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在旅途中相遇90後結為夫妻,在洱海邊的一間老院子,相守一生!

君君和彥文

最好的愛情是什麼?

一見鍾情, 一生相守。

或許, 就像君君和彥文那樣。

她是君君,

播音主持出身的學霸姑娘,

他是彥文,

開著客棧卻到處流浪的民宿老闆。

四年前,

他們在岡仁波欽轉山途中相遇,

初見, 彥文就被君君迷住了神。

當時, 一大群人聚集在塔爾欽,

那裡是岡仁波欽轉山的起點。

人群中, 君君梳著兩條麻花辮,

皮膚白皙, 還有雙明鏡般的眼睛,

頓時, 彥文就陷了進去, 不可自拔。

沒想到, 西藏之行結束後,

兩人又恰好行程一致,

這次是去新疆。

就這樣, 從西藏到新疆,

從甘肅到寧夏、再到內蒙古,

兩個人從肩並著肩, 到手牽著手,

最後在北京分別的時候,

心裡已經裝下了對方。

回家後, 君君聽父母的安排,

在上海找了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

彥文就去了離上海很近的蘇州開了民宿,

忙碌的日子裡, 兩個人經常兩邊跑。

不斷奔波沒有讓感情彌散,

反而讓他們越發明白,

對方就是自己想要的那個人,

也對曾經的西藏之行愈發懷念。

想清楚未來想要的生活後,

倆人再次出發,邊走邊拍。

他們去泰國,

看火車駛進菜場的美功集市;

發現仍在住竹制吊腳樓的原住民;

在印度沙漠裡體驗用沙子洗碗,

參觀了供奉上萬隻活老鼠的老鼠廟。

每到一個地方,

他們就像當地人一樣生活,

學他們的語言,看他們的書,

在當地菜市場買菜做飯,

把旅行過成生活一樣。

回來之後,兩個習慣在路上的人,

再也接受不了“安居樂業”的城市生活。

於是,

彥文轉讓掉了經營了2年的3家客棧,

還有2家和朋友一起做的民宿,

買了一輛二手吉普,兩個人一路向西。

旅途中,為了賺路費,

兩人還接了不少旅拍的工作,

很多都是情侶,夫妻。

透過小小的取景框,

他們在一處處美景前,

見證了多姿多彩的愛情故事。

邊走邊拍,

一路經過安徽、江西、湖南,

廣西、貴州、雲南,

恍惚間,一束光從雲頂落下,

原來到了大理。

每天清晨,

看著隔壁阿伯在湖邊洗菜,

阿姐和阿婆背著背簍去下田,

村頭老人坐在老樹下聊著天。

還跑到露天電影院占個座,

乘著夏天的涼風,手裡拿著冰飲,

看著畫質粗糙的老電影,和大家一起樂著。

驀然間,兩個人覺得,

留在這裡也不錯。

於是,

兩個隨性的人一盤算,

這事就這麼定了。

不喜古城的喧囂,

卻也不舍古城的便利,

他們便在大理古城和洱海的中間,

尋到了一處宅院。

老宅是上世紀40年代建成的,

木梁、石牆,質地扎實,

頗合彥文和君君的眼緣。

於是,改造過程中,

倆人不去破壞原本結構,

只把破壞的瓦頂和木頭做了修繕。

擔心老院子採光不好,

彥文就拆掉了所有非承重牆,

統統換成玻璃幕牆。

本要打算抹平牆面,

但當砌牆師傅去掉水泥層後,

粗礪的石塊牆瞬間就驚豔到了兩人,

當下,兩人就決定它們直接裸露在外。

內飾方面,

君君和彥文也是構思好久,

南美的編織、印度的地毯、日本的茶具...

從世界各地帶來的物件,

每一件都有故事,都要想好如何擺放。

還有趁著彥文施工時,

君君在院子裡編織的各種工藝品,

當然要擺在最顯眼的地方。

後院的綠化,

彥文專門跑到午後的山坡草地上,

撥草皮,再小心翼翼的運到院裡。

就這樣春夏秋冬,

再加上大理的工人們都是慢性子,

花了幾年時間,

君君和彥文的老宅終於改造好。

他們給這裡取名叫“吾居”,

既是吾之居所,

也有無拘無束的意思。

推開茅草小門,

一條蜿蜒小路通向主屋,

一旁就是菜地和廚房。

家裡有的廚具這裡一樣不差,

原木色和裸露的石塊格外溫馨,

從菜地采出新鮮的蔬菜,

到這就能直接開始烹飪。

主屋一樓是公共和娛樂區域,

可以躺在沙發上拿本書靜靜享受,

也能和朋友對坐喝茶聊天。

燈光用的暖黃色的光源,

困極了就去拉上飄窗,

舒舒服服的打一個盹。

沿著中央樓梯上去,

樓上便是臥室,

兩人將三開間隔斷打開,

安置下三個房間。

左側是一個獨立房間,

純木質的傢俱,和打磨後的石質,

裸露著原生的溫度。

窗戶下麵特意做了火爐,

烤的地板暖暖的,

安然一夜好夢。

每天早晨,

清脆的鳥鳴中,睜開惺忪的眼睛,

去院子裡采一些食材,

鑽到廚房裡耐心的鼓搗。

下午,兩個人就鑽進大山,

或者去隔壁的老鄉家采風,

用相機記錄著平凡又質樸的人文。

在一望無際的綠浪中穿行,

迎著雪山頂吹下的清風,

聽著拂過草尖的“沙沙”聲。

或者借著滑翔傘,

乘著風,俯瞰整個大理的風景,

張開雙臂,仿佛天地都是自己的。

有時候,跟隨自己內心,

去瘋,去野並不難,

難得是找到那個,

陪你一起去瘋,去野的她(他)。

不斷奔波沒有讓感情彌散,

反而讓他們越發明白,

對方就是自己想要的那個人,

也對曾經的西藏之行愈發懷念。

想清楚未來想要的生活後,

倆人再次出發,邊走邊拍。

他們去泰國,

看火車駛進菜場的美功集市;

發現仍在住竹制吊腳樓的原住民;

在印度沙漠裡體驗用沙子洗碗,

參觀了供奉上萬隻活老鼠的老鼠廟。

每到一個地方,

他們就像當地人一樣生活,

學他們的語言,看他們的書,

在當地菜市場買菜做飯,

把旅行過成生活一樣。

回來之後,兩個習慣在路上的人,

再也接受不了“安居樂業”的城市生活。

於是,

彥文轉讓掉了經營了2年的3家客棧,

還有2家和朋友一起做的民宿,

買了一輛二手吉普,兩個人一路向西。

旅途中,為了賺路費,

兩人還接了不少旅拍的工作,

很多都是情侶,夫妻。

透過小小的取景框,

他們在一處處美景前,

見證了多姿多彩的愛情故事。

邊走邊拍,

一路經過安徽、江西、湖南,

廣西、貴州、雲南,

恍惚間,一束光從雲頂落下,

原來到了大理。

每天清晨,

看著隔壁阿伯在湖邊洗菜,

阿姐和阿婆背著背簍去下田,

村頭老人坐在老樹下聊著天。

還跑到露天電影院占個座,

乘著夏天的涼風,手裡拿著冰飲,

看著畫質粗糙的老電影,和大家一起樂著。

驀然間,兩個人覺得,

留在這裡也不錯。

於是,

兩個隨性的人一盤算,

這事就這麼定了。

不喜古城的喧囂,

卻也不舍古城的便利,

他們便在大理古城和洱海的中間,

尋到了一處宅院。

老宅是上世紀40年代建成的,

木梁、石牆,質地扎實,

頗合彥文和君君的眼緣。

於是,改造過程中,

倆人不去破壞原本結構,

只把破壞的瓦頂和木頭做了修繕。

擔心老院子採光不好,

彥文就拆掉了所有非承重牆,

統統換成玻璃幕牆。

本要打算抹平牆面,

但當砌牆師傅去掉水泥層後,

粗礪的石塊牆瞬間就驚豔到了兩人,

當下,兩人就決定它們直接裸露在外。

內飾方面,

君君和彥文也是構思好久,

南美的編織、印度的地毯、日本的茶具...

從世界各地帶來的物件,

每一件都有故事,都要想好如何擺放。

還有趁著彥文施工時,

君君在院子裡編織的各種工藝品,

當然要擺在最顯眼的地方。

後院的綠化,

彥文專門跑到午後的山坡草地上,

撥草皮,再小心翼翼的運到院裡。

就這樣春夏秋冬,

再加上大理的工人們都是慢性子,

花了幾年時間,

君君和彥文的老宅終於改造好。

他們給這裡取名叫“吾居”,

既是吾之居所,

也有無拘無束的意思。

推開茅草小門,

一條蜿蜒小路通向主屋,

一旁就是菜地和廚房。

家裡有的廚具這裡一樣不差,

原木色和裸露的石塊格外溫馨,

從菜地采出新鮮的蔬菜,

到這就能直接開始烹飪。

主屋一樓是公共和娛樂區域,

可以躺在沙發上拿本書靜靜享受,

也能和朋友對坐喝茶聊天。

燈光用的暖黃色的光源,

困極了就去拉上飄窗,

舒舒服服的打一個盹。

沿著中央樓梯上去,

樓上便是臥室,

兩人將三開間隔斷打開,

安置下三個房間。

左側是一個獨立房間,

純木質的傢俱,和打磨後的石質,

裸露著原生的溫度。

窗戶下麵特意做了火爐,

烤的地板暖暖的,

安然一夜好夢。

每天早晨,

清脆的鳥鳴中,睜開惺忪的眼睛,

去院子裡采一些食材,

鑽到廚房裡耐心的鼓搗。

下午,兩個人就鑽進大山,

或者去隔壁的老鄉家采風,

用相機記錄著平凡又質樸的人文。

在一望無際的綠浪中穿行,

迎著雪山頂吹下的清風,

聽著拂過草尖的“沙沙”聲。

或者借著滑翔傘,

乘著風,俯瞰整個大理的風景,

張開雙臂,仿佛天地都是自己的。

有時候,跟隨自己內心,

去瘋,去野並不難,

難得是找到那個,

陪你一起去瘋,去野的她(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