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五天吸引八萬觀眾,巴塞爾藝術展在香港展現吸金潛力

第五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現場 @Art Basel

第五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現場 @Art Basel

第五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現場 @Art Basel

五天, 八萬觀眾, 來自34個國家及地區的242家畫廊, 在這個春天蜂擁至香港, 製造了第五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盛況。

九年前, 第一屆香港國際藝術展(Hong Kong Art Fair)吸引訪客數不足2萬人次。 2011年, 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主辦方收購香港國際藝術展所有方的多數股權, 舉行到第五屆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以一份漂亮的資料證明其吸金潛力。

3月21日、22日, 第五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開啟貴賓預展, 之後三天為公眾開放日。 第三屆Art Central在中環濱海提前一日舉辦預展。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M+展亭、KAF臨時展覽空間、Para Site等藝術機構紛紛推出年度重要展覽,

更不用提各個畫廊在自己主場想方設法所做的布展。 位於太古匯的Artistree趕在藝術周到來之前就開幕了一場分量頗重的大展, 普里茲克獎得主建築師紮哈·哈迪德打破建築設計圖紙與藝術創作之間的壁壘。

而在這個繁忙的香港藝術周裡, 前來“趕集”的不僅有大量私人藏家, 還有世界各地超過78間的頂尖國際博物館以及機構組織的總監、策展人、信託人及贊助人, 包括蓬皮杜中心(巴黎)、原美術館、MoMA PS1(紐約)、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新加坡)、泰特美術館(倫敦)及所羅門‧ R‧古根海姆美術館(紐約)。

據巴塞爾藝術展官方資料顯示, 五日展會期間, 參觀人次比去年的近7萬增至近8萬。 242家參展畫廊比去年的239家增加了3家, 半數畫廊在亞洲或亞太地區都設有展覽場地,

29家首次參展, 其中10家來自亞洲。 7家畫廊從去年的“亞洲視野”或“藝術探新”展區轉入“藝廊薈萃”區, 後者通常有更多世界頂級大畫廊聚集。

“我們取得了出色的銷售成果, 亞洲藏家反應熱烈, 他們來自韓國、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以及日本。 這又是畫廊在香港非常重要的一年。 ”卓納畫廊創始人大衛· 卓納(David Zwirner )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

卓納畫廊于1993年成立於倫敦, 2002年遷至紐約, 畫廊主在2012年位列福布斯雜誌“美國最具影響力藝術交易商”榜單第二名。 去年, 卓納畫廊首次參加中國內地藝博會時, 一次性就選擇了兩個:第四屆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和第三屆的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這次與內地藏家在香港重逢,

顯然對交易來說是個巨大的促進。

據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公關公司SUTTON發給第一財經的交易成績顯示, 卓納畫廊在預展首日短短一小時內就成功售出兩件比利時畫家呂克· 圖伊曼斯(Luc Tuymans)為展會特別創作的油畫, 每件售價都是150萬美元。 其他在預展兩日售出的作品還包括, 一幅價值45萬美元的草間彌生“無限網格”, 一幅價值44萬歐元的德國畫家尼奧‧勞赫(Neo Rauch)畫作“靜止站立”。

裡森畫廊在倫敦、紐約和米蘭設有分支, 除代理中國畫家劉小東之外, 近兩年有計劃地向中國內地擴展業務。 首先他們在去年與上海的複星藝術中心合作、即將推出藝術家朱利安· 奧培(Julian Opie)的個展;然後, 三月中旬的展覽季, 在Cc藝術基金會舉辦了英國藝術家里安· 甘德(Ryan Gander)個展, 他曾經憑藉一陣迴旋風潮而參展每五年舉辦的卡塞爾文獻展。而伊朗裔英國藝術家施拉澤· 赫什拉裡(Shirazeh Houshiary)的作品對於中國觀眾來說較為陌生,於是在三月初,她帶著幾件畫作、裝置作品提前去了趟北京。

事實證明,畫廊的這些舉動會很直接地體現在交易成績上。畫廊亞洲總監道茲告訴第一財經,香港展會期間,他們帶來的這幾位元藝術家作品都有售出,價格範圍在5萬至75萬英鎊之間,買家中有許多來自亞洲。而在展位上吸引許多人興趣的一件甘德作品“慢速閉塞,或比賽開始”,最終由某位亞洲私人藏家以6至12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買走。

總部在倫敦的泰勒畫廊(Timothy Taylor Gallery)已經有二十餘年經營歷史,他們在幾年前參與肖恩·斯庫利(Sean Scully)國內大型巡展,去年第一次參加內地博覽會,租下門前臨時展場來做畫家亞曆克斯·卡茨(Alex Katz)個展。這樣大力度的推廣立即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延續到了今年的香港。據畫廊為第一財經提供的資料顯示,卡茨創作於2015年的作品“Ariel”和斯庫利創作於2016年的“Wall Pale Green”各自以35萬美元的價格售出。

在展會期間,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聯合發佈了第一份《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對當今國際藝術市場進行了分析。

報告的撰寫者、經濟學家克雷爾·麥克安德魯(Clare McAndrew)博士在發佈會上指出,2016年全球藝術市場總體成交額為566億美元,比2015年下降了11%。這是藝術市場的銷售額連續第二年下降,比2014年最高峰682億美元累計下落了17%。“減少的交易主要來自特定市場從火熱現象逐漸冷靜,以及少數超高價位元藝術交易的減少,尤其是精品拍賣藝術市場。”她說。

藝術市場從本世紀第一年就開始迅速擴張,無論是藝術品的需求還是供給都十分強勁,在2007年達到近660億美元的頂峰。隨後全球金融危機直接導致藝術交易急劇下跌,在2007年至2009年左右損失了近40%的市場價值,跌破400億美元。“不過,儘管整體經濟上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和阻力,由於美國和中國市場的穩健力量,藝術市場很快度過低谷。”克雷爾這樣寫道。

藝術市場裡最重要的三個分別為美國、英國和中國,它們在2016年全球藝術市場總共佔據了81%的交易額度。在過去十年中,這三大核心的相對力量也有所變化,美國的老大地位只在2011年被中國佔據,因為它需要應付自己國內的金融危機。2016年,美國藝術市場比上一年下降了3%,但仍舊佔據全球40%的份額,而中國佔據了20%。

報告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藝術市場在全球的份額從2009年開始驟然增長——從之前幾年穩定的9%左右,猛然增至18%,2011年達到30%。隨後基本保持在20%以上的水準。2016年,中國藝術市場更為全球貢獻了113億美元的成交量。

正是在這個歷史發展的同期,2008年之後,由香港本地企業家合力組辦的Art HK成功拉動了內地和東南亞的藝術市場,很快吸引到海外同行的關注。2011年,成功運作瑞士巴塞爾藝術展和邁阿密海灘藝術展的瑞士藝術巨頭MCH集團收購了Art HK的控股權,繼而在2013年將其更名為Art Basel,從而完成巴塞爾藝術展全球第三站的擴張。

這些資料正在以事實說明,已經歷時五年的香港巴塞爾展會以及同城帶動起來的系列活動,正逐漸成為國際藝術市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曾經憑藉一陣迴旋風潮而參展每五年舉辦的卡塞爾文獻展。而伊朗裔英國藝術家施拉澤· 赫什拉裡(Shirazeh Houshiary)的作品對於中國觀眾來說較為陌生,於是在三月初,她帶著幾件畫作、裝置作品提前去了趟北京。

事實證明,畫廊的這些舉動會很直接地體現在交易成績上。畫廊亞洲總監道茲告訴第一財經,香港展會期間,他們帶來的這幾位元藝術家作品都有售出,價格範圍在5萬至75萬英鎊之間,買家中有許多來自亞洲。而在展位上吸引許多人興趣的一件甘德作品“慢速閉塞,或比賽開始”,最終由某位亞洲私人藏家以6至12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買走。

總部在倫敦的泰勒畫廊(Timothy Taylor Gallery)已經有二十餘年經營歷史,他們在幾年前參與肖恩·斯庫利(Sean Scully)國內大型巡展,去年第一次參加內地博覽會,租下門前臨時展場來做畫家亞曆克斯·卡茨(Alex Katz)個展。這樣大力度的推廣立即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延續到了今年的香港。據畫廊為第一財經提供的資料顯示,卡茨創作於2015年的作品“Ariel”和斯庫利創作於2016年的“Wall Pale Green”各自以35萬美元的價格售出。

在展會期間,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聯合發佈了第一份《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對當今國際藝術市場進行了分析。

報告的撰寫者、經濟學家克雷爾·麥克安德魯(Clare McAndrew)博士在發佈會上指出,2016年全球藝術市場總體成交額為566億美元,比2015年下降了11%。這是藝術市場的銷售額連續第二年下降,比2014年最高峰682億美元累計下落了17%。“減少的交易主要來自特定市場從火熱現象逐漸冷靜,以及少數超高價位元藝術交易的減少,尤其是精品拍賣藝術市場。”她說。

藝術市場從本世紀第一年就開始迅速擴張,無論是藝術品的需求還是供給都十分強勁,在2007年達到近660億美元的頂峰。隨後全球金融危機直接導致藝術交易急劇下跌,在2007年至2009年左右損失了近40%的市場價值,跌破400億美元。“不過,儘管整體經濟上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和阻力,由於美國和中國市場的穩健力量,藝術市場很快度過低谷。”克雷爾這樣寫道。

藝術市場裡最重要的三個分別為美國、英國和中國,它們在2016年全球藝術市場總共佔據了81%的交易額度。在過去十年中,這三大核心的相對力量也有所變化,美國的老大地位只在2011年被中國佔據,因為它需要應付自己國內的金融危機。2016年,美國藝術市場比上一年下降了3%,但仍舊佔據全球40%的份額,而中國佔據了20%。

報告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藝術市場在全球的份額從2009年開始驟然增長——從之前幾年穩定的9%左右,猛然增至18%,2011年達到30%。隨後基本保持在20%以上的水準。2016年,中國藝術市場更為全球貢獻了113億美元的成交量。

正是在這個歷史發展的同期,2008年之後,由香港本地企業家合力組辦的Art HK成功拉動了內地和東南亞的藝術市場,很快吸引到海外同行的關注。2011年,成功運作瑞士巴塞爾藝術展和邁阿密海灘藝術展的瑞士藝術巨頭MCH集團收購了Art HK的控股權,繼而在2013年將其更名為Art Basel,從而完成巴塞爾藝術展全球第三站的擴張。

這些資料正在以事實說明,已經歷時五年的香港巴塞爾展會以及同城帶動起來的系列活動,正逐漸成為國際藝術市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