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海澄文:這座隱藏在澄邁白蓮的千年古村,驚豔了盛夏溫柔了歲月!

這座隱藏在白蓮的千年古村,

驚豔了盛夏溫柔了歲月

每當說起海南風情瓊島風光

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水天一色的天涯海角

卻不知道海南這大大小小的古村落

連本地人也都點不清

陶鎔古村, 便是一枚遺珠

它的魅力, 唯有切身體會才能品得到

有人說這裡是陶淵明筆下

桃花源的現實寫照

田間小路縱橫交錯

有溪流橫貫, 石墩流水

瀠瀠之聲, 淵然而靜謐

青翠老樹環繞, 壘石斑駁苔蘚

陶鎔古村位於澄邁白蓮墟西北約三公里處, 村莊周邊有幾方水塘, 不遠處是平地起勢的夏社嶺, 屬於近年來頗為流行的“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不過由於曾經的交通不便和傳統耕種方式的改變等因素, 十幾年間陶鎔村人陸續搬離這座按照海南傳統“前榕後布中枇杷”風水佈局的古村落,

只留下幾十間日漸式微的火山岩建築和一座新建的氣勢恢宏的海南龐氏宗祠。

沿著新修的鄉村公路走進陶鎔古村, 一叢茂密的榕樹旁是一畝見方的洗澡塘, 青翠的老樹下汩汩山泉自石縫溢出,

疊疊壘石上斑駁的苔蘚映襯著村子的古樸。

池塘邊的榕樹旁, 玄武岩石砌的堤岸上, 古人用石條幹壘出一米見方的石井, 或許當年也曾泉水淙淙。 石井上方石條中間是石制神龕, 內裡供奉著藍袍白麵的不知是井泉童子還是土地公的石像,

儘管村子已然空心, 但香火還是有的。

冬暖夏涼的洗澡塘曾是四裡八村有名的水源, 而塘上用火山岩鋪就的古石路更是在清末白蓮未成墟之前瓊州府西進東出的必經之路。

元中統年間,以武魁出身任職瓊州府參將的化州人龐京兆,在榮休之後選擇在當年東坡先生經過的宋代古驛道旁落籍安家,自此海南龐氏由此肇基繁衍,“陶育諸生通萬卷,鎔成子孫達千秋”。

在這條寬近兩米,全長一百五十多米南北向的古道旁,龐姓後裔在西側坡地上東西向層層建屋,形成了和古驛道一橫五縱的整齊大方的立體格局。

陶鎔古村並沒有在快速城鎮化發展下消失,但人去屋空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村莊的空心化。薜荔等藤類植物肆無忌憚地侵佔或已坍圮的牆體,石屋木床光天化日的曝露在自然之中,一切似乎都隨著時光的流逝漸漸衰落。

走在曾經見證繁華的光滑的青石板上,身旁是青灰色的火山岩建築。敞開的石屋和碩果累累的院落,依稀仿佛能感受到曾經海南人最質樸的農耕文明和文化習俗。

整合來源:天涯社區-missyou0830、百度百科、唯美鄉村、澄邁網

圖文原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元中統年間,以武魁出身任職瓊州府參將的化州人龐京兆,在榮休之後選擇在當年東坡先生經過的宋代古驛道旁落籍安家,自此海南龐氏由此肇基繁衍,“陶育諸生通萬卷,鎔成子孫達千秋”。

在這條寬近兩米,全長一百五十多米南北向的古道旁,龐姓後裔在西側坡地上東西向層層建屋,形成了和古驛道一橫五縱的整齊大方的立體格局。

陶鎔古村並沒有在快速城鎮化發展下消失,但人去屋空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村莊的空心化。薜荔等藤類植物肆無忌憚地侵佔或已坍圮的牆體,石屋木床光天化日的曝露在自然之中,一切似乎都隨著時光的流逝漸漸衰落。

走在曾經見證繁華的光滑的青石板上,身旁是青灰色的火山岩建築。敞開的石屋和碩果累累的院落,依稀仿佛能感受到曾經海南人最質樸的農耕文明和文化習俗。

整合來源:天涯社區-missyou0830、百度百科、唯美鄉村、澄邁網

圖文原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