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30年前,瓊瑤入住頤和園別墅,對記者說:在這裡你採訪我幹什麼

1987年3月下旬 , 頤和園突然接到北京作家協會的電 話, 問頤和園是否有地方住?瓊瑤最近要來北京, 很想在頤和 園住一天。 要求並不高,

只住一天。 頤和園原是清朝帝后夏季居住處理朝政的地方。 在園內 建有3000餘間房屋, 北京解放後, 國務院曾把一些院落辟為 招待所, 接待身份較高的客人。 1980年, 頤和園管理處對這些 房屋進行了重新整修, 在不改變建築原貌的情況下, 增添了不 少室內設施, 使這些院落既具有濃厚的中國建築特色, 又具有 現代生活設施, 並對一般人開放出租使用, 是人們非常嚮往的 “ 別墅”。 瓊瑤提出來的要求當然是可以實現的了, 她被安排在 “ 無盡意軒”居住。 4月 11日傍晚, 瓊瑤和他丈夫等人來到頤和園“。 無盡意 軒”地處長廊東段北側, 倚山面水, 有一個漂亮的垂花門。 院內 北房五間, 東西房各三間, 並配有耳房, 是一處典型的中式建 築。 樑柱上畫有色彩絢麗的蘇式彩畫,
朱紅色的柱子, 高大的 木窗, 花草繁茂的庭院, 一下子就把瓊瑤吸引住了。 抬頭看, “ 無盡意軒”四個木刻大字懸在上邊, 匾上還“有 慈禧太后禦制 之寶”大印“。 無盡意軒”意為風月無邊之軒。

宋朝文學家蘇軾 “在 前赤壁賦”中有“ 惟江上之清風, 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 為聲,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 也。 ”乾隆有一首詩曾寫到“ 背水臨山最佳處, 玉露金風恰好 時, 屏扆吳山十六景, 意無盡偶亦如斯。 ”瓊瑤這位文學作家見到此景此情, 立即被這組建築所陶醉, 進入室內, 宮廷中的 一些傢俱更使她驚奇。 就餐的地方定“在 霽清軒”。 此院和園中之園諧趣園可稱 為前後院, 院內格局在北京獨具特色,

它巧妙地利用了萬壽山 的山腳和借引過來的昆明湖水, 用圍牆圈起一個錯落有致的 庭院。 院內真山真水, 建築有廊有亭, 主殿寬敞明亮, 配房巧於 佈局, 圍廊精工蜿蜒, 明閣怪石妙立。 整個院落好似一幅精心 描繪的山水畫, “比 無盡意軒”更具魅力, 在北京很難找到與之 相媲美的中式庭院。

瓊瑤見到如此美景, 滿面笑容, 心花怒放, 口中不住地“說 好漂亮, 好漂亮, 我好喜愛, 我好喜愛!” 第二天瓊瑤很早就起床了, 她先“出 無盡意軒”院落, 步入 長廊, 然後又沿昆明湖慢走。 四月的夏宮, 各色桃花盛開, 連翹 玉蘭爭豔, 頤和園處在一片花的海洋裡。 瓊瑤本喜歡紅色, 此 時她也用紅色的衣服打扮自己, 雖然一天換幾次, 但都和紅色 有關。

用她自己 的話說, 頤和園的花開得太美了!我一步也不 願意離開, 在花的海洋裡我也變美了。 有一天, 一位元記者打聽 到瓊瑤住在頤和園的消息, 特意來採訪她。 瓊瑤對這位元熱心的 記者說, 在這裡你採訪我幹什麼, 應該採訪頤和園, 把頤和園 之美報導出去, 臺灣人會感謝你的。 瓊瑤原來住一天的計畫, 煙消雲散了。 第二天他又是早早 起來, 在萬壽山麓散步 , 在昆明湖邊上漫遊。 第三天照樣如此, 直到第四天才不得已地走了。 臨走時她對服務員講“:我每天 早起都要充分利用這個欣賞名園的機會。

這裡的建築美, 環境 美, 文化氣息濃, 世界其它地方是找不出第二個能與頤和園相 比的, 我實在是不想離去。 ”一邊說著, 眼圈便濕潤起來, 接著 淚珠泉湧。 她把第一次回大陸時寫的作品集《 剪不斷的鄉愁》送給在場的服務員時, 已是淚眼模糊, 由此看來, 鄉愁更是 “ 剪”不斷了。 魏小姐矮矮的身材, 短短的頭髮, 小小的臉龐, 雖然穿著 一件很普通的夾克衫, 但兩隻烏黑的眼睛, 仍不失靈氣與神 采。 她是臺灣一所師範大學音樂系的大學生,學的是中國古典 音樂。有一天她隨父母一起來到頤和園。在遊覽參觀中,她總 是趕不上年邁的雙親,後來,她的父母都著急了,連催帶拽才 拉著她離開了頤和園。這位魏小姐到底是怎麼了,回到臺灣後,在寫給國內 一位朋友的信中才透出了真情。

她說“:我從來沒想過世界上 還有這麼一個美好的地方,頤和園是這樣讓我留戀,看到樹枝 在風中搖曳,垂下來拂過水面,那麼大的一片藍天,還有那些 只有在夢中才能出現的宮殿,使我產生了一種說不出的歸屬 感。而這種歸屬感,沒有去過這個地方的人,是根本體會不出 來的。我實在不願離開這個地方。臨走時,我的眼淚怎麼也止 不住的往外流。現在想起來還是很激動,又想流淚了,難道這 也是不剛強的表現麼?” 這位魏小姐“用 歸屬感”來形容她對頤和園的情懷,她的 這種歸屬感從何而來,為什麼在其它地方產生不了這種感覺, 是頤和園的什麼促使她進發出這種難以找到的感覺呢?要回 答這個問題既簡單又不簡單。

據說這位女大學生回到臺灣後, 曾在班級做了一“次 大陸之行”的演講,同學們聽了之後反響 異乎尋常,紛紛要求老師組團去大陸旅遊,去頤和園參觀。這些大學生來到頤和園,也和那位魏小姐一樣, 產生同樣的歸屬感。向誰歸屬?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歸屬。在 這裡只能把深奧的問題作如此簡單的回答。

她是臺灣一所師範大學音樂系的大學生,學的是中國古典 音樂。有一天她隨父母一起來到頤和園。在遊覽參觀中,她總 是趕不上年邁的雙親,後來,她的父母都著急了,連催帶拽才 拉著她離開了頤和園。這位魏小姐到底是怎麼了,回到臺灣後,在寫給國內 一位朋友的信中才透出了真情。

她說“:我從來沒想過世界上 還有這麼一個美好的地方,頤和園是這樣讓我留戀,看到樹枝 在風中搖曳,垂下來拂過水面,那麼大的一片藍天,還有那些 只有在夢中才能出現的宮殿,使我產生了一種說不出的歸屬 感。而這種歸屬感,沒有去過這個地方的人,是根本體會不出 來的。我實在不願離開這個地方。臨走時,我的眼淚怎麼也止 不住的往外流。現在想起來還是很激動,又想流淚了,難道這 也是不剛強的表現麼?” 這位魏小姐“用 歸屬感”來形容她對頤和園的情懷,她的 這種歸屬感從何而來,為什麼在其它地方產生不了這種感覺, 是頤和園的什麼促使她進發出這種難以找到的感覺呢?要回 答這個問題既簡單又不簡單。

據說這位女大學生回到臺灣後, 曾在班級做了一“次 大陸之行”的演講,同學們聽了之後反響 異乎尋常,紛紛要求老師組團去大陸旅遊,去頤和園參觀。這些大學生來到頤和園,也和那位魏小姐一樣, 產生同樣的歸屬感。向誰歸屬?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歸屬。在 這裡只能把深奧的問題作如此簡單的回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