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把承德講給世界聽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尋蹤」——一朝廟宇修 勝抵十萬兵

導讀

須彌福壽之廟, 一座仿西藏日喀則紮什倫布寺修建的班禪行宮。

它是承德避暑山莊周圍寺廟群中最晚建成的, 建造速度卻快得驚人, 而它的建築特點, 被認為是中華民族漢藏建築的集大成者。

修一座寺廟, 勝抵十萬雄兵。 須彌福壽之廟見證了一系列重要的歷史事件, 它是一座豐碑, 在中華多民族融合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王海琦/攝

乾隆皇帝是個好面子的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乾隆70壽辰。 而在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初六, 章嘉國師奏稱, 班禪欲親自赴京覲見。

乾隆皇帝自然是高興的, 因為班禪額爾德尼六世作為西藏政教領袖, 要不遠萬里跋涉, 其維護國家統一的決心讓乾隆動容, 必須給足班禪額爾德尼六世禮遇。 初九, 乾隆諭令在熱河建廟, 備班禪居住。

這裡, 要特別指出, 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英國殖民者以狡詐手段入侵西藏日喀則, 要求與西藏訂立商約, 被班禪額爾德尼六世莊嚴回絕。 榮赫鵬所著的《英國侵略西藏史》記載, 班禪額爾德尼六世說“西藏是屬中國大皇帝管轄須(聽)命中國皇帝”。

王海琦/攝

對於這樣一心維護統一的宗教領袖給自己賀壽, 乾隆怎麼不動容?可班禪額爾德尼六世的祝壽隊伍很龐大, 約千人, 該如何安排他們呢?廟該如何建呢?

這個難不倒乾隆, 五世達賴覲見之時, 修建了普陀宗乘之廟供其居住, 六世班禪也要一樣地禮遇。 乾隆決定仿六世班禪在西藏日喀則紮什倫布寺規制為其建造行宮, 取名須彌福壽之廟。

“須彌福寺”是“紮什倫布”的漢譯, “紮什”意為“福壽”(吉祥), “倫布”是“須彌”(山)意, 合起來就是“多福多壽如吉祥的須彌山”。

圖片來源於網路

乾隆四十四年正月初三, 消息從京師到達西藏, 告知班禪於四十五年七月到八月間來熱河。 其實, 當時的清政府國庫已經日形虧拙,

可須彌福壽之廟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建起來了, 乾隆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一次史詩級的會面

乾隆四十四年六月十七日, 六世班禪率眾從西藏日喀則紮什倫布寺啟程, 一行七百餘人。 十月十六日, 到達青海塔爾寺, 並在此過冬。

四十五年三月初十,班禪一眾從塔爾寺啟程,繼續覲見之路。

五月二十六日,乾隆遣六皇子和章嘉國師迎班禪於岱海,並賜御用鑾駕、儀仗,給班禪乘用以示恩寵。

七月二十一日,班禪到達熱河,乾隆在避暑山莊澹泊敬誠殿接見了班禪,並為其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乾隆引班禪至四知書屋,賜茶、賜座,賜予大量物品,隨後乾隆引導班禪在“寶筏喻”“煙波致爽”“雲山勝地”各處佛堂上香,隨後班禪乘坐御用黃蓋肩輿回須彌福壽之廟。

王海琦/攝

次日,乾隆到須彌福壽之廟看望班禪。按照當時的禮制,這是特殊恩典。班禪當即向乾隆呈獻了方物四十件,和途中日記一冊,記錄了他在沿途的每一站必祈祝乾隆皇帝萬壽的誠意。而乾隆遂將自己身著袈裟的畫像送予班禪,並在妙高莊嚴殿舉行了盛大的法會。

七月二十四日起,乾隆又于萬樹園設宴款待班禪,二十五日,又在卷阿勝境殿接見班禪。

八月初二、初三、初五,乾隆三次在勤政殿賜宴班禪。

初六、初八兩日,乾隆又去須彌福壽之廟看望班禪。

八月十三日為乾隆七旬萬壽,為表虔誠,六世班禪自八月初六就率領喇嘛僧眾為乾隆誦經祈福,連續七天,晨昏不輟。

八月二十五日,班禪一行從熱河出發去北京。

王海琦/攝

六世班禪一共在熱河待了40天,他為乾隆萬里祝壽在蒙古各部王公貴族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須彌福壽之廟碑記寫道,“一聞班禪額爾德尼之來,其歡欣舞蹈,欲執役供奉,出於至誠,有不傳教而然者,則此須彌福壽之廟之建,上以揚歷代致治保幫之謨烈,下以答列藩傾心向化忱悃。”

兩人的會面可以說是史詩級的,對於藏傳佛教的發展,國家民族統一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0年7月20日,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的十世班禪來承德。7月21日,親自去須彌福壽之廟拈香瞻禮,同行的趙朴初感慨萬分,賦《臨江仙》以記其事。

外八廟中最特殊的寺廟

須彌福壽之廟,位於避暑山莊北、普陀宗乘之廟東,坐落在獅子溝北山陽坡。東西寬120米,南北深360米,占地7.52公頃。總平面佈局具有日喀則紮什倫布寺特徵。

遊覽須彌福壽之廟,可以看出整座寺廟採用了漢族建築的中軸線向縱深對稱佈置的形制。從山門一直到萬壽塔,主要建築物都位於中軸線上,中軸線兩側的建築都呈現出平衡建築傳統。從建築形式上看,須彌福壽之廟的主要建築都是藏式風格的,但某些建築個體和細部裝飾又具有漢族風格,這些建築充分顯示了漢藏兩族文化交融的建築藝術。

樊江岩、孫國威/攝

須彌福壽之廟是外八廟中最後修建的一座,是在藏漢建築藝術融合有了豐富經驗的情況下建設的,因此漢族傳統建築手法與藏式建築手法的融合又有進一步發展。

首先,它使藏式建築更多地融進了漢式手法,如門殿、碑亭、牌坊、寶塔都是漢族傳統形式。如藏式金頂的瓦紋,脊上的金龍,正吻的梅鹿、孔雀等也都進行了藝術加工,漢式色彩得到加強。這樣從風格上把武烈河東岸漢式特點突出的幾座寺廟與獅子溝西藏式特點突出的小布達拉宮連接起來,須彌福壽之廟是風格上的過渡。

另外,須彌福壽之廟的選址也起到了兩岸寺廟的連接作用。普陀宗乘之廟到安遠廟相距7華里,普寧寺位置最北,在中間大塊空地上建起的這座寺廟把各個寺廟聯繫起來,構成一個群體,形成了一個有豐富景觀內容的空間視廊。站在避暑山莊北面的宮牆上居高俯瞰,各個寺廟皆歸一覽,須彌福壽之廟在群體中的“聯繫”作用尤為明顯。

承德地區最高規格制式的石碑

走過須彌福壽之廟的山門,正北是一座高大雄偉的碑亭。碑亭坐落在石質砌就的須彌座上,四邊建有精美的石制護欄,護欄石柱頭上雕有雲龍浮雕。碑亭重簷黃琉璃瓦歇山頂,亭的四壁開有拱門,亭簷上懸掛著乾隆御筆提額“智光普照”。整座碑亭建築細膩,結構緊湊,遠看透露著一絲古意。

孫樹峰/攝

碑亭中立有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書寫的乾隆禦制《須彌福壽之廟碑記》,碑文中記述了從順治到乾隆的文治武功,宣揚了邊疆少數民族對清政府的擁護,特別是對六世班禪入朝進覲作了記述,《須彌福壽之廟碑記》對六世班禪給予了極高的讚譽,表明了清政府與西藏的密切關係。

圖片來源於網路

石碑的正面四邊雕刻著14條龍,兩側是單龍戲珠石雕,碑首為雙龍戲珠石雕,中間是“禦制”篆書。碑座是一巨大的石雕負重神獸贔屭,贔屭是傳說中龍的九子,它標誌著此廟尊貴的等級地位。在石碑下部的地面基石上刻有波濤紋樣,並有魚、蝦、蟹、龜等動物裝飾,這座石碑的形制和規格在承德地區是最高的。

萬兩黃金鋪屋頂一廟勝抵十萬兵

須彌福壽之廟內,最恢宏的就是妙高莊嚴殿。大殿位於大紅台中央院落內,高三層,上下貫通,殿頂為重簷攢尖頂,上覆魚鱗狀鎏金銅瓦。

上簷屋頂脊身各一上一下匍匐著兩條金龍,每條龍都重約一噸以上。屋脊上八條金龍弓身翹尾,鼓目生威,栩栩如生,大有跨空欲躍之勢。四條向上的金龍仰天遙望,趨向中心寶幡,體現了天下一統的思想。四條昂首向外的金龍爪牙犀利,勢欲騰空,向著無盡的宇宙,體現著無限的空間意識。

圖片來源於網路

據記載,須彌福壽之廟的鎏金屋頂共用了1.15萬余兩頭等金。這足以見得乾隆皇帝為維護與西藏的關係,是不惜財力的。

修建須彌福壽之廟的政治意義遠遠大於廟宇本身,它把歷代解決不了的民族、宗教、文化等問題以一座廟宇得以解決,取得了“敬一人而使千萬人悅,修一座廟勝養十萬雄兵”的效果。

圖片來源於網路

四十五年三月初十,班禪一眾從塔爾寺啟程,繼續覲見之路。

五月二十六日,乾隆遣六皇子和章嘉國師迎班禪於岱海,並賜御用鑾駕、儀仗,給班禪乘用以示恩寵。

七月二十一日,班禪到達熱河,乾隆在避暑山莊澹泊敬誠殿接見了班禪,並為其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乾隆引班禪至四知書屋,賜茶、賜座,賜予大量物品,隨後乾隆引導班禪在“寶筏喻”“煙波致爽”“雲山勝地”各處佛堂上香,隨後班禪乘坐御用黃蓋肩輿回須彌福壽之廟。

王海琦/攝

次日,乾隆到須彌福壽之廟看望班禪。按照當時的禮制,這是特殊恩典。班禪當即向乾隆呈獻了方物四十件,和途中日記一冊,記錄了他在沿途的每一站必祈祝乾隆皇帝萬壽的誠意。而乾隆遂將自己身著袈裟的畫像送予班禪,並在妙高莊嚴殿舉行了盛大的法會。

七月二十四日起,乾隆又于萬樹園設宴款待班禪,二十五日,又在卷阿勝境殿接見班禪。

八月初二、初三、初五,乾隆三次在勤政殿賜宴班禪。

初六、初八兩日,乾隆又去須彌福壽之廟看望班禪。

八月十三日為乾隆七旬萬壽,為表虔誠,六世班禪自八月初六就率領喇嘛僧眾為乾隆誦經祈福,連續七天,晨昏不輟。

八月二十五日,班禪一行從熱河出發去北京。

王海琦/攝

六世班禪一共在熱河待了40天,他為乾隆萬里祝壽在蒙古各部王公貴族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須彌福壽之廟碑記寫道,“一聞班禪額爾德尼之來,其歡欣舞蹈,欲執役供奉,出於至誠,有不傳教而然者,則此須彌福壽之廟之建,上以揚歷代致治保幫之謨烈,下以答列藩傾心向化忱悃。”

兩人的會面可以說是史詩級的,對於藏傳佛教的發展,國家民族統一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0年7月20日,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的十世班禪來承德。7月21日,親自去須彌福壽之廟拈香瞻禮,同行的趙朴初感慨萬分,賦《臨江仙》以記其事。

外八廟中最特殊的寺廟

須彌福壽之廟,位於避暑山莊北、普陀宗乘之廟東,坐落在獅子溝北山陽坡。東西寬120米,南北深360米,占地7.52公頃。總平面佈局具有日喀則紮什倫布寺特徵。

遊覽須彌福壽之廟,可以看出整座寺廟採用了漢族建築的中軸線向縱深對稱佈置的形制。從山門一直到萬壽塔,主要建築物都位於中軸線上,中軸線兩側的建築都呈現出平衡建築傳統。從建築形式上看,須彌福壽之廟的主要建築都是藏式風格的,但某些建築個體和細部裝飾又具有漢族風格,這些建築充分顯示了漢藏兩族文化交融的建築藝術。

樊江岩、孫國威/攝

須彌福壽之廟是外八廟中最後修建的一座,是在藏漢建築藝術融合有了豐富經驗的情況下建設的,因此漢族傳統建築手法與藏式建築手法的融合又有進一步發展。

首先,它使藏式建築更多地融進了漢式手法,如門殿、碑亭、牌坊、寶塔都是漢族傳統形式。如藏式金頂的瓦紋,脊上的金龍,正吻的梅鹿、孔雀等也都進行了藝術加工,漢式色彩得到加強。這樣從風格上把武烈河東岸漢式特點突出的幾座寺廟與獅子溝西藏式特點突出的小布達拉宮連接起來,須彌福壽之廟是風格上的過渡。

另外,須彌福壽之廟的選址也起到了兩岸寺廟的連接作用。普陀宗乘之廟到安遠廟相距7華里,普寧寺位置最北,在中間大塊空地上建起的這座寺廟把各個寺廟聯繫起來,構成一個群體,形成了一個有豐富景觀內容的空間視廊。站在避暑山莊北面的宮牆上居高俯瞰,各個寺廟皆歸一覽,須彌福壽之廟在群體中的“聯繫”作用尤為明顯。

承德地區最高規格制式的石碑

走過須彌福壽之廟的山門,正北是一座高大雄偉的碑亭。碑亭坐落在石質砌就的須彌座上,四邊建有精美的石制護欄,護欄石柱頭上雕有雲龍浮雕。碑亭重簷黃琉璃瓦歇山頂,亭的四壁開有拱門,亭簷上懸掛著乾隆御筆提額“智光普照”。整座碑亭建築細膩,結構緊湊,遠看透露著一絲古意。

孫樹峰/攝

碑亭中立有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書寫的乾隆禦制《須彌福壽之廟碑記》,碑文中記述了從順治到乾隆的文治武功,宣揚了邊疆少數民族對清政府的擁護,特別是對六世班禪入朝進覲作了記述,《須彌福壽之廟碑記》對六世班禪給予了極高的讚譽,表明了清政府與西藏的密切關係。

圖片來源於網路

石碑的正面四邊雕刻著14條龍,兩側是單龍戲珠石雕,碑首為雙龍戲珠石雕,中間是“禦制”篆書。碑座是一巨大的石雕負重神獸贔屭,贔屭是傳說中龍的九子,它標誌著此廟尊貴的等級地位。在石碑下部的地面基石上刻有波濤紋樣,並有魚、蝦、蟹、龜等動物裝飾,這座石碑的形制和規格在承德地區是最高的。

萬兩黃金鋪屋頂一廟勝抵十萬兵

須彌福壽之廟內,最恢宏的就是妙高莊嚴殿。大殿位於大紅台中央院落內,高三層,上下貫通,殿頂為重簷攢尖頂,上覆魚鱗狀鎏金銅瓦。

上簷屋頂脊身各一上一下匍匐著兩條金龍,每條龍都重約一噸以上。屋脊上八條金龍弓身翹尾,鼓目生威,栩栩如生,大有跨空欲躍之勢。四條向上的金龍仰天遙望,趨向中心寶幡,體現了天下一統的思想。四條昂首向外的金龍爪牙犀利,勢欲騰空,向著無盡的宇宙,體現著無限的空間意識。

圖片來源於網路

據記載,須彌福壽之廟的鎏金屋頂共用了1.15萬余兩頭等金。這足以見得乾隆皇帝為維護與西藏的關係,是不惜財力的。

修建須彌福壽之廟的政治意義遠遠大於廟宇本身,它把歷代解決不了的民族、宗教、文化等問題以一座廟宇得以解決,取得了“敬一人而使千萬人悅,修一座廟勝養十萬雄兵”的效果。

圖片來源於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