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一胸痛患者被數家醫院均診斷為冠心病,實際是什麼病呢?

病歷描述:患者于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壓榨性, 放射性胸痛, 持續約1-3分鐘可緩解。 數家醫院均診斷為“冠心病”, 實際是這樣嗎?

男性患者, 47歲

主訴:反復胸痛半年, 加重10天

現病史:患者于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胸痛, 呈壓榨性, 並向肩部放射, 持續約1-3分鐘可緩解。 外院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 經治療後效果不佳來我院進一步診治

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無明顯有意義狹窄

心電圖:STT改變

心臟超聲:未見明確異常

化驗檢查:ANCA相關檢查陰性, 血清IgG4:213mg/dl;臨床檢查IgG4值明顯增高。

可能診斷:薇 xin:vzb0066

1.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2. 大動脈炎

3. 冠狀動脈周圍炎, IgG4相關性疾病

4. 川崎病

5. 冠狀動脈壁內血腫

治療前圖像: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徵象描述:

冠狀動脈左主幹、前降支、對角支、迴旋支及右冠狀動脈管壁彌漫性均勻增厚, 呈肉腸卷狀, 套袖狀改變, 所示各冠狀動脈未見明顯狹窄徵象。

結論:冠狀動脈周圍炎, 考慮為IgG4相關性疾病

治療:患者行冠狀動脈CT後行小劑量激素治療, 心絞痛症狀明顯緩解;血清IgG4水準下降。

治療後圖像:一年後複查示

圖6

圖7

鑒別診斷:

一、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較少彌漫性管壁增厚, 一般具有粥樣斑塊, 可鈣化或非鈣化可引起或不引起局限性偏心性狹窄;

二、 大動脈炎累及冠狀動脈:罕見,活動期可以以動脈壁的增厚為主,與此病影像學鑒別困難,晚期形態學上以狹窄為主,此時借助臨床化驗可予以鑒別;

三、 川崎病:多見於小兒,以冠狀動脈瘤多見,多累及冠狀動脈近段;

四、 冠狀動脈夾層或壁內血腫:起病急,多與介入操作相關,範圍局限,症狀較重,影像上以管壁增厚為主,且以偏心性增厚多見,同心圓狀增厚罕見,僅累及單支。

病例解析:

病理特點:

1、單個或多個組織器官存在特徵性彌漫性腫脹或局限性腫脹或腫塊;顯著的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組織且伴有嚴重的纖維化 ;血清IgG4水準升高 (≥135 mg/dL),IgG4 陽性漿細胞浸潤 (>10個/HPF)和 (或)IgG4陽性淋巴細胞占淋巴細胞的40%以上。

2、侵犯冠狀動脈:IgG4 陽性漿細胞浸潤冠狀動脈外膜 ,冠狀動脈纖維化,常以迴旋狀或席紋狀排列。 形態學觀察顯示冠狀動脈外膜受累並呈硬化性改變,呈肉腸卷樣變化。

病變位置:

1. 累及動脈系統可形成主動脈及其分支動脈周圍炎等。

2. IgG4相關性疾病單純累及冠狀動脈少見,臨床難以與冠心病區分,但是冠心病患者血清IgG4水準正常。

影像學徵象: CT及MR可發現受損冠狀動脈彌漫性腫漲,部分病例報告呈囊狀改變,可形成動脈瘤樣擴張。

更多病歷可到醫生匯(醫學V直播)觀看。

二、 大動脈炎累及冠狀動脈:罕見,活動期可以以動脈壁的增厚為主,與此病影像學鑒別困難,晚期形態學上以狹窄為主,此時借助臨床化驗可予以鑒別;

三、 川崎病:多見於小兒,以冠狀動脈瘤多見,多累及冠狀動脈近段;

四、 冠狀動脈夾層或壁內血腫:起病急,多與介入操作相關,範圍局限,症狀較重,影像上以管壁增厚為主,且以偏心性增厚多見,同心圓狀增厚罕見,僅累及單支。

病例解析:

病理特點:

1、單個或多個組織器官存在特徵性彌漫性腫脹或局限性腫脹或腫塊;顯著的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組織且伴有嚴重的纖維化 ;血清IgG4水準升高 (≥135 mg/dL),IgG4 陽性漿細胞浸潤 (>10個/HPF)和 (或)IgG4陽性淋巴細胞占淋巴細胞的40%以上。

2、侵犯冠狀動脈:IgG4 陽性漿細胞浸潤冠狀動脈外膜 ,冠狀動脈纖維化,常以迴旋狀或席紋狀排列。 形態學觀察顯示冠狀動脈外膜受累並呈硬化性改變,呈肉腸卷樣變化。

病變位置:

1. 累及動脈系統可形成主動脈及其分支動脈周圍炎等。

2. IgG4相關性疾病單純累及冠狀動脈少見,臨床難以與冠心病區分,但是冠心病患者血清IgG4水準正常。

影像學徵象: CT及MR可發現受損冠狀動脈彌漫性腫漲,部分病例報告呈囊狀改變,可形成動脈瘤樣擴張。

更多病歷可到醫生匯(醫學V直播)觀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