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專訪旅日僑領林伯耀:一生心系二戰受難同胞

中新社南京9月9日電 題:專訪旅日僑領林伯耀:一生心系二戰受難同胞

中新社記者 申冉

“1978年, 我帶著四十多名日本青年來到南京, 驚訝地發現, 這裡竟然沒有一座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館。 我當即向當地政府官員請求:應該有這樣一個地方。 ”7日, 73歲的旅日華僑、中日交流促進會秘書長林伯耀在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回憶。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 作為最早呼籲設立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的海外華僑, 林伯耀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下文簡稱江東門紀念館)的半生淵源,

說來話長。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的南京保衛戰史料捐贈儀式上, 華僑林伯耀先生向媒體展示發生在1937年南京保衛戰期間的教導總隊及南京衛戍司令部的原始檔。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這位七旬老者最為人熟知的事蹟,

是其堅持數十年, 為二戰後期被強擄到日本的華人勞工尋求索賠和道歉作出巨大努力。 四十年來, 林老也未停止過對江東門紀念館和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關注。

林伯耀在採訪中回憶, 1985年, 聽到江東門紀念館正式建成對外開放的消息時, 他激動不已, 當年就組織了40多名華僑青年和100多名日本青年到南京參觀。

“我們可能是最早到紀念館參觀的日本團體。 儘管當時紀念館的陳列非常簡單, 館藏幾乎沒有, 但大家都很寬慰, 終於有這樣一個地方。 ”林伯耀告訴記者, 從此, 他常年在日本組織華僑收集有關南京大屠殺歷史的文物資料, 贈送給紀念館。

2003年, 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66周年, 林伯耀協同14位在日僑胞捐資在南京鑄造了“和平大鐘”,

這座大鐘至今仍在紀念館廣場上矗立, 成為紀念館的標誌之一。

如此執著地為戰爭受難同胞奔走, 是因為生於1939年的林伯耀, 一生都深受中日戰爭陰影的影響。

林伯耀告訴記者, 自己的父母是福建福清人, 早年為了謀生來到日本。 儘管自己是土生土長在日本的“二代移民”, 但5歲時的一場經歷卻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那天, 有一家人正在為陣亡在中國戰場上的親人舉行葬禮, 這家主人看到我們走過, 就一邊喊著‘支那人’, 一邊放出大狗來咬我們。 後來, 我就哭著問母親, 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喊我們?為什麼要趕我們走?母親流著眼淚告訴我日本人在中國戰場上幹的壞事。 ”

林伯耀說, 在青少年時期不斷被日本人嘲笑和欺負,

激發他鑽研中日歷史, 並一直為在日本的戰後華人勞工奔走努力, “當時就一個感受:中國弱小, 在外的遊子也沒有底氣。 ”

如今, 儘管年事已高, 林伯耀依然在為戰爭中受難的同胞奔走呼籲, “中國強大了, 我們就更應該讓世界瞭解這段歷史的真相和日軍犯下的罪行。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