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72年前美國GDP占世界一半:美軍強大背後的死穴是啥

冷戰結束距今已經20多年, 但美國卻在一超的位子上, 顯得底氣越來越不足。 美國在冷戰後以軍事干涉稱霸世界, 但現在霸主還在, 但霸主“攪和”的世界某些區域, 卻越來越混亂。 美國單純從實力上, 完全具備對熱點地區中小國家單方面動武的能力, 但美國經濟的始終疲軟, 嚴重限制美軍動武的能力。 除非美國重新奪回經濟的主動權, 否則無論動武與否, 都無法解決美國面臨的戰略困局。

美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 相比之下, 小國和美國無論是打常規戰爭、化學戰爭甚至核戰爭, 都沒有任何勝算。 從二戰以來, 美軍早就實現了機械化。 美軍坦克、裝甲車、直升機、戰鬥機、轟炸機、運輸機、航母、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等陸海空軍主戰裝備技術高、性能好、裝備數量大。 後來再加上衛星等太空平臺, 使得美軍的的機械化, 又插上了資訊化的翅膀。

美軍用雨點般的炸彈轟炸日本

然而這一切, 都需要錢。 美軍的強大是美國經濟強大的軍事縮影。 從南北戰爭之後, 美國GDP占世界的比例就不斷上升。 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美國就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霸主, 到了1945年二戰結束後, 美國的GDP曾經佔據世界總額的一半。

直到1960年, 美國GDP還占世界的40%之多。

越南戰爭

雖然美國在60年代後深陷越戰泥潭, 經濟發生滯漲, 但蘇聯的經濟實力一直無法與美國相提並論。 更重要的是, 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經濟體系, 和蘇聯代表的華約體系是相互隔離的。 美國的經濟滯漲並不代表蘇聯經濟的崛起。

相反, 當時蘇聯經濟結構更不樂觀, 完全陷入了經濟失衡、片面發展重工業及軍事工業的怪圈。 因此雷根在上任後實施“供給側”經濟改革後, 美國經濟馬上得到了好轉, 經濟恢復了增長, GDP一度恢復到世界的34%, 並為美國最終擊敗蘇聯奠定了基礎。

1999北約轟炸南聯盟

美國的本事, 是依靠強大軍隊作為後盾, 使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國際貿易來撬動地區發展, 從而實現軍事-經濟-貿易一體化同盟。 這在西歐、東亞都得到了良好的踐行, 西歐諸國以及日本、韓國、新加坡的發展, 無不是這一戰略成果的體現。 這些國家不但構成了西方世界的基本盤, 而且也在軍事上成為美國的重要地區盟友。 從1945年到2000年, 美國都是世界當之無愧的經濟發動機。 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化)中穩執牛耳, 並且引領了以資訊化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因此, 儘管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 美國的GDP占世界總額的比率有所下降, 但全球經濟“看美國”的方向沒有變化。 這也是美國冷戰後10年中, 充當世界員警,想打誰就打誰的底氣所在。

而在表像數位的危機背後,是在全球化+資訊化的世界經濟體系中,美國竟然面對中國毫無優勢可言。這是美國1900年以來從未遇到的現象。現在的中國不是蘇聯,而是通過全球化緊緊和世界連在了一起。西方學者認為,從2000年開始的這輪美國經濟長期性停滯的背景是1970年代以來出現的生產率增速放緩的結果。這是因為自1960年代以來,重大原始技術創新乏善可陳。

中國用3D列印技術製造戰機大型構件

不可否認,最近出現了機器人、遺傳學、3D列印、大資料和物聯網在內的很多重大技術。但這些技術需要30~40年或者更長時間才能大幅度提高美國的生產率,提升經濟水準,而且這種技術的提升,美國可以用,中國也可以用,甚至會比美國用的更好更徹底。

中國核聚變試驗裝置

美國以Facebook社交媒體平臺、人工智慧、核聚變、商業化航太技術等領域,試圖引領世界技術進步,同時在媒體上造勢非常猛烈,但這絲毫無法阻止中國在相關技術上的跟進和投資。儘管美國佔據相關技術的制高點,但並沒有徹底甩開中國。例如馬斯克開發返回式火箭和超級高鐵,很快就有中國公司提出類似的概念。美國靠過去那樣,忽悠一個概念就能讓世界團團轉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如果美國沒有一攬子的切實可行的技術解決方案,很可能就會被中國後來居上。

相比技術推動,更核心的問題在於經濟政策。

19世紀美國

中國在經濟政策上,幾乎完全複製美國重商主義崛起的奧秘,而同時美國卻無法重拾昔日的輝煌。中國有專家認為,美國從19世紀的經濟崛起,不是在新自由主義、自由貿易、等理論指導下的崛起,也不是在無條件的自由市場競爭下的崛起,而是在關稅保護、工業補貼背景下的崛起,而美國政府更是甘當守夜人,採取支持製造業、資助鐵路、吸引外國資本等方式,為美國經濟狂飆30年提供了有力支持與保障。

美國政府當初的舉措,與今天的中國何其相似!而中國的軍事建設,就是為實施這樣的經濟政策保駕護航!

因此,在一個全球化的體系中,美國擔心的不可能是印度,而只能是中國,因為中國的經濟政策和實施成果是美國高層最不願意看到的。美國也在通過各種手段來實施影響,但效果不大,美國能放的最大招,就是TPP。美國笨拙的試圖在全球化體系之外,建立一個多邊關係的自由貿易組織,以將中國排除在外。

特朗普宣佈退出TPP

之所以說其笨拙,是因為就連美國和日本內部,都認為這是一個無法成功、註定經濟上毫無建樹的政治架構。早在2012年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中國已是128個國家最大交易夥伴,美國則是76個。僅僅五年時間,中國便超過美國成為眾多國家的最大交易夥伴,其中包括韓國、澳大利亞等美國盟國。儘管這一數字背後,實際更多是外資企業創造的,但這足以說明中國在全球化經濟體系中的特殊地位。

這種特殊地位,是和中國經濟伴隨生長的。中國敢於在當今世界發出經濟全球化的最強音,這本身就是對美國經濟世界主導權的最大挑戰!特朗普在上任之後,宣佈退出TPP,重新拾起來的是以班農為代表的經濟民族主義,儘管班農已經被解雇,但特朗普仍然按照既定路線向中國發起貿易戰。然而無論是特朗普還是班農,他們忘記了美國虛擬經濟、金融資本為主的國家,已經無法實施有效的重商主義經濟政策,相反,“美國優先”政策正在把美國一個個盟友推遠。

韓國民眾抗議部署薩德

具體到半島局勢,美國面臨困難的實質,就是在軍事打擊之外,無法實施有效的經濟振興和整合手段。因為砸爛半島很容易,但隨後面臨的巨大人道主義災難和經濟重建工作,已經超出美國的承受能力。相反,反倒有可能成為中國獲利的新戰場,這在反恐戰爭中已經得到充分的證明。即便這場戰爭的結果,是以韓國為主統一半島,但這也並不能意味著韓國會重新核武裝,更不意味著韓國會徹底倒向美國,因為無論是全球化經濟體系還是地緣政治選擇,韓國都不會愚蠢地將“和中國為敵”,作為第一選項。

因此,美國無論多麼不情願,也明白半島問題不是敘利亞化武問題,無法利用即時的軍事打擊來完成,美國已經錯過了軍事解決半島問題的最佳時機。即便特朗普做出軍事打擊的命令,也無法獲得其希望的結果,更可能遭到韓國的強烈反對而虎頭蛇尾。美國只有在全球化經濟體系中,重新樹立“核心發動機”的地位,拿出實實在在的增長指標,奪回經濟發展的主動權,才能有實力在半島推行自己的政策,否則就只能是陷入“戰爭——赤字——經濟惡化”的新一輪經濟下行陷阱。在半島大亂的背景下,中國相對美國及其盟友的損失誰更大呢?

美國何時能掌握經濟的主動權,這是特朗普上臺後面臨的核心問題。特朗普試圖用拋棄全球化、“美國優先”的政策來重振經濟,也許美國民眾會叫好,但卻無助于美國應對未來的挑戰。或許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解決方案。

充當世界員警,想打誰就打誰的底氣所在。

而在表像數位的危機背後,是在全球化+資訊化的世界經濟體系中,美國竟然面對中國毫無優勢可言。這是美國1900年以來從未遇到的現象。現在的中國不是蘇聯,而是通過全球化緊緊和世界連在了一起。西方學者認為,從2000年開始的這輪美國經濟長期性停滯的背景是1970年代以來出現的生產率增速放緩的結果。這是因為自1960年代以來,重大原始技術創新乏善可陳。

中國用3D列印技術製造戰機大型構件

不可否認,最近出現了機器人、遺傳學、3D列印、大資料和物聯網在內的很多重大技術。但這些技術需要30~40年或者更長時間才能大幅度提高美國的生產率,提升經濟水準,而且這種技術的提升,美國可以用,中國也可以用,甚至會比美國用的更好更徹底。

中國核聚變試驗裝置

美國以Facebook社交媒體平臺、人工智慧、核聚變、商業化航太技術等領域,試圖引領世界技術進步,同時在媒體上造勢非常猛烈,但這絲毫無法阻止中國在相關技術上的跟進和投資。儘管美國佔據相關技術的制高點,但並沒有徹底甩開中國。例如馬斯克開發返回式火箭和超級高鐵,很快就有中國公司提出類似的概念。美國靠過去那樣,忽悠一個概念就能讓世界團團轉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如果美國沒有一攬子的切實可行的技術解決方案,很可能就會被中國後來居上。

相比技術推動,更核心的問題在於經濟政策。

19世紀美國

中國在經濟政策上,幾乎完全複製美國重商主義崛起的奧秘,而同時美國卻無法重拾昔日的輝煌。中國有專家認為,美國從19世紀的經濟崛起,不是在新自由主義、自由貿易、等理論指導下的崛起,也不是在無條件的自由市場競爭下的崛起,而是在關稅保護、工業補貼背景下的崛起,而美國政府更是甘當守夜人,採取支持製造業、資助鐵路、吸引外國資本等方式,為美國經濟狂飆30年提供了有力支持與保障。

美國政府當初的舉措,與今天的中國何其相似!而中國的軍事建設,就是為實施這樣的經濟政策保駕護航!

因此,在一個全球化的體系中,美國擔心的不可能是印度,而只能是中國,因為中國的經濟政策和實施成果是美國高層最不願意看到的。美國也在通過各種手段來實施影響,但效果不大,美國能放的最大招,就是TPP。美國笨拙的試圖在全球化體系之外,建立一個多邊關係的自由貿易組織,以將中國排除在外。

特朗普宣佈退出TPP

之所以說其笨拙,是因為就連美國和日本內部,都認為這是一個無法成功、註定經濟上毫無建樹的政治架構。早在2012年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中國已是128個國家最大交易夥伴,美國則是76個。僅僅五年時間,中國便超過美國成為眾多國家的最大交易夥伴,其中包括韓國、澳大利亞等美國盟國。儘管這一數字背後,實際更多是外資企業創造的,但這足以說明中國在全球化經濟體系中的特殊地位。

這種特殊地位,是和中國經濟伴隨生長的。中國敢於在當今世界發出經濟全球化的最強音,這本身就是對美國經濟世界主導權的最大挑戰!特朗普在上任之後,宣佈退出TPP,重新拾起來的是以班農為代表的經濟民族主義,儘管班農已經被解雇,但特朗普仍然按照既定路線向中國發起貿易戰。然而無論是特朗普還是班農,他們忘記了美國虛擬經濟、金融資本為主的國家,已經無法實施有效的重商主義經濟政策,相反,“美國優先”政策正在把美國一個個盟友推遠。

韓國民眾抗議部署薩德

具體到半島局勢,美國面臨困難的實質,就是在軍事打擊之外,無法實施有效的經濟振興和整合手段。因為砸爛半島很容易,但隨後面臨的巨大人道主義災難和經濟重建工作,已經超出美國的承受能力。相反,反倒有可能成為中國獲利的新戰場,這在反恐戰爭中已經得到充分的證明。即便這場戰爭的結果,是以韓國為主統一半島,但這也並不能意味著韓國會重新核武裝,更不意味著韓國會徹底倒向美國,因為無論是全球化經濟體系還是地緣政治選擇,韓國都不會愚蠢地將“和中國為敵”,作為第一選項。

因此,美國無論多麼不情願,也明白半島問題不是敘利亞化武問題,無法利用即時的軍事打擊來完成,美國已經錯過了軍事解決半島問題的最佳時機。即便特朗普做出軍事打擊的命令,也無法獲得其希望的結果,更可能遭到韓國的強烈反對而虎頭蛇尾。美國只有在全球化經濟體系中,重新樹立“核心發動機”的地位,拿出實實在在的增長指標,奪回經濟發展的主動權,才能有實力在半島推行自己的政策,否則就只能是陷入“戰爭——赤字——經濟惡化”的新一輪經濟下行陷阱。在半島大亂的背景下,中國相對美國及其盟友的損失誰更大呢?

美國何時能掌握經濟的主動權,這是特朗普上臺後面臨的核心問題。特朗普試圖用拋棄全球化、“美國優先”的政策來重振經濟,也許美國民眾會叫好,但卻無助于美國應對未來的挑戰。或許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解決方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