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重難點匯總一

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溫馨提示:距離教師資格證報名時間還有3天, 距離教師資格證考試還有63天, 各位同學學習到哪裡了呢?可以私信小編詳細瞭解更多知識點匯總哦!

第一章 職業理念

內容簡介

本章主要考查教育觀、學生觀及教師觀, 要求考生能依據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分析和評價教育現象, 能夠針對我國中學教育職業理念中的問題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本章內容主要以客觀題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進行考查。 考生需重點掌握在學校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理解“以人為本”的涵義,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做到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

第一節 教育觀

高頻考點提要

1.素質教育觀的基本要求;2.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高頻考點速記

 一、素質教育觀的基本要求

(一)教育觀

教育觀是人們對教育所持有的看法。

具體地說就是人們對教育者、教育物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屬性和相互關係的認識, 還有人們對教育與其他事物相互關係的看法, 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對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二)素質教育觀

1.定義

素質教育觀是與應試教育觀相對的一種教育觀, 是把教育活動目的指向“素質”——人的全面素質的教育觀。 素質教育觀認為, 教育活動應當指向入的整體的、全面的素質發展, 使人的整體品質、全面素質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質及後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的全面發展。

2.內涵

(1)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整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公民索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教育法》規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全面發展, 這是黨的教育方針的核心部分。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的有機結合, 來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4)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素質教育是立足於人的個性的教育。 它在承認人與人在個性上存在差異的基礎上, 從差異出發, 以人的個性發展為目標, 實質上是一種個性發展的教育。

(5)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是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徵。

3.外延

素質教育是連貫的、全方位的、全過程的教育活動。 素質教育不是對特定階段、特定學校提出的要求, 而是對各級各類學校提出的要求。

(三)素質教育觀的產生與發展

1.素質教育觀的產生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界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末提出的一個概念。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價值觀念, 其初衷在於糾正“應試教育”現象:中小學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 大學教育過分專業化等。 應試教育把教育活動的評價環節作為教育目的所在, 把人的素質的某個方面作為全部, 教育活動本身和教育培養物件被嚴重扭曲。 因此, 應試教育不僅背離了我國的教育方針, 也不利於培養社會進步與發展所需的人才。 素質教育觀扭轉了應試教育觀,

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 指向人的整體的、全面的素質。

2.素質教育觀的發展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強調“中小學要從‘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 面向全體學生, 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術和身體心理素質”。

1996年3月由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批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 九屆人大一次會議和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 都強調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要“實施全面素質教育”。

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發佈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 提出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 1999年6月, 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決定》的產生標誌著素質教育觀已經形成了系統的思想。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這標誌著素質教育已經上升到法律層面,成為國家意志。

(四)中學素質教育

1.中學素質教育的一般性質

中學素質教育的一般性質是指國民素質教育的形式,與其他層次、形式相同的性質。中學素質教育強調教育的基礎性,即中學素質教育培養受教育者作為國家公民的基礎素質。中學素質教育應當對中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和面向全體中學生的教育。

2.中學素質教育的特殊性

中學教育包含初中階段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

中學素質教育是順應初中學生、高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

二、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一)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

1.國家政策保障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一項事關全域、影響深遠和涉及社會各方面的系統工程。

2.推進新課程改革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新課改帶來的教學轉變可以總結為:

(1)教學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3.學校管理、課外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

素質教育的途徑除了課程之外,還包括學校教育活動中的管理活動,校外、課外教育活動及班主任工作。其中,班主任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1)學校管理

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需要學校管理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2)課外、校外教育活動

除學校的正式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外,還有各種課外、校外教育活動。

(3)中學班主任工作

在學校教育中,班級是有組織地開展素質教育活動的基層單位。其中,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因此,班級素質教育開展的效果,取決於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

(二)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

1.發揮教師的作用

素質教育的成敗,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教師要成為素質教育者,就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掌握素質教育觀,激勵每一位教師以全身心的投入去實現自己的教學追求。同時要提高教師師德素養。

2.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宣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積極開展實踐活動

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方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包括德、智、體、美等各育。

三、素質教育觀的運用

(一)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

受升學考試的影響,當前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仍以應試教育為主,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推進。素質教育觀與應試教育觀存在著巨大差別。

(二)素質教育的實施障礙

1.對素質教育的誤解

素質教育是面向所有學生的教育,但有觀點認為學生個體存在差異,因此面向全體的教育是不可能的。這種觀點也是違背素質教育觀的,是對素質教育觀的誤解。

2.沉重的課業負擔

國家之所以強調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因為過重的課業負擔會嚴重損害兒童少年身心健康,影響學生的成長。當前課業已經成為學生的“負擔”,阻礙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實施。

2.星期二的早上,天上下起了鵝毛大雪。王老師走進教堂,笑容滿面地對同學們說:“大家看,外面的雪景多漂亮!今天這節語文課讓我們一起走進雪的世界,好好玩一下吧!”學生們歡呼雀躍,奔向門外。他們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在討論雪花的形狀、特點,王老師也和學生一起觀雪、玩雪,即興吟詩作對……下課時間快要到了,王老師召集大家說:“下午作文課的任務是寫一篇記敘文,我相信大家能夠出色地完成任務。”後來,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感受,寫出了一篇篇精彩的作文。

你的教師夢,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來圓!

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決定》的產生標誌著素質教育觀已經形成了系統的思想。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這標誌著素質教育已經上升到法律層面,成為國家意志。

(四)中學素質教育

1.中學素質教育的一般性質

中學素質教育的一般性質是指國民素質教育的形式,與其他層次、形式相同的性質。中學素質教育強調教育的基礎性,即中學素質教育培養受教育者作為國家公民的基礎素質。中學素質教育應當對中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和面向全體中學生的教育。

2.中學素質教育的特殊性

中學教育包含初中階段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

中學素質教育是順應初中學生、高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

二、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一)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

1.國家政策保障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一項事關全域、影響深遠和涉及社會各方面的系統工程。

2.推進新課程改革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新課改帶來的教學轉變可以總結為:

(1)教學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3.學校管理、課外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

素質教育的途徑除了課程之外,還包括學校教育活動中的管理活動,校外、課外教育活動及班主任工作。其中,班主任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1)學校管理

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需要學校管理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2)課外、校外教育活動

除學校的正式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外,還有各種課外、校外教育活動。

(3)中學班主任工作

在學校教育中,班級是有組織地開展素質教育活動的基層單位。其中,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因此,班級素質教育開展的效果,取決於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

(二)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

1.發揮教師的作用

素質教育的成敗,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教師要成為素質教育者,就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掌握素質教育觀,激勵每一位教師以全身心的投入去實現自己的教學追求。同時要提高教師師德素養。

2.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宣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積極開展實踐活動

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方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包括德、智、體、美等各育。

三、素質教育觀的運用

(一)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

受升學考試的影響,當前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仍以應試教育為主,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推進。素質教育觀與應試教育觀存在著巨大差別。

(二)素質教育的實施障礙

1.對素質教育的誤解

素質教育是面向所有學生的教育,但有觀點認為學生個體存在差異,因此面向全體的教育是不可能的。這種觀點也是違背素質教育觀的,是對素質教育觀的誤解。

2.沉重的課業負擔

國家之所以強調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因為過重的課業負擔會嚴重損害兒童少年身心健康,影響學生的成長。當前課業已經成為學生的“負擔”,阻礙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實施。

2.星期二的早上,天上下起了鵝毛大雪。王老師走進教堂,笑容滿面地對同學們說:“大家看,外面的雪景多漂亮!今天這節語文課讓我們一起走進雪的世界,好好玩一下吧!”學生們歡呼雀躍,奔向門外。他們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在討論雪花的形狀、特點,王老師也和學生一起觀雪、玩雪,即興吟詩作對……下課時間快要到了,王老師召集大家說:“下午作文課的任務是寫一篇記敘文,我相信大家能夠出色地完成任務。”後來,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感受,寫出了一篇篇精彩的作文。

你的教師夢,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來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