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湛江紅土文化要勇於走向市場,破繭成蝶

吳川飄色

碧海銀沙網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 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對一個城市來說, 同樣如此, 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城市發展和振興的強大力量。

在9月1日央視財經頻道播出的“中國魅力城”湛江與克拉瑪依競演節目上, 湛江的人龍舞與醒獅驚豔亮相, 引得滿堂喝彩, 現場評委、著名歷史學者、文化學者蒙曼女士高度評價說, 湛江的人龍舞和醒獅表演都是國家級的。

遂溪醒獅

蒙曼女士的評價, 真是給湛江人民滿滿的自豪感。 蒙曼女士口中的東海島人龍舞和遂溪醒獅, 以及還有在節目現場亮相的吳川飄色, 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外, 雷州石狗、雷州歌、湛江儺舞也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湛江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目名列北部灣城市前列, 這些都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瑰寶, 為湛江打造北部灣文化中心奠定了重要基礎。

“東方一絕”東海人龍舞

東海島人龍舞, 起源於明末清初, 盛行於清代乾隆、嘉慶年間, 是一種大型的廣場藝術, 全部由人組成, 龍首、龍身、龍尾都用人體接架組合, 形成了“起龍”、“龍點頭”、“龍穿雲’、“龍卷浪”等表演程式, 節奏鮮明, 鼓點強勁, 氣勢雄偉, 催人奮進, 素有“東方一絕”的美稱。

遂溪醒獅是南獅的代表, 表演始於明清時期, 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 近年來, 遂溪醒獅苦練“獅”功, 在高難度技巧上不斷突破, 向高樁表演發展, 其表演驚險無比,

扣人心弦。 曾應邀參加北京奧運會閉幕式表演, 法國巴黎“中法文化年”演出, 也創下了參加中央電視臺節目挑戰高難度的紀錄, 堪稱“獅藝一絕”。 遂溪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協會命名為“中國醒獅之鄉”。

吳川飄色是吳川市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由若干人推著一座色板, 色板上裝飾著固定姿勢的人物, 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見的色梗支撐著, 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 飄然欲飛, 故而叫飄色, 素有“東方隱蔽藝術”的美稱。

還有南國藝術雷州歌, 發源於“圖騰崇拜”、享有“南方兵馬俑”之譽的雷州石狗, 被稱為“舞蹈活化石”的湛江儺舞, 集武術、舞蹈于一體的廉江舞鷹雄••••••無不閃射著紅土文化的光芒。

雷州石狗

2011年8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汪洋同志, 在雷州市石狗博物館調研時指出, 雷州文化(湛江紅土文化)可能是嶺南文化中延續性最強的分支之一, 在廣東文化應有其獨特的位置, 要把它充實和豐富進嶺南文化。 時至今日, 雷州文化經過充分的研究挖掘和保護, 已經與廣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並稱為廣東四大文化,在我國眾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佔有重要的一席。

可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目前湛江紅土文化基本散落在民間,分散零碎,除了逢年過節及慶典活動上能一睹芳容外,大多時間難見蹤影。一些文化遺產生存艱難,傳承困難,面臨後繼無人、日漸式微的困境,難以形成一股強大的文化力量,推動湛江文化振興。與少林功夫、詠春拳、豫劇、秦腔、蒙古族馬頭琴等這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湛江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知名度較低,影響力還小。

湛江儺舞

湛江紅土文化有歷史,有內涵,有品質,有其獨特性和吸引力,缺的就是發展的舞臺和土壤,說到底,缺的就是市場。有多少傳統文化淹沒在市場的大潮中,令人惋惜!市場化時代,必須用市場化的思路和辦法來謀劃湛江紅土文化的發展。根植于泥土,壯大於市場,才是文化應有的生存之道。怎樣推動湛江紅土文化的市場化?可以考慮由政府牽頭指導或由社會能人牽頭成立湛江民間藝術團,把散落民間的文化藝術集中起來,加以改良、加以包裝、加以推廣,作為一個整體,形成一個拳頭,主動出擊,在市場中找機會,尋合作,謀壯大,促振興。

東北二人轉,有300多年的歷史,是一種根植於民間的說唱藝術,流行甚廣。但隨著社會轉軌,以及人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等原因,上世紀80年代末東北二人轉開始逐漸衰落,生存艱難。十幾年前,趙本山成立了民間藝術團,聚集了一批優秀二人轉演員,對東北二人轉進行改良包裝,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推出“綠色二人轉”,大力推廣市場,東北二人轉從此不同凡響,不僅登上了大舞臺,還走向了全國,除了在瀋陽、長春、哈爾濱這些東北二人轉的大本營城市外,還在北京、天津、深圳等大城市建立了劉老根大舞臺,東北二人轉風靡全國,小曲藝華麗轉身變成了文化大產業。東北二人轉也成為了東北最響亮的文化品牌之一,到了東北,不看看二人轉,心裡總會留遺憾。

八朝古都河南開封,夜幕降臨,華燈亮起,大宋禦河那一帶,飄溢著文化韻味,吸引著八方來客。或乘小船於河中悠游,或於河岸漫步而行,河對岸的幾個舞臺正表演著豫劇,悠揚的民樂,醇美的唱腔,古雅的裝扮,加上周邊連排的仿古建築,美輪美奐的燈光,讓人仿佛穿梭在開封的歷史長河中,令人如醉如癡,流連忘返!

這就是文化的魅力,更確切地說,這就是走向市場後的文化魅力!

湛江很快就迎來“中國魅力城”的第二場競演,到時如何推薦湛江的旅遊,除了藍色的大海,紅土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篇章。除了讓全國朋友瞭解湛江紅土文化的魅力外,更要讓到湛江來的全國朋友能親身體驗到湛江紅土文化的魅力,而這,恰恰是湛江旅遊的一塊短板,需要儘快補上。希望湛江的紅土文化藝術,能夠以“政府扶持、市場運作”的方式,採取類似固定表演時間的形式,進景區,進廣場,進海邊,讓湛江紅土文化大顯身手、大放異彩,實現文化、美景、美食和城市的完善融合,讓來湛江的遊客朋友真正一飽眼福,一飽耳福,一飽口福,幸福滿滿!

湛江紅土文化必須走向市場,主動接受市場的挑戰,只有這樣,湛江紅土文化的步子才能邁得更遠,牌子才能打得更響,人氣才能聚得更旺,才能散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讓湛江紅土文化的輝煌,從走向市場開始!

已經與廣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並稱為廣東四大文化,在我國眾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佔有重要的一席。

可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目前湛江紅土文化基本散落在民間,分散零碎,除了逢年過節及慶典活動上能一睹芳容外,大多時間難見蹤影。一些文化遺產生存艱難,傳承困難,面臨後繼無人、日漸式微的困境,難以形成一股強大的文化力量,推動湛江文化振興。與少林功夫、詠春拳、豫劇、秦腔、蒙古族馬頭琴等這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湛江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知名度較低,影響力還小。

湛江儺舞

湛江紅土文化有歷史,有內涵,有品質,有其獨特性和吸引力,缺的就是發展的舞臺和土壤,說到底,缺的就是市場。有多少傳統文化淹沒在市場的大潮中,令人惋惜!市場化時代,必須用市場化的思路和辦法來謀劃湛江紅土文化的發展。根植于泥土,壯大於市場,才是文化應有的生存之道。怎樣推動湛江紅土文化的市場化?可以考慮由政府牽頭指導或由社會能人牽頭成立湛江民間藝術團,把散落民間的文化藝術集中起來,加以改良、加以包裝、加以推廣,作為一個整體,形成一個拳頭,主動出擊,在市場中找機會,尋合作,謀壯大,促振興。

東北二人轉,有300多年的歷史,是一種根植於民間的說唱藝術,流行甚廣。但隨著社會轉軌,以及人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等原因,上世紀80年代末東北二人轉開始逐漸衰落,生存艱難。十幾年前,趙本山成立了民間藝術團,聚集了一批優秀二人轉演員,對東北二人轉進行改良包裝,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推出“綠色二人轉”,大力推廣市場,東北二人轉從此不同凡響,不僅登上了大舞臺,還走向了全國,除了在瀋陽、長春、哈爾濱這些東北二人轉的大本營城市外,還在北京、天津、深圳等大城市建立了劉老根大舞臺,東北二人轉風靡全國,小曲藝華麗轉身變成了文化大產業。東北二人轉也成為了東北最響亮的文化品牌之一,到了東北,不看看二人轉,心裡總會留遺憾。

八朝古都河南開封,夜幕降臨,華燈亮起,大宋禦河那一帶,飄溢著文化韻味,吸引著八方來客。或乘小船於河中悠游,或於河岸漫步而行,河對岸的幾個舞臺正表演著豫劇,悠揚的民樂,醇美的唱腔,古雅的裝扮,加上周邊連排的仿古建築,美輪美奐的燈光,讓人仿佛穿梭在開封的歷史長河中,令人如醉如癡,流連忘返!

這就是文化的魅力,更確切地說,這就是走向市場後的文化魅力!

湛江很快就迎來“中國魅力城”的第二場競演,到時如何推薦湛江的旅遊,除了藍色的大海,紅土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篇章。除了讓全國朋友瞭解湛江紅土文化的魅力外,更要讓到湛江來的全國朋友能親身體驗到湛江紅土文化的魅力,而這,恰恰是湛江旅遊的一塊短板,需要儘快補上。希望湛江的紅土文化藝術,能夠以“政府扶持、市場運作”的方式,採取類似固定表演時間的形式,進景區,進廣場,進海邊,讓湛江紅土文化大顯身手、大放異彩,實現文化、美景、美食和城市的完善融合,讓來湛江的遊客朋友真正一飽眼福,一飽耳福,一飽口福,幸福滿滿!

湛江紅土文化必須走向市場,主動接受市場的挑戰,只有這樣,湛江紅土文化的步子才能邁得更遠,牌子才能打得更響,人氣才能聚得更旺,才能散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讓湛江紅土文化的輝煌,從走向市場開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