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面對自閉兒問題行為,不管就是管?

普通家長對於孩子的行為管理, 多興於“問題”而止于“問題行為”, 以至於“問題”積重難返, 成為撓頭、頓足、無奈、空憤懣的難題。

打出“不管是管”的口號和旗幟, 其意旨就是為了正告大家, 不要眼睛裡總是兒童的“問題”, 不要動不動把一切都看成“問題”, 即使看出點什麼“問題”, 也不要動輒“制止”、“批評”、“教育”, 以“管理”為能事。

為什麼不能事事都管

事事都管, 有四個惡果:

其一, 反正事事都有人替“我”想著, “我”就不必勞神、更不必費心去安排, 去計畫, 或者提醒自己做任何事情, “我”需要的就是抓緊一切機會做自己願意卻被別人管著的一切事情, 因為這個事情倘若不逮著機會就做, 就可能沒有機會去做。

其二, 本來“應該做”, “主動做”的事情經過“事事都管”變成了“被迫做”和“為別人做”;本來應該“緩做”、“少做”甚至“不做”的事情經過“事事都管”變成了“必須做”, “馬上做”, “時不我待地做”, 甚至“總是在做”。

其三, 因“問題”而管理, 可能在管理的過程中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行為”, 如果這些問題行為最終終止了對“問題”的管理或者拖延了所管理的“問題”, 則“問題行為”將被強化, 以至於最後被管的“問題”成了管不了的“問題”。

其四, 事事都管會使得被管理者討厭、憎恨和想盡一切辦法逃避或者躲避管理者。 如果在管理的過程中還使用了暴力的手段, 還可能促發被管理者以暴力反制管理者。

不管為什麼是管

他律弱化, 自律強化。 以管理兒童終止玩電腦而去寫作業為例。 事事都管的管理者有兩件事要去管:催促他關電腦, 督促他寫作業。 這兩件事情對這位事事都管的管理者都不是簡單動動嘴就能成功的。

不催不促他不會有關的行為, 不督不促他不會有寫的表現。 也就是說, 本該他一個人自律完成的事情, 需要額外耗上一個人全程陪著, 而且不僅僅是陪伴而已, 還要催、督、促。

管理者為何要催、督、促

因為完成作業是學生的使命?因為長時間玩電腦對眼睛不好?因為怕玩物喪志?因為老師會批評家長和兒童?……管理者可以舉出萬千理由這樣做。

問題在於, 管理者是怎麼知道這些理由的?哪些經歷和經驗促使管理者有了這萬千的催、督、促的管理理由?被管理者是否也具有同樣的經歷和經驗?如何讓被管理者擁有獲得這些理由而必要的經歷和經驗?

在應用行為分析中, 人類行為的習得通過兩個途徑:經由規則指導而獲得;條件與機會塑造而獲得。 後者是基礎, 前者是捷徑。 抄近路的前提是必有一定的實際或者實踐的經驗(或教訓)為基礎。

他律減少或者弱化, 自律產生的“條件和機會”就會增加。 長時間玩電腦以後產生的空虛感, 作業一堆還沒有開始的頭痛, 想到明天交不上作業的惶惶不安, 夜已深人已困卻不得不點燈熬蠟地苦楚……幾乎與萬千管理的理由同樣多的“條件和機會”促使他產生自律的行為。 但是, 這些“條件和機會”卻因為一個事事都管的管理者而不復存在。 所以他律加強, 自律必弱;他律減弱, 自律比加強。

其二, 不管是管, 意在保持管理的效率。事事都管,反過來說就是事事都沒管好,或者被管理者事事都不聽管。管而不聽,則管理效率必然下降,管理效率越低,則管理的權威越被損耗。管理卻沒有結果,是非常消耗管理效率的,管理效率的低下也就直接降低了管理的權威。而不管理,雖然沒有增加管理的權威,但也並沒有降低。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不管是對管理權威或者管理效率的一種儲備。

要管的問題很多,隨時隨處都能發現需要管理的問題,無時無刻不會產生管理的動機和欲望。發現並管理問題,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但是發現了問題卻要忍著不管,就不是一件可以輕鬆對付的事情了。不管需要能忍得住,放得下的定力和本事。不管的本事,不管的好處,都是需要刻苦努力才能得到。

意在保持管理的效率。事事都管,反過來說就是事事都沒管好,或者被管理者事事都不聽管。管而不聽,則管理效率必然下降,管理效率越低,則管理的權威越被損耗。管理卻沒有結果,是非常消耗管理效率的,管理效率的低下也就直接降低了管理的權威。而不管理,雖然沒有增加管理的權威,但也並沒有降低。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不管是對管理權威或者管理效率的一種儲備。

要管的問題很多,隨時隨處都能發現需要管理的問題,無時無刻不會產生管理的動機和欲望。發現並管理問題,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但是發現了問題卻要忍著不管,就不是一件可以輕鬆對付的事情了。不管需要能忍得住,放得下的定力和本事。不管的本事,不管的好處,都是需要刻苦努力才能得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