壓技術薄弱的國內企業, 造成國內彩電企業盈利能力普遍低下。 與之相反, 中國白電行業之所以湧現出格力、美的等長期投資標的, 原因就在於白電行業的核心技術相對穩定且國內完全自給, 雖經歷多次升級但也只是微創新, 產業鏈相對短平、不存在上游壟斷。

中國彩電業乍暖還寒

2016年, 全球電視市場總體表現低迷。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HS的資料, 全球彩電市場的出貨量約2.23億台, 同比下降1.5%。 根據中怡康的資料, 中國彩電市場銷量約5203萬台, 同比提升7.4%;中國彩電市場銷售額約1540億元,

同比下降6.2%。

經歷多年大起大落, 市場對彩電業存在普遍的悲觀意識。 但事實是否如此?

海信電器發佈2016年財報, 實現收入318億元, 增長5%;利潤18億元, 增長18%。 在行業不景氣、面板價格上漲的背景下逆勢增長, 顯得格外亮眼。 拉長週期來看, 2006-2016年, 海信10年淨利增長12倍, 年複合增長30%, 足以稱為慢增長行業中的成長股;雖然2011-2016近5年淨利複合增長只有1%, 但值得注意的是, 2016年公司淨利潤增長開始加速。

創維數碼預期2017年淨利約18億元, 與海信電器旗鼓相當。 公司最近5年的淨利潤年複合增長在12%左右。

創維和海信兩家公司佔據了彩電行業大部分盈利, TCL盈利開始恢復, 長虹和康佳微利或虧損。

2016年, 技術升級是彩電業發展的主旋律, 電視產品“大屏、4K、智慧”是主要發展方向;根據IHS的資料,

中國彩電市場智慧電視和4K電視的市場滲透率以及電視均價和平均消費尺寸躍居全球前列;2016年, 中國彩電市場的互聯網電視滲透率走高, 電視的互聯網功能漸成標配;根據海信互聯網使用者大資料, 互聯網電視使用者日均線上時長288分鐘, 線上視頻點播已成為使用者看電視的第一選擇, 占使用者看視頻時長的68%以上。

2017年, 彩電市場將圍繞著“量子點”(三星、海信、TCL領銜)和“OLED”(LGD、創維領銜)兩大技術展開角逐, 各家公司將開展產品升級;推動彩電業內銷回暖的主要原因有換代、提價等因素的正面影響。 自CRT換成平板電視的首批使用者至今已有10年, 而當時尺寸都在40寸以下FHD機型, 如今市場主流機型已過渡到50寸以上UHD為主, 智慧互聯網應用也將驅動既有用戶產生換代的欲望。

而樂視、小米等互聯網品牌由於成本壓力已經對產品進行數次提價,這意味著原有的燒錢補貼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健康的現金流尤為重要。而一旦這些攪局者開始漲價,行業競爭環境好轉;在新的顯示技術升級趨勢下,這些攪局者缺乏研發積累,原有的龍頭公司無疑最受益。

2016年對於中國彩電業具有里程碑意義。不管是上游產業鏈還是整機銷售,中國品牌都走向了世界:上游方面,2016年,中國大陸面板廠的出貨份額已經超過30%,預計2017年仍將繼續增長。2016年,中國品牌在全球的份額達到30%,超過韓國,首次躍居第一位,同比增長3.2%。從品牌銷量來看,韓國廠商依然優勢巨大,三星以20%的份額遙遙領先,而LG則以12%緊隨其後,TCL第三為8%,海信和創維則分別以7%和6.6%的市場份額排名第四和第五。未來,隨著海信、TCL、創維等彩電企業紛紛強化海外業務,中國彩電企業的出口表現將更加強勁。譬如創維2016年出口增長43%,2017年2月增速達到83%,海外市場銷量占比近半。

研發創新方能沖出重圍

事實上,彩電核心技術如今不再為外資企業所壟斷,中國企業擺脫了相對滯後的技術研發節奏,比如海信推出“ULED”“鐳射”等技術電視,其中雷射技術成本的自控率達到了70%,鐳射電視具有色域範圍廣、壽命長、節能環保等優勢,海信通過核心技術的積累,掌握了產業發展的主動權;近5年,海信電器研發投入累計達到53億元。

創維與華為、京東方聯合出品中國第一款自主研發的“有機自發光”電視,中國彩電業首次在OLED起跑線上與世界同步。創維近年來加大研發投入,每年研發投入也超過10億元。

比較海信和創維兩家龍頭,海信是一家技術驅動型企業,在顯示技術上的研發投入毫不吝嗇。從歷年財報看,海信每年將收入的近4%做研發,2016年新建成日本和以色列研發中心後,全球研發中心達到12個。雖為國企,海信在產品、服務、市場、商業模式各環節形成了貫通的創新體系和文化,新任總經理胡劍湧40歲,年富力強。2016年,海信將中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超高清畫質引擎晶片Hi-ViewPro畫質引擎晶片全面應用到ULED超畫質電視上,大幅度提高電視畫面的動態範圍、對比度、色彩、清晰度和運動流暢性表現。隨著視頻流媒體及4K、8K內容的普及,高端畫質晶片重要性進一步凸顯。根據中怡康的資料,2016年,海信在85英寸及以上超大屏市場銷售額的佔有率將達到50%。

創維是一家資源整合型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與京東方、華為聯合研發OLED點電視,顯示出作為老牌電視廠商對新技術的敏感性,也印證了創維的資源整合能力。創維通過並購整合全球資源,2015年,創維收購德國美茲電視和東芝印尼公司。不同於海信,創維的機上盒業務於2015年注入A股上市公司創維數位,連續8年在廣電有線機上盒市場佔有率第一;同時,創維收購歐洲著名機上盒品牌StrongMedia,利用其銷售管道和品牌影響力,進入歐洲高端市場。通過一系列舉措,創維完成海內外市場佈局,這也是其2017年海外業務加速放量的原因之一。

儘管海信和創維在技術和打法上各有千秋,但在互聯網平臺業務的重視和發展上不約而同、難分伯仲:2016年,海信互聯網電視平臺全球啟動使用者數達到2343萬,其中國內日活用戶數突破900萬;創維酷開在中國啟動用戶總數達到2177萬,國內日活躍量達到835萬。兩家均覆蓋愛奇藝、騰訊等核心視頻媒體資源,通過資源跨界、合作共贏模式,既完成自身內容體系建設,也為合作夥伴帶來流量,這是更符合時代環境的“互聯網+共用生態”。電視儼然已成為一個付費終端,傳統電視廠商的這一巨大的價值改變將會引起互聯網巨頭的注意:愛奇藝以1.5億元入股酷開5%,估值30億元;創維酷開參與廣告分成,收入過億元。

隨著上游京東方、華星光電對自主面板和華為等企業對晶片的的持續投入研發,中國彩電業在過去10年核心技術被日韓壓制的尷尬處境正在改變,下游海信、創維、TCL等龍頭企業的創新,面對升級換代的國內市場和空間廣闊的海外市場,加之“互聯網+”帶來的新商業模式,中國彩電行業在世界的話語權正在增強,行業利潤也將逐步回歸國內,彩電行業或已春江水暖。

智慧互聯網應用也將驅動既有用戶產生換代的欲望。

而樂視、小米等互聯網品牌由於成本壓力已經對產品進行數次提價,這意味著原有的燒錢補貼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健康的現金流尤為重要。而一旦這些攪局者開始漲價,行業競爭環境好轉;在新的顯示技術升級趨勢下,這些攪局者缺乏研發積累,原有的龍頭公司無疑最受益。

2016年對於中國彩電業具有里程碑意義。不管是上游產業鏈還是整機銷售,中國品牌都走向了世界:上游方面,2016年,中國大陸面板廠的出貨份額已經超過30%,預計2017年仍將繼續增長。2016年,中國品牌在全球的份額達到30%,超過韓國,首次躍居第一位,同比增長3.2%。從品牌銷量來看,韓國廠商依然優勢巨大,三星以20%的份額遙遙領先,而LG則以12%緊隨其後,TCL第三為8%,海信和創維則分別以7%和6.6%的市場份額排名第四和第五。未來,隨著海信、TCL、創維等彩電企業紛紛強化海外業務,中國彩電企業的出口表現將更加強勁。譬如創維2016年出口增長43%,2017年2月增速達到83%,海外市場銷量占比近半。

研發創新方能沖出重圍

事實上,彩電核心技術如今不再為外資企業所壟斷,中國企業擺脫了相對滯後的技術研發節奏,比如海信推出“ULED”“鐳射”等技術電視,其中雷射技術成本的自控率達到了70%,鐳射電視具有色域範圍廣、壽命長、節能環保等優勢,海信通過核心技術的積累,掌握了產業發展的主動權;近5年,海信電器研發投入累計達到53億元。

創維與華為、京東方聯合出品中國第一款自主研發的“有機自發光”電視,中國彩電業首次在OLED起跑線上與世界同步。創維近年來加大研發投入,每年研發投入也超過10億元。

比較海信和創維兩家龍頭,海信是一家技術驅動型企業,在顯示技術上的研發投入毫不吝嗇。從歷年財報看,海信每年將收入的近4%做研發,2016年新建成日本和以色列研發中心後,全球研發中心達到12個。雖為國企,海信在產品、服務、市場、商業模式各環節形成了貫通的創新體系和文化,新任總經理胡劍湧40歲,年富力強。2016年,海信將中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超高清畫質引擎晶片Hi-ViewPro畫質引擎晶片全面應用到ULED超畫質電視上,大幅度提高電視畫面的動態範圍、對比度、色彩、清晰度和運動流暢性表現。隨著視頻流媒體及4K、8K內容的普及,高端畫質晶片重要性進一步凸顯。根據中怡康的資料,2016年,海信在85英寸及以上超大屏市場銷售額的佔有率將達到50%。

創維是一家資源整合型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與京東方、華為聯合研發OLED點電視,顯示出作為老牌電視廠商對新技術的敏感性,也印證了創維的資源整合能力。創維通過並購整合全球資源,2015年,創維收購德國美茲電視和東芝印尼公司。不同於海信,創維的機上盒業務於2015年注入A股上市公司創維數位,連續8年在廣電有線機上盒市場佔有率第一;同時,創維收購歐洲著名機上盒品牌StrongMedia,利用其銷售管道和品牌影響力,進入歐洲高端市場。通過一系列舉措,創維完成海內外市場佈局,這也是其2017年海外業務加速放量的原因之一。

儘管海信和創維在技術和打法上各有千秋,但在互聯網平臺業務的重視和發展上不約而同、難分伯仲:2016年,海信互聯網電視平臺全球啟動使用者數達到2343萬,其中國內日活用戶數突破900萬;創維酷開在中國啟動用戶總數達到2177萬,國內日活躍量達到835萬。兩家均覆蓋愛奇藝、騰訊等核心視頻媒體資源,通過資源跨界、合作共贏模式,既完成自身內容體系建設,也為合作夥伴帶來流量,這是更符合時代環境的“互聯網+共用生態”。電視儼然已成為一個付費終端,傳統電視廠商的這一巨大的價值改變將會引起互聯網巨頭的注意:愛奇藝以1.5億元入股酷開5%,估值30億元;創維酷開參與廣告分成,收入過億元。

隨著上游京東方、華星光電對自主面板和華為等企業對晶片的的持續投入研發,中國彩電業在過去10年核心技術被日韓壓制的尷尬處境正在改變,下游海信、創維、TCL等龍頭企業的創新,面對升級換代的國內市場和空間廣闊的海外市場,加之“互聯網+”帶來的新商業模式,中國彩電行業在世界的話語權正在增強,行業利潤也將逐步回歸國內,彩電行業或已春江水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