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西城三年將整治1015條背街小巷

新京報訊 三年時間, 西城1015條背街小巷都將得到整治提升, 做到“十有十無”。 為了更好聚焦日常管理, 有411條背街小巷都建立了臨時黨支部。 昨日, 記者從西城區瞭解到, 這些臨時黨支部通過各種方式, 爭取居民對整治工作的理解與配合, 並幫助解決老胡同停車難等各類問題。

411條背街小巷成立臨時黨支部

4月以來, 西城區開始整治背街小巷環境, 三年時間, 西城將完成1015條背街小巷整治提升, 做到“十有十無”。 昨日, 記者從西城區政府獲悉, 西城區15個街道共411條背街小巷, 都建立了臨時黨支部, 將治理重點聚焦在日常管理,

發揮黨建引領、協調統籌的作用。

在天橋街道永安路社區, 23名到社區參與街巷治理等重點工作的街巷長, 和房管所、駐區單位以及社區積極分子中的優秀黨員等一起, 組建了永安路社區街巷治理臨時聯合黨支部, 支部總結出一條工作方法:“街巷治理一定要帶著感情做, 做出感情來”。

作為社區積極分子中的黨員代表, 老街坊有著獨特的知情優勢, 往往能從共同利益人的角度, 勸說違法建設搭建人配合街巷環境整治, 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 黨員李玉芳不僅是聯合黨支部的一員, 還是社區助老隊中的骨幹, 一直以來, 家住小臘竹19號的空巢老人劉大爺是她的服務物件。 在與志願者一同為劉大爺老伴兒義務理髮的過程中,

李玉芳和老兩口建立了深厚感情, 也逐漸得到老人信任。 當所有人都在發愁如何勸說老兩口拆除自家20多平方米的違建時, 李玉芳卻並不急, 她只是在平時聊天中告訴老人, “咱們西城是首都核心區, 離紅牆最近, 居民就該有‘紅牆意識’”。

固執的劉大爺漸漸放下堅持, 他們一家成為社區拆違“第一戶”, 不光自己主動配合, 還成了胡同裡的“宣傳員”, 拉著街坊們一同加入到協助拆違的行動中來。

對於騰退出的空間利用問題, 聯合黨支部在綜合了居民代表、商戶代表的意見建議後制定了“整治+美化+便民”的提升思路。 於是, 曬衣杆、休閒椅、文化牆、花池等便民、美化元素, 相繼融入到街巷品質提升的設計和施工中,

讓社區居民真正“當家做主”。

“車友會”解決胡同停車難

在金融街地區, “停車難”成為痼疾頑症。 在二龍路社區, 這裡以背街小巷整治為抓手, 在下崗胡同組建起由社區工作者、志願者以及轄區單位員工組成的聯合黨支部, 從管理源頭, 破解“停車難”問題。

“別看我們只有7個人, 但在街道和社區支持下, 我們與駐區單位積極溝通, 劃出40個自治停車位。 ”在下崗胡同聯合黨支部書記、老黨員朱秀坤看來, 胡同裡空間有限是事實, 想要從根本上滿足停車需求, 必須要將居民們的車有效管起來。

在聯合黨支部倡議下, 經過多次居民代表和車主商議, 下崗胡同決定成立4143車友會, 由有一定威望的黨員居民代表和認真負責的黨員車主擔任車友會會員,

出臺居民們一致認可的停車管理自治公約。

居民張先生近日回家看望母親, 糾結該怎麼停車時, 車友會聘請的停車管理員趕過來, 引導他停好車, 3名停車管理員, 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對胡同裡的自治停車位進行統一管理。

試行多日, 下崗胡同的停車管理方法得到認可, 文昌社區、受水河社區等也開始效仿。

現在, 金融街街道不少背街小巷都在可停放車輛的區域重新施劃了停車線, 一些社區還為車主辦理了停車證, 成立了車輛停放文明勸導隊, 讓黨員們一起與居民志願者輪流值班, 共同維護良好的停車秩序。

更多詳細新聞請流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