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豬皮膚病之細菌篇 細菌性皮膚病的防治措施

我國的養豬業隨著國外新品種的引進, 流通管道的拓寬, 飼養密度的增大, 為皮膚性疾病的流行創造了客觀條件, 皮膚病也越來越成為養豬業發展的一大障礙。 之前我們解析了營養因素導致皮膚病的臨床表現及防治措施, 小編來聊一聊細菌性皮膚病的防治措施。 如果豬場發現有皮膚病, 必須作出正確的診斷, 採取切實可行的綜合防治措施, 減少經濟損失, 降低養殖成本, 使養殖業正常進行。

細菌性皮膚病

壞死性皮炎 

病原及症狀  該病是由壞死桿菌引起, 多發生於仔豬, 以組織壞死為特徵。

在豬體的皮膚和皮下組織發生壞死性膿腫。 初期創口較小, 附有少量膿汁, 若不及時治療, 則病變迅速向周圍及深部組織發展, 形成創口較小而死腔很大的囊狀壞死灶, 流出少量黃色、稀薄、惡臭的液體, 無痛感, 病豬全身症狀不明顯。

治療 先將痂皮用刀刮除, 用雙氧水或高錳酸鉀水沖洗, 再塗上抗生素藥膏。

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 改善環境衛生, 及時清除糞便, 勤換墊草, 保持豬舍乾燥;避免豬群擁擠和爭食咬鬥, 防止發生創傷, 如有創傷, 則及時處理;在仔豬出生後24h內, 剪掉仔豬高出牙床部分的犬齒和側切齒, 大窩仔豬分散飼養, 以避免吮乳時相互搶爭乳頭。

豬油皮病 

病因及症狀  常發于1周齡到6周齡的幼豬。 由於仔豬間打架咬傷,

粗糙地面及牆壁的摩擦, 患疥癬抓傷等傷口感染而引起豬滲出性皮炎。 病初在肛門和眼睛周圍、耳廓和腹部等無被毛處皮膚上出現紅斑, 發生3~4mm大小的微黃色水泡, 迅速破裂, 滲出清朗的漿液或粘液, 與皮屑、皮脂和污垢混合;皮膚變得濕粘, 呈油脂狀, 乾燥後形成龜裂硬層, 或呈帶棕色鱗片狀結痂, 發癢。 痂皮脫落後, 露出鮮紅色創面。 通常在1~2天內蔓延至全身表皮。 病仔豬食欲減退, 飲欲增加, 迅速消瘦。 一般經30~40天可康復, 但影響發育。 嚴重病例可在4~6d死亡。 育成豬或母豬也可發生, 但病變較輕, 無全身症狀。

治療  發病早期及時進行藥物治療, 常用的藥物有, 青黴素G, 8~10萬IU/kg體重, 肌肉注射, 2次/天, 連用3天;鹽酸頭孢噻呋注射液, 5.0㎎/㎏體重, 肌肉注射,

1 次/天, 連用3天;硫酸頭孢喹肟, 2mg/kg 體重, 肌肉注射, 1次/天, 連用3天。 感染部分可用氯仿沖洗。

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工作, 加強對仔豬的管護工作, 防止相互打架咬傷。

以上就是《豬皮膚病之細菌篇》的全部內容, 想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請繼續關注豬OK網。 責任編輯:阿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