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

南海子麋鹿苑是我國第一座以散養方式為主的麋鹿自然保護區。 南海子有豐美的葦草, 泥濘的沼澤, 為麋鹿的棲息繁衍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在短短的8年時間, 南海子麋鹿苑中的麋鹿已從20頭繁育為100余頭, 成為僅次於烏邦寺公園的世界第二大麋鹿苑, 南海子開始恢復了它特有的風貌。

南海子麋鹿苑位於北京城南大興縣境內的南苑至廊坊公 路東側, 距北京城區14公里。 南海子麋鹿苑建於1985年, 位於北京市豐台區, 清朝皇家獵苑的核心地區。 英國塔維斯托克候爵贈送給北京市的20頭麋鹿放養在麋鹿苑, 這使得麋鹿重引進項目成為世界上最準確的動物重引進專案, 而且是生物多樣性物種保護最成功的範例之一。 因為世界上所有麋鹿飼養地都沒有這裡的繁殖率和成活率高。

簡介

南海子麋鹿苑位於北京城南大興縣境內的南苑至廊坊公 路東側,

距北京城區14公里。

麋鹿, 俗稱“四不像”, 本為中國獨有, 但1865年被法國大 衛神父發現, 此後陸續運送到歐洲。 我國野生的麋鹿早已滅絕, 最後一群散養在北京南海子清朝皇家獵苑中。 1900年八國聯軍瘋狂劫掠, 獵苑毀於戰亂, 麋鹿從此在中國絕跡。 1900年前後英國從歐洲一些動物園中收集到18頭麋鹿, 放養于烏邦寺公園, 現麋鹿群已繁殖到600頭。 1985年英國烏邦寺公園塔維斯托克侯爵將20頭麋鹿送還給中國, 國家在北京專門成立了麋鹿生態實驗中心, 並辟出近千畝土地, 建成麋鹿苑。 南海子麋鹿苑是我國第一座以散養方式為主的麋鹿自然保護區。 南海子有豐美的葦草, 泥濘的沼澤, 為麋鹿的棲息繁衍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在短短的8年時間,

南海子麋鹿苑中的麋鹿已從20頭繁育為200余頭, 成為僅次於烏邦寺公園的世界第二大麋鹿苑, 南海子開始恢復了它特有的風貌。

地理位置

南海子麋鹿苑位於北京城南大興縣境內的南苑至廊坊公 路東側, 距北京城區14公里。

麋鹿的起源

麋鹿, 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大型鹿科動物,

屬哺乳綱偶蹄目鹿科動物麋鹿屬麋鹿種。 據科學工作者研究考證, 我國曾經有過4種麋鹿。 在中國早更新世泥河灣地層中發現的雙岔麋鹿被認為是我國麋鹿的祖先類型。 古代, 麋鹿分佈在北界遼寧省康平、南臨浙江省余姚、西至山西省襄汾、東達東部沿海和島嶼的廣大區域。 從舊石器時代起, 麋鹿就與我們的祖先發生密切的關係。 在原始人類的遺址, 常常可以發現大量的麋鹿骨骸化石。 著名的安陽殷墟遺址裡也曾經出土過很多麋鹿的骨角。 江浙一帶還出土過不少用麋鹿角製作的工具。 這說明在我國古代, 麋鹿很早就已成為我們先民的狩獵對象了。

麋鹿的性情

麋鹿性情溫馴, 善於奔走,

缺乏抗禦敵害的能力。 由於古代先民的大量捕殺以及人類的早期開發活動, 破壞了適應麋鹿生存的生態環境, 致使野生麋鹿種群的數量大量減少。 考古工作者發現, 根據甲骨文上的記載證明, 在古代生產工具落後的情況下, 人們一次獵獲麋鹿的最高紀錄竟達348只。 從歷次獵獲麋鹿數量逐年遞減的記載中, 可以推斷出我國麋鹿種群的毀滅早自殷商時代就已經開始了。 大約從秦漢以後, 我國野生麋鹿種群就逐漸在原野上絕跡了。 只是由於在我國古代很早就把麋鹿做為一種觀賞鹿種囿養在鹿苑中, 所以到明清時期, 在北京城南的皇家苑囿南海子裡, 還保存著數量不多的麋鹿種群。

麋鹿作為觀賞動物的歷史

麋鹿是一種大型鹿科動物,體長二米余,肩高一米餘。麋鹿的毛色淺褐,背部較濃,腹部較淺。雄麋鹿有形狀美麗的雙角,鹿角多回二叉分歧。麋鹿的尾巴比其它鹿種都長,尾端生有叢毛,所以又稱”大尾鹿“。它的鹿蹄寬大,而且能夠分開,可以在沼澤地中奔走如飛。更奇特的是麋鹿的外表,它的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亦有人稱其角似鹿非鹿,頸似駱駝非駱駝,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因此,民間俗稱麋鹿為”四不象“,把麋鹿看作一種”怪獸“。

古代麋鹿

古代先民在狩獵活動中,有時候一次獵獲的麋鹿很多,一時又吃不完,於是就把那些活著的麋鹿暫時圈養起來,留待以後食物匱乏時再宰殺食用。這可能就是後期鹿囿或鹿苑的雛形。以後,由於麋鹿種群的日益稀少,”物以稀為貴“,天子諸侯紛紛修築鹿苑,把麋鹿作為一種珍貴的觀賞鹿種囿養起來。

我國早在西周初期就已經修築了苑囿,”文王之囿,方七十裡。“ 麋鹿,就是當時苑囿中的一種觀賞動物。春秋戰國時期,各路諸侯都有自己修築的苑囿。當時,秦國的具囿中沒有麋鹿,因此,鄭國原圃中的麋鹿也就成為秦國覬覦的對象,”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 由此可以看出,麋鹿作為一種觀賞動物,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齊宣王為了保護自己鹿囿中的麋鹿,甚至制定一條刑律,”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可見當時人們對於麋鹿的觀賞價值已經有一定的認識。

秦朝麋鹿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渭南建上林苑,”東至函谷關,西至雍陳倉。“在上林苑中廣畜禽獸,辟建離宮以為巡幸之所。漢、唐及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無不廣築苑囿。漢上林苑即秦之舊苑,廣長三百里,苑中豢養禽鳥百獸。帝王于春秋到苑中射獵,恣意行樂。在人類的獵殺下,使原來廣泛分佈於我國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上的麋鹿種群日益稀少。大約在1000多年前,僅在華北平原的北部還殘存有少量的野生麋鹿種群。

我國北方少數民族以遊牧生活為主,性好射獵。遼、金、元朝封建統治者的游獵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射鹿。麋鹿是當時狩獵的對象之一。因此,北方少數民族的狩獵活動也加劇了野生麋鹿種群的滅絕。自金代開始,禁止百姓在中都地區(今北京)射獵禽獸;元代又將大都周圍八百里之內劃為禁獵區。因此在客觀上使北京平原上野生麋鹿種群得以保存,但是麋鹿的數量已是極其有限了。以至明永樂帝定都北京後,不得不在城南的皇家苑囿南海子裡擇地辟建”鹿圈“,用以豢養繁殖麋鹿。大概從明代起,野生的麋鹿已經基本上滅絕,人們只能在皇家苑囿中才可以欣賞到麋鹿那奇特的身姿了。從此,則開始了人類把麋鹿作為一種珍稀觀賞鹿種的囿養歷史,至今已有590多年。

清朝麋鹿

清朝入主中原後,為保護南苑內的珍禽異獸,滿足封建帝王圍獵和供奉內廷的需要,制定了完整的規章制度。除嚴禁百姓涉足南苑射獵,還採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主要的是經常在苑內栽種樹木,限制開墾地畝,以及經常清除南苑內危害珍禽異獸的食肉動物,如鷹雕、狼、狐狸等。而且清康熙帝、乾隆帝、嘉慶帝等每年冬日在南苑圍獵時,都把狼、狐等食肉動物列為主要捕殺對象,稱之為”打狼圍“。由於採取了這些積極措施,對南苑內的珍禽異獸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據清代史料記載,康熙皇帝在南苑行獵合圍時,其他野獸不算,僅圍中的麋鹿就達到幾百頭。可見當時南苑內的麋鹿數量已是相當可觀了。

清同治四年(1865),法國傳教士阿芒·大衛通過種種管道,買通了南苑的看守,弄到兩張麋鹿皮和兩架麋鹿頭骨,於1866年1月將其運到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引起了動物學家的極大興趣。經鑒定,確認這是世界上從未發現過的新鹿種,按照動物學界的慣例,以”發現者“的名字定名為”大衛鹿“。這一消息轟動了世界。從1866年到1876年的10年間,英、法、德、比等國駐清使節和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等種種手段,從北京南苑裡先後弄走幾十頭麋鹿運回本國展覽。如清光緒二年(1876)二月初四日,總理各國事物衙門奏:”德國使臣巴蘭德面稱‘中國有一獸名四不象,為本國及各國所無,請給一對,送至本國’等語。查四不象一物,為南苑中所有,隸奉宸苑管理,如蒙俞允,應知照奉宸苑辦理。從之。“ 直到清光緒十三年(1887),日本國臣僚榎本武陽會晤清朝出使日本大臣徐承祖時,還提出南苑內有一種野獸叫四不象,從前曾送德國一對,現已孳生。”日本向無此獸,本國君主極為歆慕,欲得之以擴眼界,懇請見賜一對“ 的要求。清廷便知照內務府奉宸苑辦理贈送麋鹿事宜。由此可見,早在清朝末年,麋鹿就已成為世界聞名的珍稀動物了。

悲慘的十九世紀

可是,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的二三十年間,麋鹿的遭遇卻十分悲慘。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種群的北京南苑的麋鹿種群,卻連續遭到浩劫和不幸。1890年,永定河決口氾濫,北京城南一片澤國,南苑圍牆多半傾圮,從苑內逃出的麋鹿、黃羊等被饑餓的災民們捕食許多。1900年,帝國主義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海子裡的麋鹿遭到侵略軍的野蠻屠殺和掠奪。從此,中國特產的珍稀鹿科動物“四不象”,在這場浩劫中慘遭滅絕。

英國烏邦寺莊園

被掠往歐洲一些國家動物園內的中國南海子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也面臨著滅絕的威脅。這時,英國有一位熱心動物保護事業的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意識到這種鹿科動物正處於瀕臨滅絕的危險境地。於是,出高價錢,把散居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內的18頭麋鹿全部買下,先後運回英國,放養在他家景色秀麗、水草豐茂的烏邦寺莊園內。

烏邦寺在倫敦以北45英里,占地面積約3000英畝,它是英王愛德華六世在1547年封給大臣約翰·羅素也就是後來的貝德福特公爵的采邑。烏邦寺所處的地理環境與北京南苑差不多,氣候分明,景色秀麗。由於這裡自然環境適宜,放養得法,因此,從巴黎、柏林等地收集來的18頭麋鹿逐漸開始繁衍。1913年,麋鹿的數量增加到75頭;以後逐年增多,到1948年烏邦寺莊園裡的麋鹿已經有255頭。據1982年調查,全世界各國動物園中的麋鹿總計約1100多頭。所有這些麋鹿,都是原來生活在烏邦寺莊園那18頭麋鹿的後代。

早在1956年春,為了發展英中兩國人民的友誼,英國倫敦動物學會就贈送給北京動物園兩對年輕的麋鹿。由於飼養環境不適宜麋鹿的特殊要求,未能順利繁殖後代。1973年底,英國又贈送我國兩對年輕的麋鹿。到1984年春,我國共有麋鹿12頭,其中在北京動物園有麋鹿9頭。但由於受環境條件的限制,要發展和復壯我國的麋鹿種群,還存在許多實際困難。

恢復我國的麋鹿種群

1979年以來,著名動物學家譚邦傑在《光明日報》、《大自然》等報刊上接連發表文章,呼籲把流落國外的麋鹿引回中國,為麋鹿重建家園,恢復我國的麋鹿種群。他的倡議,得到了英國烏邦寺莊園的主人塔維斯托克侯爵以及卡洛特先生、英國牛津大學動物專家波依德博士的熱烈響應。1984年11月,英國烏邦寺莊園的主人塔維斯托克侯爵決定,將22頭麋鹿無償贈送給我國。我國有關方面邀請著名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對此做了可行性的科學論證後,一致認為,無論從文化歷史意義,還是從自然生態環境考慮,北京南郊明清皇家苑囿南海子舊址是麋鹿重新引回中國的理想地點。塔維斯托克侯爵在來信中充滿友好情誼地說:”對我和我們家族來說,能與中國合作將麋鹿重返故園,的確是一件極為令人振奮的事情。“1985年2月27日晚,中華人民共和國麋鹿引進小組與英國烏邦寺莊園代表于北京自然博物館,在關於麋鹿引進的協議書上進行了草簽。同時在倫敦,烏邦寺莊園的主人塔維斯托克侯爵與中國駐英使館代表也在協議書上草簽。協議書商定,英國烏邦寺贈送給北京南海子麋鹿苑20頭麋鹿;由中國負責南海子麋鹿苑的基本建設等。”麋鹿還家“是一項重要的自然保護項目,這是拯救瀕危物種的一個創舉。對此國際上曾評論說:”將一個物種如此準確地引回它們原棲息的地方(北京南海子),這在世界上的重新引進項目中堪稱獨一無二。“麋鹿重返家園,不僅有助於這珍稀物種的保護,也是加強中英兩國人民友好關係的一篇友誼佳話。

南海子麋鹿苑

1985年5月,位於北京大興縣北部的南海子麋鹿苑開始興建。北京明清皇家苑囿南海子裡原來有5處比較大的”海子“。如今,大部分”海子“都已改建成養魚池,只有三海子中部900餘畝的湖沼荒原還保留了原來的自然地理景觀。三海子中部湖面呈葫蘆狀,約500畝。”蒲葦戟戟水漠漠,鳧雁光輝魚蟹樂。“ 風光秀麗,景色優美,是麋鹿繁衍和棲息的理想環境。新建的南海子麋鹿苑內開闢了300多畝的牧草種植場,對水域進行了治理,陸續修建了鹿舍和科研站等,為麋鹿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條件。

1985年8月24日,22頭麋鹿(其中兩頭轉送上海市動物園)從英國烏邦寺安全運抵北京,當晚便轉運到南海子麋鹿苑。麋鹿在隔離檢疫期間,很快就適應了北京的氣候和新的生活環境,食量增加,膘肥體壯,並換上了冬毛。11月11日下午,中國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負責同志與英國烏邦寺莊園的主人塔維斯托克侯爵在南海子麋鹿苑舉行了隆重的放鹿儀式。20頭麋鹿滿懷著對故土的眷戀之情踏上了故園的土地,歡快地賓士著,逐漸消失在草場深處。此情此景,令人萬分激動。是啊,望著麋鹿那活潑可愛的身姿,回想起它們百餘年來的不幸遭遇,使人深切地感受到,麋鹿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清朝末年,國運衰微,天災人禍,致使麋鹿流落異國他鄉;85年後的今天,新生的祖國,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麋鹿重返家園的夙願才得以實現。這是一件多麼具有歷史意義、值得慶賀的事啊。

散養在南海子麋鹿苑內的20頭麋鹿,在草場內自由覓食,長勢很好。1986年夏季,南海子麋鹿苑內的麋鹿群開始進入發情期,由於1頭雄麋鹿體魄強壯,把其他4頭雄麋鹿逐出鹿群,統治了整個母鹿群。據觀察,當年有14頭母鹿受孕。母麋鹿的懷孕期長達9個半月(一說近10個月),這在所有的鹿科動物中是最長的。1987年3月下旬,從英國烏邦寺回歸祖國的第一批麋鹿開始分娩,有10頭小麋鹿平安降生。初生的小麋鹿體毛呈桔紅色,上有白斑,吻部黑亮,平均體重11.5公斤,十分活潑可愛。

為了加快南海子麋鹿苑內麋鹿種群的繁殖和復壯,1987年9月8日,英國烏邦寺公園又贈送給南海子麋鹿苑18頭雌麋鹿。80多年前,英國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收集了18頭麋鹿,精心飼養,才挽救了這一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今天,他的曾孫塔維斯托克侯爵為發展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恢復南海子麋鹿苑麋鹿種群,又做出了新的重大貢獻。如今,南海子麋鹿苑內已經擁有200餘頭麋鹿。 1993年11月1日,南海子麋鹿苑將30頭麋鹿輸送到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使麋鹿重返大自然,逐步恢復我國麋鹿的自然種群。按照發展規劃,一批鹿科動物如馴鹿、白唇鹿、獐等也陸續來到麋鹿苑內安家落戶,讓前來遊覽觀賞的人們區分,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四不象”。

目前,北京自然博物館和北京南郊農場聯合在這裡建立了北京麋鹿生態試驗中心,把南海子麋鹿苑建成我國第一座以散養方式為主的麋鹿自然保護區。有關方面計畫開闢南海子麋鹿苑到團河行宮的旅遊路線,把明清皇家苑囿南海子中現存的幾處古跡有機地串聯成一組小型的南海子旅遊區,為首都人民開闢一處新的文化娛樂場所。

交通路線

1、乘377路、729路、352路公共汽車舊宮站下車,向南3公里。

2、乘736路公共汽車舊中路 下車向東400米。

景點門票:5-10元

景點位置: 北京大興南海子麋鹿苑

開放時間: 8:00——18:00

相關資訊

在中國文化歷史的長河中,麋鹿始終是作為一種吉祥象徵而存在的,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徵,是賢達仁義的象徵,還是綿延數千年的皇權的象徵,否則,麋鹿怎麼會成為皇家獵苑中的珍藏之物呢?

2004年,我在推薦麋鹿為奧運吉祥物的一次電視節目中,展示中國漢代的一個瓦當上麋鹿形象時,坦言:“鹿,包括麋鹿,作為歷史上的吉祥物,是不必討論的。”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呦呦鹿鳴,食草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繁體字中的“慶,預計用三年時間建成,將重點依託尚未定名的麋鹿園區和國家林科院經濟林開發試驗基地。隨著30頭麋鹿的到來,原陽是繼北京麋鹿苑、江蘇大豐、湖北石首之後的第4大麋鹿群,原陽林場的麋鹿園是國家確定的我國又一個麋鹿散養保護園區。

黃河岸邊的原陽林場麋鹿放養區與長江沿岸的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遙遙相望。麋鹿中心繼93、94年向石首輸出64頭麋鹿後,為麋鹿擴大種群、遷地保護做出了又一新貢獻。

麋鹿是一種大型鹿科動物,體長二米余,肩高一米餘。麋鹿的毛色淺褐,背部較濃,腹部較淺。雄麋鹿有形狀美麗的雙角,鹿角多回二叉分歧。麋鹿的尾巴比其它鹿種都長,尾端生有叢毛,所以又稱”大尾鹿“。它的鹿蹄寬大,而且能夠分開,可以在沼澤地中奔走如飛。更奇特的是麋鹿的外表,它的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亦有人稱其角似鹿非鹿,頸似駱駝非駱駝,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因此,民間俗稱麋鹿為”四不象“,把麋鹿看作一種”怪獸“。

古代麋鹿

古代先民在狩獵活動中,有時候一次獵獲的麋鹿很多,一時又吃不完,於是就把那些活著的麋鹿暫時圈養起來,留待以後食物匱乏時再宰殺食用。這可能就是後期鹿囿或鹿苑的雛形。以後,由於麋鹿種群的日益稀少,”物以稀為貴“,天子諸侯紛紛修築鹿苑,把麋鹿作為一種珍貴的觀賞鹿種囿養起來。

我國早在西周初期就已經修築了苑囿,”文王之囿,方七十裡。“ 麋鹿,就是當時苑囿中的一種觀賞動物。春秋戰國時期,各路諸侯都有自己修築的苑囿。當時,秦國的具囿中沒有麋鹿,因此,鄭國原圃中的麋鹿也就成為秦國覬覦的對象,”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 由此可以看出,麋鹿作為一種觀賞動物,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齊宣王為了保護自己鹿囿中的麋鹿,甚至制定一條刑律,”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可見當時人們對於麋鹿的觀賞價值已經有一定的認識。

秦朝麋鹿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渭南建上林苑,”東至函谷關,西至雍陳倉。“在上林苑中廣畜禽獸,辟建離宮以為巡幸之所。漢、唐及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無不廣築苑囿。漢上林苑即秦之舊苑,廣長三百里,苑中豢養禽鳥百獸。帝王于春秋到苑中射獵,恣意行樂。在人類的獵殺下,使原來廣泛分佈於我國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上的麋鹿種群日益稀少。大約在1000多年前,僅在華北平原的北部還殘存有少量的野生麋鹿種群。

我國北方少數民族以遊牧生活為主,性好射獵。遼、金、元朝封建統治者的游獵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射鹿。麋鹿是當時狩獵的對象之一。因此,北方少數民族的狩獵活動也加劇了野生麋鹿種群的滅絕。自金代開始,禁止百姓在中都地區(今北京)射獵禽獸;元代又將大都周圍八百里之內劃為禁獵區。因此在客觀上使北京平原上野生麋鹿種群得以保存,但是麋鹿的數量已是極其有限了。以至明永樂帝定都北京後,不得不在城南的皇家苑囿南海子裡擇地辟建”鹿圈“,用以豢養繁殖麋鹿。大概從明代起,野生的麋鹿已經基本上滅絕,人們只能在皇家苑囿中才可以欣賞到麋鹿那奇特的身姿了。從此,則開始了人類把麋鹿作為一種珍稀觀賞鹿種的囿養歷史,至今已有590多年。

清朝麋鹿

清朝入主中原後,為保護南苑內的珍禽異獸,滿足封建帝王圍獵和供奉內廷的需要,制定了完整的規章制度。除嚴禁百姓涉足南苑射獵,還採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主要的是經常在苑內栽種樹木,限制開墾地畝,以及經常清除南苑內危害珍禽異獸的食肉動物,如鷹雕、狼、狐狸等。而且清康熙帝、乾隆帝、嘉慶帝等每年冬日在南苑圍獵時,都把狼、狐等食肉動物列為主要捕殺對象,稱之為”打狼圍“。由於採取了這些積極措施,對南苑內的珍禽異獸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據清代史料記載,康熙皇帝在南苑行獵合圍時,其他野獸不算,僅圍中的麋鹿就達到幾百頭。可見當時南苑內的麋鹿數量已是相當可觀了。

清同治四年(1865),法國傳教士阿芒·大衛通過種種管道,買通了南苑的看守,弄到兩張麋鹿皮和兩架麋鹿頭骨,於1866年1月將其運到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引起了動物學家的極大興趣。經鑒定,確認這是世界上從未發現過的新鹿種,按照動物學界的慣例,以”發現者“的名字定名為”大衛鹿“。這一消息轟動了世界。從1866年到1876年的10年間,英、法、德、比等國駐清使節和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等種種手段,從北京南苑裡先後弄走幾十頭麋鹿運回本國展覽。如清光緒二年(1876)二月初四日,總理各國事物衙門奏:”德國使臣巴蘭德面稱‘中國有一獸名四不象,為本國及各國所無,請給一對,送至本國’等語。查四不象一物,為南苑中所有,隸奉宸苑管理,如蒙俞允,應知照奉宸苑辦理。從之。“ 直到清光緒十三年(1887),日本國臣僚榎本武陽會晤清朝出使日本大臣徐承祖時,還提出南苑內有一種野獸叫四不象,從前曾送德國一對,現已孳生。”日本向無此獸,本國君主極為歆慕,欲得之以擴眼界,懇請見賜一對“ 的要求。清廷便知照內務府奉宸苑辦理贈送麋鹿事宜。由此可見,早在清朝末年,麋鹿就已成為世界聞名的珍稀動物了。

悲慘的十九世紀

可是,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的二三十年間,麋鹿的遭遇卻十分悲慘。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種群的北京南苑的麋鹿種群,卻連續遭到浩劫和不幸。1890年,永定河決口氾濫,北京城南一片澤國,南苑圍牆多半傾圮,從苑內逃出的麋鹿、黃羊等被饑餓的災民們捕食許多。1900年,帝國主義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海子裡的麋鹿遭到侵略軍的野蠻屠殺和掠奪。從此,中國特產的珍稀鹿科動物“四不象”,在這場浩劫中慘遭滅絕。

英國烏邦寺莊園

被掠往歐洲一些國家動物園內的中國南海子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也面臨著滅絕的威脅。這時,英國有一位熱心動物保護事業的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意識到這種鹿科動物正處於瀕臨滅絕的危險境地。於是,出高價錢,把散居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內的18頭麋鹿全部買下,先後運回英國,放養在他家景色秀麗、水草豐茂的烏邦寺莊園內。

烏邦寺在倫敦以北45英里,占地面積約3000英畝,它是英王愛德華六世在1547年封給大臣約翰·羅素也就是後來的貝德福特公爵的采邑。烏邦寺所處的地理環境與北京南苑差不多,氣候分明,景色秀麗。由於這裡自然環境適宜,放養得法,因此,從巴黎、柏林等地收集來的18頭麋鹿逐漸開始繁衍。1913年,麋鹿的數量增加到75頭;以後逐年增多,到1948年烏邦寺莊園裡的麋鹿已經有255頭。據1982年調查,全世界各國動物園中的麋鹿總計約1100多頭。所有這些麋鹿,都是原來生活在烏邦寺莊園那18頭麋鹿的後代。

早在1956年春,為了發展英中兩國人民的友誼,英國倫敦動物學會就贈送給北京動物園兩對年輕的麋鹿。由於飼養環境不適宜麋鹿的特殊要求,未能順利繁殖後代。1973年底,英國又贈送我國兩對年輕的麋鹿。到1984年春,我國共有麋鹿12頭,其中在北京動物園有麋鹿9頭。但由於受環境條件的限制,要發展和復壯我國的麋鹿種群,還存在許多實際困難。

恢復我國的麋鹿種群

1979年以來,著名動物學家譚邦傑在《光明日報》、《大自然》等報刊上接連發表文章,呼籲把流落國外的麋鹿引回中國,為麋鹿重建家園,恢復我國的麋鹿種群。他的倡議,得到了英國烏邦寺莊園的主人塔維斯托克侯爵以及卡洛特先生、英國牛津大學動物專家波依德博士的熱烈響應。1984年11月,英國烏邦寺莊園的主人塔維斯托克侯爵決定,將22頭麋鹿無償贈送給我國。我國有關方面邀請著名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對此做了可行性的科學論證後,一致認為,無論從文化歷史意義,還是從自然生態環境考慮,北京南郊明清皇家苑囿南海子舊址是麋鹿重新引回中國的理想地點。塔維斯托克侯爵在來信中充滿友好情誼地說:”對我和我們家族來說,能與中國合作將麋鹿重返故園,的確是一件極為令人振奮的事情。“1985年2月27日晚,中華人民共和國麋鹿引進小組與英國烏邦寺莊園代表于北京自然博物館,在關於麋鹿引進的協議書上進行了草簽。同時在倫敦,烏邦寺莊園的主人塔維斯托克侯爵與中國駐英使館代表也在協議書上草簽。協議書商定,英國烏邦寺贈送給北京南海子麋鹿苑20頭麋鹿;由中國負責南海子麋鹿苑的基本建設等。”麋鹿還家“是一項重要的自然保護項目,這是拯救瀕危物種的一個創舉。對此國際上曾評論說:”將一個物種如此準確地引回它們原棲息的地方(北京南海子),這在世界上的重新引進項目中堪稱獨一無二。“麋鹿重返家園,不僅有助於這珍稀物種的保護,也是加強中英兩國人民友好關係的一篇友誼佳話。

南海子麋鹿苑

1985年5月,位於北京大興縣北部的南海子麋鹿苑開始興建。北京明清皇家苑囿南海子裡原來有5處比較大的”海子“。如今,大部分”海子“都已改建成養魚池,只有三海子中部900餘畝的湖沼荒原還保留了原來的自然地理景觀。三海子中部湖面呈葫蘆狀,約500畝。”蒲葦戟戟水漠漠,鳧雁光輝魚蟹樂。“ 風光秀麗,景色優美,是麋鹿繁衍和棲息的理想環境。新建的南海子麋鹿苑內開闢了300多畝的牧草種植場,對水域進行了治理,陸續修建了鹿舍和科研站等,為麋鹿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條件。

1985年8月24日,22頭麋鹿(其中兩頭轉送上海市動物園)從英國烏邦寺安全運抵北京,當晚便轉運到南海子麋鹿苑。麋鹿在隔離檢疫期間,很快就適應了北京的氣候和新的生活環境,食量增加,膘肥體壯,並換上了冬毛。11月11日下午,中國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負責同志與英國烏邦寺莊園的主人塔維斯托克侯爵在南海子麋鹿苑舉行了隆重的放鹿儀式。20頭麋鹿滿懷著對故土的眷戀之情踏上了故園的土地,歡快地賓士著,逐漸消失在草場深處。此情此景,令人萬分激動。是啊,望著麋鹿那活潑可愛的身姿,回想起它們百餘年來的不幸遭遇,使人深切地感受到,麋鹿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清朝末年,國運衰微,天災人禍,致使麋鹿流落異國他鄉;85年後的今天,新生的祖國,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麋鹿重返家園的夙願才得以實現。這是一件多麼具有歷史意義、值得慶賀的事啊。

散養在南海子麋鹿苑內的20頭麋鹿,在草場內自由覓食,長勢很好。1986年夏季,南海子麋鹿苑內的麋鹿群開始進入發情期,由於1頭雄麋鹿體魄強壯,把其他4頭雄麋鹿逐出鹿群,統治了整個母鹿群。據觀察,當年有14頭母鹿受孕。母麋鹿的懷孕期長達9個半月(一說近10個月),這在所有的鹿科動物中是最長的。1987年3月下旬,從英國烏邦寺回歸祖國的第一批麋鹿開始分娩,有10頭小麋鹿平安降生。初生的小麋鹿體毛呈桔紅色,上有白斑,吻部黑亮,平均體重11.5公斤,十分活潑可愛。

為了加快南海子麋鹿苑內麋鹿種群的繁殖和復壯,1987年9月8日,英國烏邦寺公園又贈送給南海子麋鹿苑18頭雌麋鹿。80多年前,英國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收集了18頭麋鹿,精心飼養,才挽救了這一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今天,他的曾孫塔維斯托克侯爵為發展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恢復南海子麋鹿苑麋鹿種群,又做出了新的重大貢獻。如今,南海子麋鹿苑內已經擁有200餘頭麋鹿。 1993年11月1日,南海子麋鹿苑將30頭麋鹿輸送到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使麋鹿重返大自然,逐步恢復我國麋鹿的自然種群。按照發展規劃,一批鹿科動物如馴鹿、白唇鹿、獐等也陸續來到麋鹿苑內安家落戶,讓前來遊覽觀賞的人們區分,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四不象”。

目前,北京自然博物館和北京南郊農場聯合在這裡建立了北京麋鹿生態試驗中心,把南海子麋鹿苑建成我國第一座以散養方式為主的麋鹿自然保護區。有關方面計畫開闢南海子麋鹿苑到團河行宮的旅遊路線,把明清皇家苑囿南海子中現存的幾處古跡有機地串聯成一組小型的南海子旅遊區,為首都人民開闢一處新的文化娛樂場所。

交通路線

1、乘377路、729路、352路公共汽車舊宮站下車,向南3公里。

2、乘736路公共汽車舊中路 下車向東400米。

景點門票:5-10元

景點位置: 北京大興南海子麋鹿苑

開放時間: 8:00——18:00

相關資訊

在中國文化歷史的長河中,麋鹿始終是作為一種吉祥象徵而存在的,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徵,是賢達仁義的象徵,還是綿延數千年的皇權的象徵,否則,麋鹿怎麼會成為皇家獵苑中的珍藏之物呢?

2004年,我在推薦麋鹿為奧運吉祥物的一次電視節目中,展示中國漢代的一個瓦當上麋鹿形象時,坦言:“鹿,包括麋鹿,作為歷史上的吉祥物,是不必討論的。”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呦呦鹿鳴,食草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繁體字中的“慶,預計用三年時間建成,將重點依託尚未定名的麋鹿園區和國家林科院經濟林開發試驗基地。隨著30頭麋鹿的到來,原陽是繼北京麋鹿苑、江蘇大豐、湖北石首之後的第4大麋鹿群,原陽林場的麋鹿園是國家確定的我國又一個麋鹿散養保護園區。

黃河岸邊的原陽林場麋鹿放養區與長江沿岸的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遙遙相望。麋鹿中心繼93、94年向石首輸出64頭麋鹿後,為麋鹿擴大種群、遷地保護做出了又一新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