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把承德講給世界聽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尋蹤」系列報導之二十二——仰望普陀宗乘之廟:朝著藍天的方向

導讀

藍天、白雲、金頂、紅台。

在天與地的中央, 他如雄鷹般盤踞在高山之上, 向世人展示飛翔的姿態。

“小布達拉”, 合著久久嫋嫋不散的檀香, 輕攬一城的目光, 與避暑山莊遙遙相望。

一個王朝的故事就在之中輕輕流淌。

王海琦/攝

萬里朝賀

到陌上花開一抹紅

康乾時期, 是清王朝的鼎盛時期。 這一時期, 皇帝實施了利用藏傳佛教團結蒙古、藏民族的政策。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是乾隆的60歲壽辰,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是乾隆母親、皇太后的80歲壽辰。 皇帝的萬壽節和皇太后的大壽相連, 這在封建王朝是最重要的慶祝活動。 慶祝活動選在承德舉行, 這就意味著內外蒙古、青海和厄魯特蒙古以及維吾爾和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 邊疆四周的藩屬都要雲集於此, 而來祝壽的絕大部分都是蒙藏地區信仰喇嘛教的民族, 所以, 乾隆仿康熙60壽辰建溥仁寺的往事, 既敬重信仰, 又顯示國威, 下令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仿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權力的中心和宗教聖地布達拉宮在承德興建普陀宗乘之廟。

王海琦/攝

帝王擁有天下之地, 自然也擁有天地的胸懷。

普陀宗乘之廟的建立, 就是清王朝尊崇藏傳佛教、結好西藏政教領袖關係的一個策略。

西藏布達拉宮的“出身”很浪漫, 它是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修建的宮殿。 1653年, 五世達賴大興土木擴建布達拉宮, 並從哲蚌寺正式遷居布達拉宮, 作為噶丹頗章王朝的政治活動中心。 自此, 布達拉宮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和從事政治活動的場所。

其主體建築即“司西平措”, 是五世達賴的靈堂以及歷代達賴的靈堂殿。

圖片來源於網路

普陀宗乘之廟是藏語布達拉宮的漢譯, 於是, 它的俗名就叫小布達拉, 後者雖仿前者, 但前者為宮殿, 後者為寺廟, 建築宗旨不同, 建築形制也不盡一致。

這是一座以藏式為建築形制為主, 漢藏結合的大型古建築群。 其建築規模之大、耗資之多、僧侶之眾、雄踞承德外八廟之首。 作為18世紀清代古寺廟建築群這個文化載體, 它為我國和世界建築學家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圖片來源於網路

西藏的布達拉宮見證了一段婚姻,承德的普陀宗乘之廟見證了民族的安定團結,所以,他們的身上不再只是宮殿、廟宇的華容,更多了一份責任和堅守。

因為是乾隆之命敕造,普陀宗乘之廟的所有工程費都由國庫支付。在內務府《查核布達拉廟工程用過銀兩析》中曾有這樣的記載:“自乾隆三十二年起……共領過銀一百九十三萬六千七百九十八兩五分”。其中萬法歸一、慈航普渡、權衡三界三個殿頂鎏金銅瓦共用頭等金葉15000多兩,紅銅20多萬斤,工費銀10萬多兩。殿內陳設也是琳琅滿目、富麗堂皇。據不完全統計,其中金、銀、鎏金銅鑄、玉石、木雕等各類佛像共5178尊,陳設、供器計9939件。

圖片來源於網路

乾隆三十六年七月,普陀宗乘之廟將竣工時發生了火災,損失30多萬兩,後由1000輛大車從北京運至熱河70萬塊建築城磚進行修復。

當年的富麗堂皇,我們不曾見過,可是幾百年來都不曾改變的神聖,依舊在這裡的每一個細微之處伴著檀香彌漫開來。

背依藍天白雲,紅台高聳,小白台疏密相間,置身其中,那種神秘感油然而生。

那種神秘,似遠似近。遠得仿佛前世的一個人,近得又如佛前的一盞燈。

從皇室到眾生

的翩然回歸

紅色在西藏是權利的象徵,一般人不得隨意使用,而白色則代表吉祥如意。所以,在藏式寺廟裡有許多大小不同的紅台和白台。普陀宗乘之廟也如此。他的紅台高達43米,內有三層群樓。萬法歸一、慈航普渡和權衡三界三處亭殿都是鎏金銅瓦蓋頂,麗日晴空下,殿頂金光閃閃,如同神話中的天上宮闕。

據有關資料介紹,皇家大型的宮殿及寺廟建築均有五門四院九進院落之說。普陀宗乘之廟也是這樣的建制。五門含山門、五塔門、琉璃牌坊門、金剛院門、大紅台的東西二門,自然相隔著四座院落。

王海琦/攝

普陀宗乘之廟的等級比一般寺廟要嚴格。山門兩側和東西旁門南端立有四座下馬碑,明確記述了進廟禮佛的等級和禮制:“凡蒙古紮薩克等來瞻禮者,王以下、頭等台吉以上及喇嘛等,准其等紅台禮拜。其餘有官職者,許在琉璃牌坊瞻仰。餘概不准入廟門。其入廟門者,不得由中路行,俱令進左右掖門以昭虔敬。”也就是說,到普陀宗乘之廟參拜的官員人等,只許王公、台吉和喇嘛可以通過琉璃牌樓登上大紅台,其餘官員不論品級大小,一律在琉璃牌坊瞻叩,就是一二品大員也只能到此留步,仰視大紅台,不得逾越。

王海琦/攝

王朝制度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如今,人們可以隨意登上大紅台,體會他的磅礴大氣。

萬法歸一

的澄明與虔誠

萬法歸一殿坐落在群樓正中的條石須彌座上,是普陀宗乘之廟的主殿,面寬、進深均為七間,平面正方形。正中懸掛乾隆禦書的雲龍陡匾,用漢、滿、蒙、藏四種文體書寫。

在普陀宗乘之廟將要建成的時候,清王朝發生了一件大事。我國厄魯特蒙古的四部之一的土爾扈特部,離開了久居的伏爾加河草原,返回了祖國。這是土爾扈特部離開祖國近一個半世紀重回祖國懷抱,又趕在萬壽盛節之際,龍顏大悅。於是,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為從萬里之遙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一行,在萬法歸一殿裡舉行隆重的法會,以宗教的形式為土爾扈特部人祝福,祈禱國泰民安。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此外,乾隆皇帝還親筆撰寫了兩塊碑文《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和《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列於《普陀宗乘之廟碑記》東西兩側。

如今,後人再細細品讀三塊巨碑的碑文,仿佛仍能看到金戈鐵馬的浩蕩。

萬法歸一殿是舉行重大宗教儀式和進行政治活動的場所。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70壽辰之際,八世達賴的老師六世班禪貝丹益喜代表八世達賴自西藏來避暑山莊為乾隆祝壽。乾隆請六世班禪至萬法歸一殿為漠南、漠北蒙古和各民族王公貴族、喇嘛活佛講經說法。

圖片來源於網路

萬法歸一殿不僅是當時重要的政治活動場所,也是舉行全廟集會的場地。每年夏季,喇嘛要在殿內念水經,為佛祖淨面;七月十一日,在殿內舉行喇嘛的升等考試;每逢皇帝進廟拈香、瞻禮,還要舉行誦經發會;臘月二十七、正月十四,眾喇嘛在殿內念經、送崇,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一些信奉藏傳佛教的蒙古、藏民眾,千里迢迢地來此禮佛、布舍,視這裡為神聖的淨土。

藍天下紅牆內

的歲月之殤

隨著清王朝的衰敗,普陀宗乘之廟也無法倖免於難。

1860年,北京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燒毀,慈禧太后下令將避暑山莊外八廟的珍寶調運北京,僅普陀宗乘之廟的文物就被調去幾千件。

清朝滅亡後,軍閥湯玉麟任意毀壞林木廟宇,將萬法歸一殿內長10米、寬3米的無量壽佛金絲刺繡畫像以及各類珍貴文物盜走。日寇也明目張膽地大肆掠奪。

圖片來源於網路

1929年,瑞典探險家斯文·海丁在美國富翁文森特·本迪斯的資助下來到熱河。他在普陀宗乘之廟被金光閃閃的萬法歸一殿吸引,稱之為“中國建築史上的一顆瑰麗的明珠”、“具有高超藝術的傑作”,並決定將此殿運回瑞典。為達目的,斯文·海丁煞費苦心,原想以修復北京雍和宮為代價,將此殿拆運海外,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得逞。最後,請中國建築師和工匠仿其式樣複製,經過九個月時間製成主要部件28000 多個,全部裝箱運往美國。

到上世紀40年代末,廟裡文物流失,金瓦被盜,古松被砍,佛像被毀……

昔日的華容已不在,只剩殘垣斷壁在歷史中默默哭訴。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非常重視對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工作,普陀宗乘之廟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1961年,普陀宗乘之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9年,正式對外開放。

1992年,經過6年全面修復,耗資1080萬元的主體建築大紅台重新面向遊人。

大紅台內部的復原陳列、專題展覽等共展出珍貴文物近千件,轟動海內外。其中兩座高達19米、內供2160尊無量壽佛的紫檀木大塔和長10米、寬3米的巨幅刺繡無量壽佛掛畫複製如初,首次對外展出。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歷經滄桑,他重新在山之巔挺起脊樑。

“五門四院九進”依舊在,只許王公、台吉和喇嘛才可登上的大紅台早已經沒有了這些等級的劃分,尋常百姓也可在大紅臺上焚香禱告。

他,依舊是他。

他,已不再是他。

伴著晨光的迷霧,他若隱若現,那一抹紅色漸漸拉開天幕,從太陽裡躍了出來。人們靜靜地焚香、輕轉經筒,合起手掌,清靜自在心中……

本報記者:袁雪梅 通訊員:李暉

編輯:建安

西藏的布達拉宮見證了一段婚姻,承德的普陀宗乘之廟見證了民族的安定團結,所以,他們的身上不再只是宮殿、廟宇的華容,更多了一份責任和堅守。

因為是乾隆之命敕造,普陀宗乘之廟的所有工程費都由國庫支付。在內務府《查核布達拉廟工程用過銀兩析》中曾有這樣的記載:“自乾隆三十二年起……共領過銀一百九十三萬六千七百九十八兩五分”。其中萬法歸一、慈航普渡、權衡三界三個殿頂鎏金銅瓦共用頭等金葉15000多兩,紅銅20多萬斤,工費銀10萬多兩。殿內陳設也是琳琅滿目、富麗堂皇。據不完全統計,其中金、銀、鎏金銅鑄、玉石、木雕等各類佛像共5178尊,陳設、供器計9939件。

圖片來源於網路

乾隆三十六年七月,普陀宗乘之廟將竣工時發生了火災,損失30多萬兩,後由1000輛大車從北京運至熱河70萬塊建築城磚進行修復。

當年的富麗堂皇,我們不曾見過,可是幾百年來都不曾改變的神聖,依舊在這裡的每一個細微之處伴著檀香彌漫開來。

背依藍天白雲,紅台高聳,小白台疏密相間,置身其中,那種神秘感油然而生。

那種神秘,似遠似近。遠得仿佛前世的一個人,近得又如佛前的一盞燈。

從皇室到眾生

的翩然回歸

紅色在西藏是權利的象徵,一般人不得隨意使用,而白色則代表吉祥如意。所以,在藏式寺廟裡有許多大小不同的紅台和白台。普陀宗乘之廟也如此。他的紅台高達43米,內有三層群樓。萬法歸一、慈航普渡和權衡三界三處亭殿都是鎏金銅瓦蓋頂,麗日晴空下,殿頂金光閃閃,如同神話中的天上宮闕。

據有關資料介紹,皇家大型的宮殿及寺廟建築均有五門四院九進院落之說。普陀宗乘之廟也是這樣的建制。五門含山門、五塔門、琉璃牌坊門、金剛院門、大紅台的東西二門,自然相隔著四座院落。

王海琦/攝

普陀宗乘之廟的等級比一般寺廟要嚴格。山門兩側和東西旁門南端立有四座下馬碑,明確記述了進廟禮佛的等級和禮制:“凡蒙古紮薩克等來瞻禮者,王以下、頭等台吉以上及喇嘛等,准其等紅台禮拜。其餘有官職者,許在琉璃牌坊瞻仰。餘概不准入廟門。其入廟門者,不得由中路行,俱令進左右掖門以昭虔敬。”也就是說,到普陀宗乘之廟參拜的官員人等,只許王公、台吉和喇嘛可以通過琉璃牌樓登上大紅台,其餘官員不論品級大小,一律在琉璃牌坊瞻叩,就是一二品大員也只能到此留步,仰視大紅台,不得逾越。

王海琦/攝

王朝制度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如今,人們可以隨意登上大紅台,體會他的磅礴大氣。

萬法歸一

的澄明與虔誠

萬法歸一殿坐落在群樓正中的條石須彌座上,是普陀宗乘之廟的主殿,面寬、進深均為七間,平面正方形。正中懸掛乾隆禦書的雲龍陡匾,用漢、滿、蒙、藏四種文體書寫。

在普陀宗乘之廟將要建成的時候,清王朝發生了一件大事。我國厄魯特蒙古的四部之一的土爾扈特部,離開了久居的伏爾加河草原,返回了祖國。這是土爾扈特部離開祖國近一個半世紀重回祖國懷抱,又趕在萬壽盛節之際,龍顏大悅。於是,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為從萬里之遙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一行,在萬法歸一殿裡舉行隆重的法會,以宗教的形式為土爾扈特部人祝福,祈禱國泰民安。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此外,乾隆皇帝還親筆撰寫了兩塊碑文《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和《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列於《普陀宗乘之廟碑記》東西兩側。

如今,後人再細細品讀三塊巨碑的碑文,仿佛仍能看到金戈鐵馬的浩蕩。

萬法歸一殿是舉行重大宗教儀式和進行政治活動的場所。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70壽辰之際,八世達賴的老師六世班禪貝丹益喜代表八世達賴自西藏來避暑山莊為乾隆祝壽。乾隆請六世班禪至萬法歸一殿為漠南、漠北蒙古和各民族王公貴族、喇嘛活佛講經說法。

圖片來源於網路

萬法歸一殿不僅是當時重要的政治活動場所,也是舉行全廟集會的場地。每年夏季,喇嘛要在殿內念水經,為佛祖淨面;七月十一日,在殿內舉行喇嘛的升等考試;每逢皇帝進廟拈香、瞻禮,還要舉行誦經發會;臘月二十七、正月十四,眾喇嘛在殿內念經、送崇,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一些信奉藏傳佛教的蒙古、藏民眾,千里迢迢地來此禮佛、布舍,視這裡為神聖的淨土。

藍天下紅牆內

的歲月之殤

隨著清王朝的衰敗,普陀宗乘之廟也無法倖免於難。

1860年,北京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燒毀,慈禧太后下令將避暑山莊外八廟的珍寶調運北京,僅普陀宗乘之廟的文物就被調去幾千件。

清朝滅亡後,軍閥湯玉麟任意毀壞林木廟宇,將萬法歸一殿內長10米、寬3米的無量壽佛金絲刺繡畫像以及各類珍貴文物盜走。日寇也明目張膽地大肆掠奪。

圖片來源於網路

1929年,瑞典探險家斯文·海丁在美國富翁文森特·本迪斯的資助下來到熱河。他在普陀宗乘之廟被金光閃閃的萬法歸一殿吸引,稱之為“中國建築史上的一顆瑰麗的明珠”、“具有高超藝術的傑作”,並決定將此殿運回瑞典。為達目的,斯文·海丁煞費苦心,原想以修復北京雍和宮為代價,將此殿拆運海外,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得逞。最後,請中國建築師和工匠仿其式樣複製,經過九個月時間製成主要部件28000 多個,全部裝箱運往美國。

到上世紀40年代末,廟裡文物流失,金瓦被盜,古松被砍,佛像被毀……

昔日的華容已不在,只剩殘垣斷壁在歷史中默默哭訴。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非常重視對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工作,普陀宗乘之廟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1961年,普陀宗乘之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9年,正式對外開放。

1992年,經過6年全面修復,耗資1080萬元的主體建築大紅台重新面向遊人。

大紅台內部的復原陳列、專題展覽等共展出珍貴文物近千件,轟動海內外。其中兩座高達19米、內供2160尊無量壽佛的紫檀木大塔和長10米、寬3米的巨幅刺繡無量壽佛掛畫複製如初,首次對外展出。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歷經滄桑,他重新在山之巔挺起脊樑。

“五門四院九進”依舊在,只許王公、台吉和喇嘛才可登上的大紅台早已經沒有了這些等級的劃分,尋常百姓也可在大紅臺上焚香禱告。

他,依舊是他。

他,已不再是他。

伴著晨光的迷霧,他若隱若現,那一抹紅色漸漸拉開天幕,從太陽裡躍了出來。人們靜靜地焚香、輕轉經筒,合起手掌,清靜自在心中……

本報記者:袁雪梅 通訊員:李暉

編輯:建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