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走進來”的美國牛肉與“走出去”的國產禽肉,誰能笑到最後?

近日以來, 歐洲畜牧產品醜聞頻發, 之前的“毒雞蛋”事件還未完全平息, 英國又曝出暗藏戊型肝炎病毒的“毒豬肉”。 一時間, 國內對進口畜牧產品品質安全的質疑之聲不絕於耳, 而就在這個風口浪尖上, 美國冷鮮牛肉叩響了中國的大門——9月5日, 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透露, 首批海運冰鮮美國牛肉已順利進入國內。

誠然, 當下中國牛肉消費量正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日益提高而增長迅猛, 國內的牛肉生產已跟不上消費量增長的速度。 但實際上, 在美國牛肉入華之前, 巴西才是中國最大的肉類進口國。 據統計, 2016年巴西牛肉占中國牛肉進口總量的近30%。 而相比因採取空運而導致價格高昂的美國牛肉, 價格低廉的巴西牛肉更受國人青睞。

即便美國牛肉通過海運的方式降低了入華的運輸成本, 但在這個歐洲畜牧產品頻繁“捅簍子”, 美國牛肉又曾有過瘋牛病爆發“前科”的節骨眼上,

為什麼我們還要從美國進口牛肉呢?

這就要從今年4月中美雙方開展的經濟合作“百日計畫”說起。

在這個被稱為“十項貿易大禮包”的計畫中, 作為對“放開對美國牛肉進口”的交換貿易條件, “熟禽肉製品對美出口”無疑會為我國禽肉市場巨大的影響與改變。

首先要指出的是, 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禽肉生產國, 但與之不對等的是出口國家卻少得可憐, 在同美國展開合作會前, 出口國僅限於韓國和日本, 2015年禽肉的總出口量還不到生產量的10%。

而與之相對的, 美國卻是世界上禽肉消費第一大國,

據世界糧農組織統計資料顯示, 2015年美國人均消費禽肉45.48千克, 預計在到2022年人均消費禽肉將達到48.69千克。

要知道, 在簽署“百日計畫”之前, 美國對於中國熟禽肉製品的限制異常嚴苛, 並屢次提出諸如“必須使用美國產禽類為原料的產品, 才可以返銷美國市場”等限制, 想方設法地阻撓我國禽類產品出口美國。

所以, 以“放開美國牛肉進口”作為條件, 嘗試打開如此巨大的市場, 對我國而言無疑是有利而無害的。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 此次合作條款中規定的是“熟禽肉製品”, 這一點對我國廣大活禽養殖業仍舊存在相當大的局限性。 這就要求國內的禽類養殖業需要積極與相關的產品加工業建立緊密合作, 打造滿足“美國標準”的熟禽肉製品。

恰逢今年我國的肉雞和雞蛋行情波動都十分劇烈, “百日計畫”的順利推進無疑為處在水生火熱之中的國內市場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如今美國牛肉“進來了”, 而國內的禽肉也將“走出去”, 到底誰能笑到最後?我們一同拭目以待。 (呱呱三農編輯:蒿珺)

(呱呱三農編輯:蒿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