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未央有個未成年罪錯者“心家園”

法制網記者 台建林

小巷深處,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二府莊社區一間屋子旁,未央區人民檢察院公訴科檢察官趙少文指著門口的“心家園工作室”牌子說:“這裡進進出出不少人,故事多了去了。 ”

那年,小陳、小楊還是中專在校學生,一天,約女網友小潘吃飯。 飯桌上,小潘爆了句粗口。 小陳、小楊認為小潘“不文明”,拉她到停車場,“替天行道、教育教育”。

二人先逼小潘獨舞。 認真跳了,他倆就打一耳光:“就你跳得好!”不好好跳了,又是一記耳光:“就這樣子,還敢出來跳!”

而後,又逼小潘唱歌。 認真唱了,他倆就打一耳光:“就你跳得好!”不好好唱了,又是一個耳光:“就這樣子,還敢出來唱!”

臨走,命令小潘脫下衣服,他倆一把火給燒了……

小陳、小楊涉嫌尋釁滋事一案,被移送至未央區檢察院審查起訴。 經過社會調查、成因診斷,未央區檢察院決定暫緩對二人起訴。

公訴科副科長張婷婷和檢察官張茜、趙少文一道,帶著小陳、小楊來到二府莊“心家園工作室”。 工作室有一批老黨員、老模範、老幹部、老教師,專事對未成年人罪錯者進行法律政策、思想品德、文化知識教育,開展心理素質複合型矯正。

未央區檢察院還有3個未成年罪錯者關護站,設在3家企業。 小陳、小楊將在關護站做些公益勞動。

矯正和勞動,為期半年。

半年後,“心家園”和幫教點給出鑒定意見:小陳、小楊表現良好,改變明顯。

未央區檢察院決定不予起訴。

小陳、小楊均是2012年以來,未央區檢察院經過“6+1”機制幫教程式不起訴的未成年人罪錯者。

何為“6+1”機制?未央區檢察院檢察長胡曉靜掰指數來:包括律師法律援助制度、合適成年人在場制度、刑事和解制度、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不起訴記錄封存制度、刑事特困未成年人救助制度在內的6項工作制度和以關護基地為核心的一個社會化關護體系。

胡曉靜說:“我們正在打造‘6+1’升級版,目標就是建立一個有利於失足未成年人矯治和回歸社會的生態系統,為未成年罪錯者提供一個對接社會化關護力量、對接社會就業生活的橋基。 ”

未央區檢察、公安、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3家聯合簽訂合作協定,成立青少年關護部工作辦公室(以下簡稱“關護辦”),在轄區符合關護條件的社區、企業、學校中成立關護工作站,作為對有認罪悔罪表現的未成年人罪錯者不批捕或暫予不起訴後取保候審的社會支持機構,由其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食宿、工作、教育條件。

在取保候審期間,關護工作站對關護物件進行監督管理,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機會,進行技能培訓、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生活理想和人生目標。 關護辦成立以來,已在轄區企業和社區成立了25家關護工作站。

據介紹,未央區檢察院已把40多名涉罪未成年人送往各關護站矯正,檢察機關決定不起訴,涉罪未成年人回歸社會後,沒有一例重新犯罪的現象發生。

“挽救未成年罪錯者,挽救的不僅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也挽救了一個家庭,更是挽救了國家的未來。 ”在胡曉靜眼裡,未檢工作就是一項社會綜合治理的特殊工程,檢察機關用辦案專業化、矯正參與社會化的運行模式,聚合各界力量,織就了一張呵護問題未成年人成長的社會大網。

她認為,對初次犯罪和低齡犯罪者進行恢復性司法,修復犯罪給被害人、社會以及犯罪者本人造成的創傷,復蘇被告人的人性,促使被告人回歸社會,可以有效恢復社會正常秩序與關係。

據瞭解,未央區檢察院“6+1”機制,已被中央綜治辦、共青團中央、中國法學會共同評為“全國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法治保障制度創新優秀事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