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打個小孔 請走腫瘤君

肺癌是我國也是廣州發病率、死亡率最高的腫瘤, 據2004 -2011年廣州癌症資料顯示, 每年10萬人中, 就有50人左右患上肺癌, 這一癌種連續8年“蟬聯”了廣州的第一名。

早期肺癌的首選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 而手術必然導致創傷, 很多患者懼怕創傷而拒絕手術, 因而失去根治的機會。

用時1個半小時, 在患者身上僅開一個3釐米的“孔”, 便可完成高難度的肺癌切除。 日前, 記者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獲悉, 該院在國內成熟開展的“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 能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的疼痛、縮小創口, 術後平均3天即可出院。 該項技術被稱為“微創中的微創”, 目前已讓百余位患者獲益。

傳統肺癌開胸手術創傷大

58歲的陳先生(化名)來自廣東三水, 咳嗽伴血絲痰兩個月, 在當地醫院檢查發現左肺上部有腫塊。 來到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經全面檢查後, 發現其左肺上葉有4釐米大小的惡性腫瘤,

被診斷為ⅡA期即中早期肺癌。 經該中心胸科主任醫師楊浩賢教授綜合評估後, 認為手術切除是根治其肺癌的首選方法。 楊浩賢首次為其使用了“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 僅在陳先生左側腋下肋骨間隙打一個3釐米的小孔, 即實現了腫瘤的完整切除。 記者從視頻中看到, 陳先生術後第二天就能下床走動, 3天出院。

楊浩賢介紹, 因肺癌手術難度大, 風險高, 為最大程度避免手術過程中誤傷心臟大血管等重要組織結構, 傳統開胸手術切口大, 甚至要切斷一條肋骨, 以擴大空間便於操作。 但由此帶來的巨大創傷、疼痛, 嚴重影響了患者生活品質。

傳統手術創口大

20世紀90年代初, 內鏡技術在肺癌外科手術中應用, 使手術創傷大大減少。 將內鏡置入胸腔內, 通過成像系統將胸腔內的情景清晰轉播到顯示幕幕上, 醫生只需在患者身體上打3到4個小孔, 根據影像即可完成手術, 這就是電視胸腔鏡輔助下的胸外科手術。 該手術不需切斷患者的肋骨, 大大減少了手術創傷, 加速了患者的康復, 而且切口小, 術後疤痕小, 符合患者對美容的要求。

從微創到更微創

多孔微創手術應用了二十多年, 然而外科醫生們一直在探尋一種可以讓手術更微創的方法, 近幾年便出現的雙孔胸腔鏡肺癌微創手術:在人體上打兩個孔,

一個直徑1釐米左右, 用於放置電視胸腔鏡, 另一個孔長度約3釐米左右, 用於手術器械進出, 通過該孔切除病肺組織。

既然兩個孔可以完成肺癌根治術, 那麼只用一個孔是否可行?楊浩賢介紹, 實際上, 單孔電視胸腔鏡手術早在21世紀初就誕生了。 但由於受手術器械和技術的現狀,最初只能做簡單的胸部手術,例如手汗症患者胸內交感神經鏈切斷手術、肺大皰手術等。直到2010年,西班牙胸外科醫生岡薩雷斯首次成功地將單孔電視胸腔鏡技術應用於肺癌根治術獲得成功。

新技術需要“牛”醫生去成就

去年初,作為國內較早一批“吃螃蟹”的醫生,楊浩賢開始進行嘗試。該手術對手術器械進行改良後,只在人體上作一個長約3釐米的小切孔,所有手術設備,包括胸腔鏡、手術操作器械均經過這一個小孔完成肺癌手術。這是對醫生“手上功夫”的極大考驗。

“單孔手術最大的難題就是器械之間容易干擾,所以對醫生的操作水準要求極高,必須兩隻手都要能同時操作,也正因此,能熟練開展該類手術的醫生在國內也僅僅集中在少數大的胸外科中心。”楊浩賢說,為了讓自己的左右手同樣靈活,他甚至打籃球、打羽毛球都用左手,如今,在手術中他的兩隻手能自如地操作器械,完成各個方位的切除動作。

2017年5月6日,在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主辦的2017年度胸外科優秀青年醫師手術大賽中,楊浩賢主刀的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榮獲肺切除組華南賽區冠軍。5月6日,楊浩賢代表華南地區參加南中國區手術大賽,再次獲得冠軍。

據瞭解,該院從去年初開始到現在,共操作了百余台單孔肺癌微創手術,患者年齡分佈在30歲-85歲。患者術後疼痛明顯減輕,術後平均住院時間3天。目前,所有患者在密切隨訪中,尚未見術後復發轉移患者。

專題延伸

該項手術費用多少?

楊浩賢介紹,因手術過程中,他通過用絲線徒手為血管打結代替昂貴的血管吻合器,用廉價的手套代替昂貴的標本袋的方式,減少了術中昂貴的醫療器械的消耗,手術費用降低,根據病情不同,全部住院費用大概在5萬到7萬。

哪些肺癌患者適用于該項手術?

作為一種新的微創手術技術,楊浩賢說,單孔電視胸腔鏡手術自然有其適應征,只有精准地把握適應征,精心的術前評估和準備,才能使該技術發揮優勢。

首先,適用於腫瘤沒有遠處轉移,最好臨床分期是I到II期的患者;

其次,既往沒有得過嚴重的肺結核、肺部感染等的患者,因為肺部感染往往導致肺組織與胸壁的廣泛黏連,不利於單孔手術操作。

“單孔微創手術特別適合心、肺等重要臟器功能較差的老年患者,因為傳統開胸的巨大創傷會使手術的風險加大,人體的免疫力受到很大破壞,很多老人難以承受。”最後,他指出由於單孔微創技術難度高,只有大的醫學中心能夠開展,最好到知名醫院向有經驗專家諮詢,請有經驗的專家治療。

防治肺癌須“四早”

楊浩賢說,肺癌治療歷來強調三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但他更提倡“四早”——須加上“早預防”。“早預防指的是除了關注戒煙、遠離污染等日常危險因素外,對某些潛在的、可能會轉化為肺癌的高危肺部病變也應該密切關注。”他指出,患者被查出某些肺部早期疾病時,如肺部磨玻璃樣影等,多數時候被告知定期體檢、密切觀察。但磨玻璃結節既有惡性的,也有良性的,兩者的鑒別非常困難患者在隨訪過程中往往精神焦慮,這種負面情緒甚至比病灶本身更加困擾患者。因此,早期預防非常重要,通過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等,避免肺部疾病的發生才是上策,正所謂“上醫治未病”。

本報記者 陶 慧

責任編輯 姚贊原

但由於受手術器械和技術的現狀,最初只能做簡單的胸部手術,例如手汗症患者胸內交感神經鏈切斷手術、肺大皰手術等。直到2010年,西班牙胸外科醫生岡薩雷斯首次成功地將單孔電視胸腔鏡技術應用於肺癌根治術獲得成功。

新技術需要“牛”醫生去成就

去年初,作為國內較早一批“吃螃蟹”的醫生,楊浩賢開始進行嘗試。該手術對手術器械進行改良後,只在人體上作一個長約3釐米的小切孔,所有手術設備,包括胸腔鏡、手術操作器械均經過這一個小孔完成肺癌手術。這是對醫生“手上功夫”的極大考驗。

“單孔手術最大的難題就是器械之間容易干擾,所以對醫生的操作水準要求極高,必須兩隻手都要能同時操作,也正因此,能熟練開展該類手術的醫生在國內也僅僅集中在少數大的胸外科中心。”楊浩賢說,為了讓自己的左右手同樣靈活,他甚至打籃球、打羽毛球都用左手,如今,在手術中他的兩隻手能自如地操作器械,完成各個方位的切除動作。

2017年5月6日,在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主辦的2017年度胸外科優秀青年醫師手術大賽中,楊浩賢主刀的單孔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榮獲肺切除組華南賽區冠軍。5月6日,楊浩賢代表華南地區參加南中國區手術大賽,再次獲得冠軍。

據瞭解,該院從去年初開始到現在,共操作了百余台單孔肺癌微創手術,患者年齡分佈在30歲-85歲。患者術後疼痛明顯減輕,術後平均住院時間3天。目前,所有患者在密切隨訪中,尚未見術後復發轉移患者。

專題延伸

該項手術費用多少?

楊浩賢介紹,因手術過程中,他通過用絲線徒手為血管打結代替昂貴的血管吻合器,用廉價的手套代替昂貴的標本袋的方式,減少了術中昂貴的醫療器械的消耗,手術費用降低,根據病情不同,全部住院費用大概在5萬到7萬。

哪些肺癌患者適用于該項手術?

作為一種新的微創手術技術,楊浩賢說,單孔電視胸腔鏡手術自然有其適應征,只有精准地把握適應征,精心的術前評估和準備,才能使該技術發揮優勢。

首先,適用於腫瘤沒有遠處轉移,最好臨床分期是I到II期的患者;

其次,既往沒有得過嚴重的肺結核、肺部感染等的患者,因為肺部感染往往導致肺組織與胸壁的廣泛黏連,不利於單孔手術操作。

“單孔微創手術特別適合心、肺等重要臟器功能較差的老年患者,因為傳統開胸的巨大創傷會使手術的風險加大,人體的免疫力受到很大破壞,很多老人難以承受。”最後,他指出由於單孔微創技術難度高,只有大的醫學中心能夠開展,最好到知名醫院向有經驗專家諮詢,請有經驗的專家治療。

防治肺癌須“四早”

楊浩賢說,肺癌治療歷來強調三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但他更提倡“四早”——須加上“早預防”。“早預防指的是除了關注戒煙、遠離污染等日常危險因素外,對某些潛在的、可能會轉化為肺癌的高危肺部病變也應該密切關注。”他指出,患者被查出某些肺部早期疾病時,如肺部磨玻璃樣影等,多數時候被告知定期體檢、密切觀察。但磨玻璃結節既有惡性的,也有良性的,兩者的鑒別非常困難患者在隨訪過程中往往精神焦慮,這種負面情緒甚至比病灶本身更加困擾患者。因此,早期預防非常重要,通過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等,避免肺部疾病的發生才是上策,正所謂“上醫治未病”。

本報記者 陶 慧

責任編輯 姚贊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