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正文

“事故應急預案”編制有何要求?

生產經營單位結合本單位的組織結構、管理模式、風險種類、生產規模等特點, 可以對應急預案框架結構等要素進行調整。

應急預案

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 為迅速、有序地開展應急行動而預先制定的行動方案。

應急預案是應急救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針對可能的重大事故或災害, 為保證迅速、有序、有效地開展應急與救援行動、降低事故損失而預先制定的有關計畫或方案。

應急準備

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 為迅速、有序地開展應急行動而預先進行的組織準備和應急保障。

包括應急體系建立、有關部門和人員職責的落實、預案的編制、應急隊伍的建設、應急設備與物資的準備和維護、預案的演練、與外部應急力量的銜接等。

應急回應

事故發生後, 有關組織或人員採取的應急行動。

一、應急回應的核心功能和任務

1.接警與通知

2.指揮與控制

3.警報和緊急公告

4.通訊

5.事態監測與評估

6.警戒與治安

7.人群疏散與安置

8.醫療與衛生

9.公共關係

10.應急人員安全

11.消防和搶險

12.洩漏物控制

二、應急回應分級(分3級)

1.一級緊急情況:通常政府需要宣佈進入緊急狀態。

2.二級緊急情況:需要兩個或更多部門回應的緊急情況。

3.三級緊急情況:能被一個部門處理的緊急情況。

三、應急回應程式

事故應急救援體系的應急回應過程按接警、回應級別確定、應急啟動、救援行動、應急恢復和應急結束幾個過程。

如圖所示:

應急救援

在應急響應過程中, 為消除、減少事故危害, 防止事故擴大或惡化, 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損失或危害而採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動。

有關應急隊伍進入事故現場後,

迅速開展事故偵測、警戒、疏散、人員救助、工程搶險等有關應急救援工作, 專家組為救援決策提供建議和技術支援。 當事態超出回應級別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時, 向應急中心請求實施更高級別的應急回應。

恢復

事故的影響得到初步控制後, 為使生產、工作、生活和生態環境儘快恢復到正常狀態而採取的措施或行動。

也為緊急恢復, 是事故被控制後所進行的短期恢復。 應急救援工作結束, 將現場恢復到一個基本穩定的狀態。 但仍有潛在危險。 主要內容包括:宣佈應急結束的程式, 撤離和交接程式, 恢復正常狀態的程式, 現場清理和受影響區域的連續監測;事故調查與後果評價等。

應急預案的編制

1 編制準備

編制應急預案應做好以下準備工作:

a)全面分析本單位危險因素, 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

b)排查事故隱患的種類、數量和分佈情況, 並在隱患治理的基礎上, 預測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

c)確定事故危險源, 進行風險評估;

d)針對事故危險源和存在的問題, 確定相應的防範措施;

e)客觀評價本單位應急能力;

f) 充分借鑒國內外同行業事故教訓及應急工作經驗。

2編制程式

2.1 應急預案編制工作組

結合本單位部門職能分工, 成立以單位主要負責人為領導的應急預案編制工作組, 明確編制任務、職責分工, 制定工作計畫。

重大事故的應急救援行動涉及不同部門、不同專業領域的應急各方, 需要應急各方在相互信任、相互瞭解的基礎上進行密切的配合和相互協調,

因此, 應急預案的成功編制需要各個部門和團體的積極參與, 並達成一致意見, 尤其是應尋求與危險直接相關的各方進行合作。 成立工作組有利於統一應急各方的不同觀點和意見。

2.2 資料收集

收集應急預案編制所需的各種資料(包括相關法律法規、應急預案、技術標準、國內外同行業事故案例分析、本單位技術資料等)。

2.3 危險源與風險分析

在危險因素分析及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的基礎上, 確定本單位可能發生事故的危險源、事故的類型和後果, 進行事故風險分析, 並指出事故可能產生的次生、衍生事故, 形成分析報告, 分析結果作為應急預案的編制依據。

從安全生產角度解釋, 危險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員傷害、疾病、財產損失、作業環境破壞或其他損失的根源或狀態。

液化石油氣在生產、儲存、運輸和使用過程中,可能發生洩漏,引起中毒、火災或爆炸事故,因此充裝了液化石油氣的儲罐是危險源;原油儲罐的呼吸閥已經損壞,當儲罐儲存了原油後.有可能因呼吸閥損壞而發生事故,因此損壞的原油儲罐呼吸閥是危險源;一個攜帶了SARS病毒的人。可能造成與其有過接觸的人患上SARS,因此攜帶SARS的人是危險源。

危險分析應依據國家和地方有關的法律法規要求,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結果應提供:

(1) 地理、人文(包括人口分佈)、地質、氣象等資訊;

(2) 功能佈局(包括重要保護目標)及交通情況;

(3) 重大危險源分佈情況及主要危險物質種類、數量及理化、消防等特性;

(4) 可能的重大事故種類及對周邊的後果分析;

(5) 特定的時段(如人群高峰時間、度假季節、大型活動等);

(6) 可能影響應急救援的不利因素。

2.4 應急能力評估

對本單位應急裝備、應急隊伍等應急能力進行評估,並結合本單位實際,加強應急能力建設。

依據危險分析的結果,對已有的應急資源和應急能力進行評估,包括城市應急資源的評估和企業應急資源的評估,明確應急救援的需要和不足。應急資源包括應急人員,應急設施、裝備和物資等;應急能力包括人員的技術、經驗和接受的培訓等。應急資源和能力將直接影響應急行動的快速、有效性。

2.5 應急預案編制

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按照有關規定和要求編制應急預案。應急預案編制過程中,應注重全體人員的參與和培訓,使所有與事故有關人員均掌握危險源的危險性、應急處置方案和技能。應急預案應充分利用社會應急資源,與地方政府預案、上級主管單位以及相關部門的預案相銜接。

應急預案的編制必須基於重大事故風險的分析結果、應急資源的需求和現狀以及有關的法律法規要求。此外,編制預案時應充分收集和參閱已有的應急預案,盡可能地減小工作量和避免應急預案的重複和交叉,並確保與其他相關應急預案的協調和一致性。

2.6 應急預案評審與發佈

應急預案編制完成後,應進行評審。內部評審由本單位主要負責人組織有關部門和人員進行。外部評審由上級主管部門或地方政府負責安全管理的部門組織審查。評審後,按規定報有關部門備案,並經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簽署發佈。

預案編制後應組織開展預案的評審工作,包括內部評審和外部評審,以確保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與實際情況的符合性。預案經評審完善後,由主要負責人簽署發佈,並按規定報送上級有關部門備案。

3.應急預案體系的構成

應急預案應形成體系,針對各級各類可能發生的事故和所有危險源制訂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應急處置方案,並明確事前、事發、事中、事後的各個過程中相關部門和有關人員的職責。生產規模小、危險因素少的生產經營單位,綜合應急預案和專項應急預案可以合併編寫。

應急預案是一個由各級檔構成的檔體系。它不僅是應急預案本身,也包括針對某個特定的應急任務或功能所制定的工作程式等。

一個完整的應急預案的檔體系可包括預案、程式、指導書、記錄等,是一個4級檔體系。

(2)應急預案的基本結構(重點)

不同的應急預案儘管內容和側重點不同,但都可以採取相似的基本結構:如下圖所示的1+4預案編制結構。

①基本預案

基本預案是應急預案的總體描述,主要闡述應急預案所要解決的緊急情況、應急的組織體系、方針、應急資源、應急的總體思路,並明確各應急組織在應急準備和應急行動中的職責以及應急預案的演練和管理等規定。

②應急功能設置

應急功能是指標對各類重大事故應急救援中通常採取的一系列的基本應急行動和任務,如指揮和控制、警報、通信、人群疏散與安置、醫療、現場管制等。

設置應急功能時,對每一項應急功能都應明確其針對的形勢、目標、負責機構和支援機構、任務要求、應急準備和操作程式等。

③特殊風險管理

特殊風險指根據某類事故災難、災害的典型特徵,需要對其應急功能作出針對性安排的風險。應說明處置此類風險應該設置的專有應急功能或有關應急功能所需的特殊要求,明確這些應急功能的責任部門、支持部門、有限介入部門及其職責和任務,為制定該類風險的專項預案提出特殊要求和指導。

④標準操作程式

由於基本預案、應急功能設置並不說明各項應急功能的實施細節,因此各應急功能的主要責任部門必須組織制定相應的標準操作程式,為應急組織或個人提供履行應急預案中規定職責和任務的詳細指導。標準操作程式應保證與應急預案的協調和一致性,其中重要的標準操作程式可作為應急預案附件或以適當方式引用。

⑤支援附件

支援附件主要包括應急救援的有關支援保障系統的描述及有關的附圖表,如危險分析附件,通信聯絡附件,法律法規附件,機構和應急資源附件,教育、培訓、訓練和演習附件,技術支援附件,協定附件,其他支援附件等。

應急預案應當包括應急組織機構和人員的聯繫方式、應急物資儲備清單等附件資訊。附件資訊應當經常更新,確保資訊準確有效。

3.1 綜合應急預案

綜合應急預案是從總體上闡述事故的應急方針、政策,應急組織結構及相關應急職責,應急行動、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式,是應對各類事故的綜合性檔。

綜合預案相當於總體預案,從總體上闡述預案的應急方針、政策,應急組織結構及相應的職責,應急行動的總體思路等。通過綜合預案,可以很清晰地瞭解應急的組織體系、運行機制及預案的檔體系。更重要的是,綜合預案可以作為應急救援工作的基礎和“底線”,對那些沒有預料的緊急情況也能起到一般的應急指導作用。

3.2 專項應急預案

專項應急預案是針對具體的事故類別(如煤礦瓦斯爆炸、危險化學品洩漏等事故)、危險源和應急保障而制定的計畫或方案,是綜合應急預案的組成部分,應按照綜合應急預案的程式和要求組織制定,並作為綜合應急預案的附件。專項應急預案應制定明確的救援程式和具體的應急救援措施。

專項預案是在綜合預案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了某種特定危險的特點,對應的形勢、組織機構、應急活動等進行更具體的闡述,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3.3 現場處置方案

現場處置方案是針對具體的裝置、場所或設施、崗位所制定的應急處置措施。現場處置方案應具體、簡單、針對性強。現場處置方案應根據風險評估及危險性控制措施逐一編制,做到事故相關人員應知應會,熟練掌握,並通過應急演練,做到迅速反應、正確處置。

現場預案是在專項預案的基礎上,根據具體情況而編制的。

現場應急預案的特點是針對某一具體場所的該類特殊危險及周邊環境情況,在詳細分析的基礎上,對應急救援中的各個方面作出具體、周密而細緻的安排,因而現場預案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對現場具體救援活動的指導性。

其特殊形式是單項預案,針對大型公眾聚集活動如經濟、文化、體育、民俗、娛樂、集會等或高風險的建設施工或維修活動而制定的臨時性應急行動方案。

4.綜合應急預案的主要內容

4.1.1編制目的

(1)事故應急預案的目的

①避免事故蔓延與擴大,採取措施儘快予以消除;

②儘量減少事故造成的人與財產的損失。

(2)事故應急預案在應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

①應急預案明確了應急救援的範圍和體系,是應急準備和應急管理不再是無據可依、無章可循;

②有利於作出及時的應急回應,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③成為各類突發重大事故的應急基礎,通過編制基本預案,起到基本的應急指導作用;

④當發生超過應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時,便於與上級協調;

⑤有利於提高風險防範意識。

4.1.2編制依據

簡述應急預案編制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以及有關行業管理規定、技術規範和標準等。

(1)與應急有關的法規可分為4個層次:

①由立法機關通過的法律,如緊急狀態法、公民知情權法和緊急動員法等;

②由政府頒佈的規章,如應急救援管理條例等;

③包括預案在內的以政府令形式頒佈的政府法令、規定等;

④與應急救援活動直接有關的標準或管理辦法等。

(2)相關法律法規要求

《安全生產法》第十七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具有組織制定並實施本單位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職責。第三十三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對重大危險源應當制定應急救援預案,並告知從業人員和相關人員在緊急情況下應當採取的應急措施。”第六十八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建立應急救援體系。”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第四十九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督管理綜合工作的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制定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五十條規定:“危險化學品單位應當制定本單位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配備應急救援人員和必要的應急救援器材和設備,並定期組織演練。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應當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負責化學品安全監督管理綜合工作的部門備案。”

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第七條規定:“市(地、州)、縣(市、區)人民政府必須制定本地區特大安全事故應急處理預案。”

國務院《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制定特種設備的事故應急措施和救援預案。”

國務院《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規定:“從事使用高毒物品作業的用人單位,應當配備應急救援人員和必要的應急救援器材、設備,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並根據實際情況變化對應急預案適時進行修訂,定期組織演練。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和演練記錄應當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公安部門備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規定:“消防安全重點單位應當制定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定期組織消防演練。”

礦山、建築施工單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險化學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使用單位和中型規模以上的其他生產經營單位,應當組織專家對本單位編制的應急預案進行評審。評審應當形成書面紀要並附有專家名單。

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對本單位編制的應急預案進行論證。

生產經營單位申請應急預案備案,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應急預案備案申請表;

(二)應急預案評審或者論證意見;

(三)應急預案文本及電子文檔。

受理備案登記的安監管理部門應當對應急預案進行形式審查,經審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備案並出具應急預案備案登記表;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備案並說明理由。

對於實行安全生產許可的生產經營單位,已經進行應急預案備案登記的,在申請安全生產許可證時,可以不提供相應的應急預案,僅提供應急預案備案登記表。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制定本單位的應急預案演練計畫,根據本單位的事故預防重點,每年至少組織一次綜合應急預案演練或者專項應急預案演練,每半年至少組織一次現場處置方案演練。

應急預案演練結束後,應急預案演練組織單位應當對應急預案演練效果進行評估,撰寫應急預案演練評估報告,分析存在的問題,並對應急預案提出修訂意見。

地方各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根據預案演練、機構變化等情況適時修訂。

生產經營單位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至少每三年修訂一次,預案修訂情況應有記錄並歸檔。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急預案應當及時修訂:

(1)生產經營單位因兼併、重組、轉制等導致隸屬關係、經營方式、法定代表人發生變化的;

(2)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工藝和技術發生變化的;

(3)周圍環境發生變化,形成新的重大危險源的;

(4)應急組織指揮體系或者職責已經調整的;

(5)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發生變化的;

(6)應急預案演練評估報告要求修訂的;

(7)應急預案管理部門要求修訂的。

4.1.3 適用範圍

說明應急預案適用的區域範圍,以及事故的類型、級別。

4.1.4應急預案體系

說明本單位應急預案體系的構成情況。(參照前述應急預案文件體系)

一個完整的應急體系應由組織體制、運作機制、法制基礎和應急保障系統4部分構成。

1.組織體制

包括:

管理機構——指維持應急日常管理的負責部門;

功能部門——包括:與應急活動有關的各類組織機構,如消防、醫療機構等;

應急指揮——是在應急預案啟動後,負責應急救援活動場外與場內指揮系統;

救援隊伍——則由專業和志願人員組成。

2.運作機制

應急救援活動一般劃分為4個階段:

(1)應急準備

(2)初級反應

(3)擴大應急

(4)應急恢復

應急運作機制主要由4個基本機制組成:

▼ 統一指揮——是應急活動的最基本原則。

▼ 分級回應——是指在初級回應到擴大應急的過程中實行的分級回應的機制。

▼ 屬地為主——強調“第一反應”的思想和以現場應急、現場指揮為主的原則。

▼ 公眾動員——機制是應急機制的基礎,也是整個應急體系的基礎。

3.法制基礎

法制建設是應急體系的基礎和保障,也是開展各項應急活動的依據,與應急有關的法規可分為4個層次,如法律、規章、規定等。

4.保障系統

(1)通訊資訊系統,構築集中管理的通訊資訊平臺是應急體系重要的基礎建設。

應急通訊資訊系統要保證所有預警、報警、警報、報告、指揮等活動的資訊交流快速、順暢、準確,以及資訊資源分享;

(2)培訓演練系統;

(3)技術支援系統;

(4)物資與裝備系統。不但要有足夠的資源,而且還要快速、及時供應到位;

另外還有人力資源保障、應急財務保障等。

4.1.5應急工作原則

說明本單位應急工作的原則,內容應簡明扼要、明確具體。

應急救援體系首先應有一個明確的方針和原則來作為指導應急救援工作的綱領。方針與原則反映了應急救援工作的優先方向、政策、範圍和總體目標,如保護人員安全優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優先,保護環境優先。此外,方針與原則還應體現事故損失控制、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統一指揮、高效協調以及持續改進的思想。

4.2生產經營單位的危險性分析

4.2.1 生產經營單位概況

主要包括單位位址、從業人數、隸屬關係、主要原材料、主要產品、產量等內容,以及周邊重大危險源、重要設施、目標、場所和周邊佈局情況。必要時,可附平面圖進行說明。

4.2.2危險源與風險分析

主要闡述本單位存在的危險源及風險分析結果。

4.3 組織機構及職責

4.3.1 應急組織體系

明確應急組織形式,構成單位或人員,並盡可能以結構圖的形式表示出來。

包括管理機構、功能部門、應急指揮和救援隊伍。

管理機構指維持應急日常管理的負責部門;

功能部門包括與應急活動有關的各類組織機構,如消防、醫療機構等;

應急指揮是在應急預案啟動後,負責應急救援活動場外與場內指揮系統;

救援隊伍由專業和志願人員組成。

4.3.2 指揮機構及職責

明確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總指揮、副總指揮、各成員單位及其相應職責。應急救援指揮機構根據事故類型和應急工作需要,可以設置相應的應急救援工作小組,並明確各小組的工作任務及職責。

現場指揮系統模組化的結構由指揮、行動、策劃、後勤以及資金/行政5個核心應急回應職能組成,如下圖所示。

4.4 預防與預警

4.4.1危險源監控

明確本單位對危險源監測監控的方式、方法,以及採取的預防措施。

兩層含義,一是事故的預防工作,盡可能防止事故發生,實現本質安全;二是假定事故必然發生的前提下,通過預先採取措施,降低或減緩事故影響和後果的嚴重程度。

4.4.2 預警行動

明確事故預警的條件、方式、方法和資訊的發佈程式。

(1)接警與通知

接警作為應急回應的第一步,必須對接警要求做出明確規定,保證迅速、準確地向報警人員詢問事故現場的重要資訊。接警人員接受報警後,應按預先確定的通報程式,迅速向有關應急機構、政府及上級部門發出事故通知,以採取相應的行動。

(2)警報和緊急公告

當事故可能影響到周邊地區,對周邊地區的公眾可能造成威脅時,應及時啟動警報系統,向公眾發出警報,同時通過各種途徑向公眾發出緊急公告,告知事故性質、對健康的影響、自我保護措施、注意事項等,以保證公眾能夠及時作出自我防護回應。決定實施疏散時,應通過緊急公告確保公眾瞭解疏散的有關資訊,如疏散時間、路線、隨身攜帶物、交通工具及目的地等。

該部分應明確在發生重大事故時,如何向受影響的公眾發出警報,包括什麼時候,誰有權決定啟動警報系統,各種警報信號的不同含義,警報系統的協調使用、可使用的警報裝置的類型和位置,以及警報裝置覆蓋的地理區域。如果可能,應指定備用措施。

4.4.3 資訊報告與處置

按照有關規定,明確事故及未遂傷亡事故資訊報告與處置辦法。

(1)資訊報告與通知

明確24小時應急值守電話、事故資訊接收和通報程式。

(2)資訊上報

明確事故發生後向上級主管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報告事故資訊的流程、內容和時限。

(3)資訊傳遞

明確事故發生後向有關部門或單位通報事故資訊的方法和程式。

4.5 應急回應

4.5.1 回應分級

針對事故危害程度、影響範圍和單位控制事態的能力,將事故分為不同的等級。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明確應急回應級別。

典型的響應級別通常可分為3級。

(1)一級緊急情況

必須利用所有有關部門及一切資源的緊急情況,或者需要各個部門同外部機構聯合處理的各種緊急情況,通常要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在該級別中,作出主要決定的職責通常是緊急事務管理部門。現場指揮部可在現場作出保護生命和財產以及控制事態所必需的各種決定。解決整個緊急事件的決定,應該由緊急事務管理部門負責。

(2)二級緊急情況

需要兩個或更多個部門回應的緊急情況。該事故的救援需要有關部門的協作,並且提供人員、設備或其他資源。Ⅱ級回應需要成立現場指揮部來統一指揮現場的應急救援行動。

(3)三級緊急情況

能被一個部門正常可利用的資源處理的緊急情況。正常可利用的資源指在該部門權力範圍內通常可以利用的應急資源,包括人力和物力等。必要時,該部門可以建立一個現場指揮部,所需的後勤支持、人員或其他資源增援由本部門負責解決。

4.5.2 回應程式

根據事故的大小和發展態勢,明確應急指揮、應急行動、資源調配、應急避險、擴大應急等回應程式。

見前面應急回應程式。

4.5.3 應急結束

明確應急終止的條件。事故現場得以控制,環境符合有關標準,導致次生、衍生事故隱患消除後,經事故現場應急指揮機構批准後,現場應急結束。應急結束後,應明確:

a)事故情況上報事項;

b)需向事故調查處理小組移交的相關事項;

c)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總結報告。

執行應急關閉程式,由事故現場總指揮宣佈應急結束。

4.6 資訊發佈

明確事故資訊發佈的部門,發佈原則。事故資訊應由事故現場指揮部及時準確向新聞媒體通報事故資訊。

該部分應明確資訊發佈的審核和批准程式,保證發佈資訊的統一性;指定新聞發言人,適時舉行新聞發佈會,準確發佈事故資訊,澄清事故傳言;為公眾諮詢、接待、安撫受害人員家屬作出安排。

4.7 後期處置

主要包括污染物處理、事故後果影響消除、生產秩序恢復、善後賠償、搶險過程和應急救援能力評估及應急預案的修訂等內容。

該部分主要內容應包括:宣佈應急結束的程式;撤離和交接程式;恢復正常狀態的程式;現場清理和受影響區域的連續檢測;事故調查與後果評價;對應急預案中暴露出的缺陷進行更新、完善和改進等。

4.8 保障措施

4.8.1 通信與資訊保障

明確與應急工作相關聯的單位或人員通信聯繫方式和方法,並提供備用方案。建立資訊通信系統及維護方案,確保應急期間資訊通暢。

列於應急保障系統第一位的是資訊與通信系統,構築集中管理的資訊通信平臺是應急體系最重要的基礎建設。應急資訊通信系統要保證所有預警、報警、警報、報告、指揮等活動的資訊交流快速、順暢、準確,以及資訊資源分享;該部分應說明主要資訊與通信系統的來源、使用、維護以及應急需要的詳細情況等,並充分考慮緊急狀態下的通訊能力和保障,並建立備用系統。

4.8.2 應急隊伍保障

明確各類應急回應的人力資源,包括專業應急隊伍、兼職應急隊伍的組織與保障方案。

人力資源保障包括專業隊伍的加強、志願人員以及其他有關人員的培訓教育

4.8.3 應急物資裝備保障

明確應急救援需要使用的應急物資和裝備的類型、數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責任人及其聯繫方式等內容。

物資與裝備不但要保證有足夠的資源,而且還要實現快速、及時供應到位。

4.8.4 經費保障

明確應急專項經費來源、使用範圍、數量和監督管理措施,保障應急狀態時生產經營單位應急經費的及時到位。

應急財務保障應建立專項應急科目,如應急基金等,以保障應急管理運行和應急反應中各項活動的開支。

4.8.5 其他保障

根據本單位應急工作需求而確定的其他相關保障措施(如:交通運輸保障、治安保障、技術保障、醫療保障、後勤保障等)。

4.9 培訓與演練

4.9.1 培訓

明確對本單位人員開展的應急培訓計畫、方式和要求。如果預案涉及到社區和居民,要做好宣傳教育和告知等工作。

應急預案培訓的原則是加強基礎,突出重點,逐步提高。

應急預案培訓的基本任務是鍛煉和提高隊伍在突發事故情況下的快速搶險堵源,及時營救傷患,正確指導和幫助群眾防護或撤離,有效消除危害後果,開展現場急救和傷患轉送等應急技能和應急反應綜合素質,有效降低事故危害,減少事故損失。

4.9.2 演練

明確應急演練的規模、方式、頻次、範圍、內容、組織、評估、總結等內容。

應急預案的演練是檢驗、評價和保持應急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突出體現在:可在事故真正發生前暴露預案和程式的缺陷,發現應急資源的不足(包括人力和設備等),改善各應急部門、機構、人員之間的協調,增強公眾應對突發重大事故救援的信心和應急意識,提高應急人員的熟練程度和技術水準,進一步明確各自的崗位與職責,提高各級預案之間的協調性,提高整體應急反應能力。

1.演練的類型

可採用不同規模的應急演練方法對應急預案的完整性和周密性進行評估,分為桌面演練、實戰演練。

①按組織方式分類

桌面演練

桌面演練是指由應急組織的代表或關鍵崗位人員參加的,按照應急預案及其標準工作程式,討論緊急情況時應採取行動的演練活動。一般是圓桌討論或演習,情景和問題通常以口頭或書面敘述的方式呈現:圖上演練、沙盤演練、電腦類比演練、視訊會議演練等。

實戰演練:現場實戰操作演練。

②按訓練內容分類

單項演練:涉及特定功能進行演練,針對一個或少數參與單位的特定環節和功能進行檢驗。

綜合演練:涉及多項或全部功能。

③按演練目的和作用分類

檢驗性演練:主要是指為了檢驗應急預案的可行性及應急準備的充分性而組織的演練。

示範性演練:指向參觀、學習的人員示範,普及宣傳應急知識而組織的觀摩性演練。

研究型演練:主要為了研究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有效方法,試驗應急技術、設施和設備,探索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等組織的演練。

應急演練的組織者或策劃者在確定採取哪種類型的演練方法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a 應急預案和回應程式制定工作的進展情況。

b 本轄區面臨風險的性質和大小。

c 本轄區現有應急回應能力。

d 應急演練成本及資金籌措狀況。

e 有關政府部門對應急演練工作的態度。

f 應急組織投入的資源狀況。

g 國家及地方政府部門頒佈的有關應急演練的規定。

無論選擇何種演練方法,應急演練方案必須與轄區重大事故應急管理的需求和資源條件相適應。

2.應急演練的計畫與實施

(1)計畫:明確演練需求,提出演練的基本構想和初步安排。

梳理需求、明確任務、編制計畫、計畫審批

(2)準備

根據演練計畫成立演練組織機構,設計演練總體方案,並根據需要進行培訓和預演。

核心是設計演練總體方案。

Ⅰ.成立演練組織機構。包括領導小組、策劃部、保障部、評估組、參演隊伍和人員。

Ⅱ.確定演練目標。

Ⅲ.演練情景事件設計。

Ⅳ.演練流程設計。

Ⅴ.技術保障方案設計。

Ⅵ.評估標準和方法選擇。

Ⅶ.編寫演練方案檔。

Ⅷ.方案審批。

Ⅸ.落實各項保障工作。

Ⅹ.培訓。

Ⅺ.預演。對於大型綜合性演練,可以進行預演,先分解後合練、先易後難,循序漸進。

(3)實施

1)演練前檢查,設備設施、人員登記和身份核查。

2)演練前情況說明和動員。

3)演練啟動。

4)演練執行。

實戰演練:接到報警資訊後開始,自由演示,出現偏差時可採取“刺激行動”糾正或“強刺激”中斷錯誤的反應。

桌面演練:資訊注入、問題提出、決策分析、決策結果表達和點評。

演練解說

演練記錄:文字、圖片、錄音、影像。

演練宣傳報導

現場點評會

(4)評估總結

評估、總結報告、文件歸檔與備案。

(5)改進

4.10 獎懲

明確事故應急救援工作中獎勵和處罰的條件和內容。

4.11 附則

4.11.1 術語和定義

對應急預案涉及的一些術語進行定義。

4.11.2 應急預案備案

明確本應急預案的報備部門。

(一般是主管與監察部門)

4.11.3 維護和更新

明確應急預案維護和更新的基本要求,定期進行評審,實現可持續改進。

4.11.4 制定與解釋

明確應急預案負責制定與解釋的部門。

4.11.5 應急預案實施

明確應急預案實施的具體時間。

5 專項應急預案的主要內容

5.1 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在危險源評估的基礎上,對其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和可能發生的季節及事故嚴重程度進行確定。

5.2 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明確處置安全生產事故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5.3 組織機構及職責

5.3.1 應急組織體系

明確應急組織形式,構成單位或人員,並盡可能以結構圖的形式表示出來。

5.3.2 指揮機構及職責

根據事故類型,明確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總指揮、副總指揮以及各成員單位或人員的具體職責。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可以設置相應的應急救援工作小組,明確各小組的工作任務及主要負責人職責。

5.4 預防與預警

5.4.1 危險源監控

明確本單位對危險源監測監控的方式、方法,以及採取的預防措施。

5.4.2 預警行動

明確具體事故預警的條件、方式、方法和資訊的發佈程式。

5.5 資訊報告程式

主要包括:

a)確定報警系統及程式;

b)確定現場報警方式,如電話、警報器等;

c)確定24小時與相關部門的通訊、聯絡方式;

d)明確相互認可的通告、報警形式和內容;

e)明確應急反應人員向外求援的方式。

5.6 應急處置

5.6.1 回應分級

針對事故危害程度、影響範圍和單位控制事態的能力,將事故分為不同的等級。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明確應急回應級別。

5.6.2 回應程式

根據事故的大小和發展態勢,明確應急指揮、應急行動、資源調配、應急避險、擴大應急等回應程式。

5.6.3 處置措施

針對本單位事故類別和可能發生的事故特點、危險性,制定的應急處置措施(如:煤礦瓦斯爆炸、冒頂片幫、火災、透水等事故應急處置措施,危險化學品火災、爆炸、中毒等事故應急處置措施)。

5.7 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明確應急處置所需的物質與裝備數量、管理和維護、正確使用等。

6現場處置方案的主要內容

6.1 事故特徵

主要包括:

a)危險性分析,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

b)事故發生的區域、地點或裝置的名稱;

c)事故可能發生的季節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d)事故前可能出現的徵兆。

6.2 應急組織與職責

主要包括:

a)基層單位應急自救組織形式及人員構成情況;

b)應急自救組織機構、人員的具體職責,應同單位或車間、班組人員工作職責緊密結合,明確相關崗位和人員的應急工作職責。

6.3 應急處置

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事故應急處置程式。根據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別及現場情況,明確事故報警、各項應急措施啟動、應急救護人員的引導、事故擴大及同企業應急預案的銜接的程式。

b)現場應急處置措施。針對可能發生的火災、爆炸、危險化學品洩漏、坍塌、水患、機動車輛傷害等,從操作措施、工藝流程、現場處置、事故控制,人員救護、消防、現場恢復等方面制定明確的應急處置措施。

c)報警電話及上級管理部門、相關應急救援單位聯絡方式和連絡人員,事故報告基本要求和內容。

6.4 注意事項

主要包括:

a)佩戴個人防護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項;

b)使用搶險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項;

c)採取救援對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項;

d)現場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項;

e)現場應急處置能力確認和人員安全防護等事項;

f) 應急救援結束後的注意事項;

g)其他需要特別警示的事項。

7 附件

7.1 有關應急部門、機構或人員的聯繫方式

列出應急工作中需要聯繫的部門、機構或人員的多種聯繫方式,並不斷進行更新。

7.2 重要物資裝備的名錄或清單

列出應急預案涉及的重要物資和裝備名稱、型號、存放地點和聯繫電話等。

7.3 規範化格式文本

資訊接報、處理、上報等規範化格式文本。

7.4關鍵的路線、標識和圖紙

主要包括:

a)警報系統分佈及覆蓋範圍;

b)重要防護目標一覽表、分佈圖;

c)應急救援指揮位置及救援隊伍行動路線;

d)疏散路線、重要地點等的標識;

e)相關平面佈置圖紙、救援力量的分佈圖紙等。

7.5 相關應急預案名錄

列出與本應急預案相關的或相銜接的應急預案名稱。

7.6 有關協議或備忘錄

與相關應急救援部門簽訂的應急支援協議或備忘錄。

【案例21】

(2009案例題三)

C市有一化工園區,其中規模最大的企業是甲石化廠。該化工園區內,與甲石化廠相鄰的有乙、丙、丁三家化工廠。針對該化工園區的火災、爆炸、中毒和環境污染風險,該市編制了《C市危險化學品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在應急救援預案頒佈後,該市在甲石化廠進行了事故應急救援演練。以下是應急救援演練的相關情況。

模擬事故:甲石化廠液化石油氣球罐發生嚴重洩漏,洩漏的液化石油氣對相鄰化工廠和行人造成威脅,如發生爆炸會造成供電線路和市政供水管道損壞。

演練地點:甲石化廠廠區內。

演練過程:2009年7月11日13時55分,甲石化廠主要負責人接到液化石油氣罐區員工關於罐區發生嚴重洩漏的報告後,啟動了甲石化廠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同時向市應急辦報告。市應急辦立即報告市領導,市領導指示啟動C市危險化學品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按照預案要求,市應急辦通知相關部門、救援隊伍、專家組立即趕赴事故現場。市領導到達事故現場時,消防隊正在堵漏、控制洩漏物,醫務人員正在搶救受傷人員。

市領導簡要聽取甲石化廠主要負責人的彙報後,指示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並採取相應應急處置措施。為了減小影響,沒有通知相鄰化工廠。16時30分,現場演練結束,市領導在指揮部進行了口頭總結後,宣佈演練結束。

根據以上場景,回答下列問題(共22分):

1.此次應急救援演練為哪種類型的演練?

2.說明此次應急救援演練現場應採取哪些應急措施。

3.說明此類事故的應急恢復階段應做的主要工作。

4.指出此次應急救援演練存在的主要不足之處。

[答疑編號505347030601]

【參考答案】

1.答:應急演練的類型:桌面演練、實戰演練;此次應急演練的類型為實戰演練。

2.答:在進行演練策劃時,就要考慮對演練現場可能出現意外事故採取必要的應急措施,主要包括:

(1)立即組織營救受害人員,保護其他人員。

(2)迅速控制事態,防止事故擴大。預防中毒、污染以及可能的火災、爆炸,如佩戴防護裝置、做好衛生工作、消除明火等。

(3)消除危害後果,做好現場恢復。通知相鄰單位和居民、行人撤離等。

(4)查清事故原因,評估危害程度。

3.答:應急恢復從應急救援工作結束時開始,包括:現場清理、人員清點和撤離、警戒解除、善後處理和事故調查等。

首先應使事故影響區域恢復到相對安全的基本狀態,然後逐步恢復到正常狀態。

立即進行的恢復工作包括:

事故損失評估、原因調查、清理廢墟等。

短期恢復的工作中,應注意避免出現新的緊急情況。

長期恢復的工作為廠區重建和受影響區域的重新規劃和發展。在長期恢復工作中,應吸取事故和應急救援的經驗教訓,開展進一步的預防工作和減災行動。

4.答:此次應急救援演練存在的主要不足之處:

(1)未進行應急預案的相關培訓;

(2)未進行應急救援演練策劃;

(3)負責人未向其它部門報告事故;

(4)未通知受威脅的相鄰化工廠;

(5)未控制和疏散周邊行人和群眾;

(6)未安排進行應急演練效果的評估和提交書面報告事宜。

【案例22】

(2010案例第三題)

D煤礦採用井工開採方式,設計生產能力450萬噸/年,服務年限35年,基建施工年限5年,2009年1月1日開始建設,該煤礦基建工程分別由兩家施工企業承擔,井下有5個基建工作面,礦井開採的煤層上部岩層中有2個含水層,開採煤層周邊有採空區和廢棄井巷,並已探明採空區充水。

2010年4月25日13時,當班工人在井下第3基建工作面作業時,發現巷道局部有“冒汗”、滲水等透水現象,班長甲立即向調度室報告,但當班調度員乙接報後未採取任何處置措施,15時10分,第3基建工作面發生重大透水事故,事發時,井下有作業人員185人,緊急升井101人,經3天奮力救援,59人獲救,事故導致21人死亡,4人失綜。

事故發生後,D煤礦深感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重要性,D煤礦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編制安全生產專項應急預案,內容包括:應急處置基本原則,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預防與預警,應急處置、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應急組織機構和人員的聯繫方式、逃生路線,標識和圖紙以及相關檔附在預案之後,專項應急預案經企業內部評審後印發,並報當地縣人民政府備案,之後,D煤礦組織開展了透水事故專項應急救援演練。

根據以上場景,回答下列問題(共22分);

1.說明D煤礦安全生產專項應急預案應補充的內容。

2.指出D煤礦專項應急預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說明調度員乙在接到甲報告後應採取的應對措施。

4.針對透水事故的應急救援演練,編制全面演練方案。

[答疑編號505347030602]

【參考答案】

1.D煤礦安全生產專項應急預案應補充的內容:

危險源和風險分析、可能發生的事故災害及其後果的預測、辨識和評估等內容。

2.D煤礦專項應急預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專項應急預案經企業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內部評審後,還應當由上級主管部門或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組織進行外部評審,評審應當形成書面紀要並附有專家名單。之後才能由煤礦主要負責人簽署發佈印發執行並報有關部門備案。

3.調度員乙在接到甲報告後應採取的應對措施:下達立即停止生產,撤離作業人員的調度指令,讓職工在第一時間得知資訊。然後再根據規定向值班礦領導和礦長以及上級有關部門彙報。

4.針對透水事故的一級救援演練,編制全面演練方案:

(1)演練準備階段:確定演練時間、目標;編寫演練方案;確定演練現場規則;指定評價人員;安排後勤工作;準備和分發評價人員工作文件;培訓評價人員;講解演練方案與演練活動。

(2)演練實施階段:記錄參演組織的演練表現。

(3)演練總結階段:評價人員訪談演練參與人員;彙報與協商;編寫書面評價報告;演練參與人員自我評價;舉行公開會議;通報不足項;編寫演練總結報告;評價和報告補救措施;追蹤整改項的糾正。

危險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員傷害、疾病、財產損失、作業環境破壞或其他損失的根源或狀態。

液化石油氣在生產、儲存、運輸和使用過程中,可能發生洩漏,引起中毒、火災或爆炸事故,因此充裝了液化石油氣的儲罐是危險源;原油儲罐的呼吸閥已經損壞,當儲罐儲存了原油後.有可能因呼吸閥損壞而發生事故,因此損壞的原油儲罐呼吸閥是危險源;一個攜帶了SARS病毒的人。可能造成與其有過接觸的人患上SARS,因此攜帶SARS的人是危險源。

危險分析應依據國家和地方有關的法律法規要求,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結果應提供:

(1) 地理、人文(包括人口分佈)、地質、氣象等資訊;

(2) 功能佈局(包括重要保護目標)及交通情況;

(3) 重大危險源分佈情況及主要危險物質種類、數量及理化、消防等特性;

(4) 可能的重大事故種類及對周邊的後果分析;

(5) 特定的時段(如人群高峰時間、度假季節、大型活動等);

(6) 可能影響應急救援的不利因素。

2.4 應急能力評估

對本單位應急裝備、應急隊伍等應急能力進行評估,並結合本單位實際,加強應急能力建設。

依據危險分析的結果,對已有的應急資源和應急能力進行評估,包括城市應急資源的評估和企業應急資源的評估,明確應急救援的需要和不足。應急資源包括應急人員,應急設施、裝備和物資等;應急能力包括人員的技術、經驗和接受的培訓等。應急資源和能力將直接影響應急行動的快速、有效性。

2.5 應急預案編制

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按照有關規定和要求編制應急預案。應急預案編制過程中,應注重全體人員的參與和培訓,使所有與事故有關人員均掌握危險源的危險性、應急處置方案和技能。應急預案應充分利用社會應急資源,與地方政府預案、上級主管單位以及相關部門的預案相銜接。

應急預案的編制必須基於重大事故風險的分析結果、應急資源的需求和現狀以及有關的法律法規要求。此外,編制預案時應充分收集和參閱已有的應急預案,盡可能地減小工作量和避免應急預案的重複和交叉,並確保與其他相關應急預案的協調和一致性。

2.6 應急預案評審與發佈

應急預案編制完成後,應進行評審。內部評審由本單位主要負責人組織有關部門和人員進行。外部評審由上級主管部門或地方政府負責安全管理的部門組織審查。評審後,按規定報有關部門備案,並經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簽署發佈。

預案編制後應組織開展預案的評審工作,包括內部評審和外部評審,以確保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與實際情況的符合性。預案經評審完善後,由主要負責人簽署發佈,並按規定報送上級有關部門備案。

3.應急預案體系的構成

應急預案應形成體系,針對各級各類可能發生的事故和所有危險源制訂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應急處置方案,並明確事前、事發、事中、事後的各個過程中相關部門和有關人員的職責。生產規模小、危險因素少的生產經營單位,綜合應急預案和專項應急預案可以合併編寫。

應急預案是一個由各級檔構成的檔體系。它不僅是應急預案本身,也包括針對某個特定的應急任務或功能所制定的工作程式等。

一個完整的應急預案的檔體系可包括預案、程式、指導書、記錄等,是一個4級檔體系。

(2)應急預案的基本結構(重點)

不同的應急預案儘管內容和側重點不同,但都可以採取相似的基本結構:如下圖所示的1+4預案編制結構。

①基本預案

基本預案是應急預案的總體描述,主要闡述應急預案所要解決的緊急情況、應急的組織體系、方針、應急資源、應急的總體思路,並明確各應急組織在應急準備和應急行動中的職責以及應急預案的演練和管理等規定。

②應急功能設置

應急功能是指標對各類重大事故應急救援中通常採取的一系列的基本應急行動和任務,如指揮和控制、警報、通信、人群疏散與安置、醫療、現場管制等。

設置應急功能時,對每一項應急功能都應明確其針對的形勢、目標、負責機構和支援機構、任務要求、應急準備和操作程式等。

③特殊風險管理

特殊風險指根據某類事故災難、災害的典型特徵,需要對其應急功能作出針對性安排的風險。應說明處置此類風險應該設置的專有應急功能或有關應急功能所需的特殊要求,明確這些應急功能的責任部門、支持部門、有限介入部門及其職責和任務,為制定該類風險的專項預案提出特殊要求和指導。

④標準操作程式

由於基本預案、應急功能設置並不說明各項應急功能的實施細節,因此各應急功能的主要責任部門必須組織制定相應的標準操作程式,為應急組織或個人提供履行應急預案中規定職責和任務的詳細指導。標準操作程式應保證與應急預案的協調和一致性,其中重要的標準操作程式可作為應急預案附件或以適當方式引用。

⑤支援附件

支援附件主要包括應急救援的有關支援保障系統的描述及有關的附圖表,如危險分析附件,通信聯絡附件,法律法規附件,機構和應急資源附件,教育、培訓、訓練和演習附件,技術支援附件,協定附件,其他支援附件等。

應急預案應當包括應急組織機構和人員的聯繫方式、應急物資儲備清單等附件資訊。附件資訊應當經常更新,確保資訊準確有效。

3.1 綜合應急預案

綜合應急預案是從總體上闡述事故的應急方針、政策,應急組織結構及相關應急職責,應急行動、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式,是應對各類事故的綜合性檔。

綜合預案相當於總體預案,從總體上闡述預案的應急方針、政策,應急組織結構及相應的職責,應急行動的總體思路等。通過綜合預案,可以很清晰地瞭解應急的組織體系、運行機制及預案的檔體系。更重要的是,綜合預案可以作為應急救援工作的基礎和“底線”,對那些沒有預料的緊急情況也能起到一般的應急指導作用。

3.2 專項應急預案

專項應急預案是針對具體的事故類別(如煤礦瓦斯爆炸、危險化學品洩漏等事故)、危險源和應急保障而制定的計畫或方案,是綜合應急預案的組成部分,應按照綜合應急預案的程式和要求組織制定,並作為綜合應急預案的附件。專項應急預案應制定明確的救援程式和具體的應急救援措施。

專項預案是在綜合預案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了某種特定危險的特點,對應的形勢、組織機構、應急活動等進行更具體的闡述,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3.3 現場處置方案

現場處置方案是針對具體的裝置、場所或設施、崗位所制定的應急處置措施。現場處置方案應具體、簡單、針對性強。現場處置方案應根據風險評估及危險性控制措施逐一編制,做到事故相關人員應知應會,熟練掌握,並通過應急演練,做到迅速反應、正確處置。

現場預案是在專項預案的基礎上,根據具體情況而編制的。

現場應急預案的特點是針對某一具體場所的該類特殊危險及周邊環境情況,在詳細分析的基礎上,對應急救援中的各個方面作出具體、周密而細緻的安排,因而現場預案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對現場具體救援活動的指導性。

其特殊形式是單項預案,針對大型公眾聚集活動如經濟、文化、體育、民俗、娛樂、集會等或高風險的建設施工或維修活動而制定的臨時性應急行動方案。

4.綜合應急預案的主要內容

4.1.1編制目的

(1)事故應急預案的目的

①避免事故蔓延與擴大,採取措施儘快予以消除;

②儘量減少事故造成的人與財產的損失。

(2)事故應急預案在應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

①應急預案明確了應急救援的範圍和體系,是應急準備和應急管理不再是無據可依、無章可循;

②有利於作出及時的應急回應,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③成為各類突發重大事故的應急基礎,通過編制基本預案,起到基本的應急指導作用;

④當發生超過應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時,便於與上級協調;

⑤有利於提高風險防範意識。

4.1.2編制依據

簡述應急預案編制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以及有關行業管理規定、技術規範和標準等。

(1)與應急有關的法規可分為4個層次:

①由立法機關通過的法律,如緊急狀態法、公民知情權法和緊急動員法等;

②由政府頒佈的規章,如應急救援管理條例等;

③包括預案在內的以政府令形式頒佈的政府法令、規定等;

④與應急救援活動直接有關的標準或管理辦法等。

(2)相關法律法規要求

《安全生產法》第十七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具有組織制定並實施本單位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職責。第三十三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對重大危險源應當制定應急救援預案,並告知從業人員和相關人員在緊急情況下應當採取的應急措施。”第六十八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建立應急救援體系。”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第四十九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督管理綜合工作的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制定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五十條規定:“危險化學品單位應當制定本單位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配備應急救援人員和必要的應急救援器材和設備,並定期組織演練。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應當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負責化學品安全監督管理綜合工作的部門備案。”

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第七條規定:“市(地、州)、縣(市、區)人民政府必須制定本地區特大安全事故應急處理預案。”

國務院《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制定特種設備的事故應急措施和救援預案。”

國務院《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規定:“從事使用高毒物品作業的用人單位,應當配備應急救援人員和必要的應急救援器材、設備,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並根據實際情況變化對應急預案適時進行修訂,定期組織演練。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和演練記錄應當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公安部門備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規定:“消防安全重點單位應當制定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定期組織消防演練。”

礦山、建築施工單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險化學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使用單位和中型規模以上的其他生產經營單位,應當組織專家對本單位編制的應急預案進行評審。評審應當形成書面紀要並附有專家名單。

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對本單位編制的應急預案進行論證。

生產經營單位申請應急預案備案,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應急預案備案申請表;

(二)應急預案評審或者論證意見;

(三)應急預案文本及電子文檔。

受理備案登記的安監管理部門應當對應急預案進行形式審查,經審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備案並出具應急預案備案登記表;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備案並說明理由。

對於實行安全生產許可的生產經營單位,已經進行應急預案備案登記的,在申請安全生產許可證時,可以不提供相應的應急預案,僅提供應急預案備案登記表。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制定本單位的應急預案演練計畫,根據本單位的事故預防重點,每年至少組織一次綜合應急預案演練或者專項應急預案演練,每半年至少組織一次現場處置方案演練。

應急預案演練結束後,應急預案演練組織單位應當對應急預案演練效果進行評估,撰寫應急預案演練評估報告,分析存在的問題,並對應急預案提出修訂意見。

地方各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根據預案演練、機構變化等情況適時修訂。

生產經營單位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至少每三年修訂一次,預案修訂情況應有記錄並歸檔。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急預案應當及時修訂:

(1)生產經營單位因兼併、重組、轉制等導致隸屬關係、經營方式、法定代表人發生變化的;

(2)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工藝和技術發生變化的;

(3)周圍環境發生變化,形成新的重大危險源的;

(4)應急組織指揮體系或者職責已經調整的;

(5)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發生變化的;

(6)應急預案演練評估報告要求修訂的;

(7)應急預案管理部門要求修訂的。

4.1.3 適用範圍

說明應急預案適用的區域範圍,以及事故的類型、級別。

4.1.4應急預案體系

說明本單位應急預案體系的構成情況。(參照前述應急預案文件體系)

一個完整的應急體系應由組織體制、運作機制、法制基礎和應急保障系統4部分構成。

1.組織體制

包括:

管理機構——指維持應急日常管理的負責部門;

功能部門——包括:與應急活動有關的各類組織機構,如消防、醫療機構等;

應急指揮——是在應急預案啟動後,負責應急救援活動場外與場內指揮系統;

救援隊伍——則由專業和志願人員組成。

2.運作機制

應急救援活動一般劃分為4個階段:

(1)應急準備

(2)初級反應

(3)擴大應急

(4)應急恢復

應急運作機制主要由4個基本機制組成:

▼ 統一指揮——是應急活動的最基本原則。

▼ 分級回應——是指在初級回應到擴大應急的過程中實行的分級回應的機制。

▼ 屬地為主——強調“第一反應”的思想和以現場應急、現場指揮為主的原則。

▼ 公眾動員——機制是應急機制的基礎,也是整個應急體系的基礎。

3.法制基礎

法制建設是應急體系的基礎和保障,也是開展各項應急活動的依據,與應急有關的法規可分為4個層次,如法律、規章、規定等。

4.保障系統

(1)通訊資訊系統,構築集中管理的通訊資訊平臺是應急體系重要的基礎建設。

應急通訊資訊系統要保證所有預警、報警、警報、報告、指揮等活動的資訊交流快速、順暢、準確,以及資訊資源分享;

(2)培訓演練系統;

(3)技術支援系統;

(4)物資與裝備系統。不但要有足夠的資源,而且還要快速、及時供應到位;

另外還有人力資源保障、應急財務保障等。

4.1.5應急工作原則

說明本單位應急工作的原則,內容應簡明扼要、明確具體。

應急救援體系首先應有一個明確的方針和原則來作為指導應急救援工作的綱領。方針與原則反映了應急救援工作的優先方向、政策、範圍和總體目標,如保護人員安全優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優先,保護環境優先。此外,方針與原則還應體現事故損失控制、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統一指揮、高效協調以及持續改進的思想。

4.2生產經營單位的危險性分析

4.2.1 生產經營單位概況

主要包括單位位址、從業人數、隸屬關係、主要原材料、主要產品、產量等內容,以及周邊重大危險源、重要設施、目標、場所和周邊佈局情況。必要時,可附平面圖進行說明。

4.2.2危險源與風險分析

主要闡述本單位存在的危險源及風險分析結果。

4.3 組織機構及職責

4.3.1 應急組織體系

明確應急組織形式,構成單位或人員,並盡可能以結構圖的形式表示出來。

包括管理機構、功能部門、應急指揮和救援隊伍。

管理機構指維持應急日常管理的負責部門;

功能部門包括與應急活動有關的各類組織機構,如消防、醫療機構等;

應急指揮是在應急預案啟動後,負責應急救援活動場外與場內指揮系統;

救援隊伍由專業和志願人員組成。

4.3.2 指揮機構及職責

明確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總指揮、副總指揮、各成員單位及其相應職責。應急救援指揮機構根據事故類型和應急工作需要,可以設置相應的應急救援工作小組,並明確各小組的工作任務及職責。

現場指揮系統模組化的結構由指揮、行動、策劃、後勤以及資金/行政5個核心應急回應職能組成,如下圖所示。

4.4 預防與預警

4.4.1危險源監控

明確本單位對危險源監測監控的方式、方法,以及採取的預防措施。

兩層含義,一是事故的預防工作,盡可能防止事故發生,實現本質安全;二是假定事故必然發生的前提下,通過預先採取措施,降低或減緩事故影響和後果的嚴重程度。

4.4.2 預警行動

明確事故預警的條件、方式、方法和資訊的發佈程式。

(1)接警與通知

接警作為應急回應的第一步,必須對接警要求做出明確規定,保證迅速、準確地向報警人員詢問事故現場的重要資訊。接警人員接受報警後,應按預先確定的通報程式,迅速向有關應急機構、政府及上級部門發出事故通知,以採取相應的行動。

(2)警報和緊急公告

當事故可能影響到周邊地區,對周邊地區的公眾可能造成威脅時,應及時啟動警報系統,向公眾發出警報,同時通過各種途徑向公眾發出緊急公告,告知事故性質、對健康的影響、自我保護措施、注意事項等,以保證公眾能夠及時作出自我防護回應。決定實施疏散時,應通過緊急公告確保公眾瞭解疏散的有關資訊,如疏散時間、路線、隨身攜帶物、交通工具及目的地等。

該部分應明確在發生重大事故時,如何向受影響的公眾發出警報,包括什麼時候,誰有權決定啟動警報系統,各種警報信號的不同含義,警報系統的協調使用、可使用的警報裝置的類型和位置,以及警報裝置覆蓋的地理區域。如果可能,應指定備用措施。

4.4.3 資訊報告與處置

按照有關規定,明確事故及未遂傷亡事故資訊報告與處置辦法。

(1)資訊報告與通知

明確24小時應急值守電話、事故資訊接收和通報程式。

(2)資訊上報

明確事故發生後向上級主管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報告事故資訊的流程、內容和時限。

(3)資訊傳遞

明確事故發生後向有關部門或單位通報事故資訊的方法和程式。

4.5 應急回應

4.5.1 回應分級

針對事故危害程度、影響範圍和單位控制事態的能力,將事故分為不同的等級。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明確應急回應級別。

典型的響應級別通常可分為3級。

(1)一級緊急情況

必須利用所有有關部門及一切資源的緊急情況,或者需要各個部門同外部機構聯合處理的各種緊急情況,通常要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在該級別中,作出主要決定的職責通常是緊急事務管理部門。現場指揮部可在現場作出保護生命和財產以及控制事態所必需的各種決定。解決整個緊急事件的決定,應該由緊急事務管理部門負責。

(2)二級緊急情況

需要兩個或更多個部門回應的緊急情況。該事故的救援需要有關部門的協作,並且提供人員、設備或其他資源。Ⅱ級回應需要成立現場指揮部來統一指揮現場的應急救援行動。

(3)三級緊急情況

能被一個部門正常可利用的資源處理的緊急情況。正常可利用的資源指在該部門權力範圍內通常可以利用的應急資源,包括人力和物力等。必要時,該部門可以建立一個現場指揮部,所需的後勤支持、人員或其他資源增援由本部門負責解決。

4.5.2 回應程式

根據事故的大小和發展態勢,明確應急指揮、應急行動、資源調配、應急避險、擴大應急等回應程式。

見前面應急回應程式。

4.5.3 應急結束

明確應急終止的條件。事故現場得以控制,環境符合有關標準,導致次生、衍生事故隱患消除後,經事故現場應急指揮機構批准後,現場應急結束。應急結束後,應明確:

a)事故情況上報事項;

b)需向事故調查處理小組移交的相關事項;

c)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總結報告。

執行應急關閉程式,由事故現場總指揮宣佈應急結束。

4.6 資訊發佈

明確事故資訊發佈的部門,發佈原則。事故資訊應由事故現場指揮部及時準確向新聞媒體通報事故資訊。

該部分應明確資訊發佈的審核和批准程式,保證發佈資訊的統一性;指定新聞發言人,適時舉行新聞發佈會,準確發佈事故資訊,澄清事故傳言;為公眾諮詢、接待、安撫受害人員家屬作出安排。

4.7 後期處置

主要包括污染物處理、事故後果影響消除、生產秩序恢復、善後賠償、搶險過程和應急救援能力評估及應急預案的修訂等內容。

該部分主要內容應包括:宣佈應急結束的程式;撤離和交接程式;恢復正常狀態的程式;現場清理和受影響區域的連續檢測;事故調查與後果評價;對應急預案中暴露出的缺陷進行更新、完善和改進等。

4.8 保障措施

4.8.1 通信與資訊保障

明確與應急工作相關聯的單位或人員通信聯繫方式和方法,並提供備用方案。建立資訊通信系統及維護方案,確保應急期間資訊通暢。

列於應急保障系統第一位的是資訊與通信系統,構築集中管理的資訊通信平臺是應急體系最重要的基礎建設。應急資訊通信系統要保證所有預警、報警、警報、報告、指揮等活動的資訊交流快速、順暢、準確,以及資訊資源分享;該部分應說明主要資訊與通信系統的來源、使用、維護以及應急需要的詳細情況等,並充分考慮緊急狀態下的通訊能力和保障,並建立備用系統。

4.8.2 應急隊伍保障

明確各類應急回應的人力資源,包括專業應急隊伍、兼職應急隊伍的組織與保障方案。

人力資源保障包括專業隊伍的加強、志願人員以及其他有關人員的培訓教育

4.8.3 應急物資裝備保障

明確應急救援需要使用的應急物資和裝備的類型、數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責任人及其聯繫方式等內容。

物資與裝備不但要保證有足夠的資源,而且還要實現快速、及時供應到位。

4.8.4 經費保障

明確應急專項經費來源、使用範圍、數量和監督管理措施,保障應急狀態時生產經營單位應急經費的及時到位。

應急財務保障應建立專項應急科目,如應急基金等,以保障應急管理運行和應急反應中各項活動的開支。

4.8.5 其他保障

根據本單位應急工作需求而確定的其他相關保障措施(如:交通運輸保障、治安保障、技術保障、醫療保障、後勤保障等)。

4.9 培訓與演練

4.9.1 培訓

明確對本單位人員開展的應急培訓計畫、方式和要求。如果預案涉及到社區和居民,要做好宣傳教育和告知等工作。

應急預案培訓的原則是加強基礎,突出重點,逐步提高。

應急預案培訓的基本任務是鍛煉和提高隊伍在突發事故情況下的快速搶險堵源,及時營救傷患,正確指導和幫助群眾防護或撤離,有效消除危害後果,開展現場急救和傷患轉送等應急技能和應急反應綜合素質,有效降低事故危害,減少事故損失。

4.9.2 演練

明確應急演練的規模、方式、頻次、範圍、內容、組織、評估、總結等內容。

應急預案的演練是檢驗、評價和保持應急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突出體現在:可在事故真正發生前暴露預案和程式的缺陷,發現應急資源的不足(包括人力和設備等),改善各應急部門、機構、人員之間的協調,增強公眾應對突發重大事故救援的信心和應急意識,提高應急人員的熟練程度和技術水準,進一步明確各自的崗位與職責,提高各級預案之間的協調性,提高整體應急反應能力。

1.演練的類型

可採用不同規模的應急演練方法對應急預案的完整性和周密性進行評估,分為桌面演練、實戰演練。

①按組織方式分類

桌面演練

桌面演練是指由應急組織的代表或關鍵崗位人員參加的,按照應急預案及其標準工作程式,討論緊急情況時應採取行動的演練活動。一般是圓桌討論或演習,情景和問題通常以口頭或書面敘述的方式呈現:圖上演練、沙盤演練、電腦類比演練、視訊會議演練等。

實戰演練:現場實戰操作演練。

②按訓練內容分類

單項演練:涉及特定功能進行演練,針對一個或少數參與單位的特定環節和功能進行檢驗。

綜合演練:涉及多項或全部功能。

③按演練目的和作用分類

檢驗性演練:主要是指為了檢驗應急預案的可行性及應急準備的充分性而組織的演練。

示範性演練:指向參觀、學習的人員示範,普及宣傳應急知識而組織的觀摩性演練。

研究型演練:主要為了研究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有效方法,試驗應急技術、設施和設備,探索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等組織的演練。

應急演練的組織者或策劃者在確定採取哪種類型的演練方法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a 應急預案和回應程式制定工作的進展情況。

b 本轄區面臨風險的性質和大小。

c 本轄區現有應急回應能力。

d 應急演練成本及資金籌措狀況。

e 有關政府部門對應急演練工作的態度。

f 應急組織投入的資源狀況。

g 國家及地方政府部門頒佈的有關應急演練的規定。

無論選擇何種演練方法,應急演練方案必須與轄區重大事故應急管理的需求和資源條件相適應。

2.應急演練的計畫與實施

(1)計畫:明確演練需求,提出演練的基本構想和初步安排。

梳理需求、明確任務、編制計畫、計畫審批

(2)準備

根據演練計畫成立演練組織機構,設計演練總體方案,並根據需要進行培訓和預演。

核心是設計演練總體方案。

Ⅰ.成立演練組織機構。包括領導小組、策劃部、保障部、評估組、參演隊伍和人員。

Ⅱ.確定演練目標。

Ⅲ.演練情景事件設計。

Ⅳ.演練流程設計。

Ⅴ.技術保障方案設計。

Ⅵ.評估標準和方法選擇。

Ⅶ.編寫演練方案檔。

Ⅷ.方案審批。

Ⅸ.落實各項保障工作。

Ⅹ.培訓。

Ⅺ.預演。對於大型綜合性演練,可以進行預演,先分解後合練、先易後難,循序漸進。

(3)實施

1)演練前檢查,設備設施、人員登記和身份核查。

2)演練前情況說明和動員。

3)演練啟動。

4)演練執行。

實戰演練:接到報警資訊後開始,自由演示,出現偏差時可採取“刺激行動”糾正或“強刺激”中斷錯誤的反應。

桌面演練:資訊注入、問題提出、決策分析、決策結果表達和點評。

演練解說

演練記錄:文字、圖片、錄音、影像。

演練宣傳報導

現場點評會

(4)評估總結

評估、總結報告、文件歸檔與備案。

(5)改進

4.10 獎懲

明確事故應急救援工作中獎勵和處罰的條件和內容。

4.11 附則

4.11.1 術語和定義

對應急預案涉及的一些術語進行定義。

4.11.2 應急預案備案

明確本應急預案的報備部門。

(一般是主管與監察部門)

4.11.3 維護和更新

明確應急預案維護和更新的基本要求,定期進行評審,實現可持續改進。

4.11.4 制定與解釋

明確應急預案負責制定與解釋的部門。

4.11.5 應急預案實施

明確應急預案實施的具體時間。

5 專項應急預案的主要內容

5.1 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在危險源評估的基礎上,對其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和可能發生的季節及事故嚴重程度進行確定。

5.2 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明確處置安全生產事故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5.3 組織機構及職責

5.3.1 應急組織體系

明確應急組織形式,構成單位或人員,並盡可能以結構圖的形式表示出來。

5.3.2 指揮機構及職責

根據事故類型,明確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總指揮、副總指揮以及各成員單位或人員的具體職責。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可以設置相應的應急救援工作小組,明確各小組的工作任務及主要負責人職責。

5.4 預防與預警

5.4.1 危險源監控

明確本單位對危險源監測監控的方式、方法,以及採取的預防措施。

5.4.2 預警行動

明確具體事故預警的條件、方式、方法和資訊的發佈程式。

5.5 資訊報告程式

主要包括:

a)確定報警系統及程式;

b)確定現場報警方式,如電話、警報器等;

c)確定24小時與相關部門的通訊、聯絡方式;

d)明確相互認可的通告、報警形式和內容;

e)明確應急反應人員向外求援的方式。

5.6 應急處置

5.6.1 回應分級

針對事故危害程度、影響範圍和單位控制事態的能力,將事故分為不同的等級。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明確應急回應級別。

5.6.2 回應程式

根據事故的大小和發展態勢,明確應急指揮、應急行動、資源調配、應急避險、擴大應急等回應程式。

5.6.3 處置措施

針對本單位事故類別和可能發生的事故特點、危險性,制定的應急處置措施(如:煤礦瓦斯爆炸、冒頂片幫、火災、透水等事故應急處置措施,危險化學品火災、爆炸、中毒等事故應急處置措施)。

5.7 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

明確應急處置所需的物質與裝備數量、管理和維護、正確使用等。

6現場處置方案的主要內容

6.1 事故特徵

主要包括:

a)危險性分析,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

b)事故發生的區域、地點或裝置的名稱;

c)事故可能發生的季節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d)事故前可能出現的徵兆。

6.2 應急組織與職責

主要包括:

a)基層單位應急自救組織形式及人員構成情況;

b)應急自救組織機構、人員的具體職責,應同單位或車間、班組人員工作職責緊密結合,明確相關崗位和人員的應急工作職責。

6.3 應急處置

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事故應急處置程式。根據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別及現場情況,明確事故報警、各項應急措施啟動、應急救護人員的引導、事故擴大及同企業應急預案的銜接的程式。

b)現場應急處置措施。針對可能發生的火災、爆炸、危險化學品洩漏、坍塌、水患、機動車輛傷害等,從操作措施、工藝流程、現場處置、事故控制,人員救護、消防、現場恢復等方面制定明確的應急處置措施。

c)報警電話及上級管理部門、相關應急救援單位聯絡方式和連絡人員,事故報告基本要求和內容。

6.4 注意事項

主要包括:

a)佩戴個人防護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項;

b)使用搶險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項;

c)採取救援對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項;

d)現場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項;

e)現場應急處置能力確認和人員安全防護等事項;

f) 應急救援結束後的注意事項;

g)其他需要特別警示的事項。

7 附件

7.1 有關應急部門、機構或人員的聯繫方式

列出應急工作中需要聯繫的部門、機構或人員的多種聯繫方式,並不斷進行更新。

7.2 重要物資裝備的名錄或清單

列出應急預案涉及的重要物資和裝備名稱、型號、存放地點和聯繫電話等。

7.3 規範化格式文本

資訊接報、處理、上報等規範化格式文本。

7.4關鍵的路線、標識和圖紙

主要包括:

a)警報系統分佈及覆蓋範圍;

b)重要防護目標一覽表、分佈圖;

c)應急救援指揮位置及救援隊伍行動路線;

d)疏散路線、重要地點等的標識;

e)相關平面佈置圖紙、救援力量的分佈圖紙等。

7.5 相關應急預案名錄

列出與本應急預案相關的或相銜接的應急預案名稱。

7.6 有關協議或備忘錄

與相關應急救援部門簽訂的應急支援協議或備忘錄。

【案例21】

(2009案例題三)

C市有一化工園區,其中規模最大的企業是甲石化廠。該化工園區內,與甲石化廠相鄰的有乙、丙、丁三家化工廠。針對該化工園區的火災、爆炸、中毒和環境污染風險,該市編制了《C市危險化學品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在應急救援預案頒佈後,該市在甲石化廠進行了事故應急救援演練。以下是應急救援演練的相關情況。

模擬事故:甲石化廠液化石油氣球罐發生嚴重洩漏,洩漏的液化石油氣對相鄰化工廠和行人造成威脅,如發生爆炸會造成供電線路和市政供水管道損壞。

演練地點:甲石化廠廠區內。

演練過程:2009年7月11日13時55分,甲石化廠主要負責人接到液化石油氣罐區員工關於罐區發生嚴重洩漏的報告後,啟動了甲石化廠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同時向市應急辦報告。市應急辦立即報告市領導,市領導指示啟動C市危險化學品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按照預案要求,市應急辦通知相關部門、救援隊伍、專家組立即趕赴事故現場。市領導到達事故現場時,消防隊正在堵漏、控制洩漏物,醫務人員正在搶救受傷人員。

市領導簡要聽取甲石化廠主要負責人的彙報後,指示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並採取相應應急處置措施。為了減小影響,沒有通知相鄰化工廠。16時30分,現場演練結束,市領導在指揮部進行了口頭總結後,宣佈演練結束。

根據以上場景,回答下列問題(共22分):

1.此次應急救援演練為哪種類型的演練?

2.說明此次應急救援演練現場應採取哪些應急措施。

3.說明此類事故的應急恢復階段應做的主要工作。

4.指出此次應急救援演練存在的主要不足之處。

[答疑編號505347030601]

【參考答案】

1.答:應急演練的類型:桌面演練、實戰演練;此次應急演練的類型為實戰演練。

2.答:在進行演練策劃時,就要考慮對演練現場可能出現意外事故採取必要的應急措施,主要包括:

(1)立即組織營救受害人員,保護其他人員。

(2)迅速控制事態,防止事故擴大。預防中毒、污染以及可能的火災、爆炸,如佩戴防護裝置、做好衛生工作、消除明火等。

(3)消除危害後果,做好現場恢復。通知相鄰單位和居民、行人撤離等。

(4)查清事故原因,評估危害程度。

3.答:應急恢復從應急救援工作結束時開始,包括:現場清理、人員清點和撤離、警戒解除、善後處理和事故調查等。

首先應使事故影響區域恢復到相對安全的基本狀態,然後逐步恢復到正常狀態。

立即進行的恢復工作包括:

事故損失評估、原因調查、清理廢墟等。

短期恢復的工作中,應注意避免出現新的緊急情況。

長期恢復的工作為廠區重建和受影響區域的重新規劃和發展。在長期恢復工作中,應吸取事故和應急救援的經驗教訓,開展進一步的預防工作和減災行動。

4.答:此次應急救援演練存在的主要不足之處:

(1)未進行應急預案的相關培訓;

(2)未進行應急救援演練策劃;

(3)負責人未向其它部門報告事故;

(4)未通知受威脅的相鄰化工廠;

(5)未控制和疏散周邊行人和群眾;

(6)未安排進行應急演練效果的評估和提交書面報告事宜。

【案例22】

(2010案例第三題)

D煤礦採用井工開採方式,設計生產能力450萬噸/年,服務年限35年,基建施工年限5年,2009年1月1日開始建設,該煤礦基建工程分別由兩家施工企業承擔,井下有5個基建工作面,礦井開採的煤層上部岩層中有2個含水層,開採煤層周邊有採空區和廢棄井巷,並已探明採空區充水。

2010年4月25日13時,當班工人在井下第3基建工作面作業時,發現巷道局部有“冒汗”、滲水等透水現象,班長甲立即向調度室報告,但當班調度員乙接報後未採取任何處置措施,15時10分,第3基建工作面發生重大透水事故,事發時,井下有作業人員185人,緊急升井101人,經3天奮力救援,59人獲救,事故導致21人死亡,4人失綜。

事故發生後,D煤礦深感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重要性,D煤礦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編制安全生產專項應急預案,內容包括:應急處置基本原則,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預防與預警,應急處置、應急物資與裝備保障,應急組織機構和人員的聯繫方式、逃生路線,標識和圖紙以及相關檔附在預案之後,專項應急預案經企業內部評審後印發,並報當地縣人民政府備案,之後,D煤礦組織開展了透水事故專項應急救援演練。

根據以上場景,回答下列問題(共22分);

1.說明D煤礦安全生產專項應急預案應補充的內容。

2.指出D煤礦專項應急預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說明調度員乙在接到甲報告後應採取的應對措施。

4.針對透水事故的應急救援演練,編制全面演練方案。

[答疑編號505347030602]

【參考答案】

1.D煤礦安全生產專項應急預案應補充的內容:

危險源和風險分析、可能發生的事故災害及其後果的預測、辨識和評估等內容。

2.D煤礦專項應急預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專項應急預案經企業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內部評審後,還應當由上級主管部門或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組織進行外部評審,評審應當形成書面紀要並附有專家名單。之後才能由煤礦主要負責人簽署發佈印發執行並報有關部門備案。

3.調度員乙在接到甲報告後應採取的應對措施:下達立即停止生產,撤離作業人員的調度指令,讓職工在第一時間得知資訊。然後再根據規定向值班礦領導和礦長以及上級有關部門彙報。

4.針對透水事故的一級救援演練,編制全面演練方案:

(1)演練準備階段:確定演練時間、目標;編寫演練方案;確定演練現場規則;指定評價人員;安排後勤工作;準備和分發評價人員工作文件;培訓評價人員;講解演練方案與演練活動。

(2)演練實施階段:記錄參演組織的演練表現。

(3)演練總結階段:評價人員訪談演練參與人員;彙報與協商;編寫書面評價報告;演練參與人員自我評價;舉行公開會議;通報不足項;編寫演練總結報告;評價和報告補救措施;追蹤整改項的糾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