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守護一領衲衣——記香山茅篷性妙師太

香山茅篷位於九華山中閔園東南方向一處僻靜的林蔭處, 距熱鬧的九華街約十公里, 距最近的鳳凰松約二公里。 遠離市井的喧囂,

讓香山茅篷在無邊的天籟和密密的樹林間靜靜地打發著屬於自己的時光, 這應該是當初建造者的本意。

第一次前往香山茅篷是2001年3月。 當時我隨著九華山佛學院的藏學法師去看望他的一位老鄉印山尼師。 後者是95歲性妙師太的徒孫。 一座依山而建的院落掩映在叢林翠竹之間, 寺前一畦菜地, 翠綠的菠菜, 拱出土來的白生生的蘿蔔, 還有被草繩捆紮起來的一顆顆大白菜, 這一切都讓人感覺到主人的細心和精緻。 一方玲瓏的天井小院, 碎石墁道, 幾株牡丹吐出碩大的花苞。 這就是香山茅篷, 簡約而整潔, 就像它的主人。

95歲的性妙師太穿一領灰色僧衲, 柱著拐杖站在那裡, 清雅如一株幽蘭。 她讓人拿出幾樣點心招待我們,

奇怪的是, 她對自己招待客人的果品居然不識, 她問, 那是什麼?我們說, 開心果。 她笑著說, 名字倒好聽, 你們吃著開心就好。

我並沒有說我是記者, 也沒有說此來的用意。 我承認我是用了一些花招的, 否則, 老師太是不會告訴我們關於她的過去, 關於她的隱秘的身世。 性妙師太俗姓劉, 名長珍, 安徽霍邱人氏, 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西元1908年)農曆十一月初六出生于一個富裕世家。 只是命運的播弄, 幼失怙持, 是好心的嬸娘將她一點點拉扯大。 到了一個姑娘家該談婚論嫁的年齡, 嬸娘為她選擇了一個書香門第。 因緣是一種奇怪的東西, 兩個年輕人第一次見面, 就相互排測得很。 然而雙方家長執意要撮合這門親事, 於是,

兩個年輕人便聯起手來以自己的方式進行抗婚。 那正是“五四運動”熱血澎湃的時期, 那年輕人選擇投奔革命, 而劉長珍則懷揣一把剪刀以及一部《金剛經》, 將自己打扮成一個富家公子, 一氣逃到安徽小集拜上龍下德法師剃度出家, 得師父賜法名性妙。 吃齋念佛的嬸娘萬萬沒有想到, 她雖然熱心于侄女的婚事, 但老人家卻把自己對佛教的信念潤物無聲地傳導給了侄女。

說到那次的“勝利大逃亡”, 師太格格地笑著, 就像一個得意的孩子。

現出僧相的性妙在小集住了一陣, 這兒離家太近, 家裡隨時都會找到小集來。 在一個居士的幫助下, 她來到地藏菩薩的道場江南九華山, 先住後山六畝田(心安寺), 第二年去南京棲霞山求取三壇大戒, 成為一名真正的比丘尼, 其得戒和尚為當時江南大德上若下舜老和尚。

戒期結束, 她前往上海, 在寶德庵一呆就是六年。 這六年, 她系統地認識了佛教, 感覺眼前的天空一片蔚藍。 師太說, 那時候年輕, 又剛剛入佛, 真正是求知若渴。 為了尋求更多的知見,

拜見更多的善知識, 她開始效法前輩, 朝四大名山。 在浙江普陀山, 得遇印光大師在普陀前寺講《彌陀經》。 印光大師說:“生死海深, 菩提路遠, 欲於現生了此大事, 舍淨土一法, 勿道不通一切法門, 即通, 亦不能究竟得其實益也。 何以故, 以一切法門, 皆仗自力斷惑證真, 以了生死。 淨土法門, 若具信願, 念佛名號, 求生西方, 即可仗佛慈力, 往生西方。 ”從此以後, 性妙一門深入, 專以念佛為日常功課, 漸至做到醒也念佛, 睡也念佛, 二六時中, 一句佛號不念心間。 1935年冬, 性妙重新回到九華山。

師太說, 再回九華山, 她的想法已於幾年前大不一樣。 她只想找一處僻靜小廟, 一心念佛, 了生脫死。 一個偶然機會, 她走進閔園香山茅篷。 住持茅篷的宏吉老和尚當時正在病中, 性妙師太便決定在香山茅篷住下,每日湯藥侍候在宏吉老和尚病榻前,直到把老和尚送往山上。自此,性妙師太守著香山茅篷前那一灣溪水,伴一尊玉佛,直到2002年往生,六十七年,足跡一步也不曾踏至山下。

香山茅篷地處偏僻,人跡罕至,生活極其清苦。好在有滿山松竹,還有茅篷前這一灣清溪。她相信,這一切都為她的生存和修道提供了條件。她在茅篷前開闢一片茶園,種下瓜果蔬菜。一年又一年過去,那些肥綠的蔬菜,新鮮的瓜果似乎是為報效主人的辛勤,長勢格外喜人。桃樹開始掛果了,那一天,幾個放牛娃爬到樹上,卻不小心從樹上摔下。聽到哭聲,師太趕緊走出茅篷。從此以後,每當瓜果成熟,她就早早地採摘下來,放在門前的山溪旁,等待那些路過的人或放牛娃自取,有時是從林裡子躥出來的野獸。師太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供養著大眾,供養著眾生。她說,眾生快樂了,自己才快樂,眾生安寧了,自己才安寧。

閔園的山林裡不時會有放牛娃的歌聲,那是性妙師太喜愛的歌聲。只是,那些放牛娃把牛當畜生,總愛用一根竹鞭狠狠地抽打著牛。師太走過去,輕輕地撫著牛背上被竹鞭抽打過的血痕,眼裡汪出眼淚。放牛娃覺得奇怪,說,牛是畜生,不聽話就得打,這有什麼好心疼的?師太說,雖是畜生,但也是生命,也是曉得疼的。放牛娃被師太的慈心感動了,說,師太,我們以後再也不打牛了,你放心吧。師太說,好孩子,到我茅篷裡吃果子去吧,我給你們留著新鮮的桃子呢。

香山茅篷坐落在一條常流不息的小溪旁,院內另有一眼明澈的清泉。但是,香山茅篷院門前總是擱著兩隻臉盆,盆裡盛著清水。師太的弟子說,那兩盆水,一盆用來洗手,一盆用來清手。兩盆水用髒後,再潑到菜地裡。我們不解,一個守著一灣清溪,一眼泉水的香山茅篷,何以用水如此節省?師太說,當年佛祖即用法眼看到,一盆水裡有八萬四千生命,用多了,殺生就多。再說了,我們住在山上的人節約著用水,住在山下的人就能多用水。香山茅篷幾十年的習慣,用過的熱水,須冷卻後再潑灑到地面上,為的是不傷害地上那些微小的生命。師太說,末法時代,佛法衰危,作為出家人,不論什麼時候,都要把戒行看得比生命更寶貴。作為佛弟子,能穿上這一領衲衣,應懂得感佛祖恩,感國土恩,感父母恩,感眾生恩。她說,一個佛弟子,應時時謹記自己的身份,千萬不要褻染了這一領衲衣啊。

在九華山,早在六十年代就亮起了電燈,後來到改革開放,很多家庭都安上了電話,真正是“電燈電話,樓上樓下”,可香山茅篷依然一盞油燈,天光時滅,天黑時亮。九華山宗教局的萬家祥向我說過一件事,1989年,閔園生產隊建了水電站,家家都亮起了電燈。人們把電線牽到了香山茅蓬,可老師太說什麼也不肯裝。弟子們不樂意了,說,人家把電送到家了,為什麼就不肯裝?很多年過去了,整個閔園家家都通電了,香山茅篷依然一盞油燈。性妙師太知道弟子有怨言,她說,電站是老百姓流血流汗建的,我們作為出家人不能坐享其成。再說了,點電燈要花錢,那都是十方的錢,一分錢也不能亂用。念經拜佛,要電燈幹什麼?借天光誦經,依心光念佛,已經好得很了;因果要緊,一個出家人,決不能貪圖方便,更不能貪圖享受。

師太的徒孫印山法師說,師公落黑睡覺,見亮起單,幾十年從不改變。師太說,人不能違背宇宙的規律,違背了,就四大不調。為什麼現在的人病這麼多,就是這個理啊。印山師說,師公生活極其簡單,早上一碗米粥,中飯一小碗米飯,晚上就更簡單了。四面八方的弟子送來的供品或營養品前腳剛到,後腳就被她送人了,除了簡單的飯菜,師太從來不吃任何營養品。可九十多歲的老人面目清臒,耳聰目明,甚至看不到額上的皺紋。遵從宇宙規律,應時而食,應時而息,這應該就是師太養生的所謂秘訣吧。

性妙師太對水吝嗇,對電吝嗇,一領衲衣補了又補,縫了又縫。一隻洗臉盆還是1960年的物件。她睡的被單,都是用舊布拼起來的;她用的碗,破了好幾個口子,像只古董。可那一年仁德法師發起修建九十九米地藏菩薩大銅像,性妙師太翻箱倒櫃,將幾十年裡積蓄的錢全部獻給了大銅像指揮部。閔園但凡有修橋鋪路,起建學校,師太只要聽說了,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捐贈。附近有人家孩子病了,一時拿不出錢去醫院,師太聽說了,立即就從一隻小手帕中抖出一迭錢來。弟子們知道,那點錢,師太都能捏出水來,現在,當人家需要時,師太毫不吝嗇地就全部拿出去了。

師太往生後,職業的習慣,我很想為師太寫點文字,可當地百姓們說,師太的好,要說三天三夜也說不盡,但要具體說什麼,又說不出什麼。師太就是一個普通的人,但她的普通,是哪一個普通人也做不到的。法國十六世紀思想家蒙田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說得出的東西是平常的東西,說不出的,才是最有價值的。

香山茅篷的生活是平淡的,平淡如茅篷前的那一灣溪水,它始終如一地流淌著,沒有波濤,也沒有漣漪。師太在這樣的生活中度過了她的青年時期和中年時期,一句佛號,成為她修習的全部功課。這一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事件:文革。

那一天,一批紅衛兵氣喘嚅嚅地闖進香山茅篷,他們將鐵錘對準那尊祖師們留下來的玉佛。幾個尼眾嚇壞了,然而性妙師太卻從未有過的冷靜。老人家迎上前去,說,阿彌陀佛,你們辛苦了,先坐下喝杯茶吧。她吩咐那幾個嚇呆了的弟子,說,你們都愣在那裡幹什麼,還不快給客人泡茶去?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那幾個紅衛兵早聞性妙師太的威德,現在又見師太如此沉穩不驚、如此彬彬有禮,便不好意思貿然行動。師太說,你們是來破四舊的,我懂,你看天也黑了,你們也累了,趕緊找個地方歇息去,明天一早你們再來吧。那幾個人第二天一早再來香山茅篷,那尊玉佛果然就不見了。直到十年動亂結束,當黨的宗教政策再次落實,佛教又迎來新的時代時,香山茅篷的那尊玉佛再次歸位。直到這時,人們仍不明白那天晚上師太究竟把那尊玉佛藏到哪裡去了。

運動繼續深入,工作組號召僧尼們還俗,能結婚的結婚,能成家的成家。而對於那些年老而堅決以死抗爭,不肯還俗的,則必須脫下一領衲衣,蓄起頭髮,改穿小領衣。一時間,佛教聖地九華山不聞佛號,不存佛像,不見僧尼。可還是有人反映,中閔園的性妙仍然留著光頭,穿著僧衲。工作組趕到中閔園,果然性妙師太成了全山唯一不脫僧袍,不肯蓄髮的人。工作組勃然大怒,他們要拿性妙師太問罪。老師太仍然笑臉相迎,說:“我有常年頭疼的毛病,你看我冬天從來不戴帽子,留個頭髮,就像戴頂帽子一樣。就算你們慈悲,給我治頭疼病吧。”工作組的人說,那你為什麼還穿著僧袍?師太依然笑著,說:“我也算是要死的人了,不僅有頭疼的毛病,還整日胸口悶氣,你不看我正在煨藥嗎?這大領衣寬大,不捂心口,小領衣一穿就悶胸。”明知道是託辭,工作組的人也只好放過這一碼了。說到底,性妙師太還是以自己的德行戰勝了邪魔,以自己幾十年樹立起來的人格威望擊退了社會狂潮,成為九華山那十年中唯一不脫衲衣,僧相依然的出家人。

改革開放後,九華山佛教又恢復了往日的香火,一批批佛的信仰者來到山上,香山茅篷成了他們皈依的聖地,性妙師太便是他們心中一盞指明人生的明燈。性妙師太國內外弟子成千上萬,然而也讓師太煩惱頓生。人一批批地來,一批批地去,香山茅篷往日的寧靜不復再現,師太只能在內心堅守一片心性的家園。她告誡弟子們說,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出家人的根本,越是煩亂之時,越要把一句佛號念得句句清晰,字字分明。師太說,要知道去西方極樂世界有十萬八千里,沒有非凡的定力,是不能往生西方的。

2002年8月的一天,聽說性妙師太病了,宗教局萬家祥特意提著幾樣果品去看望他尊敬的老人。其時師太身體十分虛弱,當聽說萬家祥剛從五臺山回來,頓時興奮起來,合掌笑著說,呵,你從文殊菩薩道場來?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是諸佛之母,地藏菩薩,也是諸佛之母啊。當萬家祥拿出他帶回來的果品送給師太時,師太說,你買東西來看我,花的都是血汗錢,我這是遭罪呀!無佛時代,眾生苦哇,舉心動念,都是利已不利人,這就是造作。現在人心不古,善知識難遇,不說假話辦不成事,要更加注意啊,要知道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說著說著,師太流出了眼淚,這是師太對眾生悲憫的眼淚。當萬家祥把整理好的師太的開示語錄念給她聽時,師太認真地聽著。念完了,師太連說不錯,不錯,教化人是可以的,不要寫我的名字。萬家祥說,那算誰講的開示呢?老師太笑著說,就是你小萬講的。萬家祥說,那怎麼行,我講的誰願意聽?老師太開心地笑著,用手指著萬家祥說,就是你講的行,行。師太笑得那麼開心,那麼純真,就像一個孩子。萬家祥當然不會想到,這竟是他與師太最後一別。

2002年10月的一天,96歲的性妙師太彌留之際,我和藏學法師一同去香山茅篷。

老人再也不能拄著拐杖顛著小腳來招待我們了,此刻,她靜靜地躺在自己的床榻上,靜靜地等待她生命中的一個時刻。我注意到,性妙師太穿著她平日習慣穿著的那一領衲衣。這件衲衣跟隨師太應該有幾十年了吧,它在襟角處有一二塊補丁,已經看不出它原來的顏色,但它整潔,散發出一股淡淡的檀香味。這是師太喜愛的衲衣,即使是在文革十年,師太也不曾脫下這一領衲衣。這件衲衣其實是一個符號,它昭示著一個忠實的佛弟子對佛的信念。想起師太說過的話,無論什麼時候,作為出家人,都不要褻染了這一領衲衣,都要維護這一領衲衣的潔淨與尊嚴。現在,師太穿著它,就要離開這個她相守了96年的人世了,此刻,她看到了什麼,她想到了什麼?

我原本是帶著一種悲傷來的,但此刻,所有的悲傷都煙消雲散了。相反,我為師太而高興著。十九歲出家,直到今天,七十餘年的人生,在奉佛的路上一步一步地走著,難道她不正是為這一天所做的準備嗎?那天晚上,我在香山茅篷吃了飯,飯後還帶走了香山茅篷裡的幾隻玉米窩窩頭,沒想到就這幾隻窩窩頭竟被在賓館裡偶然遇到的幾位女作家們當寶貝似的分搶乾淨。生活在這個躁動不安的世界裡,清幽的香山茅篷所帶給我們的,是精神世界的一片蔭涼,是人生途中的一座驛站。

幾天以後,我得知性妙師太往生的消息。聽說為師太送行的隊伍堵塞了閔園的山路。我相信,那些送行的人一定也不會有悲傷,他們念著佛號,目送著師太在鋪滿鮮花的道路上一步步地走著,一直走到那金光閃爍的天之盡處。

性妙師太便決定在香山茅篷住下,每日湯藥侍候在宏吉老和尚病榻前,直到把老和尚送往山上。自此,性妙師太守著香山茅篷前那一灣溪水,伴一尊玉佛,直到2002年往生,六十七年,足跡一步也不曾踏至山下。

香山茅篷地處偏僻,人跡罕至,生活極其清苦。好在有滿山松竹,還有茅篷前這一灣清溪。她相信,這一切都為她的生存和修道提供了條件。她在茅篷前開闢一片茶園,種下瓜果蔬菜。一年又一年過去,那些肥綠的蔬菜,新鮮的瓜果似乎是為報效主人的辛勤,長勢格外喜人。桃樹開始掛果了,那一天,幾個放牛娃爬到樹上,卻不小心從樹上摔下。聽到哭聲,師太趕緊走出茅篷。從此以後,每當瓜果成熟,她就早早地採摘下來,放在門前的山溪旁,等待那些路過的人或放牛娃自取,有時是從林裡子躥出來的野獸。師太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供養著大眾,供養著眾生。她說,眾生快樂了,自己才快樂,眾生安寧了,自己才安寧。

閔園的山林裡不時會有放牛娃的歌聲,那是性妙師太喜愛的歌聲。只是,那些放牛娃把牛當畜生,總愛用一根竹鞭狠狠地抽打著牛。師太走過去,輕輕地撫著牛背上被竹鞭抽打過的血痕,眼裡汪出眼淚。放牛娃覺得奇怪,說,牛是畜生,不聽話就得打,這有什麼好心疼的?師太說,雖是畜生,但也是生命,也是曉得疼的。放牛娃被師太的慈心感動了,說,師太,我們以後再也不打牛了,你放心吧。師太說,好孩子,到我茅篷裡吃果子去吧,我給你們留著新鮮的桃子呢。

香山茅篷坐落在一條常流不息的小溪旁,院內另有一眼明澈的清泉。但是,香山茅篷院門前總是擱著兩隻臉盆,盆裡盛著清水。師太的弟子說,那兩盆水,一盆用來洗手,一盆用來清手。兩盆水用髒後,再潑到菜地裡。我們不解,一個守著一灣清溪,一眼泉水的香山茅篷,何以用水如此節省?師太說,當年佛祖即用法眼看到,一盆水裡有八萬四千生命,用多了,殺生就多。再說了,我們住在山上的人節約著用水,住在山下的人就能多用水。香山茅篷幾十年的習慣,用過的熱水,須冷卻後再潑灑到地面上,為的是不傷害地上那些微小的生命。師太說,末法時代,佛法衰危,作為出家人,不論什麼時候,都要把戒行看得比生命更寶貴。作為佛弟子,能穿上這一領衲衣,應懂得感佛祖恩,感國土恩,感父母恩,感眾生恩。她說,一個佛弟子,應時時謹記自己的身份,千萬不要褻染了這一領衲衣啊。

在九華山,早在六十年代就亮起了電燈,後來到改革開放,很多家庭都安上了電話,真正是“電燈電話,樓上樓下”,可香山茅篷依然一盞油燈,天光時滅,天黑時亮。九華山宗教局的萬家祥向我說過一件事,1989年,閔園生產隊建了水電站,家家都亮起了電燈。人們把電線牽到了香山茅蓬,可老師太說什麼也不肯裝。弟子們不樂意了,說,人家把電送到家了,為什麼就不肯裝?很多年過去了,整個閔園家家都通電了,香山茅篷依然一盞油燈。性妙師太知道弟子有怨言,她說,電站是老百姓流血流汗建的,我們作為出家人不能坐享其成。再說了,點電燈要花錢,那都是十方的錢,一分錢也不能亂用。念經拜佛,要電燈幹什麼?借天光誦經,依心光念佛,已經好得很了;因果要緊,一個出家人,決不能貪圖方便,更不能貪圖享受。

師太的徒孫印山法師說,師公落黑睡覺,見亮起單,幾十年從不改變。師太說,人不能違背宇宙的規律,違背了,就四大不調。為什麼現在的人病這麼多,就是這個理啊。印山師說,師公生活極其簡單,早上一碗米粥,中飯一小碗米飯,晚上就更簡單了。四面八方的弟子送來的供品或營養品前腳剛到,後腳就被她送人了,除了簡單的飯菜,師太從來不吃任何營養品。可九十多歲的老人面目清臒,耳聰目明,甚至看不到額上的皺紋。遵從宇宙規律,應時而食,應時而息,這應該就是師太養生的所謂秘訣吧。

性妙師太對水吝嗇,對電吝嗇,一領衲衣補了又補,縫了又縫。一隻洗臉盆還是1960年的物件。她睡的被單,都是用舊布拼起來的;她用的碗,破了好幾個口子,像只古董。可那一年仁德法師發起修建九十九米地藏菩薩大銅像,性妙師太翻箱倒櫃,將幾十年裡積蓄的錢全部獻給了大銅像指揮部。閔園但凡有修橋鋪路,起建學校,師太只要聽說了,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捐贈。附近有人家孩子病了,一時拿不出錢去醫院,師太聽說了,立即就從一隻小手帕中抖出一迭錢來。弟子們知道,那點錢,師太都能捏出水來,現在,當人家需要時,師太毫不吝嗇地就全部拿出去了。

師太往生後,職業的習慣,我很想為師太寫點文字,可當地百姓們說,師太的好,要說三天三夜也說不盡,但要具體說什麼,又說不出什麼。師太就是一個普通的人,但她的普通,是哪一個普通人也做不到的。法國十六世紀思想家蒙田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說得出的東西是平常的東西,說不出的,才是最有價值的。

香山茅篷的生活是平淡的,平淡如茅篷前的那一灣溪水,它始終如一地流淌著,沒有波濤,也沒有漣漪。師太在這樣的生活中度過了她的青年時期和中年時期,一句佛號,成為她修習的全部功課。這一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事件:文革。

那一天,一批紅衛兵氣喘嚅嚅地闖進香山茅篷,他們將鐵錘對準那尊祖師們留下來的玉佛。幾個尼眾嚇壞了,然而性妙師太卻從未有過的冷靜。老人家迎上前去,說,阿彌陀佛,你們辛苦了,先坐下喝杯茶吧。她吩咐那幾個嚇呆了的弟子,說,你們都愣在那裡幹什麼,還不快給客人泡茶去?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那幾個紅衛兵早聞性妙師太的威德,現在又見師太如此沉穩不驚、如此彬彬有禮,便不好意思貿然行動。師太說,你們是來破四舊的,我懂,你看天也黑了,你們也累了,趕緊找個地方歇息去,明天一早你們再來吧。那幾個人第二天一早再來香山茅篷,那尊玉佛果然就不見了。直到十年動亂結束,當黨的宗教政策再次落實,佛教又迎來新的時代時,香山茅篷的那尊玉佛再次歸位。直到這時,人們仍不明白那天晚上師太究竟把那尊玉佛藏到哪裡去了。

運動繼續深入,工作組號召僧尼們還俗,能結婚的結婚,能成家的成家。而對於那些年老而堅決以死抗爭,不肯還俗的,則必須脫下一領衲衣,蓄起頭髮,改穿小領衣。一時間,佛教聖地九華山不聞佛號,不存佛像,不見僧尼。可還是有人反映,中閔園的性妙仍然留著光頭,穿著僧衲。工作組趕到中閔園,果然性妙師太成了全山唯一不脫僧袍,不肯蓄髮的人。工作組勃然大怒,他們要拿性妙師太問罪。老師太仍然笑臉相迎,說:“我有常年頭疼的毛病,你看我冬天從來不戴帽子,留個頭髮,就像戴頂帽子一樣。就算你們慈悲,給我治頭疼病吧。”工作組的人說,那你為什麼還穿著僧袍?師太依然笑著,說:“我也算是要死的人了,不僅有頭疼的毛病,還整日胸口悶氣,你不看我正在煨藥嗎?這大領衣寬大,不捂心口,小領衣一穿就悶胸。”明知道是託辭,工作組的人也只好放過這一碼了。說到底,性妙師太還是以自己的德行戰勝了邪魔,以自己幾十年樹立起來的人格威望擊退了社會狂潮,成為九華山那十年中唯一不脫衲衣,僧相依然的出家人。

改革開放後,九華山佛教又恢復了往日的香火,一批批佛的信仰者來到山上,香山茅篷成了他們皈依的聖地,性妙師太便是他們心中一盞指明人生的明燈。性妙師太國內外弟子成千上萬,然而也讓師太煩惱頓生。人一批批地來,一批批地去,香山茅篷往日的寧靜不復再現,師太只能在內心堅守一片心性的家園。她告誡弟子們說,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出家人的根本,越是煩亂之時,越要把一句佛號念得句句清晰,字字分明。師太說,要知道去西方極樂世界有十萬八千里,沒有非凡的定力,是不能往生西方的。

2002年8月的一天,聽說性妙師太病了,宗教局萬家祥特意提著幾樣果品去看望他尊敬的老人。其時師太身體十分虛弱,當聽說萬家祥剛從五臺山回來,頓時興奮起來,合掌笑著說,呵,你從文殊菩薩道場來?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是諸佛之母,地藏菩薩,也是諸佛之母啊。當萬家祥拿出他帶回來的果品送給師太時,師太說,你買東西來看我,花的都是血汗錢,我這是遭罪呀!無佛時代,眾生苦哇,舉心動念,都是利已不利人,這就是造作。現在人心不古,善知識難遇,不說假話辦不成事,要更加注意啊,要知道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說著說著,師太流出了眼淚,這是師太對眾生悲憫的眼淚。當萬家祥把整理好的師太的開示語錄念給她聽時,師太認真地聽著。念完了,師太連說不錯,不錯,教化人是可以的,不要寫我的名字。萬家祥說,那算誰講的開示呢?老師太笑著說,就是你小萬講的。萬家祥說,那怎麼行,我講的誰願意聽?老師太開心地笑著,用手指著萬家祥說,就是你講的行,行。師太笑得那麼開心,那麼純真,就像一個孩子。萬家祥當然不會想到,這竟是他與師太最後一別。

2002年10月的一天,96歲的性妙師太彌留之際,我和藏學法師一同去香山茅篷。

老人再也不能拄著拐杖顛著小腳來招待我們了,此刻,她靜靜地躺在自己的床榻上,靜靜地等待她生命中的一個時刻。我注意到,性妙師太穿著她平日習慣穿著的那一領衲衣。這件衲衣跟隨師太應該有幾十年了吧,它在襟角處有一二塊補丁,已經看不出它原來的顏色,但它整潔,散發出一股淡淡的檀香味。這是師太喜愛的衲衣,即使是在文革十年,師太也不曾脫下這一領衲衣。這件衲衣其實是一個符號,它昭示著一個忠實的佛弟子對佛的信念。想起師太說過的話,無論什麼時候,作為出家人,都不要褻染了這一領衲衣,都要維護這一領衲衣的潔淨與尊嚴。現在,師太穿著它,就要離開這個她相守了96年的人世了,此刻,她看到了什麼,她想到了什麼?

我原本是帶著一種悲傷來的,但此刻,所有的悲傷都煙消雲散了。相反,我為師太而高興著。十九歲出家,直到今天,七十餘年的人生,在奉佛的路上一步一步地走著,難道她不正是為這一天所做的準備嗎?那天晚上,我在香山茅篷吃了飯,飯後還帶走了香山茅篷裡的幾隻玉米窩窩頭,沒想到就這幾隻窩窩頭竟被在賓館裡偶然遇到的幾位女作家們當寶貝似的分搶乾淨。生活在這個躁動不安的世界裡,清幽的香山茅篷所帶給我們的,是精神世界的一片蔭涼,是人生途中的一座驛站。

幾天以後,我得知性妙師太往生的消息。聽說為師太送行的隊伍堵塞了閔園的山路。我相信,那些送行的人一定也不會有悲傷,他們念著佛號,目送著師太在鋪滿鮮花的道路上一步步地走著,一直走到那金光閃爍的天之盡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