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敦克爾克》諾蘭大神終於不燒你腦,並倒貼全場大保健!

中國內地定檔海報

無論你承不承認, 克里斯多夫·諾蘭從開始手持導筒至今, 便從未失過手, 即使是尚未涉足過的戰爭領域,

仍以他自己的詮釋角度給出了一份震驚世人的答卷。 “想像力” 和 “Old fashion”這兩個看似有點分立兩級的詞彙, 可以說共存在諾蘭一個人身上, 一種建立在尊重歷史、尊重科學以及尊重人性本身的基礎上開發出的想像力, 這並不好做到, 大抵只能看做成天賦異稟。 “敦克爾克”精神之於英國人大抵與我族“長征”精神、“抗日”精神相仿, 在這樣一個又紅又專的主題中注入導演一以貫之的個人風格, 完成度又如此之高, 對於觀眾而言是一件幸事。 我想“活久也不得見”的諸事之一, 就是能看到以這個范兒拍出來的抗戰片兒了吧。

影片駕駛 “Moonstone” 號去敦克爾克救人的老人在遭到讓其返航的勸阻後, 回擊了一句“我這個歲數的人犯下錯誤發動了這場戰爭, 卻偏偏要讓年輕人們以犧牲去收場!”這話在我看來, 狠狠戳中了戰爭的荒謬本質。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句話是永恆的宇宙真理。 宏觀上看過去, 英法比40萬年輕精銳的生命, 實際上就是掌握在了少數幾個人圍坐圓桌經一番尬聊後的決策上,

你說這決策是統籌全域後的考量也罷, 但終究是把生命當成了兒戲。 然而諾蘭在描寫這場戰爭之中, 把決策人劃出了框, 鏡頭推進至微觀世界裡, 每一個個體, 為自己的生存而戰, 存活即是勝利!

這句話聽著熟, 是因為前兩天剛看完的《權利的遊戲》第七季第六集,

走出絕境長城的七人“捉鬼敢死隊”中的“閃電大王”貝裡·唐德利恩說的一句話, 囧雪先問他, “你究竟為什麼而戰?”, 他答道, “生命。 唯有死亡是我的敵人, 最初以及最後的敵人。 ”講真, 其實讓深處戰爭中的人, 抽絲剝繭般的把戰爭本質扒個精光後得出這麼個結論後, 影視劇很難再拍的有意思了, 因為實在是太虛無了, 再沒有與天鬥與地鬥其樂無窮的興致, “生存”、“犧牲精神”和“信仰”在這種語境下變得難以共存。

誠然如此, 但好劇有好劇引人入勝的辦法, 權游靠“馬丁讓你三更死, 絕不留你到五更”的人生無常讓你始終提心吊膽自己喜歡的角色會不會在下一秒掛掉, 諾蘭則是製造緊張感的一把好手,靠玩水玩密閉空間玩博弈遊戲玩非線性敘事玩視聽語言讓人與人間為各自的生存而互相角力。無論是兩軍之戰,兩國之戰還是兩個同盟間的戰役,都容易做出是非評斷,可一旦幾十萬人以個人為單位各自成軍,孰是孰非,正邪界限,就都變得異常模糊了。

乍聽《敦克爾克》這個名字,差點以為諾蘭要以上帝視角對這個行動給出個人觀點,批判or反思,重新審視歷史。別人可能真的會如此,“敦克爾克大撤退”這個行動本身從歷史研究的範疇就存在諸多問題,在英國人大肆吹捧其意義和精神的背後,歷史學者從未停止發出質疑的聲音。一是英國人在設計撤退方案時幾乎是要放棄法國這個盟友的,甚至起初都沒有告訴法國這個消息,以至於英法軍中高層在檯面上正式談起這個事情後,英國已經拿出了完整的“設計方案”,法國仍是“兩手空空”,場面一度非常尷尬,法軍甚至淪為殿后部隊(片頭有所體現),要知道邱吉爾可不是一朵白蓮花。二是在德軍已經打穿整個法國,將英法比聯軍逼到敦克爾克這個死角後,1940年5月24日,眼看著德軍前線裝甲部隊離前線就只有10公里了,被希特勒迷之叫停。此為哪般?三是要知道,無論如何,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意味非常曖昧,一次被打得節節敗退之後成功“落荒而逃”,被視作是一場大勝利,然而這種勝利到底不是最終的勝利,甚至只是大戰的開端。敦克爾克大撤退的實際意義真的在於保留未來反法西斯戰役的中堅力量還是邱吉爾的政治宣傳策略,都是很難蓋棺定論的。

然而諾蘭把刻畫政治懸疑全都放棄掉了。把“人禍”當成“天災”來拍,沒錯這才是真·諾蘭。起初只讓英國人登船不讓法國人登船,片尾九死一生的飛行員卻遭到軍需官質問“where the hell were you?”,小兵們還不知道自己將被自家百姓如何看待時發現報紙已經開始了歌頌……這些高層決策行為的體現被諾蘭弱化到了幾乎快要淹沒的地步,然而的確還零星散見在影片的幾個角落裡,說明諾蘭並沒有忘記,亦沒有忽視,而是選擇性地不去選擇。這,很諾蘭。

坦白講,歷史題材與諾蘭個人風格的融合讓影片從無論敘事還是畫面上都感覺很新鮮,但是橫向比較,本片技巧上並沒有比諾蘭之前的影片更好,為了讓船浮起而逼迫活人下船較之小丑的雙船博弈道德困境來講並不更精彩,多線敘事的緊迫感也遠不及《盜夢空間》,而便宜則占在了史實題材天然更具贏面,勝在實。誠如《血戰鋼鋸嶺》的道斯醫生,當你把真實背景跟影片呈現畫面一堆疊,很難不產生“霧了個大草,簡直神了!”的慨歎。

此外,本片音效可以說很震撼了,稱身臨其境不過分,帶動椅背共振,看完整場,就像做了107分鐘的背部按摩,非常帶勁!

還有人說本片除了兩個無足輕重的船上護士和工作人員外,全無女性,扯!明明有個女主,叫做湯姆·哈迪!《敦克爾克》是一部由非明星演員完成的影片,臉盲患者看著也是頭暈腦脹,一幫小年輕面孔我花了好長時間才分出誰是誰,湯老師可以說是全片最臉熟的一個,儘管幾乎沒怎麼漏出全臉過,跟《蝙蝠俠3:黑暗騎士崛起》異曲同工,都是拿個面罩子罩住大半張臉撐起全片。可以說,諾蘭對湯老師是傾注了所有愛了,他飾演的戰鬥機飛行員法瑞爾堪稱本片一美(抱歉佔用詹姆斯·麥卡沃伊的名諱三秒鐘)駕駛著美不止的本片二美 Spitfire (噴火式戰鬥機)可謂搶盡風頭,救人時沉著冷靜,自我犧牲時剛毅堅定,最後還在敦克爾克海灘上空翱翔一圈的鏡頭也是美到窒息了,美到想給諾蘭扣一個“浪漫化戰爭可恥”的帽子,當然我知道他也不想的。

要記住,我們已經不怎麼能看到真·膠片拍的電影了,只有諾蘭、JJ艾布拉姆斯和昆汀他們幾個老哥們而還在幹這麼個燒錢換情懷的買賣,同志們且看且珍惜,相信你們也都看了各種本片的觀影指南了,本著就近原則,能看更好的,還是看個更好的。

本文所用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諾蘭則是製造緊張感的一把好手,靠玩水玩密閉空間玩博弈遊戲玩非線性敘事玩視聽語言讓人與人間為各自的生存而互相角力。無論是兩軍之戰,兩國之戰還是兩個同盟間的戰役,都容易做出是非評斷,可一旦幾十萬人以個人為單位各自成軍,孰是孰非,正邪界限,就都變得異常模糊了。

乍聽《敦克爾克》這個名字,差點以為諾蘭要以上帝視角對這個行動給出個人觀點,批判or反思,重新審視歷史。別人可能真的會如此,“敦克爾克大撤退”這個行動本身從歷史研究的範疇就存在諸多問題,在英國人大肆吹捧其意義和精神的背後,歷史學者從未停止發出質疑的聲音。一是英國人在設計撤退方案時幾乎是要放棄法國這個盟友的,甚至起初都沒有告訴法國這個消息,以至於英法軍中高層在檯面上正式談起這個事情後,英國已經拿出了完整的“設計方案”,法國仍是“兩手空空”,場面一度非常尷尬,法軍甚至淪為殿后部隊(片頭有所體現),要知道邱吉爾可不是一朵白蓮花。二是在德軍已經打穿整個法國,將英法比聯軍逼到敦克爾克這個死角後,1940年5月24日,眼看著德軍前線裝甲部隊離前線就只有10公里了,被希特勒迷之叫停。此為哪般?三是要知道,無論如何,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意味非常曖昧,一次被打得節節敗退之後成功“落荒而逃”,被視作是一場大勝利,然而這種勝利到底不是最終的勝利,甚至只是大戰的開端。敦克爾克大撤退的實際意義真的在於保留未來反法西斯戰役的中堅力量還是邱吉爾的政治宣傳策略,都是很難蓋棺定論的。

然而諾蘭把刻畫政治懸疑全都放棄掉了。把“人禍”當成“天災”來拍,沒錯這才是真·諾蘭。起初只讓英國人登船不讓法國人登船,片尾九死一生的飛行員卻遭到軍需官質問“where the hell were you?”,小兵們還不知道自己將被自家百姓如何看待時發現報紙已經開始了歌頌……這些高層決策行為的體現被諾蘭弱化到了幾乎快要淹沒的地步,然而的確還零星散見在影片的幾個角落裡,說明諾蘭並沒有忘記,亦沒有忽視,而是選擇性地不去選擇。這,很諾蘭。

坦白講,歷史題材與諾蘭個人風格的融合讓影片從無論敘事還是畫面上都感覺很新鮮,但是橫向比較,本片技巧上並沒有比諾蘭之前的影片更好,為了讓船浮起而逼迫活人下船較之小丑的雙船博弈道德困境來講並不更精彩,多線敘事的緊迫感也遠不及《盜夢空間》,而便宜則占在了史實題材天然更具贏面,勝在實。誠如《血戰鋼鋸嶺》的道斯醫生,當你把真實背景跟影片呈現畫面一堆疊,很難不產生“霧了個大草,簡直神了!”的慨歎。

此外,本片音效可以說很震撼了,稱身臨其境不過分,帶動椅背共振,看完整場,就像做了107分鐘的背部按摩,非常帶勁!

還有人說本片除了兩個無足輕重的船上護士和工作人員外,全無女性,扯!明明有個女主,叫做湯姆·哈迪!《敦克爾克》是一部由非明星演員完成的影片,臉盲患者看著也是頭暈腦脹,一幫小年輕面孔我花了好長時間才分出誰是誰,湯老師可以說是全片最臉熟的一個,儘管幾乎沒怎麼漏出全臉過,跟《蝙蝠俠3:黑暗騎士崛起》異曲同工,都是拿個面罩子罩住大半張臉撐起全片。可以說,諾蘭對湯老師是傾注了所有愛了,他飾演的戰鬥機飛行員法瑞爾堪稱本片一美(抱歉佔用詹姆斯·麥卡沃伊的名諱三秒鐘)駕駛著美不止的本片二美 Spitfire (噴火式戰鬥機)可謂搶盡風頭,救人時沉著冷靜,自我犧牲時剛毅堅定,最後還在敦克爾克海灘上空翱翔一圈的鏡頭也是美到窒息了,美到想給諾蘭扣一個“浪漫化戰爭可恥”的帽子,當然我知道他也不想的。

要記住,我們已經不怎麼能看到真·膠片拍的電影了,只有諾蘭、JJ艾布拉姆斯和昆汀他們幾個老哥們而還在幹這麼個燒錢換情懷的買賣,同志們且看且珍惜,相信你們也都看了各種本片的觀影指南了,本著就近原則,能看更好的,還是看個更好的。

本文所用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