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行走在絕命海拔,中國登山者的8000米巔峰之路

他們是一群遊走在生命邊緣的人, 在8000 米的絕命海拔上, 他們面對的可能是死亡的威脅, 也可能是生命的昇華。

世界上14 座海拔8000 米以上的獨立山峰, 全部坐落在亞洲, 分佈在巍峨雄壯的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之中。 這14 座8000 米級山峰, 被藏族以及夏爾巴等高山文化賦予了人類圖騰崇拜的濃重色彩, 它們的名字, 是人類頂尖登山者的夢想, 是他們的追求與榮耀, 也是巨大而沉重的墓碑。

雲端之上的攀登故事, 每一個都令人回味。

策劃:本刊編輯部

跟死亡跳舞的人

在冰隙、雪崩、暴風雪佈滿的登頂之路上, 每一步都踩在生死邊緣, 巨大冰舌突然的震怒, 會吞沒任何試圖親近它的人。 登山, 是一個死亡遊戲, 還是冒險者的榮譽之路?在直升機也難以抵達的平流層邊緣, 生和死只有一線之隔。

阿忠:山不憐憫

我以為自己的靈魂活在異度空間

撰文:陸陽,

供圖:劉永忠

供圖/劉永忠

世界上最能引發人的想像的, 是高度和遠方, 而高度, 似乎更難以企及。 世界之巔, 可以被看作是努力與回報的象徵。

真正把阿忠推向死亡線的經歷, 有兩次。 第一次是在2012 年5 月, 登頂海拔8463 米的馬卡魯峰後的下撤途中, 那一次同行的隊友還有王靜和張梁。

王靜在其2013 年出版的《靜靜的山》一書中對馬卡魯峰做出這樣的描述:“這是我攀登過的6 座8000 米級山峰中最難的一座。 ”

馬卡魯峰在登頂前會經過一段鋒利的刃脊橫切, 兩面都是無底的懸崖。 坡度大得令人髮指, 陪伴阿忠的夏爾巴氧氣面罩損壞了, 最後階段一直處在無氧攀登的狀態, 從登頂到下撤回到這個橫切路段, 他一直落在阿忠的後面, 由此引發了災難性的後果。

沒有夏爾巴帶領, 也沒有路繩路旗的引導, 獨自下撤的阿忠錯過了橫切點, 一直走向了山溝, 而7400 米的C3 營地, 就在這條山溝面向主峰方向的一個雪峰平臺上面, 溝壑阻擋了視線, 他無法看到營地。

“我疲憊極了, ”阿忠說, “茫然地望向四周,

遠處山峰的岩石上都站滿了人, 好像是電影片段裡出現起義軍的場景, 雖然我還能分辨出這是幻覺, 但它就這麼發生了。 ”

“太陽快要落山時, 高空風從西邊的珠峰上吹過來, 地面的雪被吹得像月球表面的形狀, 透過雪鏡看到太陽西下的光影像是進入了一個夢幻世界。 我以為自己在7900 米處換了氧氣後滑墜遇難了, 以為自己的靈魂活在異度空間。 ”

供圖/劉永忠

當時阿忠努力想證明自己還活著, 捏皮膚會痛, 摸心臟還跳。 他盡可能思考誰能救他, 怎麼救他。 怎麼也找不到C3 營地令他感到絕望, 連續攀登和下撤經歷了20 多個小時, 基本沒吃沒喝, 衛星電話被凍沒電了, 頭燈的電也已用盡, 如果不是氧氣還有少量剩餘, 阿忠可能真就支撐不下去了。

他恐懼, 回想起在登山途中見到過的遇難登山者的遺體, 又掙扎著湧現出強烈的求生欲望。 最終, 在晚上10 點半, 阿忠被出來搜索的兩名夏爾巴救回了C3 營地。

另一次是在2015 年3 月攀登安納普爾娜的過程中, 無獨有偶, 險情也發生在下撤時。 24 日,阿忠所在的登山隊於零點開始沖頂,雪溝陡峭且積雪很厚,這令他們的速度遠遠落後於計畫時間,阿忠只帶了兩根能量棒,顯然,他低估了安納普爾娜的威力,也對登頂過程做出了錯誤的預判。

到下午1 點,他們依然沒能看到峰頂,阿忠說:突然就覺得自己沒力氣了,疲勞如泉湧,並伴隨著一種深深的力不從心的感覺。他對靜雪說,“我感覺狀態很不對勁。”

這兩支能量棒支持著阿忠在下午接近3 點時與隊友們登頂,下撤時他們迷路了,當夜幕降臨時,他們被困在一處接近30 度的、覆蓋著一層薄冰殼的雪坡上,更悲傷的是,芬蘭隊員Samueli 不幸滑墜遇難了。整個晚上,阿忠都和張梁站在雪坡上,而且張梁不斷跳著、叫著,呼喊著隊友們不要睡覺。所幸,那晚天氣晴好。“無助的等待很容易令人心生絕望,感覺被沮喪深深地包圍著,”阿忠說,“沒人知道會發生什麼,如果天氣風雲突變,那我們就全完了。”

接近5 點天亮後大家繼續下撤,一次休息時阿忠的背包從雪坡上滑至深淵,裝備盡失。之後他使用的氧氣、眼鏡和手套等必用裝備都是隊友們給他拼湊的。幸運的是,陽光把身體曬得很溫暖,和一名夏爾巴在一處安全的雪地上休息了不知多久,意識才重新恢復清醒,最終安全撤回C3 營地。

供圖/劉永忠

高山上,一切危機與不安都被放大了,那種扣人心弦的感覺不是電視轉播的體育比賽或者電影劇情的大反轉,而是關於自己的生死,高山似乎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加速版物競天擇的實驗室,即使最微小的判斷失誤,也會產生極端的連鎖反應。

在城市裡,下臺階滑一下可能會扭傷腳踝,在高山上,或許就是一次滑墜死亡。沒能及時回到營地,並不意味著晚飯推遲,那意味著可能會陷入困境凍死。丟失眼鏡或手套,這一天可能就會從雄心勃勃到大難臨頭。高山嚇人又迷人,在它的地盤,被淘汰的結果顯得更直接。

2017年8月4日,阿忠(劉永忠)站在了世界第十二高峰布洛阿特峰之巔(8051米),這一天也是他兒子的生日,從峰頂發出去的對家人的問候,穿越冷峻之境,顯得格外炙熱。至此,阿忠已經完成了14座8000米級山峰中的11座,在他的登頂空白頁中,還剩下希夏邦馬(8012米)、洛子峰(8516米)和南迦帕爾巴特(8125米),即將躋身為14座大家庭中的正式一員。

張梁:道拉吉裡的悲慘山難,三個人沒能下山

他臨死前說:”梁哥,我們明年還一起登山啊“

撰文:陳霞,供圖:張梁

2009年,馬納斯魯峰攀登途中。張梁/攝影

道拉吉裡峰的攀登是一次十分悲慘的經歷,死傷重大,那是我(張梁)第一次遇上真正的山難。許多危險都發生在登頂之後的下撤過程中,第一個發生的險情就是張偉在下撤中滑墜,好在他滑墜了兩三百米後竟然停下來了,雖然幸運,但我們都嗅到了危險的味道。

夏爾巴不敢和隊員結組,自行先走了。天氣驟變,暴風雪很快就把山巔籠罩在一片白色謎團之中,我們找不到下撤的路。

隊員之間互相並不熟識,能力參差不齊,有幾名隊員在下撤中很快就體力衰竭、意識變得模糊,行為已經失控。李斌首先就不行了,我最後一次看到他時,他坐在雪坡上,氧氣面罩被扯掉、雪鏡不知所蹤、滿面冰霜,怎麼吼他罵他都不動。他迷迷糊糊跟我說“梁哥,我們明年還一起登山啊”。

2014年,安納普爾娜峰。張梁/攝影

晚上9 點多,暴風雪把我們困在了7600 多米,隊員早已走散,只能在暮色中看到東一個西一個的頭燈,滿山哀嚎。這時的趙亮、韓昕也不行了,我看到他們踉踉蹌蹌滑墜了好幾次。到半夜12點左右,所有人都到了崩潰的邊緣,饒劍鋒和樓國龍就地躺下,等死一般的絕望,趙亮和韓昕卻很歡實,事實上是幾近癲狂的狀態了。

淩晨兩點半,我覺得自己每一寸肌膚都凍透,再不下山就會被凍死。我站了起來自己摸索著往下走,三個小時後回到了7300 米的營地。趕緊把夏爾巴和老楊(楊春風)他們叫起來,他們帶著氧氣上山去救人。他們用睡袋裹著隊員拖下山,被拖回來的只有饒劍鋒和樓國龍兩人,而李斌、趙亮和韓昕已經沒了。

2010年5月14日,在道拉吉裡峰死裡逃生、返回三號營地的張梁。張梁/供圖

子君:下撤救援時,離馬納斯魯頂峰還有100米

前一天還幫著他穿衣服,

第二天就冷冰冰的躺在那兒。——子君

撰文:王鵬 供圖:子君

2016年珠峰北坡之行,子君登頂。供圖/子君

走著走著,明瑪突然回頭跟子君說,後面的一名日本隊員出事滑墜了。子君心裡一驚,問道:“死了嗎?”明瑪回答:“沒有,正在等待救援。”

當他們差不多到了8000 米時,前面是雪很厚的大雪坡,幾乎像游泳一樣的在雪裡前進。兩人繼續緩慢前行,突然明瑪回頭跟子君說:“你能幫我一個忙嗎?”這時子君已經知道他要說什麼了,所以沒等他說出下面的話就說:“沒問題,我們走吧,我們回去吧”。

珠峰南坡 供圖/子君

三位嚮導一起,才把那位滑墜的隊員拉了上來。子君記得特別清楚,把他拉上來時,整個眼睛上結了一層薄薄的冰,手凍得掰都掰不動,那時已經沒有了呼吸。

前一天晚上到C4 時,風特別大,兩個日本老爺爺站在外面等夏爾巴幫忙支帳篷,當時這位遇難的爺爺想穿羽絨服,因為風太大袖子被吹起來,穿不進去。所以子君就從後面抱住他,把衣服包在他身上幫他穿上。

子君說:“當你看到一個和你朝夕相處近一個月的人,前一天還在打招呼,然後還抱著他幫他穿衣服,第二天就冷冰冰地躺在那裡,可想而知我當時的心理衝擊有多麼大。馬納斯魯是我第二座沒有登頂的山峰,攀登到8000 米左右,離頂峰還有大概100米距離。“

楊春風:14座巔峰之路上的休止符

在一千人眾弔唁者的身體某個深處

總有一種東西共存。

撰文:劉團璽 攝影:張京川

提到中國的14座8000米攀登,就不得不提到楊春風。他是最早開始中國14座8000米山峰攀登之路的民間攀登者之一,也曾是最有可能成為中國首位完成14座8000米山峰攀登的人。

老楊個頭不高,面對陌生人時沉默而略靦腆,然而他卻一直默默地固執地走在自己攀登的路上。2013年6月23日淩晨,在海拔4400米的南迦帕爾巴特營地,在此準備攀登的楊春風和饒劍鋒遭遇恐怖襲擊身亡。

這次意外,對中國的高海拔攀登之路是一次非常沉重的打擊,也使得中國民間攀登者完成14座的夢想至今未圓。無論如何,楊春風是中國14座8000米攀登的先驅者,讓攀登圈為之緬懷。

烏魯木齊的夏天, 天黑得很晚, 北京時間22:30,晚霞還在西側佈置美妙的光線與雲彩。我有十多年沒有來到這裡了,這是我多年前認識楊春風的地方—— 那時,我們年輕,我們有青春、有自由的精神,我們熱愛登山、一起攀爬。之後,我選擇保守、相對庸常的生活道路,而他堅決地沿著登山道路一直走下來。

直到2013 年的夏天,戛然而止。

13 年後,我再次來到烏魯木齊,竟然是來參加楊春風的追悼會……空氣中,似乎漂浮著種種混亂、不安的粒子。

楊春風躺在鮮花叢中,很安靜。我曾面對過一些死亡親友的遺體,並不害怕,對於生死我不超脫,但也不恐懼。而這次,我一直在徘徊,我一直沒有走到他跟前。其實,我是在和另外一個自己糾結、對話、鬥爭、溝通。

可能,楊春風不過也是另外一個我自己,我來這裡參加他的追悼會,不過是因為另外一個自己。參加朋友的告別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這是私人情感的選擇。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告別,都有一個葬禮。

在一千人眾弔唁者的身體某個深處,總有一種東西共存。人們在這個時候,情感上激蕩神經電波,表達悲傷、懷念。但總有一種東西共存—— 並且和楊春風身上的某種東西是共通的。

楊春風、饒劍峰,民間自由登山者,他們攀登在接近天空的地方,雪峰在他們腳下,他們看見雲與風在山谷掠過,他們走在寂靜裡,走在天上。他們的世界,簡單、磅礴。

楊春風完成了地球上14 座8000 米高峰中的11 座,饒劍峰為10 座。在此之前,僅西藏登山隊的一些登山家完成過。無論怎樣,他們在登山領域是有成就的人,是時代中國的登山里程碑。登山不是神聖的,也不是平凡的,是真實的一種觸及精神世界思辨、個體自由的方式,極端真實。這是楊春風留給我們的還活著的東西。

放棄還是堅持?

在每個生死存亡的瞬間,放棄或是堅持都成為萬難的選擇,大山從來不會給你太多時間猶豫,一個選擇,註定了通向天堂或是地獄。在放棄和堅持間,都流淌著淚水和鮮血。或許,活著回家才是真正的勝利。請讀讀阿忠和羅靜的故事。

阿忠:放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撰文:陸陽,供圖:劉永忠

安納普爾娜進山路線上,背夫們協助運送登山物資。 供圖/劉永忠

14 座8000 米級攀登的字典裡從來沒有一帆風順這種字眼,必要時必須做出放棄的選擇,但這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隊伍裡總會有不同的聲音,而獨自下撤,同樣危機四伏。比如阿忠的南迦帕爾巴特峰(8125 米)。

“今年5 月在南迦帕爾巴特的攀登無比艱難,”阿忠說,“這次攀登沒有設置C4 營地,我們從6800 米的C3 營地直接出發沖頂,然而到晚上7點太陽下山時,我們已經行進了21 個小時,才到達7700 米的位置,隊伍中的兩名夏爾巴建議放棄沖頂下撤,我和另一名隊友當即同意,因為當時的氧氣餘量勉強能維持3 個小時,但根據自己的登山經驗和當晚的攀登狀況,這最後400 米的落差至少需要5 個小時才能到頂,如果在連續攀登近30 個小時耗盡氧氣的情況下強行登頂,危險將被無限放大,等到一切都變得不可控時就晚了。”

然而有些登頂願望強烈的夏爾巴和隊員並不願這麼做,他們勸阿忠繼續,但阿忠表示,登山是自己的生活,但不是生活的全部,絕不可以偏概全。說白了,就是絕不能把自己擱在上邊。尷尬的是,沒有足夠的路繩讓他們下撤(最後剩的路繩都被拿去沖頂用了),滑墜的風險讓阿忠只能繼續跟攀而上。果然,3 個小時後,他們也僅僅只到達7900米的高度,氧氣用盡,此時,他們已行進了整整24 個小時。

除了放棄別無選擇,但下撤之路同樣艱辛,下撤到6800 米的C3 營地,他又用了20 個小時,阿忠說,“那真是每次休息時都在打盹兒。”

登頂K2 供圖/劉永忠

經歷過危險,即使可能是一次不經意的魯莽,但對抗過它,走出來的時候,就是一個更強壯更優秀的人,更適合一切工作和磨難。不是別的,只有危險才能創造這種效果。登山不是名利場,也不是競技場。登山時人變得簡單且純粹,這才是自己最看重的登山的本質並癡迷於此。

羅靜:眾人下撤時,獨自選擇堅持

成為第一個登頂幹誠章嘉的中國女性,

同時也遭遇了最難忘的山難

撰文 王鵬 供圖 羅靜

攀登干城章嘉是這些年的攀登歷程中,讓羅靜最難以忘懷的一次。去干城章嘉的時候,她對這座山的瞭解很少,那一年剛好是珠峰60 周年,很多有經驗的夏爾巴都去了珠峰。

羅靜所在的團隊當時客戶特別多,夏爾巴數量有些不夠。後來她才知道,當時負責帶領她的夏爾巴根本沒有攀登過8000 米的山峰。

羅靜說,自己其實是用了兩次才登頂了干城章嘉的。第一次是跟隨韓國隊,到了4 號營地,由於天氣等多方面原因,他們沒有登頂就下撤了,羅靜決定繼續嘗試。回憶起這次經歷,她說:“可能當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吧,如果是現在的經歷和經驗,我想我肯定不會繼續的。”

第一個登頂K2的華人女性 供圖/羅靜

結果到了8000米左右的位置,只剩6個人的臨時小團隊,加上她的夏爾巴沒有經驗,最終不得不撤回來,用了將近24 個小時才回到大本營。

休息了三天之後,大隊再次出發去沖頂,羅靜又跟著大家一起重新出發。第二次攀登非常辛苦,而且波折不斷,有一位夏爾巴發生了滑墜,另一名夏爾巴撲過去把他救了下來,可是救人的這個夏爾巴卻沒有逃出厄運,因為滑墜而遇難了。

這次攀登,從4 號營地登頂再回到4 號營地用了整整30 個小時,最後有15個人登頂,羅靜成為其中唯一的女性。

然而,這其中有5個人沒能下來,把鮮活的生命留在了山上。這也是羅靜攀登生涯中,對她影響最大的一次山難。

西藏登山隊:妻子帶著丈夫的骨灰登頂第14座

同時登頂珠峰的夫妻,卻在迦舒布魯姆I峰死別

撰文 阿爾法 供圖 西藏登山隊

2007年7月12日,西藏登山隊主力隊員次仁多吉、邊巴紮西和洛則成功登上迦舒布魯姆I峰,完成了全部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成為我國第一批完成14座8000米的登山者,同時西藏登山隊也成為世界上唯一一支以團體形式成功登頂14座高峰的登山隊。

那飄揚的五星紅旗,指引著我們去探尋他們的故事,如今攀登14座已經成為不少民間登山者的目標,而藏隊的故事卻依然激勵著每一個攀登者。

攀登難度大、14 座裡面死亡率最高的安納普爾娜成為了他們的第一站,這也是人類登頂的第一座8000 米以上山峰。

攀登隊長次仁多吉回憶:從拉薩出發時,隊伍裡的裝備都是隊員自己想辦法解決的,甚至連統一服裝都沒有,穿著自己以前做高山協作時的衣服,有1990 年中蘇美珠峰和平登山的衣服,有1991 年中日聯合攀登的衣服,甚至有隊員穿著便服便出發了。

在A 組隊員沖頂時,四個氧氣面罩兩個不能用,為了確保修路的邊巴紮西和仁那一直有氧可用,次仁多吉沒有吸氧,阿克布用了一瓶氧氣, 邊巴紮西和仁那輪流共同使用一瓶氧氣。經過13 個小時的艱苦攀登,他們到達頂峰。安納普爾娜第一次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

安娜普爾娜途中

仁那和吉吉兩夫妻雖然同在登山隊,但是因為兩個人有不同的任務,所以基本沒有機會一起登山,這次也是他們第一次攜手攀登同一座山峰,在離頂峰只有20 米時,仁那突然停住腳步拉著吉吉的手一起登頂,在成功登頂珠峰時,桑珠隊長通過對講機和仁那交流:

“你們是不是同時到達頂峰?”

“是!”

“你們擁抱了嗎?”

“擁抱了!”

“親了嗎?”

“親了!”

此次珠峰攀登中,邊巴紮西在頂峰停留了138分鐘,是國內在珠峰頂部停留時間最長的,而仁那和吉吉則成為中國第一對同時登頂珠峰的夫妻。

1999年珠峰登頂 供圖/藏隊

1995 年攀登迦舒布魯姆I 峰失敗後,一直沒有進行第二次攀登,直到10 年後的2005 年。這時,探險隊已經完成了13座。所有人幾乎都相信這次將會順利登頂,然而意外卻發生了。

在前往迦舒布魯姆I峰的路上,因為落石擊穿帆布車頂,吉吉的丈夫仁那死在了前往最後一座8000米的路上,而邊巴紮西當場暈了過去,次仁多吉和普布次仁也受了輕傷,但是沒有大礙。

當直升機趕到時,仁那已經停止了呼吸,在飛機上,軍醫又給仁那注射了強心針,依然沒起作用。次仁多吉回憶,當時邊巴紮西七竅流血,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裡都是血,按藏族的說法,耳朵出血就沒救了。還好後來邊巴被救了過來,但卻落下了終身殘疾。

探險隊在這次事故中損失慘重,兩位修路隊員一死一傷,這也是他們第一次眼睜睜看著隊友倒在自己身旁,受到了很大創傷,於是2006 年全隊休整,沒有攀登。

K2路上

邊巴紮西抓緊時間治療,而洛則孤身一人前往尼泊爾補登安納普爾娜。經過一年休整,探險隊2007 年第三次出發去攀登迦舒布魯姆I 峰,作為收官之作,這次攀登無疑是歷年最特殊的一次。

邊巴紮西依然沒有完全康復,而吉吉則代替丈夫仁那踏上了征程。

2005 年仁那遇難後,之前一起上班、吃飯、回家的人突然不在了,吉吉心裡無法接受,於是去了北京體育大學讀書,換個環境。為了完成仁那的心願,她向攀登隊提出申請,代替仁那出征,在征得同意後,擔心體能跟不上,在北體大堅持鍛煉了一年時間。

邊巴紮西心裡的壓力也很大,自從2005 年受傷後,他終身殘疾,右眼無法閉合,臉部肌肉癱瘓,間歇性癲癇,他特別擔心攀登時癲癇發作,但是他又必須得來,所以這一次他做好了回不去的準備。

5 月11 日沖頂那晚,滿天繁星,當次仁多吉和邊巴紮西在頂峰上擁抱時,邊巴哭了,他雖然經驗豐富,是歷次攀登的修路者,總走在隊伍的前面,可這一次不同,次仁多吉總擔心他在高山上發病,不過幸運的是邊巴登山時病情穩定。

登頂的那一刻,積累多年的情感瞬間迸發,次仁多吉激動得說不出話來,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吉吉則把仁那的骨灰用塑膠盒、哈達和塑膠袋包了好幾層後,帶到了頂峰,實現了丈夫的心願,完成了14 座。

<>

迦舒布魯姆I峰登頂 供圖/藏隊

從1993~2007 年,14 年,14 座,終於收官。至此,次仁多吉、邊巴紮西和洛則3 人登頂全部14 座8000 米以上高峰,仁那完成了13 座,在他們之前,全世界僅有13人以個人形式登上了全部14 座高峰,而西藏登山隊也成為唯一一個以集體形式完成14 座攀登的隊伍。

登頂時刻

渺小的人類一次次衝擊未知領域,忘我的著迷於高度的魅力,向死而生的背後,隱藏著一條真正的天堂之路,被絕命海拔接納的幸運兒,絕不敢妄談征服。最終被征服的,是自己的心。

與這些目標為14 座8000 米級山峰的登山者對話,會發現他們在講述自己的攀登故事時,有一個詞出現得頻率很高——幸運。幸運是遇到持續好天氣,幸運是各部位運轉正常的身體,幸運是穩定的周遭環境。因為很幸運,他們還活著 —— 編輯陸陽

孫斌:在珠峰之巔,我跟十年前的自己相遇

國內知名攀登者孫斌,2007年從北坡登頂珠峰,10年過去,2017年他從珠峰南坡再次登頂珠峰,與10年前的自己打了個招呼。

撰文 供圖 孫斌

珠峰南坡 攝影/宋強

很多事情,只有在回首的時候,才會生出不同尋常的感受。

為了趕上最後一個登頂的好天氣,2007年5月21日下午6 點半,我們向北坳進發,於黑暗中抵達北坳,睡下已是淩晨1 點。5 月22 日、23 日,從海拔7028 米到7790 米,再到8300 米,持續大風。

在7500 米的大風口,我和三名協作被大風定在原地半個小時,無法移動半步。5 月23 日晚上11 點,風竟神奇的停了,12 點我們離開8300 米營地,開始沖頂。

沖頂途中,前面那個哥倫比亞女孩的冰爪總是高高地懸在頭頂,冰爪與岩石接觸發出尖利的聲音。黑暗中看不太真切,感覺路線異常陡峭而狹窄,無法超車,只有等待。

第一臺階、第二臺階、第三臺階,比想像的陡,但是黑夜裡沒有恐懼的感覺,甚至並不覺得疲勞,只是行走。早上6點多,天地交接處出現一圈紅色。

珠峰南坡C4 攝影/宋強

最後的30 米,我休息了三次,疲勞感突然鋪天蓋地而來。風依然強勁,腳趾凍得發麻疼痛。蹣跚中終於到達滿是經幡的頂峰,掏出旗幟拍照後立即往下走,在頂上停留的時間不超過5分鐘,沒有任何其他想法,只是覺得一切即將結束,滿腦子就是要下撤、馬上下撤。

截至24 日上午9 點返回8300 米,珠峰給了我們9個小時。9 點以後狂風大作,一直伴隨我們下撤到6500 米,並持續了好幾天。

登頂那天,我沒有配夏爾巴,背包裡三瓶氧氣、水、食物和備用衣物,18 公斤的負重挑戰不小,我走在隊伍的最後面,除了每隔4 個小時通過專門的對講機和隊員溝通他們的氧氣使用情況外,整個過程平靜無比。

轉眼就到了2017 年,10 年過去了,我已經從一名國家登山隊的教練,變成了一名職業高山嚮導,擁有了自己的探險公司巔峰探遊,帶領著很多登山者完成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極點的探險目標。

10年間,七大洲最高峰除了珠峰,其他的山峰已經帶隊完成至少4 次了,而珠峰將是我七大洲最高峰嚮導生涯中重要的里程碑,2017 年這個時機似乎已經成熟。

珠峰南坡C2 攝影/宋強

第二次來珠峰,登頂於我已經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而隊員的安全和成功成為我最大的關注點。珠峰保佑,所有人都安全成功。

當南坳營地近在眼前時,無邊的疲倦突然間籠罩了我,踉蹌的腳步讓同事寶龍驚訝不已。在頂峰時,意外地遇到了從北側登頂的楊險峰和涓子,涓子興奮地拉著我拍照:同在北京八九年都見不上一回,結果在世界之巔遇到了,人生何等奇妙。

而於我,從珠峰北坡到南坡,同樣的頂峰,不一樣的我,這又何嘗不是自己與自己的相逢,只是其中相隔了10 年!

那木錯:沖頂前,天空像一個巨大的鑽石天幕

我,只想做一個活著的人。—那木錯

撰文、供圖/那木錯

每次攀登8000 米,我總是聽信他人之言:很簡單,比7000 米簡單。但是實際情況是,每次攀登8000米都像是從地獄逃回來一樣,驚魂未定地對自己說: 我又賺到了一條命!

整個馬納斯魯登山季雲集了來自世界各國的登山隊,大約100 多人在同一條路上,每段繩距間,至少擠著20~30 人,每個人都依賴這根細細的繩子保護自己。

我被擠在排成長龍的隊伍裡,進退不能。每一步都是痛苦的,寒冷和危險無時不在。

前進的速度異常緩慢。腳下、頭上都是萬丈冰壁,我們在冰壁的細微褶皺裡面穿行。一根根路繩就是連接我們與未來的生命線。

接近淩晨3 點,準備向馬納斯魯峰發起沖頂。隊伍在遠處像一條閃閃發光的長龍,蜿蜒在營地與天空之間。晴朗的天空繁星點點,像一頂巨大的鑲滿鑽石的天幕,籠罩在雪山之上。除了腳踩雪地發出的哢擦哢擦聲和裝備發出的叮噹叮噹碰撞聲,營地安靜極了。

海拔已經8100 米了,我不停步地向前沖,夏爾巴跟在我身後。山路的右邊是看不到底的懸崖,白雲的下麵,能看見很遠很遠的山丘和平原。

馬納斯魯峰的頂峰到了。那達夏爾巴拉著我來到兩個頂點之間的凹形鞍部,他像變戲法似地從胸前掏出一條長長的五彩經幡拋向天空,仿佛我的身體游離在海拔8163 米的高空。

地球上只有14 座8000米雪峰,那是探險者的最高殿堂。地球上的人分兩種:活著的,死去的。活著的人總在拼命地證明自己活著,在每一種生活裡分秒必爭地證明活著的意義。總是不滿足現狀,直到站在世界的頂端,踏進探險者的殿堂。而我,就是想做一個活著的人。

近在咫尺的14座之路

中國的14座之路,充滿荊棘和鮮血,但從未被放棄。2013年楊春風、饒劍鋒的半途折戟之後,14座的攀登之路似乎略有停頓,但仍然有勇士懷抱著亡者的遺願,跋涉在這條光榮之路上,中國不止有西藏登山隊以團隊形式完成14座,隨著民間登山者羅靜和張梁分別完成第13座,14座的桂冠已經近在咫尺。那麼14座之後,他們將何去何從?

羅靜:計畫創立自己的登山探險公司

她就是羅靜,8000米巔峰上的中國玫瑰。

撰文:王鵬 供圖:羅靜

隨著這個登山季13 座高峰的完成,圓夢14座似乎已經觸手可及。聊起14 座圓夢之後的人生方向,羅靜認真地說,她想要成立一家登山探險公司,然而目標並不是那些高難度的8000 米山峰,而可能是一些五六千米左右的山峰,她最想做的是在中國推廣登山運動,推廣正確的攀登理念。

她是首位登頂了13座8000米級雪山的華人女性,她是第一位登頂喬戈裡峰(K2)的華人女性,第一位登頂干城章嘉、馬卡魯、道拉吉裡、南迦帕爾巴特的中國女性,她在今年一個

攀登季節就連續攀登了三座8000米級山峰……

馬卡魯登頂照

頂著這些光環,她是遙不可及的攀登女神,耀眼奪目。但是,她卻從不認為自己是“登山家”,近10年的攀登路上,她遇到過太多令她敬佩的登山家,她認為自己只是一個登山者。她是羅靜—目前中國最有可能率先完成14座8000米山峰的民間攀登者,8000米巔峰上的中國玫瑰。

張梁:順其自然,享受登山

山裡的日子,是一種避難。—張梁

撰文:陳霞 供圖:張梁

2015年,喬戈裡峰 張梁/攝影

2017年7月28日,世界第二高峰喬戈裡峰(K2)上傳出捷報,中國登山者張梁於當日巴基斯坦時間15:30成功登頂海拔8611米的喬戈裡峰。這也是張梁完成的個人第13座8000米級山峰。

對於張梁來說,14座8000 米級雪山攀登計畫近得只剩下一座南迦帕爾巴特的距離。當我們這些局外人都在關心他準備什麼時候去拿下最後一座8000 米的時候,張梁已經計畫好了9 月初的個人行程—回石家莊給母親慶祝88 歲大壽、聽一場汪峰的演唱會。

“順其自然,”張梁對自己說,“我得聽登山公司的安排,還得看老天爺的安排——天氣允許。”

“每年能抽出一段時間去登山,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狀態和生活環境,挺好的。登山是我的另外一種狀態,在山裡度過的日子和現實生活是不一樣的兩個世界,我常常跟人說我是進山避難去了。其實我也喜歡在城市裡和朋友們聚會、喝點小酒聊聊天,但在山裡清清靜靜、平平淡淡、非常簡單的狀態,是另外一種感覺。”這就是張梁追求的一隅淨土。

2017年,張梁登頂喬戈裡峰。張梁/供圖

仰望巔峰,一位攝影師的14座8000米

撰文:陳霞 攝影:孫成毅

“今天是2015年8月7日,

我終於拍完了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雪峰!”

當孫成毅站在世界第11高峰迦舒布魯姆Ⅰ峰對面一個陡峻的高臺上,對著錄影鏡頭說下這句話時,他雙手扶著三腳架上的相機取景器中,清晰地捕捉到迦舒布魯姆Ⅰ峰以及它周邊的冰川和群山,標誌著他全球14座8000米級高峰的影像拍攝計畫的圓滿完成。這是孫成毅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喀喇昆侖山脈巴爾托洛冰川上行走的第九天,而用來抵達這一天的征程,是整整20年。

1. 珠穆朗瑪峰。攝影/孫成毅

2. 喬戈裡峰,攝影/孫成毅

3. 干城章嘉峰,攝影/孫成毅

4. 洛子峰峰,攝影/孫成毅

5. 馬卡魯峰,攝影/孫成毅

6.卓奧友峰,攝影/孫成毅

7. 道拉吉裡峰,攝影/孫成毅

8.馬納斯魯峰 攝影/孫成毅

9.南迦帕爾巴特峰 攝影/孫成毅

10. 安納普爾娜主峰,攝影/孫成毅

11.迦舒布魯姆I峰,攝影/孫成毅

12. 布洛阿特峰,攝影/孫成毅

13.迦舒布魯姆II峰,攝影/孫成毅

14. 希夏邦馬峰,攝影/孫成毅

—END—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戶外探險outdoor

24 日,阿忠所在的登山隊於零點開始沖頂,雪溝陡峭且積雪很厚,這令他們的速度遠遠落後於計畫時間,阿忠只帶了兩根能量棒,顯然,他低估了安納普爾娜的威力,也對登頂過程做出了錯誤的預判。

到下午1 點,他們依然沒能看到峰頂,阿忠說:突然就覺得自己沒力氣了,疲勞如泉湧,並伴隨著一種深深的力不從心的感覺。他對靜雪說,“我感覺狀態很不對勁。”

這兩支能量棒支持著阿忠在下午接近3 點時與隊友們登頂,下撤時他們迷路了,當夜幕降臨時,他們被困在一處接近30 度的、覆蓋著一層薄冰殼的雪坡上,更悲傷的是,芬蘭隊員Samueli 不幸滑墜遇難了。整個晚上,阿忠都和張梁站在雪坡上,而且張梁不斷跳著、叫著,呼喊著隊友們不要睡覺。所幸,那晚天氣晴好。“無助的等待很容易令人心生絕望,感覺被沮喪深深地包圍著,”阿忠說,“沒人知道會發生什麼,如果天氣風雲突變,那我們就全完了。”

接近5 點天亮後大家繼續下撤,一次休息時阿忠的背包從雪坡上滑至深淵,裝備盡失。之後他使用的氧氣、眼鏡和手套等必用裝備都是隊友們給他拼湊的。幸運的是,陽光把身體曬得很溫暖,和一名夏爾巴在一處安全的雪地上休息了不知多久,意識才重新恢復清醒,最終安全撤回C3 營地。

供圖/劉永忠

高山上,一切危機與不安都被放大了,那種扣人心弦的感覺不是電視轉播的體育比賽或者電影劇情的大反轉,而是關於自己的生死,高山似乎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加速版物競天擇的實驗室,即使最微小的判斷失誤,也會產生極端的連鎖反應。

在城市裡,下臺階滑一下可能會扭傷腳踝,在高山上,或許就是一次滑墜死亡。沒能及時回到營地,並不意味著晚飯推遲,那意味著可能會陷入困境凍死。丟失眼鏡或手套,這一天可能就會從雄心勃勃到大難臨頭。高山嚇人又迷人,在它的地盤,被淘汰的結果顯得更直接。

2017年8月4日,阿忠(劉永忠)站在了世界第十二高峰布洛阿特峰之巔(8051米),這一天也是他兒子的生日,從峰頂發出去的對家人的問候,穿越冷峻之境,顯得格外炙熱。至此,阿忠已經完成了14座8000米級山峰中的11座,在他的登頂空白頁中,還剩下希夏邦馬(8012米)、洛子峰(8516米)和南迦帕爾巴特(8125米),即將躋身為14座大家庭中的正式一員。

張梁:道拉吉裡的悲慘山難,三個人沒能下山

他臨死前說:”梁哥,我們明年還一起登山啊“

撰文:陳霞,供圖:張梁

2009年,馬納斯魯峰攀登途中。張梁/攝影

道拉吉裡峰的攀登是一次十分悲慘的經歷,死傷重大,那是我(張梁)第一次遇上真正的山難。許多危險都發生在登頂之後的下撤過程中,第一個發生的險情就是張偉在下撤中滑墜,好在他滑墜了兩三百米後竟然停下來了,雖然幸運,但我們都嗅到了危險的味道。

夏爾巴不敢和隊員結組,自行先走了。天氣驟變,暴風雪很快就把山巔籠罩在一片白色謎團之中,我們找不到下撤的路。

隊員之間互相並不熟識,能力參差不齊,有幾名隊員在下撤中很快就體力衰竭、意識變得模糊,行為已經失控。李斌首先就不行了,我最後一次看到他時,他坐在雪坡上,氧氣面罩被扯掉、雪鏡不知所蹤、滿面冰霜,怎麼吼他罵他都不動。他迷迷糊糊跟我說“梁哥,我們明年還一起登山啊”。

2014年,安納普爾娜峰。張梁/攝影

晚上9 點多,暴風雪把我們困在了7600 多米,隊員早已走散,只能在暮色中看到東一個西一個的頭燈,滿山哀嚎。這時的趙亮、韓昕也不行了,我看到他們踉踉蹌蹌滑墜了好幾次。到半夜12點左右,所有人都到了崩潰的邊緣,饒劍鋒和樓國龍就地躺下,等死一般的絕望,趙亮和韓昕卻很歡實,事實上是幾近癲狂的狀態了。

淩晨兩點半,我覺得自己每一寸肌膚都凍透,再不下山就會被凍死。我站了起來自己摸索著往下走,三個小時後回到了7300 米的營地。趕緊把夏爾巴和老楊(楊春風)他們叫起來,他們帶著氧氣上山去救人。他們用睡袋裹著隊員拖下山,被拖回來的只有饒劍鋒和樓國龍兩人,而李斌、趙亮和韓昕已經沒了。

2010年5月14日,在道拉吉裡峰死裡逃生、返回三號營地的張梁。張梁/供圖

子君:下撤救援時,離馬納斯魯頂峰還有100米

前一天還幫著他穿衣服,

第二天就冷冰冰的躺在那兒。——子君

撰文:王鵬 供圖:子君

2016年珠峰北坡之行,子君登頂。供圖/子君

走著走著,明瑪突然回頭跟子君說,後面的一名日本隊員出事滑墜了。子君心裡一驚,問道:“死了嗎?”明瑪回答:“沒有,正在等待救援。”

當他們差不多到了8000 米時,前面是雪很厚的大雪坡,幾乎像游泳一樣的在雪裡前進。兩人繼續緩慢前行,突然明瑪回頭跟子君說:“你能幫我一個忙嗎?”這時子君已經知道他要說什麼了,所以沒等他說出下面的話就說:“沒問題,我們走吧,我們回去吧”。

珠峰南坡 供圖/子君

三位嚮導一起,才把那位滑墜的隊員拉了上來。子君記得特別清楚,把他拉上來時,整個眼睛上結了一層薄薄的冰,手凍得掰都掰不動,那時已經沒有了呼吸。

前一天晚上到C4 時,風特別大,兩個日本老爺爺站在外面等夏爾巴幫忙支帳篷,當時這位遇難的爺爺想穿羽絨服,因為風太大袖子被吹起來,穿不進去。所以子君就從後面抱住他,把衣服包在他身上幫他穿上。

子君說:“當你看到一個和你朝夕相處近一個月的人,前一天還在打招呼,然後還抱著他幫他穿衣服,第二天就冷冰冰地躺在那裡,可想而知我當時的心理衝擊有多麼大。馬納斯魯是我第二座沒有登頂的山峰,攀登到8000 米左右,離頂峰還有大概100米距離。“

楊春風:14座巔峰之路上的休止符

在一千人眾弔唁者的身體某個深處

總有一種東西共存。

撰文:劉團璽 攝影:張京川

提到中國的14座8000米攀登,就不得不提到楊春風。他是最早開始中國14座8000米山峰攀登之路的民間攀登者之一,也曾是最有可能成為中國首位完成14座8000米山峰攀登的人。

老楊個頭不高,面對陌生人時沉默而略靦腆,然而他卻一直默默地固執地走在自己攀登的路上。2013年6月23日淩晨,在海拔4400米的南迦帕爾巴特營地,在此準備攀登的楊春風和饒劍鋒遭遇恐怖襲擊身亡。

這次意外,對中國的高海拔攀登之路是一次非常沉重的打擊,也使得中國民間攀登者完成14座的夢想至今未圓。無論如何,楊春風是中國14座8000米攀登的先驅者,讓攀登圈為之緬懷。

烏魯木齊的夏天, 天黑得很晚, 北京時間22:30,晚霞還在西側佈置美妙的光線與雲彩。我有十多年沒有來到這裡了,這是我多年前認識楊春風的地方—— 那時,我們年輕,我們有青春、有自由的精神,我們熱愛登山、一起攀爬。之後,我選擇保守、相對庸常的生活道路,而他堅決地沿著登山道路一直走下來。

直到2013 年的夏天,戛然而止。

13 年後,我再次來到烏魯木齊,竟然是來參加楊春風的追悼會……空氣中,似乎漂浮著種種混亂、不安的粒子。

楊春風躺在鮮花叢中,很安靜。我曾面對過一些死亡親友的遺體,並不害怕,對於生死我不超脫,但也不恐懼。而這次,我一直在徘徊,我一直沒有走到他跟前。其實,我是在和另外一個自己糾結、對話、鬥爭、溝通。

可能,楊春風不過也是另外一個我自己,我來這裡參加他的追悼會,不過是因為另外一個自己。參加朋友的告別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這是私人情感的選擇。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告別,都有一個葬禮。

在一千人眾弔唁者的身體某個深處,總有一種東西共存。人們在這個時候,情感上激蕩神經電波,表達悲傷、懷念。但總有一種東西共存—— 並且和楊春風身上的某種東西是共通的。

楊春風、饒劍峰,民間自由登山者,他們攀登在接近天空的地方,雪峰在他們腳下,他們看見雲與風在山谷掠過,他們走在寂靜裡,走在天上。他們的世界,簡單、磅礴。

楊春風完成了地球上14 座8000 米高峰中的11 座,饒劍峰為10 座。在此之前,僅西藏登山隊的一些登山家完成過。無論怎樣,他們在登山領域是有成就的人,是時代中國的登山里程碑。登山不是神聖的,也不是平凡的,是真實的一種觸及精神世界思辨、個體自由的方式,極端真實。這是楊春風留給我們的還活著的東西。

放棄還是堅持?

在每個生死存亡的瞬間,放棄或是堅持都成為萬難的選擇,大山從來不會給你太多時間猶豫,一個選擇,註定了通向天堂或是地獄。在放棄和堅持間,都流淌著淚水和鮮血。或許,活著回家才是真正的勝利。請讀讀阿忠和羅靜的故事。

阿忠:放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撰文:陸陽,供圖:劉永忠

安納普爾娜進山路線上,背夫們協助運送登山物資。 供圖/劉永忠

14 座8000 米級攀登的字典裡從來沒有一帆風順這種字眼,必要時必須做出放棄的選擇,但這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隊伍裡總會有不同的聲音,而獨自下撤,同樣危機四伏。比如阿忠的南迦帕爾巴特峰(8125 米)。

“今年5 月在南迦帕爾巴特的攀登無比艱難,”阿忠說,“這次攀登沒有設置C4 營地,我們從6800 米的C3 營地直接出發沖頂,然而到晚上7點太陽下山時,我們已經行進了21 個小時,才到達7700 米的位置,隊伍中的兩名夏爾巴建議放棄沖頂下撤,我和另一名隊友當即同意,因為當時的氧氣餘量勉強能維持3 個小時,但根據自己的登山經驗和當晚的攀登狀況,這最後400 米的落差至少需要5 個小時才能到頂,如果在連續攀登近30 個小時耗盡氧氣的情況下強行登頂,危險將被無限放大,等到一切都變得不可控時就晚了。”

然而有些登頂願望強烈的夏爾巴和隊員並不願這麼做,他們勸阿忠繼續,但阿忠表示,登山是自己的生活,但不是生活的全部,絕不可以偏概全。說白了,就是絕不能把自己擱在上邊。尷尬的是,沒有足夠的路繩讓他們下撤(最後剩的路繩都被拿去沖頂用了),滑墜的風險讓阿忠只能繼續跟攀而上。果然,3 個小時後,他們也僅僅只到達7900米的高度,氧氣用盡,此時,他們已行進了整整24 個小時。

除了放棄別無選擇,但下撤之路同樣艱辛,下撤到6800 米的C3 營地,他又用了20 個小時,阿忠說,“那真是每次休息時都在打盹兒。”

登頂K2 供圖/劉永忠

經歷過危險,即使可能是一次不經意的魯莽,但對抗過它,走出來的時候,就是一個更強壯更優秀的人,更適合一切工作和磨難。不是別的,只有危險才能創造這種效果。登山不是名利場,也不是競技場。登山時人變得簡單且純粹,這才是自己最看重的登山的本質並癡迷於此。

羅靜:眾人下撤時,獨自選擇堅持

成為第一個登頂幹誠章嘉的中國女性,

同時也遭遇了最難忘的山難

撰文 王鵬 供圖 羅靜

攀登干城章嘉是這些年的攀登歷程中,讓羅靜最難以忘懷的一次。去干城章嘉的時候,她對這座山的瞭解很少,那一年剛好是珠峰60 周年,很多有經驗的夏爾巴都去了珠峰。

羅靜所在的團隊當時客戶特別多,夏爾巴數量有些不夠。後來她才知道,當時負責帶領她的夏爾巴根本沒有攀登過8000 米的山峰。

羅靜說,自己其實是用了兩次才登頂了干城章嘉的。第一次是跟隨韓國隊,到了4 號營地,由於天氣等多方面原因,他們沒有登頂就下撤了,羅靜決定繼續嘗試。回憶起這次經歷,她說:“可能當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吧,如果是現在的經歷和經驗,我想我肯定不會繼續的。”

第一個登頂K2的華人女性 供圖/羅靜

結果到了8000米左右的位置,只剩6個人的臨時小團隊,加上她的夏爾巴沒有經驗,最終不得不撤回來,用了將近24 個小時才回到大本營。

休息了三天之後,大隊再次出發去沖頂,羅靜又跟著大家一起重新出發。第二次攀登非常辛苦,而且波折不斷,有一位夏爾巴發生了滑墜,另一名夏爾巴撲過去把他救了下來,可是救人的這個夏爾巴卻沒有逃出厄運,因為滑墜而遇難了。

這次攀登,從4 號營地登頂再回到4 號營地用了整整30 個小時,最後有15個人登頂,羅靜成為其中唯一的女性。

然而,這其中有5個人沒能下來,把鮮活的生命留在了山上。這也是羅靜攀登生涯中,對她影響最大的一次山難。

西藏登山隊:妻子帶著丈夫的骨灰登頂第14座

同時登頂珠峰的夫妻,卻在迦舒布魯姆I峰死別

撰文 阿爾法 供圖 西藏登山隊

2007年7月12日,西藏登山隊主力隊員次仁多吉、邊巴紮西和洛則成功登上迦舒布魯姆I峰,完成了全部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成為我國第一批完成14座8000米的登山者,同時西藏登山隊也成為世界上唯一一支以團體形式成功登頂14座高峰的登山隊。

那飄揚的五星紅旗,指引著我們去探尋他們的故事,如今攀登14座已經成為不少民間登山者的目標,而藏隊的故事卻依然激勵著每一個攀登者。

攀登難度大、14 座裡面死亡率最高的安納普爾娜成為了他們的第一站,這也是人類登頂的第一座8000 米以上山峰。

攀登隊長次仁多吉回憶:從拉薩出發時,隊伍裡的裝備都是隊員自己想辦法解決的,甚至連統一服裝都沒有,穿著自己以前做高山協作時的衣服,有1990 年中蘇美珠峰和平登山的衣服,有1991 年中日聯合攀登的衣服,甚至有隊員穿著便服便出發了。

在A 組隊員沖頂時,四個氧氣面罩兩個不能用,為了確保修路的邊巴紮西和仁那一直有氧可用,次仁多吉沒有吸氧,阿克布用了一瓶氧氣, 邊巴紮西和仁那輪流共同使用一瓶氧氣。經過13 個小時的艱苦攀登,他們到達頂峰。安納普爾娜第一次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

安娜普爾娜途中

仁那和吉吉兩夫妻雖然同在登山隊,但是因為兩個人有不同的任務,所以基本沒有機會一起登山,這次也是他們第一次攜手攀登同一座山峰,在離頂峰只有20 米時,仁那突然停住腳步拉著吉吉的手一起登頂,在成功登頂珠峰時,桑珠隊長通過對講機和仁那交流:

“你們是不是同時到達頂峰?”

“是!”

“你們擁抱了嗎?”

“擁抱了!”

“親了嗎?”

“親了!”

此次珠峰攀登中,邊巴紮西在頂峰停留了138分鐘,是國內在珠峰頂部停留時間最長的,而仁那和吉吉則成為中國第一對同時登頂珠峰的夫妻。

1999年珠峰登頂 供圖/藏隊

1995 年攀登迦舒布魯姆I 峰失敗後,一直沒有進行第二次攀登,直到10 年後的2005 年。這時,探險隊已經完成了13座。所有人幾乎都相信這次將會順利登頂,然而意外卻發生了。

在前往迦舒布魯姆I峰的路上,因為落石擊穿帆布車頂,吉吉的丈夫仁那死在了前往最後一座8000米的路上,而邊巴紮西當場暈了過去,次仁多吉和普布次仁也受了輕傷,但是沒有大礙。

當直升機趕到時,仁那已經停止了呼吸,在飛機上,軍醫又給仁那注射了強心針,依然沒起作用。次仁多吉回憶,當時邊巴紮西七竅流血,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裡都是血,按藏族的說法,耳朵出血就沒救了。還好後來邊巴被救了過來,但卻落下了終身殘疾。

探險隊在這次事故中損失慘重,兩位修路隊員一死一傷,這也是他們第一次眼睜睜看著隊友倒在自己身旁,受到了很大創傷,於是2006 年全隊休整,沒有攀登。

K2路上

邊巴紮西抓緊時間治療,而洛則孤身一人前往尼泊爾補登安納普爾娜。經過一年休整,探險隊2007 年第三次出發去攀登迦舒布魯姆I 峰,作為收官之作,這次攀登無疑是歷年最特殊的一次。

邊巴紮西依然沒有完全康復,而吉吉則代替丈夫仁那踏上了征程。

2005 年仁那遇難後,之前一起上班、吃飯、回家的人突然不在了,吉吉心裡無法接受,於是去了北京體育大學讀書,換個環境。為了完成仁那的心願,她向攀登隊提出申請,代替仁那出征,在征得同意後,擔心體能跟不上,在北體大堅持鍛煉了一年時間。

邊巴紮西心裡的壓力也很大,自從2005 年受傷後,他終身殘疾,右眼無法閉合,臉部肌肉癱瘓,間歇性癲癇,他特別擔心攀登時癲癇發作,但是他又必須得來,所以這一次他做好了回不去的準備。

5 月11 日沖頂那晚,滿天繁星,當次仁多吉和邊巴紮西在頂峰上擁抱時,邊巴哭了,他雖然經驗豐富,是歷次攀登的修路者,總走在隊伍的前面,可這一次不同,次仁多吉總擔心他在高山上發病,不過幸運的是邊巴登山時病情穩定。

登頂的那一刻,積累多年的情感瞬間迸發,次仁多吉激動得說不出話來,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吉吉則把仁那的骨灰用塑膠盒、哈達和塑膠袋包了好幾層後,帶到了頂峰,實現了丈夫的心願,完成了14 座。

<>

迦舒布魯姆I峰登頂 供圖/藏隊

從1993~2007 年,14 年,14 座,終於收官。至此,次仁多吉、邊巴紮西和洛則3 人登頂全部14 座8000 米以上高峰,仁那完成了13 座,在他們之前,全世界僅有13人以個人形式登上了全部14 座高峰,而西藏登山隊也成為唯一一個以集體形式完成14 座攀登的隊伍。

登頂時刻

渺小的人類一次次衝擊未知領域,忘我的著迷於高度的魅力,向死而生的背後,隱藏著一條真正的天堂之路,被絕命海拔接納的幸運兒,絕不敢妄談征服。最終被征服的,是自己的心。

與這些目標為14 座8000 米級山峰的登山者對話,會發現他們在講述自己的攀登故事時,有一個詞出現得頻率很高——幸運。幸運是遇到持續好天氣,幸運是各部位運轉正常的身體,幸運是穩定的周遭環境。因為很幸運,他們還活著 —— 編輯陸陽

孫斌:在珠峰之巔,我跟十年前的自己相遇

國內知名攀登者孫斌,2007年從北坡登頂珠峰,10年過去,2017年他從珠峰南坡再次登頂珠峰,與10年前的自己打了個招呼。

撰文 供圖 孫斌

珠峰南坡 攝影/宋強

很多事情,只有在回首的時候,才會生出不同尋常的感受。

為了趕上最後一個登頂的好天氣,2007年5月21日下午6 點半,我們向北坳進發,於黑暗中抵達北坳,睡下已是淩晨1 點。5 月22 日、23 日,從海拔7028 米到7790 米,再到8300 米,持續大風。

在7500 米的大風口,我和三名協作被大風定在原地半個小時,無法移動半步。5 月23 日晚上11 點,風竟神奇的停了,12 點我們離開8300 米營地,開始沖頂。

沖頂途中,前面那個哥倫比亞女孩的冰爪總是高高地懸在頭頂,冰爪與岩石接觸發出尖利的聲音。黑暗中看不太真切,感覺路線異常陡峭而狹窄,無法超車,只有等待。

第一臺階、第二臺階、第三臺階,比想像的陡,但是黑夜裡沒有恐懼的感覺,甚至並不覺得疲勞,只是行走。早上6點多,天地交接處出現一圈紅色。

珠峰南坡C4 攝影/宋強

最後的30 米,我休息了三次,疲勞感突然鋪天蓋地而來。風依然強勁,腳趾凍得發麻疼痛。蹣跚中終於到達滿是經幡的頂峰,掏出旗幟拍照後立即往下走,在頂上停留的時間不超過5分鐘,沒有任何其他想法,只是覺得一切即將結束,滿腦子就是要下撤、馬上下撤。

截至24 日上午9 點返回8300 米,珠峰給了我們9個小時。9 點以後狂風大作,一直伴隨我們下撤到6500 米,並持續了好幾天。

登頂那天,我沒有配夏爾巴,背包裡三瓶氧氣、水、食物和備用衣物,18 公斤的負重挑戰不小,我走在隊伍的最後面,除了每隔4 個小時通過專門的對講機和隊員溝通他們的氧氣使用情況外,整個過程平靜無比。

轉眼就到了2017 年,10 年過去了,我已經從一名國家登山隊的教練,變成了一名職業高山嚮導,擁有了自己的探險公司巔峰探遊,帶領著很多登山者完成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極點的探險目標。

10年間,七大洲最高峰除了珠峰,其他的山峰已經帶隊完成至少4 次了,而珠峰將是我七大洲最高峰嚮導生涯中重要的里程碑,2017 年這個時機似乎已經成熟。

珠峰南坡C2 攝影/宋強

第二次來珠峰,登頂於我已經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而隊員的安全和成功成為我最大的關注點。珠峰保佑,所有人都安全成功。

當南坳營地近在眼前時,無邊的疲倦突然間籠罩了我,踉蹌的腳步讓同事寶龍驚訝不已。在頂峰時,意外地遇到了從北側登頂的楊險峰和涓子,涓子興奮地拉著我拍照:同在北京八九年都見不上一回,結果在世界之巔遇到了,人生何等奇妙。

而於我,從珠峰北坡到南坡,同樣的頂峰,不一樣的我,這又何嘗不是自己與自己的相逢,只是其中相隔了10 年!

那木錯:沖頂前,天空像一個巨大的鑽石天幕

我,只想做一個活著的人。—那木錯

撰文、供圖/那木錯

每次攀登8000 米,我總是聽信他人之言:很簡單,比7000 米簡單。但是實際情況是,每次攀登8000米都像是從地獄逃回來一樣,驚魂未定地對自己說: 我又賺到了一條命!

整個馬納斯魯登山季雲集了來自世界各國的登山隊,大約100 多人在同一條路上,每段繩距間,至少擠著20~30 人,每個人都依賴這根細細的繩子保護自己。

我被擠在排成長龍的隊伍裡,進退不能。每一步都是痛苦的,寒冷和危險無時不在。

前進的速度異常緩慢。腳下、頭上都是萬丈冰壁,我們在冰壁的細微褶皺裡面穿行。一根根路繩就是連接我們與未來的生命線。

接近淩晨3 點,準備向馬納斯魯峰發起沖頂。隊伍在遠處像一條閃閃發光的長龍,蜿蜒在營地與天空之間。晴朗的天空繁星點點,像一頂巨大的鑲滿鑽石的天幕,籠罩在雪山之上。除了腳踩雪地發出的哢擦哢擦聲和裝備發出的叮噹叮噹碰撞聲,營地安靜極了。

海拔已經8100 米了,我不停步地向前沖,夏爾巴跟在我身後。山路的右邊是看不到底的懸崖,白雲的下麵,能看見很遠很遠的山丘和平原。

馬納斯魯峰的頂峰到了。那達夏爾巴拉著我來到兩個頂點之間的凹形鞍部,他像變戲法似地從胸前掏出一條長長的五彩經幡拋向天空,仿佛我的身體游離在海拔8163 米的高空。

地球上只有14 座8000米雪峰,那是探險者的最高殿堂。地球上的人分兩種:活著的,死去的。活著的人總在拼命地證明自己活著,在每一種生活裡分秒必爭地證明活著的意義。總是不滿足現狀,直到站在世界的頂端,踏進探險者的殿堂。而我,就是想做一個活著的人。

近在咫尺的14座之路

中國的14座之路,充滿荊棘和鮮血,但從未被放棄。2013年楊春風、饒劍鋒的半途折戟之後,14座的攀登之路似乎略有停頓,但仍然有勇士懷抱著亡者的遺願,跋涉在這條光榮之路上,中國不止有西藏登山隊以團隊形式完成14座,隨著民間登山者羅靜和張梁分別完成第13座,14座的桂冠已經近在咫尺。那麼14座之後,他們將何去何從?

羅靜:計畫創立自己的登山探險公司

她就是羅靜,8000米巔峰上的中國玫瑰。

撰文:王鵬 供圖:羅靜

隨著這個登山季13 座高峰的完成,圓夢14座似乎已經觸手可及。聊起14 座圓夢之後的人生方向,羅靜認真地說,她想要成立一家登山探險公司,然而目標並不是那些高難度的8000 米山峰,而可能是一些五六千米左右的山峰,她最想做的是在中國推廣登山運動,推廣正確的攀登理念。

她是首位登頂了13座8000米級雪山的華人女性,她是第一位登頂喬戈裡峰(K2)的華人女性,第一位登頂干城章嘉、馬卡魯、道拉吉裡、南迦帕爾巴特的中國女性,她在今年一個

攀登季節就連續攀登了三座8000米級山峰……

馬卡魯登頂照

頂著這些光環,她是遙不可及的攀登女神,耀眼奪目。但是,她卻從不認為自己是“登山家”,近10年的攀登路上,她遇到過太多令她敬佩的登山家,她認為自己只是一個登山者。她是羅靜—目前中國最有可能率先完成14座8000米山峰的民間攀登者,8000米巔峰上的中國玫瑰。

張梁:順其自然,享受登山

山裡的日子,是一種避難。—張梁

撰文:陳霞 供圖:張梁

2015年,喬戈裡峰 張梁/攝影

2017年7月28日,世界第二高峰喬戈裡峰(K2)上傳出捷報,中國登山者張梁於當日巴基斯坦時間15:30成功登頂海拔8611米的喬戈裡峰。這也是張梁完成的個人第13座8000米級山峰。

對於張梁來說,14座8000 米級雪山攀登計畫近得只剩下一座南迦帕爾巴特的距離。當我們這些局外人都在關心他準備什麼時候去拿下最後一座8000 米的時候,張梁已經計畫好了9 月初的個人行程—回石家莊給母親慶祝88 歲大壽、聽一場汪峰的演唱會。

“順其自然,”張梁對自己說,“我得聽登山公司的安排,還得看老天爺的安排——天氣允許。”

“每年能抽出一段時間去登山,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狀態和生活環境,挺好的。登山是我的另外一種狀態,在山裡度過的日子和現實生活是不一樣的兩個世界,我常常跟人說我是進山避難去了。其實我也喜歡在城市裡和朋友們聚會、喝點小酒聊聊天,但在山裡清清靜靜、平平淡淡、非常簡單的狀態,是另外一種感覺。”這就是張梁追求的一隅淨土。

2017年,張梁登頂喬戈裡峰。張梁/供圖

仰望巔峰,一位攝影師的14座8000米

撰文:陳霞 攝影:孫成毅

“今天是2015年8月7日,

我終於拍完了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雪峰!”

當孫成毅站在世界第11高峰迦舒布魯姆Ⅰ峰對面一個陡峻的高臺上,對著錄影鏡頭說下這句話時,他雙手扶著三腳架上的相機取景器中,清晰地捕捉到迦舒布魯姆Ⅰ峰以及它周邊的冰川和群山,標誌著他全球14座8000米級高峰的影像拍攝計畫的圓滿完成。這是孫成毅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喀喇昆侖山脈巴爾托洛冰川上行走的第九天,而用來抵達這一天的征程,是整整20年。

1. 珠穆朗瑪峰。攝影/孫成毅

2. 喬戈裡峰,攝影/孫成毅

3. 干城章嘉峰,攝影/孫成毅

4. 洛子峰峰,攝影/孫成毅

5. 馬卡魯峰,攝影/孫成毅

6.卓奧友峰,攝影/孫成毅

7. 道拉吉裡峰,攝影/孫成毅

8.馬納斯魯峰 攝影/孫成毅

9.南迦帕爾巴特峰 攝影/孫成毅

10. 安納普爾娜主峰,攝影/孫成毅

11.迦舒布魯姆I峰,攝影/孫成毅

12. 布洛阿特峰,攝影/孫成毅

13.迦舒布魯姆II峰,攝影/孫成毅

14. 希夏邦馬峰,攝影/孫成毅

—END—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戶外探險outdoor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