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這個去世了30年的紐西蘭人,為何讓中國總理念念不忘?

與紐西蘭總理會談、共同會見記者, 訪問中新合作企業, 參加人文交流活動, 會見紐西蘭總督等其他領導人, 出席總理家宴及各界歡迎宴……3月26日-29日,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紐西蘭, 行程緊湊一如往常。

然而百忙之中, 李克強卻抽出時間, 在紐西蘭總理英格利希陪同下, 於當地時間28日上午專程參觀了路易•艾黎(Rewi Alley)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展覽。

李克強表示, 要傳承路易·艾黎的精神, 不斷增進中新友好關係。

路易•艾黎是何許人也?對於這個名字, 有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一代也許相當陌生。

但提到和他同為中國“十大國際友人”的白求恩、薩馬蘭奇, 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路易•艾黎畫像

“為中國革命事業盡力的國際朋友有千千萬萬,

像艾黎同志那樣五十年如一日, 在我們艱難困苦的時期, 在我們創業的時期, 在我們勝利以後, 始終如一地為中國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 這是不容易的, 所以他受到中國人民理所當然的尊敬。 ”

1977年, 路易•艾黎80壽辰, 鄧小平曾這樣說道。

實際上, 直到1987年在北京逝世, 路易•艾黎在中國工作奮鬥長達60年。

他把人生的三分之二奉獻給中國人民, 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也是紐西蘭歷史上的傳奇, 紐西蘭人稱頌他是“中國的紐西蘭人”、“新中友誼的先行者”。

艾黎(中)和鄧小平(右)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永垂不朽——鄧小平題

他在中國人民最苦難的時刻來到中國

為遭受嚴重剝削的工人奔走呼喊

1927年, 經歷過“一戰”、已到而立之年的路易•艾黎看到報紙消息稱, “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被革命震撼的國家”, 於是萌生了去中國看個究竟的想法。

不久後, 帶著有效期6個月的簽證, 艾黎在上海十六鋪碼頭下了船。

本來只想看看這個神秘的國家, 沒想到一待就是60年。

最初,艾黎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消防處找到一份工作,幾經升職,幾年後任命為上海租界公部局工業科首席工廠視察員。

輾轉於各個工廠,看到當時繅絲業體制下童工所遭受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折磨,艾黎倍感痛苦:

“許多孩子不過8、9歲,每天要在煮繭的大槽前站12小時,如果把一根絲理錯了,就會被工頭用開水燙胳膊”。

在艾黎不停的奔走呼籲下,上海公共租界內的繅絲廠開始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他還和剛到中國的美國醫生馬海德一起,搜集電池廠童工的尿液,進行“鉻中毒”研究。

通過對紗廠工人包身工制、住宿制的調查,艾黎向那些嚴重剝削工人並釀成事故的工廠老闆施壓,要求改變,但卻只換來拒絕和敷衍。

艾黎這時漸漸明白,僅憑一己之力,阻止不了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的。

“舊的制度必須推翻,我將永遠盡力幫助把它推翻。”在《資本論》一書中,艾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他義無反顧投身抗戰

率“工合組織”發揮獨特作用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艾黎就已結識了宋慶齡、魯迅、馮雪峰等一批中國進步人士。他經常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讀有關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討論世界和中國,特別是上海的形勢。

與此同時,艾黎逐漸與革命組織建立關係。他在上海的住所成了許多地下黨員的活動場所,他本人還在家中架設了秘密電臺,與正在長征的紅軍保持通信。

抗日槍聲響起後,艾黎辭去上海的工作奔赴武漢,他的新頭銜是“中國工業合作協會(下稱工合組織)”技術總顧問、代理總幹事。

當時,中國70%的現代工業陷入癱瘓。為生產自救、供應軍需民用產品,工合組織應運而生。

經過艾黎和同仁們的奔波努力,工合組織在1938-42年間蓬勃發展,從1938年的69個發展為42年的1590個,月產值達2400多萬元;不但成為反封鎖的有效手段,還對堵截日貨的傾銷,打擊日軍“以戰養戰,以華制華”的策略起了重要作用。

1938年,周恩來與路易•艾黎(左一)等國際友人在武昌

1939年,艾黎在延安第一次見到毛澤東,並向他介紹了工合組織的發展狀況。毛澤東與艾黎聊了許久,表示贊同他們的事業,並鼓勵艾黎堅持下去。

他終身未婚卻“兒孫滿堂”

給無數孩子送來家的溫暖

來到中國後,艾黎先後收養了兩名孤兒,後來又負責照顧一位英國朋友的幾名養子。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受託收養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失去雙親的鄧邦鎮和他的兩個堂弟。

1940年,路易•艾黎在陝西創辦了一所工業合作社的培訓學校,命名為“培黎工藝學校”。後來,由於國民黨當局的干擾,艾黎又將學校遷到了更加貧窮、但國民黨統治相對薄弱的甘肅山丹,並在這裡度過了近10年的時光。

艾黎教孩子識字

培黎學校主要面向普通的合作社徒工或逃難的工農子弟,因為大多數學生家裡太窮,交不起學費。

“培黎”寓意“為黎明而培養”,培黎學校不僅讓窮苦孩子掌握了立足社會的一技之長,也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工業技術人才。

艾黎對孩子們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據鄧邦鎮回憶,寒冬臘月,艾黎親自為腳生凍瘡的孩子洗腳,半夜還把孩子的腳捂在胸口,防止凍瘡惡化。

艾黎養子聶廣沛還記得,孩子們的頭髮長蝨子,艾黎就自己動手給他們剃頭,每個禮拜帶他們去水池洗澡。

孩子們一開始不敢下水,艾黎就把他們一個個推下去,自己也下水保護他們;擔心孩子們缺乏營養,艾黎還千方百計弄來魚肝油蘸饃饃給孩子吃。

艾黎和培黎學校的孩子們

“我現在沒有一天不在想念他,我一直掛著他的照片”,聶廣沛在接受採訪時說,艾黎就像母親一樣,在腦海裡的記憶是不可能忘掉的。

培黎學校讓當年很多吃不飽、穿不暖,甚至生命都有危險的孩子,找到了一個共同的家。

艾黎終生未婚。但是他的晚年生活卻充滿天倫之樂。每到週末,在北京的幾個養子都會帶著孩子到艾黎這裡歡聚。

路易•艾黎和養子聶廣沛之女(中)、段士謀外孫(前排右一)

他被紐西蘭外交官奉為“寶貝”

數十年致力中外友好

1953年,艾黎從山丹搬到北京長住,為促進中國人民與紐西蘭及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瞭解和友誼繼續發光發熱。

艾黎和宋慶齡

1972年,隨著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中國和西方世界的關係開始鬆動,紐西蘭也在這一年的12月23日與中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

當時的西方世界對中國所知甚少,大使們到任後往往一片茫然。但紐西蘭的外交官驚奇地發現,他們並不需要從零開始,因為他們發現了一個“寶貝”,那就是路易•艾黎。

“他對中國瞭解那麼多,又廣受尊重。我們得到了他最熱情的指點和幫助。澳大利亞的大使簡直嫉妒我們了。”一位紐西蘭駐華大使這樣回憶說。

工作之余,艾黎在日記中回憶往事,隨後被上海《密勒氏評論報》以《有辦法》為名編輯出版。

這部英文著作產生了廣泛影響,先後在紐西蘭再版三次。

艾黎深受鼓舞。很快,《人民有力量》、《山丹》、《中國的故事》等著作陸續問世,為世界瞭解中國拓展了新管道。

“戰士”逝去30年,

“事業”更有後來人

1987年12月27日,艾黎因腦血栓併發心功能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在遺囑中,艾黎寫道:“務請不要大張其事,這不過是又一名戰士在行進中過去了。”

他的骨灰,一半撒在山丹培黎學校原來的農場四壩灘,一半安放在山丹的墓地裡。

中國給了我生活的目的

給了我一項願意為之奮鬥的事業

這事業一年比一年更加豐富

它使我得以置身於

前進中的億萬人民的行列

這一切多麼意味深遠

誰還能想到什麼報酬

會比我得到的這一切更加美好?

艾黎在詩中描繪的“事業”,三十年來已被無數後來人發揚光大;“國際形勢的穩定錨、世界增長的發動機、和平發展的正能量、全球治理的新動力”,今日之中國,正如艾黎及其他國際友人所盼望的,在世界之路上不斷前進、前進。

2017年是路易•艾黎誕辰120周年。

老朋友,中國人民沒有忘記您。

編輯:付強

推廣

華僑大學:為僑服務,傳播中華文化

關注華僑大學報,即時獲取華僑大學新聞資訊

最初,艾黎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消防處找到一份工作,幾經升職,幾年後任命為上海租界公部局工業科首席工廠視察員。

輾轉於各個工廠,看到當時繅絲業體制下童工所遭受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折磨,艾黎倍感痛苦:

“許多孩子不過8、9歲,每天要在煮繭的大槽前站12小時,如果把一根絲理錯了,就會被工頭用開水燙胳膊”。

在艾黎不停的奔走呼籲下,上海公共租界內的繅絲廠開始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他還和剛到中國的美國醫生馬海德一起,搜集電池廠童工的尿液,進行“鉻中毒”研究。

通過對紗廠工人包身工制、住宿制的調查,艾黎向那些嚴重剝削工人並釀成事故的工廠老闆施壓,要求改變,但卻只換來拒絕和敷衍。

艾黎這時漸漸明白,僅憑一己之力,阻止不了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的。

“舊的制度必須推翻,我將永遠盡力幫助把它推翻。”在《資本論》一書中,艾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他義無反顧投身抗戰

率“工合組織”發揮獨特作用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艾黎就已結識了宋慶齡、魯迅、馮雪峰等一批中國進步人士。他經常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讀有關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討論世界和中國,特別是上海的形勢。

與此同時,艾黎逐漸與革命組織建立關係。他在上海的住所成了許多地下黨員的活動場所,他本人還在家中架設了秘密電臺,與正在長征的紅軍保持通信。

抗日槍聲響起後,艾黎辭去上海的工作奔赴武漢,他的新頭銜是“中國工業合作協會(下稱工合組織)”技術總顧問、代理總幹事。

當時,中國70%的現代工業陷入癱瘓。為生產自救、供應軍需民用產品,工合組織應運而生。

經過艾黎和同仁們的奔波努力,工合組織在1938-42年間蓬勃發展,從1938年的69個發展為42年的1590個,月產值達2400多萬元;不但成為反封鎖的有效手段,還對堵截日貨的傾銷,打擊日軍“以戰養戰,以華制華”的策略起了重要作用。

1938年,周恩來與路易•艾黎(左一)等國際友人在武昌

1939年,艾黎在延安第一次見到毛澤東,並向他介紹了工合組織的發展狀況。毛澤東與艾黎聊了許久,表示贊同他們的事業,並鼓勵艾黎堅持下去。

他終身未婚卻“兒孫滿堂”

給無數孩子送來家的溫暖

來到中國後,艾黎先後收養了兩名孤兒,後來又負責照顧一位英國朋友的幾名養子。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受託收養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失去雙親的鄧邦鎮和他的兩個堂弟。

1940年,路易•艾黎在陝西創辦了一所工業合作社的培訓學校,命名為“培黎工藝學校”。後來,由於國民黨當局的干擾,艾黎又將學校遷到了更加貧窮、但國民黨統治相對薄弱的甘肅山丹,並在這裡度過了近10年的時光。

艾黎教孩子識字

培黎學校主要面向普通的合作社徒工或逃難的工農子弟,因為大多數學生家裡太窮,交不起學費。

“培黎”寓意“為黎明而培養”,培黎學校不僅讓窮苦孩子掌握了立足社會的一技之長,也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工業技術人才。

艾黎對孩子們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據鄧邦鎮回憶,寒冬臘月,艾黎親自為腳生凍瘡的孩子洗腳,半夜還把孩子的腳捂在胸口,防止凍瘡惡化。

艾黎養子聶廣沛還記得,孩子們的頭髮長蝨子,艾黎就自己動手給他們剃頭,每個禮拜帶他們去水池洗澡。

孩子們一開始不敢下水,艾黎就把他們一個個推下去,自己也下水保護他們;擔心孩子們缺乏營養,艾黎還千方百計弄來魚肝油蘸饃饃給孩子吃。

艾黎和培黎學校的孩子們

“我現在沒有一天不在想念他,我一直掛著他的照片”,聶廣沛在接受採訪時說,艾黎就像母親一樣,在腦海裡的記憶是不可能忘掉的。

培黎學校讓當年很多吃不飽、穿不暖,甚至生命都有危險的孩子,找到了一個共同的家。

艾黎終生未婚。但是他的晚年生活卻充滿天倫之樂。每到週末,在北京的幾個養子都會帶著孩子到艾黎這裡歡聚。

路易•艾黎和養子聶廣沛之女(中)、段士謀外孫(前排右一)

他被紐西蘭外交官奉為“寶貝”

數十年致力中外友好

1953年,艾黎從山丹搬到北京長住,為促進中國人民與紐西蘭及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瞭解和友誼繼續發光發熱。

艾黎和宋慶齡

1972年,隨著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中國和西方世界的關係開始鬆動,紐西蘭也在這一年的12月23日與中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

當時的西方世界對中國所知甚少,大使們到任後往往一片茫然。但紐西蘭的外交官驚奇地發現,他們並不需要從零開始,因為他們發現了一個“寶貝”,那就是路易•艾黎。

“他對中國瞭解那麼多,又廣受尊重。我們得到了他最熱情的指點和幫助。澳大利亞的大使簡直嫉妒我們了。”一位紐西蘭駐華大使這樣回憶說。

工作之余,艾黎在日記中回憶往事,隨後被上海《密勒氏評論報》以《有辦法》為名編輯出版。

這部英文著作產生了廣泛影響,先後在紐西蘭再版三次。

艾黎深受鼓舞。很快,《人民有力量》、《山丹》、《中國的故事》等著作陸續問世,為世界瞭解中國拓展了新管道。

“戰士”逝去30年,

“事業”更有後來人

1987年12月27日,艾黎因腦血栓併發心功能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在遺囑中,艾黎寫道:“務請不要大張其事,這不過是又一名戰士在行進中過去了。”

他的骨灰,一半撒在山丹培黎學校原來的農場四壩灘,一半安放在山丹的墓地裡。

中國給了我生活的目的

給了我一項願意為之奮鬥的事業

這事業一年比一年更加豐富

它使我得以置身於

前進中的億萬人民的行列

這一切多麼意味深遠

誰還能想到什麼報酬

會比我得到的這一切更加美好?

艾黎在詩中描繪的“事業”,三十年來已被無數後來人發揚光大;“國際形勢的穩定錨、世界增長的發動機、和平發展的正能量、全球治理的新動力”,今日之中國,正如艾黎及其他國際友人所盼望的,在世界之路上不斷前進、前進。

2017年是路易•艾黎誕辰120周年。

老朋友,中國人民沒有忘記您。

編輯:付強

推廣

華僑大學:為僑服務,傳播中華文化

關注華僑大學報,即時獲取華僑大學新聞資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