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學新生“裝備”50年進化史

又是一年開學季, 你已開始打包行李了嗎?從鐵飯盒到手機, 大學生們更新換代的“入學裝備”, 就像一個時代的記憶符號。

屬於你那個年代的獨家記憶, 是什麼?

60年代

入學裝備:鋼筆、換洗衣服、大個的飯碗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 大學生可算是鳳毛麟角, 家裡出了一個大學生, 就等於家裡少一個人吃飯, 反而減輕了負擔。 國家包辦了很多裝備, 入學時學生們基本上都是輕裝上陣, 學習需要的一支鋼筆, 生活需要的換洗衣物幾乎就是全部的行李。

70年代

入學裝備:臉盆、被褥、搪瓷缸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 高考剛剛恢復。

新生常規入學品大多是雪花膏、暖壺、被褥和雞蛋, 手錶則是極少數同學才戴得起的奢侈品。

大學生每月生活費為10-16元, 是學校根據“家庭情況”分級發放的。 雖然物質匱乏, 但幸福度很高, 大學沒有學費, 且包分配。 當時行李箱還沒普及, 不少同學都拿著彩虹色的網兜去報到, 網兜裡必定有三件套:印有“紅雙喜”的搪瓷臉盆、淡黃色印有牡丹花的國民床單、磕磕碰碰露出黑色底色的搪瓷茶缸子。

印有“紅雙喜”的搪瓷臉盆

淡黃色印有牡丹花的“國民床單”

露出黑色底色的搪瓷茶缸子

80年代

入學裝備:鋼筆、收音機、手錶

到了80年代, 隨著生活水準的漸漸改善, 收音機也流行了起來, 愛時髦的同學手腕上基本上都會戴一塊表。

但由於當時通訊設備仍不發達, 與家人朋友的聯繫只能靠書信往來, 所以鋼筆幾乎是每個大學生入學的必備。

有的學校會發糧票, 考本省的大學帶地方糧票就行, 考到外省的同學還要帶全國糧票。 飯盒也是入學的必備品, 少數家庭條件好的會帶吉他。

食堂沒有公共餐具, 飯盒需要自備

鋼筆是那個年代的標誌

吉他是那個年代大學生, 尤其是男生夢寐以求的奢侈品

90年代

入學裝備:小風扇、電暖壺、磁帶答錄機

見證了數碼的更新換代。 大學生們帶的常規物品是小風扇、電暖壺、磁帶答錄機, 奢侈品是大哥大、BP機。 從免費到收費, 從包分配到自己找工作, 上學就有“鐵飯碗”成為歷史。

當時的年輕人流行用磁帶聽音樂、學習

BP機在學生中屬於奢侈品了

21世紀

入學裝備:手機、筆記型電腦、單反相機等

進入新世紀後, 社會的經濟水準迅速增長, 電子產品逐漸普及。 從早幾年的黑白屏手機、MP3、電子詞典、臺式電腦等到智慧手機、手提電腦、數碼相機, 再到這兩年的iphone、ipad、單反相機等, 學生們在“三大件”上的花費越來越多。

各種電子產品層出不窮

行李箱也從笨拙的木箱演變成了帶輪子的拉杆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