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演說家》女導演黃莉:有暴力發生的現場就是犯罪現場,哪怕是家

《演說家》舞臺上, 一位38歲的女導演黃莉講述了自己11歲時, 透過門縫目睹了父親暴打母親, 成為了“家暴目睹兒童受害者”。

更悲慘的是,

從那天之後她變成了母親的出氣筒, 經常無緣無故被母親打, 成為了“家暴直接受害者”。

她19歲選擇離開家裡, 做一名“北漂”賺錢, 但發現家暴的陰影一直籠罩著自己, 從小沒有學會自我保護和反抗, 後來與所有的親密關係中, 只會隱忍和犧牲, 但沒有換來愛和尊重, 而是變本加厲的索取和傷害。

她34歲遇到一位信得過的心理治療師, 才知道自己是家暴的雙重受害者, 慢慢地經過治療, 才走出了家暴陰影, 而這距離第一次目睹父親打母親, 過去了23年!

她說了一句:“有暴力發生的現場, 就是犯罪現場, 哪怕是家庭!”

一些父母會認為, 家裡兩夫妻打架, 又沒有打小孩子, 孩子有什麼關係呢?雖然孩子沒有外傷, 但心會更痛, 從小看到家暴的孩子, 心中會留下深深的傷痕和陰影!

家暴目睹兒童受害者承受的傷害是長遠的, 如滴水穿石一般, 慢慢侵蝕他的心靈和人格成長, 造成在他成長過程中難以磨滅的心理創傷, 這隱形的傷害, 嚴重程度不亞於直接承受外在的暴力。

臺灣有一間婦女庇護機構,

有不少目睹家暴的兒童入住, 有小男孩不斷的撞牆來自殘的, 有6歲大的女孩不笑、不玩, 卻整天埋頭在洗衣服。

目睹家暴兒童常有的5類反應:

1、害怕退縮:目睹家暴時, 他害怕得只會躲起來, 身體會有不斷發抖、冒冷汗、心跳加速等焦慮反應;

2、不知所措:年齡特別小的孩子, 他會方寸大亂, 不知如何是好;

3、挺身保護:孩子會挺身而出, 用言語或行為去嘗試制止和保護被打的一方。 有這類反應, 孩子趨向早熟, 強行扮演一個照顧者或保護者的角色, 卻失去了一般孩子的童真;

4、向外求助:孩子會向外求助, 比如, 告知成人、找員警、學校老師或輔導員來協助;

5、麻木漠視:若家暴經常發生, 孩子為了保護自己, 採取一種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的反應, 比如, 把電視或音樂的音量加大, 以此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讓自己的情緒不會因為家暴受到衝擊。

黃莉應該是屬於害怕退縮和不知所措的類型, 而黃莉長大後, 在親密關係中經常被傷害也是目睹家暴兒童的普遍現象。

一位長期單身的女士表示:她從小就目睹父親向母親施暴, 用身體暴力、言語暴力, 誤以為男性就如施暴的爸爸一般強悍, 女性就如受害的媽媽只會強忍和逃避。

因此, 她從小就排斥當女孩, 不願穿裙子和梳辮子, 長大後也以女強人自居, 不願與男性交往, 對婚姻充滿恐懼,不敢進入親密關係中。

臺灣研究資料顯示,從小目睹母親忍受家暴的女孩,長大後同時成為家暴的受害者的比例,則是一般女性的4.3倍。

而目睹家暴的男孩,長大後對伴侶施暴的機率,則比一般男性高出5.27倍,因為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他很可能學會以暴力來解決問題的負面衝突處理方法,成為日後的施暴者,嚴重影響他的人際關係和社交能力。

有一個針對200多名家暴施暴者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孩子因為目睹暴力而讓家暴一代傳一代的比例,高達30%。美國研究統計,超過70%以上的目睹家暴兒童必需接受轉導治療,否則,將來很可能發展成為施暴者。

不要因為家暴目睹兒童沒有表面的外傷,或是沒有或無力表達他所受的傷害,父母就忽視他。

如果父母一直忽視家暴對目睹孩子的有形和無形的傷害和影響,正如黃莉所質問的:“為什麼父母可以任意虐待孩子,而卻要孩子對這樣的父母孝順呢?”

周傑倫有一首關於家庭暴力的歌曲《爸我回來了》,裡面就有一句歌詞“我叫你爸,你打我媽, 這樣對嗎?”

對婚姻充滿恐懼,不敢進入親密關係中。

臺灣研究資料顯示,從小目睹母親忍受家暴的女孩,長大後同時成為家暴的受害者的比例,則是一般女性的4.3倍。

而目睹家暴的男孩,長大後對伴侶施暴的機率,則比一般男性高出5.27倍,因為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他很可能學會以暴力來解決問題的負面衝突處理方法,成為日後的施暴者,嚴重影響他的人際關係和社交能力。

有一個針對200多名家暴施暴者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孩子因為目睹暴力而讓家暴一代傳一代的比例,高達30%。美國研究統計,超過70%以上的目睹家暴兒童必需接受轉導治療,否則,將來很可能發展成為施暴者。

不要因為家暴目睹兒童沒有表面的外傷,或是沒有或無力表達他所受的傷害,父母就忽視他。

如果父母一直忽視家暴對目睹孩子的有形和無形的傷害和影響,正如黃莉所質問的:“為什麼父母可以任意虐待孩子,而卻要孩子對這樣的父母孝順呢?”

周傑倫有一首關於家庭暴力的歌曲《爸我回來了》,裡面就有一句歌詞“我叫你爸,你打我媽, 這樣對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