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注入新活力充實“空殼村”

本報記者于險峰張仁軍

“還是在2014年, 因為著火, 這兒的大棚被燒掉了, 因為沒錢恢復, 地都快荒廢了, 這回好了, 今年秋天村裡準備重建大棚租給村民, 到時我至少要租兩三個棚。 ”遼寧省瀋陽市于洪區光輝街道東老邊村村民靖香軍告訴記者。

東老邊村利用遼寧省發展集體經濟的扶持資金150萬元, 投資東老邊村現代設施農業園區合作社, 今年準備新建十幾棟大棚。 東老邊村黨支部書記楊麗霞向記者介紹說:“重建工作已經啟動, 已進入招投標階段, 建好後一個棚一年租金1.5萬元, 在增加村集體收入的同時,

也增強了黨支部的服務能力與黨組織的凝聚力。 ”

目前, 像東老邊村這樣的省級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試點村瀋陽市一共有25個, 每村投入150萬元作為發展建設資金。 為充分利用好這筆資金, 瀋陽市高度重視, 組織專家對各試點村量身定制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具體舉措, 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 培育出一批主導產業更加突出、群眾生活更加富裕的集體經濟強村, 牢牢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相當一段時間以來, 瀋陽市部分村集體沒有經濟來源, 有相當數量的村級集體經濟“空殼化”, 只能靠上級轉移支付度日, 沒有過多的能力開展村內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升級等, 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村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以及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

為逐步減少集體經濟“空殼村”, 瀋陽市經過充分調研, 反復論證, 制定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 鼓勵村黨組織以村集體“三資”(資產、資源、資金)為基礎, 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 積極探索土地入股、農業生產經營、物業管理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形式, 為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注入新活力。

支部引領, 啟動沉睡資產

怎樣壯大村集體經濟, 發展什麼樣的產業, 瀋陽市遼中區劉二堡鎮皮家堡村黨總支向全村的黨員與群眾徵集了106條發展建議, 黨員馬家軍提議將村裡的一個廢棄大沙坑挖大變成一口魚塘轉包出去, 該建議為村裡增收15萬元。

20多年前, 皮家堡村與眾多農村一樣, 村集體沒有收入來源,

人均年純收入還不到600元, 村集體欠外債60多萬元、三角債30多萬元, 是遼中區出了名的“困難戶多、矮草房多、外欠債多、羅圈賬多、上訪戶多”的“五多村”。

近年來, 皮家堡村黨組織創建農產品企業、運輸公司, 建設沿街餐飲網點, 提供優質便民服務, 促進各項事業均衡發展。 村黨總支書記羅樹全告訴記者:“通過多元化經濟發展, 村辦企業收入穩步提升, 村集體經濟狀況有了飛躍式的增長, 現在村集體有存款200多萬元。 ”

新民市羅家房鎮房申村原有債務達46萬元, 新任村黨總支書記周繼紅上任後, 通過調查摸底, 有部分荒地被13戶村民無償佔有使用, 侵害了村集體經濟利益。 村黨總支決定以此為突破口, 打響壯大集體經濟的第一仗。

按照先黨員幹部、後親戚朋友、再普通群眾的順序, 村“兩委”班子成員深入每家每戶, 在炕頭上擺事實、講道理, 用真心去打動群眾。

在此基礎上, 房申村召開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 廣泛徵詢各方意見和建議, 針對各戶不同情況制定集體土地回收補償方案, 得到了黨員群眾的一致認可。 進而, 村裡220畝荒地全部被收回, 現已成為集體經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瀋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吳奇漢向記者介紹說:“瀋陽市堅持以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等要素有效利用為紐帶, 大力實施以村黨組織為主導的‘企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人+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等多種經營模式, 做實做強村級集體經濟,

現已初見成效。 下一步, 我市將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切實做優做大集體經濟這篇文章。 ”

用活資源, 增加集體收入

“哎呀, 這條路的兩側全是山楂樹, 真漂亮!”隨著遼河沿岸旅遊帶的開發, 靠近遼河岸邊的康平縣郝官屯鎮劉屯村吸引了很多遊人前來遊玩, 大家都為村裡的整潔環境所吸引。

幾年前, 劉屯村還是一個貧窮落後、村容村貌較差的小村莊, 村黨支部書記董俊帶領大家用舊村部引進了瀋陽壯大手工藝品加工廠, 產品全部出口歐美地區。 王宏偉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媳婦有癲癇病, 家裡3個孩子都在上學。 “我和媳婦都在手工藝品廠幹活兒, 利用晚上時間就可以做, 一個月也能賺到3000多元。 ”王宏偉告訴記者, 村裡像他這樣的貧困戶有15個在這裡上班。

劉屯村去年引進韓國生物有機肥技術,成立了劉屯新能源綜合利用加工廠,利用秸稈、糞便生產有機肥。“村裡的養殖量大,有3000頭牛、1500只羊,糞便成為村裡最沉重的負擔。有機肥廠既能夠解決村裡的環保問題,又使村集體每年可獲收益50萬元左右。”董俊介紹說。

“原來一進村子,到處是雞糞,臭味很大。現在好了,村裡建了有機肥廠,養殖戶的雞糞都被廠子收走,村子變得乾淨整潔了。”法庫縣吉祥街道黃花嶺村的養雞戶王亞東告訴記者,“我家養了8000多隻雞,一天能產生1.5立方米的雞糞,隔幾天就拉一車賣給有機肥廠,每立方米能賣25元。廢物得到利用,就連村裡以前當作垃圾倒出來的糞堆,都被人拉走賣給肥料廠。”

黃花嶺村是遠近聞名的蛋雞養殖專業村,黃花嶺村黨總支部為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依託法庫縣啟林蛋雞專業合作社,拉動蛋雞產業發展,成立啟林蛋雞專業合作社黨支部,發揮黨員致富人才領富作用。今年年初與一家公司合作,利用雞糞生產有機肥,已經開始試生產,全部投產後一年能為村集體帶來60萬元的收入。

凝聚民心,夯實執政基礎

瀋陽市鐵西區彰驛站街道彰驛站村因曾是皇家的驛站而得名,也正是為了把驛站這一文化傳承發展,彰驛站村利用村集體廢棄廠地,與企業合作建成了投資5000余萬元的國家AAA級盛京驛站旅遊景區,促進了瀋陽西部鄉村旅遊、果蔬採摘、飲食業、交通業、服務業、商業、文化娛樂業的發展,帶動了周邊2000多名農民就業。

隨著村集體經濟的日益壯大,彰驛站村黨委開始為村民謀取更多福利。村裡先後修建村路8公里,安裝路燈160多盞,鋪設2300米自來水管道,花費10余萬元購置了兩台垃圾清運車,定期為村民清運垃圾,村民的居住和出行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方巾牛村真是牛!新民市大民屯鎮方巾牛村全村有1007戶,全部住進了樓房和別墅,年人均純收入超過4萬元,家家有轎車。大民屯鎮與方巾牛村黨組織帶領農戶闖出了一條以現代農業為主導的就地城鎮化新路子,不離土不離鄉就過上了比城裡人還好的幸福生活。

大民屯鎮副鎮長、方巾牛村黨總支書記張升陸向記者介紹說:“方巾牛村以農養農,盤活土地資源。按照棚菜產業發展規劃,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村民之間自由調換,村集體統一流轉。2010年,全村1.2萬畝土地全部由村集體實現流轉,又先後從周邊新莊、後欄杆等村流轉土地5000畝,全部用於棚菜生產,實現了集約規模經營。”

強有力的村集體經濟才能支撐高品質的公共服務。方巾牛村圖書室、文化活動室、衛生所、中心廣場和休閒公園等設施一應俱全。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勞作一天后到廣場跳跳舞、健健身已經成為村民習慣。勞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美好願景在方巾牛村變成現實。

瀋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桂香說,按照市委要求,瀋陽在抓城市基層黨建的同時,注重抓好各領域黨建工作,尤其是狠抓農村基層黨組織規範化建設,注重發揮村黨支部主體作用,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到了一定成效。下一步,將以“馬上辦,釘釘子”精神,持之以恆,久久為功,進一步推動全市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村裡像他這樣的貧困戶有15個在這裡上班。

劉屯村去年引進韓國生物有機肥技術,成立了劉屯新能源綜合利用加工廠,利用秸稈、糞便生產有機肥。“村裡的養殖量大,有3000頭牛、1500只羊,糞便成為村裡最沉重的負擔。有機肥廠既能夠解決村裡的環保問題,又使村集體每年可獲收益50萬元左右。”董俊介紹說。

“原來一進村子,到處是雞糞,臭味很大。現在好了,村裡建了有機肥廠,養殖戶的雞糞都被廠子收走,村子變得乾淨整潔了。”法庫縣吉祥街道黃花嶺村的養雞戶王亞東告訴記者,“我家養了8000多隻雞,一天能產生1.5立方米的雞糞,隔幾天就拉一車賣給有機肥廠,每立方米能賣25元。廢物得到利用,就連村裡以前當作垃圾倒出來的糞堆,都被人拉走賣給肥料廠。”

黃花嶺村是遠近聞名的蛋雞養殖專業村,黃花嶺村黨總支部為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依託法庫縣啟林蛋雞專業合作社,拉動蛋雞產業發展,成立啟林蛋雞專業合作社黨支部,發揮黨員致富人才領富作用。今年年初與一家公司合作,利用雞糞生產有機肥,已經開始試生產,全部投產後一年能為村集體帶來60萬元的收入。

凝聚民心,夯實執政基礎

瀋陽市鐵西區彰驛站街道彰驛站村因曾是皇家的驛站而得名,也正是為了把驛站這一文化傳承發展,彰驛站村利用村集體廢棄廠地,與企業合作建成了投資5000余萬元的國家AAA級盛京驛站旅遊景區,促進了瀋陽西部鄉村旅遊、果蔬採摘、飲食業、交通業、服務業、商業、文化娛樂業的發展,帶動了周邊2000多名農民就業。

隨著村集體經濟的日益壯大,彰驛站村黨委開始為村民謀取更多福利。村裡先後修建村路8公里,安裝路燈160多盞,鋪設2300米自來水管道,花費10余萬元購置了兩台垃圾清運車,定期為村民清運垃圾,村民的居住和出行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方巾牛村真是牛!新民市大民屯鎮方巾牛村全村有1007戶,全部住進了樓房和別墅,年人均純收入超過4萬元,家家有轎車。大民屯鎮與方巾牛村黨組織帶領農戶闖出了一條以現代農業為主導的就地城鎮化新路子,不離土不離鄉就過上了比城裡人還好的幸福生活。

大民屯鎮副鎮長、方巾牛村黨總支書記張升陸向記者介紹說:“方巾牛村以農養農,盤活土地資源。按照棚菜產業發展規劃,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村民之間自由調換,村集體統一流轉。2010年,全村1.2萬畝土地全部由村集體實現流轉,又先後從周邊新莊、後欄杆等村流轉土地5000畝,全部用於棚菜生產,實現了集約規模經營。”

強有力的村集體經濟才能支撐高品質的公共服務。方巾牛村圖書室、文化活動室、衛生所、中心廣場和休閒公園等設施一應俱全。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勞作一天后到廣場跳跳舞、健健身已經成為村民習慣。勞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美好願景在方巾牛村變成現實。

瀋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桂香說,按照市委要求,瀋陽在抓城市基層黨建的同時,注重抓好各領域黨建工作,尤其是狠抓農村基層黨組織規範化建設,注重發揮村黨支部主體作用,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到了一定成效。下一步,將以“馬上辦,釘釘子”精神,持之以恆,久久為功,進一步推動全市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