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把承德講給世界聽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尋蹤」系列報導之二十一——普寧寺、普佑寺:永永普寧 廣蔭大千

導 讀

外八廟中, 若以位置論, 普寧寺和普佑寺應該是最親密的了。 這兩座皇家寺廟僅隔一牆, 已相依同沐257年的陽光風雨, 堪稱“中國好鄰居”。

在清代, 它們一個是氣勢恢宏的漢藏結合式寺廟, 一個是外八廟喇嘛學習深造的經學院;到了現代, 它們則共同組合成渾若一體的普寧寺景區。

孫樹峰/攝

建寺都有民族意義

孫樹峰/攝

普寧寺和普佑寺一西一東, 坐北朝南, 依山而踞, 矗立在避暑山莊東北部,

它們都是乾隆皇帝下旨修建的。

乾隆皇帝繼位之初, 西北部不安寧, 暫未實現清王朝的統一。 為此, 他明確表態:“今之大事, 唯西北用兵與苗疆爾。 ”1755年(乾隆二十年)5月, 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被平定。 同年10月, 厄魯特蒙古四部首領齊集避暑山莊, 接受乾隆皇帝的封賞。

孫樹峰/攝

昔日, 康熙皇帝平定喀爾喀蒙古時, 曾於多倫諾爾建匯宗寺以示紀念。 乾隆皇帝仿祖父所為, 下令在承德修建普寧寺, 一則為紀念平定準噶爾部叛亂, 二則為安撫信奉藏傳佛教的厄魯特蒙古各部族之心。

歷時四載, 普寧寺終於建成。 在此期間, 清政府還於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平定了準噶爾部阿睦爾撒納的叛亂。

上述事情, 盡數被乾隆皇帝記述于《普寧寺碑文》《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三碑文中。 現在, 刻有漢、滿、蒙、藏4種文字的3座石碑仍完整佇于普寧寺中。

御筆親題“普寧寺”, 取意“安其居, 樂其業, 永永普寧”, 希望普天之下皆安寧。

普佑寺建於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

彼時普甯寺已於一年前建成了。 修建它, 是乾隆皇帝安撫民心、維護國家統一工作的繼續。

那一年, 適逢乾隆皇帝五十歲、其母皇太后七十歲大壽, 又適逢清軍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 西北邊疆地區90年分裂割據的混亂狀態徹底結束, 是個地地道道的“喜慶豐收年”。

孫樹峰/攝

在平定達瓦齊、阿睦爾撒納叛亂的過程中, 準噶爾部的一支——達什達瓦部做出了很大貢獻。 他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協助清政府作戰。 勝利後, 其首領請求聖恩, 想率部眾遷居承德, 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同意。

他們為乾隆皇帝帶來了禮物——伊犁固爾紮廟殘存的銅佛像和佛像殘片。 固爾紮廟位於伊黎河北岸, 是厄魯特蒙古各部的宗教聖地, 於戰亂中被阿睦爾撒納燒毀。

乾隆下令, 將達什達瓦部帶來的銅佛像及殘片重新熔化, 鑄成一尊釋迦牟尼佛像。 佛像背後刻文字, 記錄這段史實。 隨後, 又下令建普佑寺, 將佛像供奉於主殿法輪殿內。

“普佑寺”的石匾也是御筆親題的, 取意“廣蔭大千”, 期許福澤萬民。

風格特色各不相同

孫樹峰/攝

建廟初衷相似,但兩座寺廟的規模、格局、功用等卻均不同。

普寧寺占地33000平方米,建築特色是漢藏相結合。

寺廟的前半部分是漢式結構,採取典型的“伽藍七堂”的樣式,平地之上,由南向北依次建山門、碑亭、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半部分採用藏式結構,仿西藏桑鳶寺而建,諸多建築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佛教世界的直觀模型——“曼陀羅”(梵語“壇城”的音譯)。

“曼陀羅”建在9米高、42級的高臺上。主建築大乘之閣位列中心,象徵佛、菩薩居住的佛國世界的中心須彌山;大乘之閣東西兩側分別為日殿、月殿,象徵在須彌山兩側輪轉隱現的太陽、月亮;東南西北建有形態各異的4座重層台殿,象徵著有情眾生所住四大洲部;四大洲部旁邊,共有8座重層白台,象徵著八小洲部;大乘之閣的四角建有4座喇嘛塔,象徵著佛國的四智;週邊是紅色金剛牆,象徵著佛國世界的終極鐵圍山。

孫樹峰/攝

普寧寺中最為人所熟知傳頌的,當屬大乘之閣中供奉的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約108噸,是用120立方米的松、柏、榆、椴、杉木雕刻而成的。承德人都把普寧寺叫大佛寺,就是由這兒而來的。

普寧寺建成後,成為內地與蒙古各部在宗教方面直接聯絡的寺廟,曾多次接待蒙古地區喇嘛首領,蒙古王公、台吉定期前來參拜,一些僧眾和牧民也自願跋涉而來仰瞻,香火極盛。

當時,普寧、普佑二寺共有喇嘛273人,設總理堪布、達喇嘛、副達喇嘛,分工極細,每年10萬餘兩白銀花銷均由國庫支供。

相較而言,緊鄰普寧寺的普佑寺規模要小得多,但卻自有特色。它占地9000平方米,整體呈長方形,建有山門、大方廣殿、配殿、天王殿、法輪殿及經樓。其建築佈局打破了傳統漢式寺廟“伽藍七堂”的手法,沒設鐘鼓樓,將天王殿居中,前建佛堂,後增設凹式經樓,形成了前後兩進院落。

孫樹峰/攝

除此之外,其殿內供奉的佛像也與其他寺廟不同,有漢式的,也有藏式的,別具一格。

除了多重紀念意義,普佑寺還有一個特殊的實際功用,那便是做外八廟和蒙古等地喇嘛的學習、進修之所——經學院(藏語“紮倉”)。

那時候,普佑寺主殿法輪殿中設有講經台,臺上有一張高經桌,桌後有靠背椅;台下設經床、經桌各100張,黃坐墊100個。殿內設羅漢床5張,朱紅平床3張。來自蒙藏等地的大喇嘛們就坐在講經臺上宣講佛經理論,所授內容包括顯宗、密宗、醫學、曆算四大部分。

當時,普佑寺不僅培養外八廟的喇嘛,還接納從蒙古各部送來學經的喇嘛。入寺學經的喇嘛一般被稱為“貝恰娃”,費用由清政府支付。學習數年後,須得到經師的推薦方可轉入正式班學習顯宗。再經數年,顯宗學好了,方由經師推薦,申請報考“格西”(善知識)學位,考試合格後方可學習密宗。

歷經滄桑劫後餘生

孫樹峰/攝

事隨時變幻,物隨人變遷。繁盛之後,是衰敗。隨著清王朝的江河日下,避暑山莊、外八廟等皇家建築都不同程度地遭了劫難,有的受損,有的就此風流雲散了。

軍閥統治時期,普寧寺遭到嚴重破壞。據說,僅湯玉麟一人即盜走佛像等文物1萬餘件;“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佔領熱河,將寺內的佛像、《丹珠經》《甘珠經》等珍貴佛經、其他文物悉數掠走,幾乎洗劫一空。

王徽/攝

普佑寺經樓有兩層21間,上層為經書儲藏間,裡面珍藏著顯教教義、天文曆算、藥師學、火經學等藏書上萬卷,也被湯玉麟“包圓兒”搶走了。

人禍或可避,天災卻難躲。1964年9月,一場突如其來的雷擊讓本已曆完人禍的普佑寺又遭一劫,包括主殿法輪殿在內的大部分建築付之一炬,僅剩山門及4座配殿。

在法輪殿裡“客居”的507尊羅漢也焚毀大半。雖千餘人奮勇上前,也只得搶救出190多尊來。

這507尊羅漢成身于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由海甯運到承德後本一直住在羅漢堂。1938年,因要將羅漢堂當軍火庫,日本侵略者把它們移到了普佑寺法輪殿內,沒想到就此遇劫。雷火之災後,倖存的羅漢被挪至東西配殿中。

孫樹峰/攝

而後,又有18尊羅漢被國家文物局調到了北京法源寺。剩餘羅漢先後被遷移到溥仁寺、須彌福壽之廟,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重新回到整修後的普佑寺配殿中。據普寧寺管理處文物科工作人員介紹,現在陳列於普佑寺配殿中的羅漢共有174尊。

1961年,普寧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多次撥款修繕。終於,在1979年,飽經滄桑的它正式對外開放,面貌一新地重現在世人眼前。

普佑寺經過修整,也早已于1996年向遊人開放。2006年5月25日,它作為清代古建築,躋身於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之中。

歷盡離亂,終得安穩。如今的普寧寺、普佑寺,展示於人的,是一種沉澱的滄桑之美。

孫樹峰/攝

炎炎夏日,頭頂藍天,輕步踏入普寧寺中,行走于黃磚綠瓦間,雖遊人絡繹、香客不斷,卻仍能感受到一份安謐寧靜。

行至大雄寶殿附近,向右一拐,便進了普佑寺。只見得,遺基舊欞,羅漢無聲,禁不住心內一歎。

衷念一轉,隨即釋然,輕聲吟哦:“一壁之隔榮枯異,普度眾生心相同。凡牆皆是出入門,夕照都映磬錘峰。”

本報記者:潘超 通訊員:李暉

編輯:建安

孫樹峰/攝

建廟初衷相似,但兩座寺廟的規模、格局、功用等卻均不同。

普寧寺占地33000平方米,建築特色是漢藏相結合。

寺廟的前半部分是漢式結構,採取典型的“伽藍七堂”的樣式,平地之上,由南向北依次建山門、碑亭、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後半部分採用藏式結構,仿西藏桑鳶寺而建,諸多建築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佛教世界的直觀模型——“曼陀羅”(梵語“壇城”的音譯)。

“曼陀羅”建在9米高、42級的高臺上。主建築大乘之閣位列中心,象徵佛、菩薩居住的佛國世界的中心須彌山;大乘之閣東西兩側分別為日殿、月殿,象徵在須彌山兩側輪轉隱現的太陽、月亮;東南西北建有形態各異的4座重層台殿,象徵著有情眾生所住四大洲部;四大洲部旁邊,共有8座重層白台,象徵著八小洲部;大乘之閣的四角建有4座喇嘛塔,象徵著佛國的四智;週邊是紅色金剛牆,象徵著佛國世界的終極鐵圍山。

孫樹峰/攝

普寧寺中最為人所熟知傳頌的,當屬大乘之閣中供奉的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約108噸,是用120立方米的松、柏、榆、椴、杉木雕刻而成的。承德人都把普寧寺叫大佛寺,就是由這兒而來的。

普寧寺建成後,成為內地與蒙古各部在宗教方面直接聯絡的寺廟,曾多次接待蒙古地區喇嘛首領,蒙古王公、台吉定期前來參拜,一些僧眾和牧民也自願跋涉而來仰瞻,香火極盛。

當時,普寧、普佑二寺共有喇嘛273人,設總理堪布、達喇嘛、副達喇嘛,分工極細,每年10萬餘兩白銀花銷均由國庫支供。

相較而言,緊鄰普寧寺的普佑寺規模要小得多,但卻自有特色。它占地9000平方米,整體呈長方形,建有山門、大方廣殿、配殿、天王殿、法輪殿及經樓。其建築佈局打破了傳統漢式寺廟“伽藍七堂”的手法,沒設鐘鼓樓,將天王殿居中,前建佛堂,後增設凹式經樓,形成了前後兩進院落。

孫樹峰/攝

除此之外,其殿內供奉的佛像也與其他寺廟不同,有漢式的,也有藏式的,別具一格。

除了多重紀念意義,普佑寺還有一個特殊的實際功用,那便是做外八廟和蒙古等地喇嘛的學習、進修之所——經學院(藏語“紮倉”)。

那時候,普佑寺主殿法輪殿中設有講經台,臺上有一張高經桌,桌後有靠背椅;台下設經床、經桌各100張,黃坐墊100個。殿內設羅漢床5張,朱紅平床3張。來自蒙藏等地的大喇嘛們就坐在講經臺上宣講佛經理論,所授內容包括顯宗、密宗、醫學、曆算四大部分。

當時,普佑寺不僅培養外八廟的喇嘛,還接納從蒙古各部送來學經的喇嘛。入寺學經的喇嘛一般被稱為“貝恰娃”,費用由清政府支付。學習數年後,須得到經師的推薦方可轉入正式班學習顯宗。再經數年,顯宗學好了,方由經師推薦,申請報考“格西”(善知識)學位,考試合格後方可學習密宗。

歷經滄桑劫後餘生

孫樹峰/攝

事隨時變幻,物隨人變遷。繁盛之後,是衰敗。隨著清王朝的江河日下,避暑山莊、外八廟等皇家建築都不同程度地遭了劫難,有的受損,有的就此風流雲散了。

軍閥統治時期,普寧寺遭到嚴重破壞。據說,僅湯玉麟一人即盜走佛像等文物1萬餘件;“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佔領熱河,將寺內的佛像、《丹珠經》《甘珠經》等珍貴佛經、其他文物悉數掠走,幾乎洗劫一空。

王徽/攝

普佑寺經樓有兩層21間,上層為經書儲藏間,裡面珍藏著顯教教義、天文曆算、藥師學、火經學等藏書上萬卷,也被湯玉麟“包圓兒”搶走了。

人禍或可避,天災卻難躲。1964年9月,一場突如其來的雷擊讓本已曆完人禍的普佑寺又遭一劫,包括主殿法輪殿在內的大部分建築付之一炬,僅剩山門及4座配殿。

在法輪殿裡“客居”的507尊羅漢也焚毀大半。雖千餘人奮勇上前,也只得搶救出190多尊來。

這507尊羅漢成身于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由海甯運到承德後本一直住在羅漢堂。1938年,因要將羅漢堂當軍火庫,日本侵略者把它們移到了普佑寺法輪殿內,沒想到就此遇劫。雷火之災後,倖存的羅漢被挪至東西配殿中。

孫樹峰/攝

而後,又有18尊羅漢被國家文物局調到了北京法源寺。剩餘羅漢先後被遷移到溥仁寺、須彌福壽之廟,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重新回到整修後的普佑寺配殿中。據普寧寺管理處文物科工作人員介紹,現在陳列於普佑寺配殿中的羅漢共有174尊。

1961年,普寧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多次撥款修繕。終於,在1979年,飽經滄桑的它正式對外開放,面貌一新地重現在世人眼前。

普佑寺經過修整,也早已于1996年向遊人開放。2006年5月25日,它作為清代古建築,躋身於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之中。

歷盡離亂,終得安穩。如今的普寧寺、普佑寺,展示於人的,是一種沉澱的滄桑之美。

孫樹峰/攝

炎炎夏日,頭頂藍天,輕步踏入普寧寺中,行走于黃磚綠瓦間,雖遊人絡繹、香客不斷,卻仍能感受到一份安謐寧靜。

行至大雄寶殿附近,向右一拐,便進了普佑寺。只見得,遺基舊欞,羅漢無聲,禁不住心內一歎。

衷念一轉,隨即釋然,輕聲吟哦:“一壁之隔榮枯異,普度眾生心相同。凡牆皆是出入門,夕照都映磬錘峰。”

本報記者:潘超 通訊員:李暉

編輯:建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