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首屆“中聯杯”全國塔吊技能競賽倒計時 看看參賽選手們怎麼說

由中聯重科冠名的首屆“中聯杯”國家級塔吊技能競賽將於9月7日-8日在湖南常德中聯重科灌溪工業園進行全國總決賽。 開賽在即, 讓我們看看參賽選手怎麼說。

規模很罕見規格第一高

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6月發佈的通知顯示, 本屆全國工程建設行業吊裝職業技能競賽是國家級二級技能競賽, 也是目前塔式起重機行業唯一的國家級技能競賽。 賽事由中國建築業協會等行業內重量級單位牽頭籌辦。 無論從規模還是規格來看, 該賽事在行業內都首屈一指。

來自重慶建工第二建設有限公司的吊裝機手孫家良說:“我從事吊裝23年, 第一次參加行業內國家級大賽, 僅區域選拔賽就覆蓋整個重慶市, 規模非常大。 ”

擔任此次競賽專家委員會主任喻樂康介紹道:“此次競賽是根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通知, 由中國建築業協會等單位牽頭籌辦;參賽範圍覆蓋全國;而且最高獎項是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授予的‘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綜合來看, 這次競賽的規格非常高。 ”

競爭很激烈, 難度有點大

參加全國總決賽的塔吊機手均是通過各個地區、單位“考理論、比技能、拼實力”層層篩選出來的種子選手, 淘汰比例甚至超過20:1。 最終, 全國僅遴選140餘名塔吊機手參加總決賽。

“從100多名機手中選5名參加全國總決賽, 我能入圍主要是運氣好”, 來自中建七局的曹冠濤謙虛地說到。 這位年僅22歲的“小鮮肉”已經入行四年, “大賽高手雲集, 我有點緊張, 最近在做一些實操訓練”。

“女性塔吊機手可能更有優勢, 因為更細心、更耐心。 210米的塔機我也能爬上去”, 唯一一名參賽女機手劉豔自信地說到。

憑藉15年的吊裝經驗, 她從上海地區選拔賽中脫穎而出獲得了總決賽的參賽資格。

此外, 競賽的難度也很高。 中建重慶機械租賃有限公司的王洋說“理論考試中除了建築吊裝外, 還會有貨輪吊裝等沒接觸過的內容, 所以競賽的挑戰和難度都比較大”。

入手要容易, 設備要求高

作為行業內首屆國家級賽事, 大賽對設備的要求非常高。 首先, 塔機大賽是高空作業, 必須要保障安全。 其次, 吊裝競賽不同於賽車, 不能帶自己的設備, 如何讓機手快速熟悉競賽設備保證選手正常發揮也是一大挑戰。 另外, 140餘名機手同場競技, 設備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將直接影響到賽事的公平性和連貫性。 這些難題都考驗著競賽設備。

組委會及協力廠商從安全性、操作性、可靠性、穩定性等全方位評估後, 最終選擇中聯重科4.0塔機TC6012-A作為大賽專用設備。

曹冠濤四年來使用中聯塔機的綜合體驗是“鋼材好, 順手, 尤其是操控簡單, 入手快”。 王洋也很期待, “中聯塔機品質好, 非常耐開, 公司使用的中聯塔機都已經四、五年了,

這次非常期待試一試中聯4.0智慧新塔機”。

此外, 中聯重科塔機“星耀灰、砂礫灰、極光綠”的全新塗裝也為大賽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名次要努力, 更看重交流

“兩個聲音才是生存的最低條件”, 塔吊機手長期工作在2.5立方的高空, 他們積極參賽不再是對競賽名次的簡單追求, 而是對首個行業交流平臺的渴望和期待。

“吊裝15年, 每天都局限在工作崗位上, 沒有交流平臺。 這次想通過競賽跟行業頂尖高手比比看, 檢驗下自己到底是什麼水準”, 劉豔充滿期待地說到。

年僅22歲的王洋進入吊裝行業只是偶然, 他說:“年輕時沒想那麼多, 說做就做。 也改過行, 長則幾月短則幾周, 發現最愛的還是吊裝。 競賽結果只要努力就好, 更希望通過競賽拓寬視野、提升自我。”

“吊裝機手工作到50歲基本上就要轉崗了,無論是體力還是視力可能都會衰退。現在的年輕人非常不錯,我雖然吊裝23年,對於比賽結果也順其自然,最希望跟同行交流,以及看看年輕機手們的風采”,孫家良平和地說到。

若不是深愛著吊裝,又怎會堅持15年甚至23年?相信參賽選手們通過技藝切磋、技術交流都將各有所獲;也相信他們愛崗敬業的品質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將隨著競賽注入工程建設領域,為行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9月7日-8日鎖定首屆國家塔吊技能總決賽,讓我們飽覽吊裝工匠們的精彩!

更希望通過競賽拓寬視野、提升自我。”

“吊裝機手工作到50歲基本上就要轉崗了,無論是體力還是視力可能都會衰退。現在的年輕人非常不錯,我雖然吊裝23年,對於比賽結果也順其自然,最希望跟同行交流,以及看看年輕機手們的風采”,孫家良平和地說到。

若不是深愛著吊裝,又怎會堅持15年甚至23年?相信參賽選手們通過技藝切磋、技術交流都將各有所獲;也相信他們愛崗敬業的品質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將隨著競賽注入工程建設領域,為行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9月7日-8日鎖定首屆國家塔吊技能總決賽,讓我們飽覽吊裝工匠們的精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