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個字都懂,但是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是在說什麼

考雅思做閱讀的時候, 我每一個字都懂, 但是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是在說什麼, 這怎麼辦?

1. 單詞和語法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我一直認為, 若是因為詞彙量和語法而讀不懂一句話的話, 那這個問題就容易解決了:把不懂的詞放到字典裡查一查, 有不懂的語法結構就翻翻語法書、用Google搜一搜, 90%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除了學會查字典和善用搜索外, 還有以下情況需要注意。

單詞

如果讀不懂一句話, 先要確定是不是單詞的問題。 例如這句話A Diary of a Wimpy Kid(《小屁孩日記》)中這幾句話, 你很有可能讀不懂:

So I let him take a bottle and made a note to dock his pay later on.

It was pretty obvious Cedric had cornered the lemonade market.

We realized we were just gonna have to suck it up and man the lemonade stand full-time.

讀到這樣的句子的時候,

要知道自己讀不懂的原因是可能有熟詞生義的情況、我們不習慣的表達和英語慣用法。 例如這裡的dock是“扣除(工資)”的意思, corner作動詞表示“壟斷”, man作動詞表示“在...崗位上工作”。 熟詞生義防不勝防, 解決方法是不要想當然, 勤動手查, 見一個記一個就好了。

還有一些表達是我們平時不習慣的, 例如lay on one's back是“躺在背上”, 也就是“朝天躺著”;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是“你越小心越好”;It's time that we started是“這是我們該動身的時候了”。

來自葛傳椝先生寫的《怎樣讀通英文》

學會這樣查詞典, 從此學英語不求人

如何用搜索和字典看懂這個句子

語法

學語法的目的並不是能迅速說出什麼是“名詞性從句形容詞性從句非謂語從句先行詞分裂句小品詞run-on sentence”這類術語, 而是可以用語法這個工具來分解句子, 幫助我們看清它的套路從而理解它。 這次理解了一個句子, 下次遇到同樣類型的句子時也就能讀懂了。

例如下面這個句話:

Science must not impose any philosophy, any more than the telephone must tell us what to say.

讀不懂的話要意識到是不熟悉not...any more than這個比較結構, 查一下就會發現這種句型的套路是想說“A不能做某事, 然後拿一個通常為更明顯甚至荒謬的例子B來說明A的程度”。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注意, 有時候作者是故意犯語法錯誤來表現人物特點的(例如想表現一個人沒有受過什麼教育), 或者是為了“抖機靈”, 例如:

In parts of the country farm labourers are paid in vegetables. Occaionally a workman will ask for an increase in his celery.

這段話中的celery就是一個雙關梗, 即指蔬菜的一種“芹菜”, 還指salary(因為發音像)表示“薪水”。

關於語法學習的5點心得

感受一下什麼是“嵌入式關係分句”

從字詞和語法結構出發是“從小到大”, 如果這樣還解決不了問題, 那就要試試“從大到小”, 即以段為單位析句, 以句為單位解詞, 還要考慮“弦外之音”。

2. 超語言因素

這個弦外之音就是超語言因素,

語言是靈活的, 不是總會按照套路出牌, 為了某種表達效果打破語言規則也是常有的。 錢歌川老師在《翻譯的基本知識》從翻譯的角度來提醒我們:

有些英文句子, 即令你對文字的含義, 已經徹底瞭解, 仍然不能決定它的意思的時候也是有的。 這是因為英文原是一種含糊的語文 (ambiguous language), 我們要真正的瞭解其含義, 單靠語文知識是不夠的, 必須加以理智的判斷, 才能獲得結論。 這種句子的含義雖然不在字句以外, 但需要譯者運用理智, 加以抉擇, 如果輕率地就字面的某一種含義譯出, 可能會完全譯錯。

葉永昌老師在《英語閱讀參考手冊》中也有類似的觀點, 他說:

懂得英語語法和句型固然重要, 但切不可把它們看作一成不變的東西。 有時,固定片語和語法結構只能提供在一般情況下應該如何理解,或者提供幾種可能的理解。至於在具體句子和一定上下文中應作如何理解和翻譯,還得靠原文的上下文、語義分析及超語言因素來進行邏輯判斷。這裡的超語言因素是指話語的內容、交際環境和言語活動的參加者。

Poor Charlie's Almanack(《窮查理寶典》)中有這樣一句話:

Ben, in his will, created two small philanthropic funds that were designed to teach the magic of compound interest. Early on, Charlie decided that this was a subject far too important to be taught through some posthumous project. Instead, he opted to become a living lesson in compounding, eschewing frivolous expenditures that might sap the power of his example.

有些朋友會把這裡的compouding和eschewing誤認為是並列的關係,但是如果聯繫上下文就會發現這裡的compouding和第一句的compound interest對應,eschewing...只是修飾補充成分。

葛傳椝先生在《怎樣讀通英文》中提到我們讀不懂一段話還可能是因為“不知道典故” “讀者的智力不及作者”。這讓我想到這個月讀書會在讀的Elon Musk傳記中的一段話:

Tesla Motors delivered the Model S, a beautiful, all-electric sedan that took the automotive industry’s breath away and slapped Detroit sober.

想要讀懂這句話就要知道Detroit是美國的“汽車之城”,通用汽車、福特公司和克萊斯勒一直被稱為底特律三巨頭。這段話是說在矽谷建廠的特斯拉對傳統汽車業大亨造成了挑戰。

葛老建議我們多讀書看報

3. “理解”是一種能力

認識字說明我們不是文盲,但是要讀懂別人的話光認識字是不夠的。理解是一種需要在閱讀、體會和品味中不斷提升的能力。

魯迅先生在《秋葉》中開篇寫道: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臺灣作家張大春在《小說稗類》中賞析了這段話:

文字並不是最佳的溝通工具,能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變成文字是一種能力。閱讀需要作者和讀者兩個人共同的努力,你來我往互相提醒,read between the lines。讀不懂一段話可能是我們並沒有同樣的體驗和感受,閱歷太淺。

胡適說要“為了讀書而讀書”,是說有時候想要讀懂某一本書的話可能是讀不懂的,要先去讀一讀和這本書有關的書。我們閱讀的時候除了關注上下文的聯繫,也要注意對關鍵概念做主題閱讀來補補課,別不懂裝懂。否則的話最終還是看不懂,理解力也無法提升。

到頭來還是多讀多品,認真讀認真品,見多了就不覺得奇怪了。

有時,固定片語和語法結構只能提供在一般情況下應該如何理解,或者提供幾種可能的理解。至於在具體句子和一定上下文中應作如何理解和翻譯,還得靠原文的上下文、語義分析及超語言因素來進行邏輯判斷。這裡的超語言因素是指話語的內容、交際環境和言語活動的參加者。

Poor Charlie's Almanack(《窮查理寶典》)中有這樣一句話:

Ben, in his will, created two small philanthropic funds that were designed to teach the magic of compound interest. Early on, Charlie decided that this was a subject far too important to be taught through some posthumous project. Instead, he opted to become a living lesson in compounding, eschewing frivolous expenditures that might sap the power of his example.

有些朋友會把這裡的compouding和eschewing誤認為是並列的關係,但是如果聯繫上下文就會發現這裡的compouding和第一句的compound interest對應,eschewing...只是修飾補充成分。

葛傳椝先生在《怎樣讀通英文》中提到我們讀不懂一段話還可能是因為“不知道典故” “讀者的智力不及作者”。這讓我想到這個月讀書會在讀的Elon Musk傳記中的一段話:

Tesla Motors delivered the Model S, a beautiful, all-electric sedan that took the automotive industry’s breath away and slapped Detroit sober.

想要讀懂這句話就要知道Detroit是美國的“汽車之城”,通用汽車、福特公司和克萊斯勒一直被稱為底特律三巨頭。這段話是說在矽谷建廠的特斯拉對傳統汽車業大亨造成了挑戰。

葛老建議我們多讀書看報

3. “理解”是一種能力

認識字說明我們不是文盲,但是要讀懂別人的話光認識字是不夠的。理解是一種需要在閱讀、體會和品味中不斷提升的能力。

魯迅先生在《秋葉》中開篇寫道: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臺灣作家張大春在《小說稗類》中賞析了這段話:

文字並不是最佳的溝通工具,能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變成文字是一種能力。閱讀需要作者和讀者兩個人共同的努力,你來我往互相提醒,read between the lines。讀不懂一段話可能是我們並沒有同樣的體驗和感受,閱歷太淺。

胡適說要“為了讀書而讀書”,是說有時候想要讀懂某一本書的話可能是讀不懂的,要先去讀一讀和這本書有關的書。我們閱讀的時候除了關注上下文的聯繫,也要注意對關鍵概念做主題閱讀來補補課,別不懂裝懂。否則的話最終還是看不懂,理解力也無法提升。

到頭來還是多讀多品,認真讀認真品,見多了就不覺得奇怪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