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微信消息遲遲不回?到底是為什麼?

1

01

前幾天跟朋友一起看電影, 我習慣性把手機靜音放在包裡, 她習慣性開震動模式, 只要有消息過來無論電影多麼精彩她都會立刻拿起手機查看回復。

我問她:“週末也要處理工作嗎?”

她說:“不是啊, 不知道誰發來的消息, 但是不回復不禮貌, 至少說一句‘嗯’或者‘收到’。 ”

相比起來, 我是個不夠“禮貌”的人, 比如看電影或者有其他需要專注的事情, 我一般都不會即時查看消息。

說來慚愧, 有的時候即便有時間回復, 我可能也不會秒回。

在那時那刻, 我就是不想回復, 不適合回復, 這些理由不太說得出口, 所以我一般會“編造”一條, 對不起, 我沒帶手機, 對不起, 手機沒電了, 對不起, 手機掉水裡了。

說出這些真相, 會不會被人打死?

02

沒回復消息是有前提的。

第一種可能, 當時的確沒看到。

第二種可能, 看到了但是這條消息跟當下的事情比不夠重要緊急。

第三種可能, 就是不想理你。

第四種可能, 不知道該回復什麼。

前兩種客觀原因能被大多數人理解, 但我不怕死的想聊聊第三種和第四種可能, 我為什麼會不回你消息?

當我感覺到我不想理你, 不想回復你, 是因為在那個當下, 我最需要照顧和關注的人是我自己。

我有還沒處理好的情緒、想法, 暫時不能跳脫出來關照到我以外的人和事, 我需要先搞定自己。

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我剛跟朋友吵了一架, 我不想回復發來消息的你, 是我怕把憤怒傳遞給你;

我正從緊張的工作中偷閒喘口氣, 我不想回復發來消息的你, 是我正需要休整和調試, 這種情況溝通起來我累你也累;

我手頭有一堆複雜的事要處理, 我不想回復發來消息的你, 是我擔心焦慮也會感染你。

生活已經很艱難, 真是不好意思, 我得先照顧好我自己。

就是出於這樣的感覺, 我沒有辦法秒回, 沒有辦法迅速調適到回復你的狀態, 我需要一點時間。

至於不知道該回復什麼, 也常常讓人左右為難, 最後選擇了暫時的沉默。

2

那條消息可能是一篇文章,

可能是一首音樂, 可能是一張照片, 我猜不到你想表達什麼。 又或者它是我能理解的文字消息, 但我感知不到那是怎樣的情緒和背後的言外之意。

“我今天上班又遲到了?”我該詢問原因, 還是表示安慰。

“我剛看完一本書。 ”我是該問那是什麼書, 還是問有什麼感觸。

“大學同學某某來北京了。 ”我該問要不要聚會, 還是說我不知道這件事。

當消息無背景無緣由無情緒, 接收到消息的人, 的確手忙腳亂不知道從何說起。

不然, 我等一等你把話說完, 或是等一等我找到合適的語言?

你會發現, 這些複雜的心思都在說明一件事, 不回復消息的人本身並沒有什麼安全感, 還很矛盾。

他們擔心回復不恰當無法取悅他人,

又擔心過多照顧別人情緒無法撫慰自己。

他們內在的依戀類型是矛盾型, 既怕靠得太近又怕離得太遠, 他們總想找到一個滿意的平衡點, 所以總是在取捨之間焦慮又彷徨。

03

說這些不回復消息背後兜兜轉轉的心思, 我也能理解發消息的人得不到回復會想些什麼。

有些人憤怒, “你憑什麼不回我消息?”

有些人緊張, “我是不是不該那麼說?”

有些人哀怨, “TA不想理我……”

有些人無所謂, “沒回就沒回, 我也不理你就是了。 ”

憤怒之下是對別人的控制欲——誰都應該及時回復我。

緊張之下是對自我的懷疑——我說錯做錯, 是我不好。

哀怨之下是對自我的否定——我是個不重要的人。

無所謂之下是過高的自尊——我不允許被忽視。

這其中, 也同樣湧動著不安全感。

這些人的依戀類型是恐懼型,迫切渴望別人能及時給予回應,得不到回應便恐懼又焦慮,他們不信任別人,也不信任自己,多疑又靦腆。

當不回消息的矛盾型依戀者遭遇需要秒回消息的恐懼型依戀者,往往一條消息就能引起一場重大的誤會。

他們看起來像是在溝通回復消息這件事,但其實他們都是在喚起自己的依戀模式與彼此對話,矛盾型依戀者想要的是平衡又感到舒適的人際距離,恐懼型依戀者卻需要無時無刻可以取得聯繫的親密距離。

種種關於不回消息的爭執,都像是過往經歷的再現。

不回消息的人可能經歷過種種被要求事無巨細彙報、毫無自由空間的成長環境,要求秒回消息的人可能經歷過不被關注、多次拒絕的早年成長創傷。

每個人要解決的都不是一條消息,而是一種創傷。

其實事情本來的樣子應該是:無論是否回復,是否得到回復,都該視作平常,它不影響你自由呼吸,也無法說明你不被人在意。

04

回復消息這件事,還有一個焦點是常被我們忽視的,它比是否回復本身更影響關係。

人們更在意的是回復的品質、回復的內容,而不是回復這個動作本身。

有時候即便你得到了回復,你卻並不舒服。

你收到了那麼多“哈哈哈哈”,那麼多“嗯”,那麼多“哦”,那麼多動圖表情,多到可以出一本書,其中又有幾個讓你真心覺得被理解被關注?

3

前幾天我坐地鐵,旁邊坐了個三四歲的小男孩,他嚷著問媽媽,我們到哪站下?但是母親一直看著手機,最後敷衍地說,快了快了,馬上了。

這位母親的確回復了孩子,但這不是一個真正的回應,她既沒有回答問題,又帶著情緒,她說“快了快了、馬上了”的言外之意是“你不要吵了,不要著急,別煩我”,她把自以為的孩子的情緒放進了回復裡,不如不回復。

我們很多時候都是這位媽媽,自以為明白了對方說什麼,自以為回答了對方,但真相是我們根本沒聽進去對方的問題,始終在自問自答。

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會說些指向不明的話,像我剛才提到的一張圖片、一首歌、一句簡單的文字,這個時候也的確很難得到你想要的回應,因為對方不明白你在說什麼,何談真正的回應?

你不說清楚,誰又能透徹理解你需要什麼?

很多人說自己不會聊天,不擅長人際交往,還有人覺得自己在雞同鴨講,對牛彈琴。可是有些無法溝通真的是我們自己在製造著誤會,要麼沒說清楚,要麼沒聽清楚。

如果能多一點清晰的、高品質的回應,我想不會再有那麼多消息就擱置在對話方塊裡無人回應,而那時候溝通本身也不再裹藏著過去的創傷,它將是光,照進生命裡。

這些人的依戀類型是恐懼型,迫切渴望別人能及時給予回應,得不到回應便恐懼又焦慮,他們不信任別人,也不信任自己,多疑又靦腆。

當不回消息的矛盾型依戀者遭遇需要秒回消息的恐懼型依戀者,往往一條消息就能引起一場重大的誤會。

他們看起來像是在溝通回復消息這件事,但其實他們都是在喚起自己的依戀模式與彼此對話,矛盾型依戀者想要的是平衡又感到舒適的人際距離,恐懼型依戀者卻需要無時無刻可以取得聯繫的親密距離。

種種關於不回消息的爭執,都像是過往經歷的再現。

不回消息的人可能經歷過種種被要求事無巨細彙報、毫無自由空間的成長環境,要求秒回消息的人可能經歷過不被關注、多次拒絕的早年成長創傷。

每個人要解決的都不是一條消息,而是一種創傷。

其實事情本來的樣子應該是:無論是否回復,是否得到回復,都該視作平常,它不影響你自由呼吸,也無法說明你不被人在意。

04

回復消息這件事,還有一個焦點是常被我們忽視的,它比是否回復本身更影響關係。

人們更在意的是回復的品質、回復的內容,而不是回復這個動作本身。

有時候即便你得到了回復,你卻並不舒服。

你收到了那麼多“哈哈哈哈”,那麼多“嗯”,那麼多“哦”,那麼多動圖表情,多到可以出一本書,其中又有幾個讓你真心覺得被理解被關注?

3

前幾天我坐地鐵,旁邊坐了個三四歲的小男孩,他嚷著問媽媽,我們到哪站下?但是母親一直看著手機,最後敷衍地說,快了快了,馬上了。

這位母親的確回復了孩子,但這不是一個真正的回應,她既沒有回答問題,又帶著情緒,她說“快了快了、馬上了”的言外之意是“你不要吵了,不要著急,別煩我”,她把自以為的孩子的情緒放進了回復裡,不如不回復。

我們很多時候都是這位媽媽,自以為明白了對方說什麼,自以為回答了對方,但真相是我們根本沒聽進去對方的問題,始終在自問自答。

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會說些指向不明的話,像我剛才提到的一張圖片、一首歌、一句簡單的文字,這個時候也的確很難得到你想要的回應,因為對方不明白你在說什麼,何談真正的回應?

你不說清楚,誰又能透徹理解你需要什麼?

很多人說自己不會聊天,不擅長人際交往,還有人覺得自己在雞同鴨講,對牛彈琴。可是有些無法溝通真的是我們自己在製造著誤會,要麼沒說清楚,要麼沒聽清楚。

如果能多一點清晰的、高品質的回應,我想不會再有那麼多消息就擱置在對話方塊裡無人回應,而那時候溝通本身也不再裹藏著過去的創傷,它將是光,照進生命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