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新版北京城市總規草案今起公示

一張圖讀懂北京新總規草案

本報訊昨天, 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聽取了市人民政府關於《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草案)》的報告和相關說明, 新版總規草案共分為六大部分, 包括調整城市空間佈局等。 今起至4月27日, 新版總規草案將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公示, 市民可通過市規劃國土委網站預約參觀。

規劃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硬約束

“建國以來共編制過6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 ”在昨天的市人大常委會第36次會議上, 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對總體規劃草案的編制背景過程、指導思想、規劃編制特點等進行了彙報。

據介紹, 2014年之後北京正式啟動了新一版總規編制工作, 規劃編制時, 以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北京時的重要講話為根本遵循, 堅持“四個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 履行“四個服務”職責, 經過多方聽取意見後形成了現有草案。 據瞭解, 此次城市總體規劃注重“開門編規劃”, 邀請了全世界頂尖的專家領銜參與, 開展了九大方面、38項重點專項研究, 並進行了多項民意調查, 確保規劃編制的科學性、權威性。

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 新版城市總規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工作導向, 堅持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硬約束, 堅持城鄉統籌, 多規合一, 遏制城市“攤大餅”式發展, 實現由擴張性規劃轉向優化空間結構的規劃。

根據總規草案, 到2020年, 本市“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將實現階段性目標,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顯成效, “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 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 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局面。

到2030年, 要基本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治理“大城市病”取得顯著成效, 首都核心功能更加優化, 京津冀區域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

到2050年, 北京要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京津冀區域實現高水準協同發展, 建成以首都為核心、生態環境良好、經濟文化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世界級城市群。

總規包括空間佈局等六部分

“草案描繪了北京作為國家首都和邁向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規劃藍圖,

緊扣城市的戰略定位、空間佈局、要素配置、城鄉統籌四個中心環節, 緊緊牽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 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新版總規草案共分為六大部分, 包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 明確發展目標;調整城市空間佈局, 疏解非首都功能, 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科學配置資源要素, 提高城市發展水準;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強化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以及轉變規劃方式, 保障規劃實施。

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城市規劃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階段, 總體規劃將分層次落實, 依據總體規劃下一步將進一步編制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

備受各界關注的具體專案, 在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中會有具體安排, 屆時按照相關法規的要求和程式也會充分徵求公眾意見。

總規草案今起公示 市民可預約參觀

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建議, 新城市總規應該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導下, 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 要以城市總體規劃為指導, 儘快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 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綜合交通體系、市政基礎設施、住房與公共服務、防災減災等專項規劃, 最終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 完善城市規劃法規規章體系, 抓緊開展《北京市城鄉規劃條例》、《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的修訂調研, 以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等方面立法的基礎性研究工作,

為總體規劃實施提供制度保障。

今天起, 新版總規將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一層展廳對草案進行公示。 公示時間為3月29日10時至4月27日16時(每週一閉館)。 公示期間, 市民可提前在市規劃國土委網站上預約, 預約成功後憑有效身份證件現場換票入場, 每個有效身份證件可以預約三張門票, 老年人、殘疾人和軍人無須預約, 憑本人有效證件可直接到展覽館領票參觀。

解讀

關鍵字:城市規模

2020年後人口長期穩定在2300萬左右

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總規草案中針對首都核心功能, 即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在空間佈局上予以明確, 並在資源要素等方面提供服務保障。 關於以資源環境為硬約束的三條紅線,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明確人口總量上限。

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城市規模上,確定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確定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之後長期穩定控制在2300萬人左右,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在現狀2921平方公里基礎上,2020年減至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減至2760平方公里左右。

關鍵字:城市空間佈局

形成“一主、一副、兩軸、多點”的城市空間結構

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要調整城市空間佈局,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在北京市域範圍內形成“一主、一副、兩軸、多點”的城市空間結構,著力改變城市單中心、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

據介紹,“一主”即中心城區,作為北京四個中心的集中承載區,重點應優化首都核心功能。“一副”即城市副中心,“兩軸”即中軸線及其延長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體現莊重大氣厚重的形象氣質。“多點”即順義、大興等10個周邊城區,在市域範圍內實現內外聯動發展、南北均衡發展、山區和平原地區互補發展。

關鍵字:城市管控

遏制攤大餅式發展

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要堅持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硬約束,實現由擴張性規劃轉向優化空間結構的規劃。

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市開發邊界線,遏制攤大餅式發展。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硬約束,16410平方公里市域空間劃分為生態控制區、集中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實現兩線三區全面管制。

據悉,到了2030年,全市生態控制區占市域面積的73%,其中,基本農田保護責任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永久保護農田約占市域面積的6%。2030年全市生態控制區比例提高到75%左右,2050年逐步提高到50%以上。

關鍵字:城市副中心

處理好副中心與廊坊北三縣地區關係

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將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規劃提出構建一帶一軸多組團的空間佈局。堅持用最先進的理念和國際一流的水準規劃建設管理好城市副中心,處理好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通州區以及廊坊北三縣地區的關係。

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是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為此,要以大運河為骨架,構建城市水域空間格局,形成一條藍綠交織的生態文明帶,沿六環路形成創新發展軸,依託水網、綠網、路網形成12個共用組團。

背景

改革開放後北京歷經四次總規修編

《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1983版是改革開放後北京市編制與實施的第一版城市總體規劃,提出要採取強有力的行政、經濟和立法措施,嚴格控制城市人口規模,嚴格控制在北京新建和擴建企業、事業單位,有計劃地疏散市區人口,著重發展衛星城鎮,逐步把市區的一部分企業和單位遷移到衛星城鎮。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2010年)提出重點實現“兩個戰略轉移”,即城市發展重點要逐步從市區向郊區轉移,市區建設要從外延擴展向調整改造轉移,並提出要建設通州、大興黃村、昌平、亦莊、房山良鄉等14個衛星城鎮。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將北京的發展目標定位於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並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草案,此次總規修編的一個主要方向是由擴張型規劃逐步轉向限定城市邊界、優化城市結構的規劃,這也是北京歷史上首次由“增量”規劃向“減量”規劃的改革。

本版文/本報記者 李澤偉 董鑫

圖片製作/沙楠

關於以資源環境為硬約束的三條紅線,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明確人口總量上限。

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城市規模上,確定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確定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之後長期穩定控制在2300萬人左右,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在現狀2921平方公里基礎上,2020年減至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減至2760平方公里左右。

關鍵字:城市空間佈局

形成“一主、一副、兩軸、多點”的城市空間結構

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要調整城市空間佈局,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在北京市域範圍內形成“一主、一副、兩軸、多點”的城市空間結構,著力改變城市單中心、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

據介紹,“一主”即中心城區,作為北京四個中心的集中承載區,重點應優化首都核心功能。“一副”即城市副中心,“兩軸”即中軸線及其延長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體現莊重大氣厚重的形象氣質。“多點”即順義、大興等10個周邊城區,在市域範圍內實現內外聯動發展、南北均衡發展、山區和平原地區互補發展。

關鍵字:城市管控

遏制攤大餅式發展

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要堅持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硬約束,實現由擴張性規劃轉向優化空間結構的規劃。

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市開發邊界線,遏制攤大餅式發展。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硬約束,16410平方公里市域空間劃分為生態控制區、集中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實現兩線三區全面管制。

據悉,到了2030年,全市生態控制區占市域面積的73%,其中,基本農田保護責任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永久保護農田約占市域面積的6%。2030年全市生態控制區比例提高到75%左右,2050年逐步提高到50%以上。

關鍵字:城市副中心

處理好副中心與廊坊北三縣地區關係

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將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規劃提出構建一帶一軸多組團的空間佈局。堅持用最先進的理念和國際一流的水準規劃建設管理好城市副中心,處理好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通州區以及廊坊北三縣地區的關係。

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是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為此,要以大運河為骨架,構建城市水域空間格局,形成一條藍綠交織的生態文明帶,沿六環路形成創新發展軸,依託水網、綠網、路網形成12個共用組團。

背景

改革開放後北京歷經四次總規修編

《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1983版是改革開放後北京市編制與實施的第一版城市總體規劃,提出要採取強有力的行政、經濟和立法措施,嚴格控制城市人口規模,嚴格控制在北京新建和擴建企業、事業單位,有計劃地疏散市區人口,著重發展衛星城鎮,逐步把市區的一部分企業和單位遷移到衛星城鎮。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2010年)提出重點實現“兩個戰略轉移”,即城市發展重點要逐步從市區向郊區轉移,市區建設要從外延擴展向調整改造轉移,並提出要建設通州、大興黃村、昌平、亦莊、房山良鄉等14個衛星城鎮。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將北京的發展目標定位於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並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草案,此次總規修編的一個主要方向是由擴張型規劃逐步轉向限定城市邊界、優化城市結構的規劃,這也是北京歷史上首次由“增量”規劃向“減量”規劃的改革。

本版文/本報記者 李澤偉 董鑫

圖片製作/沙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