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剖析航美,看長途出行Wi-Fi能否成為移動互聯網新版圖

三年前, 一名19歲少年在火車上用電腦, 無線路由和網卡, 架設了一片Wi-Fi收費上網區, 乘客歡天喜地, 車廂門庭若市, 可惜火車上不允許商販登車叫賣,

機智少年在半小時賺了500塊錢後悄然離場——也在那一年, 鐵道研究院表示, 火車上短期不可能建Wi-Fi。

然而三年後, 不少普速火車內都開通了免費Wi-Fi。 所以時代還是進步的。 不過下一道難題切換到:“高鐵上怎麼沒有?”連續兩年全國“兩會”, 這道難題都成為鐵路部門的“必答題”——可見其倍受關注, 儘管技術難度大, 還要面臨不同運營商間的利益博弈, 但歷史早已證明, 當需求如此旺盛, 它終將會被滿足。

事實上, 不只是鐵路, 但凡在長途封閉空間(譬如大巴和飛機), Wi-Fi都能大幅提升服務體驗。 要知道, 儘管由於商業模式充滿不確定性, 過去幾年被寄予厚望的商業Wi-Fi總體發展不如預期, 但長途出行Wi-Fi倒是個異類, 至少相比起“近鄰”短途出行Wi-Fi(公交和地鐵)而言,

人們更願在長途中主動連上Wi-Fi, 對Wi-Fi也越發依賴。

切換到Wi-Fi商家視角, 這意味著較之其他應用場景, 在商業模式上, 長途Wi-Fi存在“將理論照進現實”的可能——即, 以Wi-Fi為入口釋放更多商業機會。 如你所知, 無論以任何謹慎的態度判斷未來, 在“常規時間”內, 受益于人口紅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都已到達增長的末端, 而由於內容和服務相對可控, 使用者主動置身其中的長途Wi-Fi開闢了一塊“移動互聯網新版圖”, 這也是為數不多的增量市場。

重要的是, 拜時長和封閉場景所賜, 移動互聯網被證明有效的商業模式, 理論上都可以直接“複製粘貼”到這片微縮空間, 譬如通過整合娛樂內容和O2O服務產生商業價值。

當然, 商業Wi-Fi最核心競爭力永遠是規模效益,

目前長途Wi-Fi領域市占率領先的玩家是航美, 也許剖析這家公司的運行邏輯, 可以對整個商業Wi-Fi市場有著更清澈的認知。

特殊的時間戰場

在理論上, 在移動互聯網入口層級中, 網路、手機、系統、應用層層遞進。 在用戶主動連接前提下, 龐大的出行人口無疑令長途免費Wi-Fi具備了入口條件。 中國長途大巴每年大概覆蓋160億人次, 鐵路20多億人次, 航空5億人次, 在上述封閉空間提供Wi-Fi, 相當於以最高形式佔據了用戶入口, 或者說, 攫取了他們的時間。

如前所述, 中國互聯網移動化過程已基本塵埃落定, 就像今日頭條正在做的那樣, 商業競爭本質演變為“深耕用戶使用時長”已成為常識, 而當注意力成為最寶貴的稀缺資源,

也提供給長途Wi-Fi某種可乘之機。

記得在跨年演講上,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提出“國民總時間”(GDT)的概念, 通常情況下它並不波動, 幾乎恒定。 需求所致, 用戶在長途封閉空間中會主動進入到一個用“網路+娛樂”填充時間的狀態, 這意味著長途Wi-Fi可以主動拿到他們的注意力, 在我看來, 長途免費Wi-Fi更像是一個內容和服務都能主動選擇的“分眾傳媒”, 可以在特殊場景下深挖用戶價值。 在長途Wi-Fi中, “時間戰場”的兩種模式:殺時間(電影, 音樂, 遊戲, 資訊)和省時間(票務, 訂車, 嚴選電商)都可以產生商業價值。

當然, 這一切都以用戶需求——他們主動連接Wi-Fi為基礎。 這也是為什麼相比長途出行, 時長和場景都談不上剛需的其他商業Wi-Fi(譬如短途和某些商圈)不太走運的原因。

最近一個例子無疑是國內最大公交Wi-Fi運營商16WiFi宣佈關停諸多城市Wi-Fi服務。 理論上, 中國公車日均運送乘客高達2.2億人次, 提供免費Wi-Fi可謂功德一樁, 但由於使用時長有限, 導致運營商後向運營模式受阻, 試圖憑藉免費入口構建內容平臺的路徑變得無比艱難。 關於長短途Wi-Fi的差別, 可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從16Wi-Fi之死看商業Wi-Fi前景》。

所以某種意義上, 長途出行是以航美為代表的運營商在Wi-Fi市場瞄準的最大機遇, 他們試圖以最快速度在飛機, 鐵路和長途大巴的封閉空間開疆拓土。

在航空Wi-Fi領域, 諸多業內人士認為, 今年有可能成為中國機載Wi-Fi元年。 中國民航局飛標司運輸處處長朱濤去年8月“目前正推進在飛機上使用電子設備的法律修訂工作, 有望在2017年完成”的表態,意味著手機可能最快在今年被允許在飛機上使用,若這種樂觀解讀成真,機載Wi-Fi這片如今還是藍海的新大陸勢必裹挾更多資源。譬如作為國內最早進入航空Wi-Fi的公司,航美便早已與運營商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並與國際領先的設備和系統供應商積極對接。而為了鞏固優勢地位,聽說他們最近已經與聯通成立合資公司,為航空公司提供天地一體互聯網接入與增值服務。

鐵路方面,簽約列車總數也已達到全國列車總數的一半,預計2020年覆蓋全國鐵路總客流量的75%。而他們即將回答的還有那道高鐵“必答題”,據透露,航美正在等待鐵路總公司統一安排,開展高鐵Wi-Fi安裝和運營。困難也擺在眼前,技術上需要破解速度太快導致信號衰減和穿透力不足的問題,利益上需要面對三大運營商之間,以及鐵道部與運營商之間的博弈。但其實所有人都達成共識:當高鐵出行爆發在即(舉個例子,京滬線高鐵多年虧損後在2015年實現66億元盈利,每人次平均利潤或達50元,吸金能力堪比航空。歷經十年建設,中國高鐵盈利圖譜已露雛形),覆蓋Wi-Fi是早晚的事。

大巴方面,航美在全國已簽約長途客車30余萬輛,占長途客車市場30%,年覆蓋客流量超過50億人次。預計到2020年,公司簽約合作的長途客車將超過50萬輛,年覆蓋客流量將超過100億人次,長途客車資源的市場佔有率將達到50%。

馬太效應

不過,就像所謂“新聞越短,事情越大”,很多時候,“需求越平常,運營越重”。出行Wi-Fi屬於重運營行業,准入門檻頗高。據我所知,一塊裝在火車上的Wi-Fi轉化設備要2000元以上;而改裝一架飛機接收衛星通訊信號要200萬以上,推算來看,全國所有航空公司飛機改造成本估計要達10億美金(當然改造成本可能與運營商分攤)。

如此重運營,運營商瞄準的,無疑是對網路規模效應的巨大期許。對於後向盈利模式而言,運營良好的前提就是規模效應。所謂“凡有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凱文凱利就喜歡用傳真機舉例,“世界上第一個賣傳真機的人是個白癡,他能把第一台傳真機賣給誰呢?所以第一個買傳真機的人也會鼓勵別人買,因為直到別人擁有傳真機前,第一個人的傳真機價值為零。隨著說服更多人加入買傳真機隊伍,傳真機數量在增加,成本也就在遞減。傳真機越多每台的價值也是越高,但價格卻在走低。這就是我們說的網路效應。”

就像京東自建物流體系試圖告訴我們的那樣,當京東的用戶越來越多時,運營自建物流的成本越來越小,收益增速會越來越明顯。在商業Wi-Fi領域,連接Wi-Fi的人越多,每個人相對上網的成本就越低,規模經濟效應也就會顯現,對硬體設備的投入以及流量消耗到達一定界限之後,就會生成邊際收益,隨之,滾雪球般的收益遞增商業模型也會浮現。

而對於收益遞增這個遊戲,目前航美當然樂見其成,其規模優勢也初見成效。譬如,在鐵路領域,由於連線時間長,對航美的商業貢獻基本可以抵消流量成本和鐵路局簽約合作費用(順便一提,航美與長途客運公司和航空公司都採取戰略合作分成模式)。另外由於這一市場具有很強的排他性,管道優勢的率先夯實也會加速這一過程。所以理論上,規模效應帶來的自然壟斷也會出現在Wi-Fi領域。

理論照進現實

當規模效應出現,理論上的商業模式也就可以照進現實。畢竟,在長途封閉空間,一定會秉承“注意力在哪裡,錢就流向哪裡”的不二法則。

不過可能得拆開來看;在投入巨大的航空領域,逆互聯網趨勢的前向用戶收費或許可行;而在大巴和鐵路上,以免費Wi-Fi為入口構建“Wi-Fi後服務市場”是更明智之舉,完全可以靠廣告,遊戲和電商等方式盈利。

當然,擁有用戶,意味著它可以在提供個性化服務同時,走上“用資料產生商業價值”的盈利通路,幫助商家更精准的與用戶對接。譬如除了提供千億量級的品牌曝光和傳播機會外,還可以基於出行資料分析(交通工具,目的地,沿途路線等)為不同用戶畫像,實現精准化投放。

此外,航美已覆蓋800個長途交通客運場站及30萬台大巴車;9個鐵路局及2萬多節車箱;50多個機場及3000多台螢幕,8個航空公司及近2000架飛機——當長途出行用戶的出行前中後全場景都被覆蓋,也意味著可以幫助商家實現線上線下精確的O2O行銷模式。

總之整個“Wi-Fi後服務市場”無疑充滿想像,因為開篇那位少年早已以身作則地告訴我們:長路漫漫,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與Wi-Fi相伴。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用文字優雅的文章,為您提供談資與見識)

有望在2017年完成”的表態,意味著手機可能最快在今年被允許在飛機上使用,若這種樂觀解讀成真,機載Wi-Fi這片如今還是藍海的新大陸勢必裹挾更多資源。譬如作為國內最早進入航空Wi-Fi的公司,航美便早已與運營商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並與國際領先的設備和系統供應商積極對接。而為了鞏固優勢地位,聽說他們最近已經與聯通成立合資公司,為航空公司提供天地一體互聯網接入與增值服務。

鐵路方面,簽約列車總數也已達到全國列車總數的一半,預計2020年覆蓋全國鐵路總客流量的75%。而他們即將回答的還有那道高鐵“必答題”,據透露,航美正在等待鐵路總公司統一安排,開展高鐵Wi-Fi安裝和運營。困難也擺在眼前,技術上需要破解速度太快導致信號衰減和穿透力不足的問題,利益上需要面對三大運營商之間,以及鐵道部與運營商之間的博弈。但其實所有人都達成共識:當高鐵出行爆發在即(舉個例子,京滬線高鐵多年虧損後在2015年實現66億元盈利,每人次平均利潤或達50元,吸金能力堪比航空。歷經十年建設,中國高鐵盈利圖譜已露雛形),覆蓋Wi-Fi是早晚的事。

大巴方面,航美在全國已簽約長途客車30余萬輛,占長途客車市場30%,年覆蓋客流量超過50億人次。預計到2020年,公司簽約合作的長途客車將超過50萬輛,年覆蓋客流量將超過100億人次,長途客車資源的市場佔有率將達到50%。

馬太效應

不過,就像所謂“新聞越短,事情越大”,很多時候,“需求越平常,運營越重”。出行Wi-Fi屬於重運營行業,准入門檻頗高。據我所知,一塊裝在火車上的Wi-Fi轉化設備要2000元以上;而改裝一架飛機接收衛星通訊信號要200萬以上,推算來看,全國所有航空公司飛機改造成本估計要達10億美金(當然改造成本可能與運營商分攤)。

如此重運營,運營商瞄準的,無疑是對網路規模效應的巨大期許。對於後向盈利模式而言,運營良好的前提就是規模效應。所謂“凡有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凱文凱利就喜歡用傳真機舉例,“世界上第一個賣傳真機的人是個白癡,他能把第一台傳真機賣給誰呢?所以第一個買傳真機的人也會鼓勵別人買,因為直到別人擁有傳真機前,第一個人的傳真機價值為零。隨著說服更多人加入買傳真機隊伍,傳真機數量在增加,成本也就在遞減。傳真機越多每台的價值也是越高,但價格卻在走低。這就是我們說的網路效應。”

就像京東自建物流體系試圖告訴我們的那樣,當京東的用戶越來越多時,運營自建物流的成本越來越小,收益增速會越來越明顯。在商業Wi-Fi領域,連接Wi-Fi的人越多,每個人相對上網的成本就越低,規模經濟效應也就會顯現,對硬體設備的投入以及流量消耗到達一定界限之後,就會生成邊際收益,隨之,滾雪球般的收益遞增商業模型也會浮現。

而對於收益遞增這個遊戲,目前航美當然樂見其成,其規模優勢也初見成效。譬如,在鐵路領域,由於連線時間長,對航美的商業貢獻基本可以抵消流量成本和鐵路局簽約合作費用(順便一提,航美與長途客運公司和航空公司都採取戰略合作分成模式)。另外由於這一市場具有很強的排他性,管道優勢的率先夯實也會加速這一過程。所以理論上,規模效應帶來的自然壟斷也會出現在Wi-Fi領域。

理論照進現實

當規模效應出現,理論上的商業模式也就可以照進現實。畢竟,在長途封閉空間,一定會秉承“注意力在哪裡,錢就流向哪裡”的不二法則。

不過可能得拆開來看;在投入巨大的航空領域,逆互聯網趨勢的前向用戶收費或許可行;而在大巴和鐵路上,以免費Wi-Fi為入口構建“Wi-Fi後服務市場”是更明智之舉,完全可以靠廣告,遊戲和電商等方式盈利。

當然,擁有用戶,意味著它可以在提供個性化服務同時,走上“用資料產生商業價值”的盈利通路,幫助商家更精准的與用戶對接。譬如除了提供千億量級的品牌曝光和傳播機會外,還可以基於出行資料分析(交通工具,目的地,沿途路線等)為不同用戶畫像,實現精准化投放。

此外,航美已覆蓋800個長途交通客運場站及30萬台大巴車;9個鐵路局及2萬多節車箱;50多個機場及3000多台螢幕,8個航空公司及近2000架飛機——當長途出行用戶的出行前中後全場景都被覆蓋,也意味著可以幫助商家實現線上線下精確的O2O行銷模式。

總之整個“Wi-Fi後服務市場”無疑充滿想像,因為開篇那位少年早已以身作則地告訴我們:長路漫漫,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與Wi-Fi相伴。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用文字優雅的文章,為您提供談資與見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