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一位修車師傅的一生堅守

“工匠精神”是一種堅韌不拔、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 多年來, 我國之所以能保持火災形勢總體平穩,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廣大“消防人”對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 當前,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消防安全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 為更好地弘揚“工匠精神”, 《中國消防》雜誌社與公安部消防產品合格評定中心決定聯合組織開展“尋找消防工匠”活動, 並在本刊開辦專欄, 陸續刊登講述消防“工匠”故事, 描述其心路歷程的文章。 這些獨具匠心的“消防人”, 雖從事防火、滅火或科研、教學生產等不同崗位工作,

但都擁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視踐行工匠精神為己任, 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本期講述老消防人李翔的故事。

從大學畢業到退休、從一名修車師傅到消防車輛裝備專家, 35年來他只幹了一件事。 一輩子做一件事的人很多, 但能把一件事做精、鑽透的人卻很少。 他就是李翔, 一名在消防車修理所堅守了一輩子的“修車師傅”, 他用獨具的匠心, 打造著一個又一個“精品”;用永恆的執著, 培養著一個又一個和他一樣的人;用責任和擔當, 無悔地詮釋著“工匠精神”的真正意義。

踏實本分的堅持

這漫漫的人生之路上, 本質上, 每個人都是在獨自前行。 只是在每個不同的階段, 在不同的路口, 會遇上不同的人, 與你同行一段過了這一段, 你們揮手告別, 再迎接下一段旅途, 或是獨行, 或是換一位旅伴, 走完屬於你們的這一程。

見到李翔時, 他身上那股嚴謹負責、一絲不苟的勁兒讓人很容易將他與“工匠”聯繫起來, 交流中, 他細緻縝密、條理清晰的談話, 更讓人看到了他對消防車輛的情懷、對消防事業無悔的堅守。

1974年高中畢業後, 李翔和所有同齡人一樣響應國家“上山下鄉”的號召, 到農村踏踏實實地當起了農民, 一待就是3 年。 正是這3 年的插隊經歷, 讓年輕的李翔嘗到了生活的艱辛, 學會了吃苦耐勞。 插隊時, 對知識無限渴望的李翔, 一邊幹活一邊學習, 從不喊苦喊累。 功夫不負有心人, 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年, 他如願考上了大學, 攻讀水輪機水泵專業。

1982年, 是李翔夢想放飛的一年。 大學畢業後, 他被分配到北京市公安局消防處修理所工作, 專修各種消防車。 當時修理所的工人大多是農民出身的老兵, 文化程度參差不齊, 但卻技藝高超。 在這樣的環境中, 作為唯一的一名大學生, 李翔並未顯得格格不入,

因為有過插隊的經歷, 李翔並不覺得修車有多髒、多累, 他跟師傅們學技術, 師傅們跟他學文化。 天之驕子就這樣轉型成了一名徹頭徹尾的修車師傅。 從此, 在消防車輛修理和研究的道路上, 李翔不斷地追求和努力著。

不論是當農民還是修車師傅, 李翔始終沒有放棄學習。 為了更好地瞭解進口車輛的性能, 業餘時間他堅持學習外語, 這也為他後來參與購置進口車輛奠定了基礎。

1991年, 某國家援助北京的消防車輛項目中, 李翔作為中方技術代表參與招標談判。 談判中, 李翔憑藉嚴謹的態度和過硬的技術讓對方刮目相看。 他思路清晰, 言語有力, 步步為營, 最終, 對方在原有項目的基礎上, 又贈送了兩輛大噸位消防水罐車。

“北京一下子多了30 多輛消防車投入執勤戰備, 這樣, 在滅大火時心裡更踏實了。 ”提起20 多年前的這段經歷, 李翔仍倍感自豪, 不苟言笑的他臉上寫滿了驕傲。 與這批消防車同抵北京的還有11 卡車價值50 萬美元的備件, 用於日後的車輛維修更換。 由於保養、修理到位, 這批車直至2014 年才逐步退役, 至今還有車輛在執勤備戰, 使用年限是一般消防車的兩倍多。

為了讓每一輛消防車都能發揮最大效能, 李翔率先提出了車輛裝備全壽命管理的理念。 對買車、驗收、使用、維修到報廢的全過程進行監控管理。 只要在車輛使用中是由於品質問題出現故障, 那麼, 他在下次買車制定標書時就會提出新的要求, 所以每一次新購車的標書在前一批車發現問題的基礎上都有總結和提高。

李翔說:“買車就是與廠家博弈。”在不斷的博弈中,車輛裝備性逐步完善,消防車廠家的技術水準也在不斷提高。

從弱冠到花甲,從修車菜鳥到技術4 級的高工,李翔從未離開過修理所,他曾多次放棄調整崗位的機會,只為專注一件事。他說:“在修理所我覺得踏實。”說這些時,李翔的目光投向了遠方,沉靜而悠遠。

當年位於北京西單圖書大廈附近的消防處小修理所,現在已是公安部消防局授牌的6 座區域性進口消防車輛裝備維修中心之一,擁有進口登高車修理專業車間、大型水泵試驗車間、六橋重型底盤檢測線、空氣呼吸器打壓檢測維修車間等現代化維修檢測設施,服務於北京消防800 多部消防車和華北地區的進口消防車輛裝備。

不斷創新的追求

真正的工匠從來都不是簡單、機械地重複工作。當時的北京消防車修理所不單會修車,還具備一定的加工改裝能力。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李翔這群人一躍成為了“第一”。1983 年的秋天李翔仍記憶猶新。那一年,上海消防科學研究所與修理所一同開展移動式排煙實驗裝置(排煙車的前身)研發,進行地下建築排煙項目實驗。

李翔回憶說,那天,時任修理所所長的潘洪斌,帶著他和一名大學生以及北京消防科研所幾名幹部和修理所幾名技術過硬的老兵,來到了一部老舊解放消防車的旁邊。面對這樣陳舊的消防車,他們要將車廂拆掉,只留下駕駛室,並且要把一台每小時3 萬立方米排風量的離心風機裝在車架上。這不是一件易事。然而,李翔等人憑藉著過硬的技術和執著的精神,利用變速箱蓋上的取力器,裝上傳動軸帶動離心風機,又在進風口和出風口做好變口,最後再裝上活動風管,就使得國內第一輛消防排煙車雛形誕生了!

緊接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與上海消防科學研究所共同進行1000 立方米地下室排煙實驗。這項內容,“修車師傅”李翔更派上了大用場。

“修理所的技工們負責為科研人員提供各種技術支援和保障,風管怎樣接、怎樣固定等機械相關難題都是修車師傅幫忙解決。”李翔說,實驗中問題會一個個接踵而至,其中一項就是:由於風管不夠結實,因此在風量較大時,風管就癟了。這樣的棘手問題如何解決?年輕的李翔從容不迫,經過認真細緻的觀察和研究,便提出了解決辦法。“我建議焊接鐵環加密,綁在風管內壁上,增加其承受能力,這樣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了。”李翔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

後來,公安部召開關於火場移動式排煙裝置及1000 立方米地下建築排煙試驗研究成果鑒定會,李翔憑藉著當時出色的表現,代表修理所在會上作了移動式排煙實驗裝置研製情況的報告,再後來,這項技術成果榮獲公安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兩年後,經過北京消防科研所和修理所不斷改進完善,國內第一代排煙車在北京府右街消防中隊投入執勤戰備。

“這部車一用就是10 年,上世紀80 年代末廣電大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大演播室發生火災時,由於煙太大,消防員無法進入,而使得這輛排煙車發揮了最大效能。”李翔激動地說。如今,在李翔和北京消防總隊專家的要求和指導下,消防車廠已開發出了80 萬立方米/ 小時的排煙車,供北京消防局使用,吸風管和送風管長度已經達到了100 米。但李翔並不滿足,“技術永遠沒有止境,只有更好!”他如是說。

一個工匠最大的樂趣是什麼?不是賺多少錢,而是看著手中的產品不斷昇華、不斷成長。通過參與火場移動排煙裝置的研發,李翔得到了鍛煉,逐步從一名修車師傅成長為消防車輛裝備專家,而他,依然在更好的路上不懈努力和追求著,越走越遠。

精益求精的專注

說起年輕時候的事兒,李翔總是滔滔不絕,看似微小,卻句句都是經驗之談。那是剛到修理所不久,他按照修車老師傅的要求給車輛前橋修理後,結果試車時發現車晃得很厲害,原來是他把車輪前後的毫米數值差理解成了釐米。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修車是複雜的技術活兒,需要十分用心,需要精益求精的態度。”李翔說。

在以後的日子裡,李翔時刻不忘自己曾經“犯過的錯”,時刻提醒自己要用心地對待每一項工作,而正是如此,讓他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消防車輛專家。

2009年2 月9 日晚,中央電視臺在建的附屬文化中心大樓工地發生火災。得知這一消息後,李翔隨在附近巡邏的修理保障車趕到了現場,現場總指揮、副總隊長李進見到李翔時說:“90 米登高平臺車出了什麼毛病?怎麼不出水呢?你快去看看。”李翔與裝備處長馬上來到舉高車旁,經過一番檢查,發現是後面一輛性能較差的水罐車通過臂架供水管路直接向90 米高的工作鬥水炮供水時,因水泵流量、壓力跟不上,導致水上不去。

於是,李翔迅速指導司機將後車水帶接至90米登高車自帶水泵的進水口耦合供水。終於,90 米高空水炮的水流有力地射向了半空的熊熊烈火。然而,僅僅一會兒,水炮又不出水了。見此,李翔顧不得多考慮,他飛身跳上登高車,開始親自操控。電控油門不好使就用腳控油門,水終於再次從炮口打了出去。自那之後,這件事以及功不可沒的李翔時常被人提起。“沒什麼,我只是起到了一名老司機的作用。”而李翔每次都幽默地這麼說。他常說,只有技術過硬,危急關頭才會泰然自若。

海恩法則強調,再好的技術,再完美的規章,在實際操作層面,也無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質和責任心。李翔說:“裝備素養是現階段我們亟需提高的。再好的車輛裝備也需要人去操作和保養,這樣才能在滅火救援中發揮最大效能。要實現‘人機物’的有機結合。”

在培養年輕人方面,近些年來李翔頗下了一番力氣。他帶的大學生都過得“不舒服”,一年修幾千輛車、被逼寫論文、統計總結分類分析消防車的海量故障資料,還要面對李翔的各種挑毛病。然而,正是有了這麼一位愛挑刺的人,才使得3 名年輕大學生成功地晉升為高工。“全國消防部隊總計10 名裝備高工中,北京維修中心就占了4 名!”李翔難掩自豪之情,“現在他們都比我強,以後會更強!”

而他自己,不管是多年前的修車師傅,還是如今的消防車輛專家,從來都未放棄過對消防車輛的熱愛。2011 年開始,李翔參加了公安部消防局組織的消防車輛裝備評估專家組,幾年來,在全國大大小小60 多個城市裡,他都留下了足跡。根據當地危險源、消防基礎設施和消防車輛裝備現狀,他及時地向當地政府提出評估論證意見,促進消防裝備發展。

每到一個城市參與評估時,他都對當地的消防中隊進行一番“拍攝”,“我的目標是拍100 個消防中隊。”李翔的臉上,浮現出對未來的憧憬,“現在,消防車輛五花八門,統型統配是今後的發展方向。舉高破拆車、地下排煙車、大跨度高噴車是當下滅火戰鬥急需的車輛。希望各廠家和技術人員能在這方面開展研發。”

一輩子隻幹了一件事的李翔雖然退休了,但他的心從未退休。他說,只要消防事業需要,他就會時刻待命,發揮餘熱。

編輯:韓冰洋

整理:韓冰洋

李翔說:“買車就是與廠家博弈。”在不斷的博弈中,車輛裝備性逐步完善,消防車廠家的技術水準也在不斷提高。

從弱冠到花甲,從修車菜鳥到技術4 級的高工,李翔從未離開過修理所,他曾多次放棄調整崗位的機會,只為專注一件事。他說:“在修理所我覺得踏實。”說這些時,李翔的目光投向了遠方,沉靜而悠遠。

當年位於北京西單圖書大廈附近的消防處小修理所,現在已是公安部消防局授牌的6 座區域性進口消防車輛裝備維修中心之一,擁有進口登高車修理專業車間、大型水泵試驗車間、六橋重型底盤檢測線、空氣呼吸器打壓檢測維修車間等現代化維修檢測設施,服務於北京消防800 多部消防車和華北地區的進口消防車輛裝備。

不斷創新的追求

真正的工匠從來都不是簡單、機械地重複工作。當時的北京消防車修理所不單會修車,還具備一定的加工改裝能力。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李翔這群人一躍成為了“第一”。1983 年的秋天李翔仍記憶猶新。那一年,上海消防科學研究所與修理所一同開展移動式排煙實驗裝置(排煙車的前身)研發,進行地下建築排煙項目實驗。

李翔回憶說,那天,時任修理所所長的潘洪斌,帶著他和一名大學生以及北京消防科研所幾名幹部和修理所幾名技術過硬的老兵,來到了一部老舊解放消防車的旁邊。面對這樣陳舊的消防車,他們要將車廂拆掉,只留下駕駛室,並且要把一台每小時3 萬立方米排風量的離心風機裝在車架上。這不是一件易事。然而,李翔等人憑藉著過硬的技術和執著的精神,利用變速箱蓋上的取力器,裝上傳動軸帶動離心風機,又在進風口和出風口做好變口,最後再裝上活動風管,就使得國內第一輛消防排煙車雛形誕生了!

緊接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與上海消防科學研究所共同進行1000 立方米地下室排煙實驗。這項內容,“修車師傅”李翔更派上了大用場。

“修理所的技工們負責為科研人員提供各種技術支援和保障,風管怎樣接、怎樣固定等機械相關難題都是修車師傅幫忙解決。”李翔說,實驗中問題會一個個接踵而至,其中一項就是:由於風管不夠結實,因此在風量較大時,風管就癟了。這樣的棘手問題如何解決?年輕的李翔從容不迫,經過認真細緻的觀察和研究,便提出了解決辦法。“我建議焊接鐵環加密,綁在風管內壁上,增加其承受能力,這樣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了。”李翔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

後來,公安部召開關於火場移動式排煙裝置及1000 立方米地下建築排煙試驗研究成果鑒定會,李翔憑藉著當時出色的表現,代表修理所在會上作了移動式排煙實驗裝置研製情況的報告,再後來,這項技術成果榮獲公安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兩年後,經過北京消防科研所和修理所不斷改進完善,國內第一代排煙車在北京府右街消防中隊投入執勤戰備。

“這部車一用就是10 年,上世紀80 年代末廣電大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大演播室發生火災時,由於煙太大,消防員無法進入,而使得這輛排煙車發揮了最大效能。”李翔激動地說。如今,在李翔和北京消防總隊專家的要求和指導下,消防車廠已開發出了80 萬立方米/ 小時的排煙車,供北京消防局使用,吸風管和送風管長度已經達到了100 米。但李翔並不滿足,“技術永遠沒有止境,只有更好!”他如是說。

一個工匠最大的樂趣是什麼?不是賺多少錢,而是看著手中的產品不斷昇華、不斷成長。通過參與火場移動排煙裝置的研發,李翔得到了鍛煉,逐步從一名修車師傅成長為消防車輛裝備專家,而他,依然在更好的路上不懈努力和追求著,越走越遠。

精益求精的專注

說起年輕時候的事兒,李翔總是滔滔不絕,看似微小,卻句句都是經驗之談。那是剛到修理所不久,他按照修車老師傅的要求給車輛前橋修理後,結果試車時發現車晃得很厲害,原來是他把車輪前後的毫米數值差理解成了釐米。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修車是複雜的技術活兒,需要十分用心,需要精益求精的態度。”李翔說。

在以後的日子裡,李翔時刻不忘自己曾經“犯過的錯”,時刻提醒自己要用心地對待每一項工作,而正是如此,讓他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消防車輛專家。

2009年2 月9 日晚,中央電視臺在建的附屬文化中心大樓工地發生火災。得知這一消息後,李翔隨在附近巡邏的修理保障車趕到了現場,現場總指揮、副總隊長李進見到李翔時說:“90 米登高平臺車出了什麼毛病?怎麼不出水呢?你快去看看。”李翔與裝備處長馬上來到舉高車旁,經過一番檢查,發現是後面一輛性能較差的水罐車通過臂架供水管路直接向90 米高的工作鬥水炮供水時,因水泵流量、壓力跟不上,導致水上不去。

於是,李翔迅速指導司機將後車水帶接至90米登高車自帶水泵的進水口耦合供水。終於,90 米高空水炮的水流有力地射向了半空的熊熊烈火。然而,僅僅一會兒,水炮又不出水了。見此,李翔顧不得多考慮,他飛身跳上登高車,開始親自操控。電控油門不好使就用腳控油門,水終於再次從炮口打了出去。自那之後,這件事以及功不可沒的李翔時常被人提起。“沒什麼,我只是起到了一名老司機的作用。”而李翔每次都幽默地這麼說。他常說,只有技術過硬,危急關頭才會泰然自若。

海恩法則強調,再好的技術,再完美的規章,在實際操作層面,也無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質和責任心。李翔說:“裝備素養是現階段我們亟需提高的。再好的車輛裝備也需要人去操作和保養,這樣才能在滅火救援中發揮最大效能。要實現‘人機物’的有機結合。”

在培養年輕人方面,近些年來李翔頗下了一番力氣。他帶的大學生都過得“不舒服”,一年修幾千輛車、被逼寫論文、統計總結分類分析消防車的海量故障資料,還要面對李翔的各種挑毛病。然而,正是有了這麼一位愛挑刺的人,才使得3 名年輕大學生成功地晉升為高工。“全國消防部隊總計10 名裝備高工中,北京維修中心就占了4 名!”李翔難掩自豪之情,“現在他們都比我強,以後會更強!”

而他自己,不管是多年前的修車師傅,還是如今的消防車輛專家,從來都未放棄過對消防車輛的熱愛。2011 年開始,李翔參加了公安部消防局組織的消防車輛裝備評估專家組,幾年來,在全國大大小小60 多個城市裡,他都留下了足跡。根據當地危險源、消防基礎設施和消防車輛裝備現狀,他及時地向當地政府提出評估論證意見,促進消防裝備發展。

每到一個城市參與評估時,他都對當地的消防中隊進行一番“拍攝”,“我的目標是拍100 個消防中隊。”李翔的臉上,浮現出對未來的憧憬,“現在,消防車輛五花八門,統型統配是今後的發展方向。舉高破拆車、地下排煙車、大跨度高噴車是當下滅火戰鬥急需的車輛。希望各廠家和技術人員能在這方面開展研發。”

一輩子隻幹了一件事的李翔雖然退休了,但他的心從未退休。他說,只要消防事業需要,他就會時刻待命,發揮餘熱。

編輯:韓冰洋

整理:韓冰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