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國膠囊內鏡臨床應用指南

整理: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

關鍵字:膠囊內鏡;指南

keywords:capswe endoscopy;guideline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膠囊內鏡與小腸鏡學組於2008 年制訂了《中華消化內鏡學會膠囊內鏡臨床應用規範》, 對我國規範使用膠囊內鏡提供了有力參考。 膠囊內鏡檢查經歷10 餘年的發展, 已經成為重要的消化道疾病檢查手段, 尤其是對小腸疾病的診斷。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除了小腸膠囊內鏡出現了部分改進之外, 專用食管膠囊內鏡、專用結腸膠囊內鏡和專用磁控膠囊胃鏡亦已進入臨床應用階段。 所以, 膠囊內鏡與小腸鏡學組決定與時俱進,

更新和完善相關規範, 在經過專家廣泛討論及多次修改後, 現更新我國膠囊內鏡臨床應用指南如下。

1 檢查前準備、膠囊內鏡檢查、檢查後注意事項

1. 1 查前準備 鑒於膠囊內鏡檢查可能發生膠囊滯留及診斷的不確定性, 檢查前應對患者予以告知並簽署知情同意書。

1. 1. 1 小腸膠囊內鏡檢查 ( 1) 檢查前需禁食或進清流質10 ~ 12 h; ( 2) 檢查前夜行腸道清潔準備( 參考相關內鏡檢查腸道準備指南) , 以提高圖像的清晰度; ( 3) 術前半小時服用適量祛泡劑, 以減少泡沫對視野的影響; ( 4) 不推薦使用促胃腸道動力藥。 目前研究尚不支持促動力藥能夠幫助提高全小腸檢查完成率[1 - 7]。

1. 1. 2 食管專用膠囊內鏡檢查 ( 1) 膠囊內鏡檢查前禁食2 h; ( 2) 飲用少量水( 10 mL 左右) 幫助膠囊內鏡吞服; ( 3) 檢查過程患者取仰臥位; 或可採用5 min 法: 吞服膠囊後2 min 取仰臥位,

繼保持2 min 30°半臥位, 繼保持1 min 60°半臥位, 繼以15 min 坐位[8 - 10]。

1. 1. 3 結腸專用膠囊內鏡檢查[9, 11 - 14] ( 1) 檢查前一日進清流質飲食; ( 2) 檢查前夜行腸道清潔準備( 參考相關內鏡檢查腸道準備指南) ; ( 3) 檢查過程中加服小劑量磷酸鈉溶液( 45 ~ 55 mL) , 通過增加腸蠕動使膠囊儘早進入結腸( 使用方法及禁忌證參照相關指南) ; ( 4) 吞服膠囊後1 h 膠囊尚未通過幽門者, 建議給予促胃腸動力藥或經胃鏡將膠囊送入十二指腸以縮短膠囊在胃內的停留時間。

1. 1. 4 胃專用膠囊內鏡檢查 目前剛進入臨床應用階段, 其對胃部疾病的診斷價值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1. 2 膠囊內鏡檢查操作過程 檢查時將資料記錄儀通過導線與粘貼于患者腹部體表的陣列感測器電極相連或者穿戴記錄儀背心。

患者吞服膠囊後, 按時記錄相關症狀及監視資料記錄儀上閃爍的指示燈, 以確定檢查設備的正常運行; 檢查期間避免劇烈運動及進入強磁場區域, 以防圖像信號受到干擾。 在服用膠囊2 h 後可飲清水, 4h 後可以進少許清淡食物。 在膠囊電池耗盡時或膠囊經回盲瓣進入結腸( 小腸膠囊內鏡) 或自肛門排出體外( 結腸膠囊內鏡) 後將資料記錄儀從患者身上取下, 並連接到可進行資料處理的工作站。 資料記錄儀中的圖像資料最終下載至工作站中, 並由相關軟體進行處理。 讀片中典型圖片和視頻可被單獨注釋及保存; 工作站具有顯示膠囊走向軌跡的類比定位功能,
對幫助小腸內病灶的定位有一定參考意義。 詳細檢查方法見相關產品說明書。

2 適應證和禁忌證

2. 1 小腸膠囊內鏡檢查主要適應證 ( 1)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 2) 不明原因缺鐵性貧血; ( 3) 疑似克羅恩病或監測並指導克隆恩病的治療; ( 4) 疑似小腸腫瘤; ( 5) 監控小腸息肉病綜合征的發展; ( 6)疑似或難以控制的吸收不良綜合征( 如乳糜瀉等) ;( 7) 檢測非甾體類消炎藥相關性小腸黏膜損害; ( 8)臨床上需要排除小腸疾病者[9, 12, 14]。

2. 2 食管專用膠囊內鏡檢查主要適應證 ( 1) 疑似Barrett 食管; ( 2) 疑似食管炎; ( 3) 疑似食管靜脈曲張; ( 4) 需要食管內鏡檢查, 但不願接受或不能耐受胃食管鏡檢查者[9 - 10, 14]。

2. 3 結腸專用膠囊內鏡檢查主要適應證 ( 1) 需要接受結腸鏡檢查,

但不能耐受或條件不允許者;( 2) 結腸鏡檢查無法到達回盲瓣, 同時無消化道梗阻者; ( 3) 潰瘍性結腸炎的隨訪, 以指導治療; ( 4) 普通人群的結腸病變篩查[9, 11, 13]。

2. 4 膠囊內鏡檢查禁忌證[9 - 14] ( 1) 絕對禁忌證:無手術條件或拒絕接受任何腹部手術者( 一旦膠囊滯留將無法通過手術取出) 。 ( 2) 相對禁忌證: ①已知或懷疑胃腸道梗阻、狹窄及痿管; ②心臟起搏器或其他電子儀器植入者; ③吞咽障礙者; ④孕婦。

3 膠囊內鏡對疾病的診斷

3. 1 小腸膠囊內鏡

3. 1. 1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5 - 31] 膠囊內鏡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總體診斷率在35% ~ 77% 之間, 出血診斷率的高低與出血狀況密切相關, 顯性出血和隱性出血的診斷率分別為92%和44%, 但對既往有出血史而近期無出血患者的診斷率僅為13%, 因此膠囊內鏡的最佳檢查時機為出血剛停止數天至2 周內。與術中小腸鏡的比較結果顯示膠囊內鏡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5%、75%、95%和86%。與氣囊式小腸鏡相比,總體診斷率相似,但膠囊內鏡對血管病變和炎症性病灶更敏感且依從性更好,使膠囊內鏡成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一線檢查手段,有助於臨床決策。

最常見的小腸出血病因為血管病變,其次為克羅恩病和小腸腫瘤。

3. 1. 2 小腸血管病變 包括小腸動靜脈畸形、毛細血管擴張征、靜脈擴張征等。主要表現為血管成叢簇樣,黏膜表面見局灶紅斑,血管分佈錯亂,血管擴張明顯高出黏膜面等。其主要臨床表現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3. 1. 3 克羅恩病 膠囊內鏡可用于小腸克羅恩病的初次診斷、監控疾病的復發、明確病變的範圍和嚴重程度、評估藥物及手術治療療效。膠囊內鏡對克羅恩病的診斷率在43% ~ 77% 之間,優於小腸鋇灌、CT 小腸重建、MRI 小腸重建、結腸鏡逆行回腸檢查。診斷敏感度可達90%[32 - 38]。

克羅恩病的膠囊內鏡下表現主要為小腸絨毛的缺失、黏膜充血水腫、黏膜糜爛、口瘡樣潰瘍、縱行潰瘍、卵石征、肉芽腫樣改變、腸管狹窄、瘺管、多發假性息肉等,病變多呈跳躍式分佈。但作為一種影像學檢查,對克羅恩病的診斷應是綜合性的,需要結合病史及其他檢查,部分病例可行氣囊輔助式小腸鏡輔以活檢病理等檢查予以佐證。

3. 1. 4 小腸腫瘤 小腸腫瘤大多見於因其他指征而進行的膠囊內鏡檢查中,儘管膠囊內鏡的發現率高於CT 檢查,但仍存在約19% 的漏診率。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或貧血( 占80%) 。小腸惡性腫瘤包括間質瘤、腺癌、類癌、黑色素瘤、淋巴瘤和肉瘤等; 良性腫瘤包括血管瘤、錯構瘤和腺瘤等[39 - 43]。( 1) 小腸腺癌: 小腸腺癌位於十二指腸降段及曲氏韌帶附近居多,空、回腸相對較少。腺癌病灶常呈隆起增殖性,多伴腸腔狹窄,病灶表面高低不平,結節或菜花狀,表面質脆易出血,部分呈潰瘍狀,病變邊界清晰可辨。( 2) 小腸間質瘤:小腸間質瘤是最常見的小腸間葉來源腫瘤,占消化道間質瘤的30%,直徑小於2 cm 被稱為小間質瘤。約30%的間質瘤表現出轉移、浸潤等惡性生物學行為; 約1 /3 可合併出血。膠囊內鏡下小腸間質瘤主要表現為隆起或半球狀,表面光滑,病灶中央可出現潰瘍或潰爛,有時可見新鮮或陳舊血痂,部分可見裸露血管。

3. 1. 5 遺傳性息肉病綜合征 膠囊內鏡作為一項無創檢查手段,在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非Peutz-Jeghes 綜合征患者中,其息肉檢出率顯著高於核磁共振小腸重建,尤其是對檢出< 5 mm 的息肉方面更具優勢[44 - 49]。

對於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Peutz-Jeghes 綜合征等遺傳性息肉病的患者來說由於需要定期隨訪和監控,則膠囊內鏡更具優勢。氣囊輔助式小腸鏡在檢出率方面優於膠囊內鏡,但是膠囊內鏡依從性更好。

3. 1. 6 吸收不良綜合征( 如乳糜瀉) 膠囊內鏡下特殊表現為小腸黏膜的自身改變,即絨毛萎縮( 扇貝樣、裂隙狀、馬賽克型、環狀皺襞消失及結節樣改變等) 及與其併發症相關的表現,如潰瘍性空腸炎、腸病相關性T 細胞淋巴瘤及小腸腺癌等。其診斷乳糜瀉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達到89% 和95%。

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病因眾多,診斷應結合病史及血清學檢查等,小腸鏡下分段多點活檢有助於病理診斷,膠囊內鏡則有助於複雜乳糜瀉的診斷[50]。

3. 1. 7 非甾體類消炎藥相關性小腸黏膜損害 研究結果顯示,膠囊內鏡檢出非甾體類消炎藥相關性小腸黏膜破損率可高達68%。最常見的非甾體類消炎藥相關性小腸黏膜病變為黏膜破損、皺襞發紅、斑點狀黏膜出血、潰瘍及腸隔膜形成等[51]。

3. 1. 8 其他 膠囊內鏡還有助於一些少見小腸疾病的診斷,如小腸憩室表現為黏膜上孔狀圓形洞穴,周邊黏膜光整柔軟,美克爾憩室通常表現為廣口或窄口的大憩室; 其次為結核、寄生蟲、放射性腸炎等。

膠囊內鏡還可用於對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研究、評估小腸移植術後的改變及對不明原因腹痛和腹瀉的診斷等[9]。

3. 2 食管專用膠囊內鏡[52 - 87] 食管膠囊內鏡診斷Barrett 食管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約77%和86%;診斷食管炎敏感度為50% ~ 79%,特異度約90%;診斷食管靜脈曲張敏感度為82. 7%,特異度為80. 5%。以上結果均不及普通上消化道內鏡,其優勢在於良好的依從性。

3. 3 結腸專用膠囊內鏡 結腸膠囊鏡對明顯結腸病變( ≥6 mm 或≥3 個獨立的息肉) 的敏感度58% ~86%。值得注意的是,膠囊內鏡診斷息肉特異度較低,在膠囊內鏡下容易高估小息肉的大小,但總體上並不影響結腸膠囊內鏡對結腸息肉的篩查[88 - 114]。

炎症性腸病大多累及結直腸黏膜,70% ~ 80%的克羅恩病以及幾乎全部的潰瘍性結腸炎可在結直腸發現病灶。目前的研究表明,結腸膠囊內鏡可用於監控潰瘍性結腸炎的活動和評估療效。但是,目前尚無充足證據支援應用結腸膠囊內鏡來確診可疑的炎症性腸病,這部分患者仍應選擇常規結腸鏡檢查。

對於結直腸癌高危患者,結腸膠囊內鏡的特異度較高,但是存在敏感度低和膠囊滯留增加的風險。所以,對於存在報警症狀的結腸癌高危患者,應接受常規結直腸鏡檢查,結腸膠囊內鏡檢查不作為首選方法。

4 膠囊內鏡檢查的併發症

膠囊內鏡檢查的併發症包括膠囊滯留、誤吸入氣道等。膠囊內鏡檢查後膠囊停留於胃腸道2 周以上則定義為膠囊滯留。滯留主要發生于克羅恩病及易導致狹窄的高危疾病,如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藥、缺血性腸炎、小腸腫瘤、放射性腸炎、腸結核及手術吻合口狹窄等患者。膠囊滯留的總體發生率在1. 3% ~ 1. 4%,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克羅恩病、腫瘤性病變患者中,其滯留率分別為1. 2%,2. 6%和2. 1%。腹部X 線檢查能幫助確定膠囊是否排出。滯留的膠囊可通過外科手術及氣囊輔助式小腸鏡予以取出。有因膠囊滯留而造成腸道梗阻甚至穿孔及因誤吸入氣道導致窒息的個案報導。對於已知或懷疑胃腸道梗阻、狹窄、瘺管者進行膠囊內鏡檢查需十分慎重,應在充分告知及作好手術前準備的情況下完成檢查[115 - 122]。

5 膠囊內鏡檢查的局限性

目前沒有任何有關膠囊內鏡造成電子設備( 如心臟起博器等) 失效的報導[123 - 128],但膠囊接近起搏器時存在內鏡影像有部分缺失的現象。在膠囊內鏡檢查及膠囊尚未排出體外時,不能接受磁共振檢查。非操控式膠囊的運行依賴胃腸道的自身蠕動,可能會影響膠囊觀察視角的精准度,而非360°角度的視野可能存在拍攝盲區,出現假陰性結果在所難免。

6 膠囊內鏡輔助輸送裝置

多種附件可用於對吞咽困難、胃輕癱、已知或懷疑上消化道解剖結構異常者的膠囊輸送,應用外套管可將膠囊送入胃內; 應用圈套器或網籃可將膠囊送入十二指腸和胃畢-Ⅱ式手術後的輸出襻。輔助輸送裝置的臨床應用將有助於完成特殊患者的膠囊內鏡檢查[129]。

7 膠囊內鏡報告書寫的規範格式

膠囊內鏡標準報告書寫系統應有兩部分組成,即報告框架和報告內容。

7. 1 報告框架( 基本資料和資訊) 報告框架應盡可能按各單位習慣和相關專業指南標準設計,如: 患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別、病例號、檢查日期、檢查類型( 膠囊型號) 、膠囊編號、操作醫師、病史、臨床指征、檢查範圍、病變描述、併發症、檢查結果、診斷印象、建議等。

7. 2 報告內容 消化道黏膜有其顏色特徵,包括紅斑、白色和蒼白等。每個病灶可由解剖位置或時間來定位,每種病變類型均作為一個單項而進行觀察和描述,具體病變描述內容與標準內鏡相似。但由於對小腸病變的描述有其特殊性,建議參照膠囊內鏡標準術語使用規範。此外,還應注明膠囊工作時間以及通過食管、胃和小腸的時間。

參考文獻(略)

因此膠囊內鏡的最佳檢查時機為出血剛停止數天至2 周內。與術中小腸鏡的比較結果顯示膠囊內鏡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5%、75%、95%和86%。與氣囊式小腸鏡相比,總體診斷率相似,但膠囊內鏡對血管病變和炎症性病灶更敏感且依從性更好,使膠囊內鏡成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一線檢查手段,有助於臨床決策。

最常見的小腸出血病因為血管病變,其次為克羅恩病和小腸腫瘤。

3. 1. 2 小腸血管病變 包括小腸動靜脈畸形、毛細血管擴張征、靜脈擴張征等。主要表現為血管成叢簇樣,黏膜表面見局灶紅斑,血管分佈錯亂,血管擴張明顯高出黏膜面等。其主要臨床表現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3. 1. 3 克羅恩病 膠囊內鏡可用于小腸克羅恩病的初次診斷、監控疾病的復發、明確病變的範圍和嚴重程度、評估藥物及手術治療療效。膠囊內鏡對克羅恩病的診斷率在43% ~ 77% 之間,優於小腸鋇灌、CT 小腸重建、MRI 小腸重建、結腸鏡逆行回腸檢查。診斷敏感度可達90%[32 - 38]。

克羅恩病的膠囊內鏡下表現主要為小腸絨毛的缺失、黏膜充血水腫、黏膜糜爛、口瘡樣潰瘍、縱行潰瘍、卵石征、肉芽腫樣改變、腸管狹窄、瘺管、多發假性息肉等,病變多呈跳躍式分佈。但作為一種影像學檢查,對克羅恩病的診斷應是綜合性的,需要結合病史及其他檢查,部分病例可行氣囊輔助式小腸鏡輔以活檢病理等檢查予以佐證。

3. 1. 4 小腸腫瘤 小腸腫瘤大多見於因其他指征而進行的膠囊內鏡檢查中,儘管膠囊內鏡的發現率高於CT 檢查,但仍存在約19% 的漏診率。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或貧血( 占80%) 。小腸惡性腫瘤包括間質瘤、腺癌、類癌、黑色素瘤、淋巴瘤和肉瘤等; 良性腫瘤包括血管瘤、錯構瘤和腺瘤等[39 - 43]。( 1) 小腸腺癌: 小腸腺癌位於十二指腸降段及曲氏韌帶附近居多,空、回腸相對較少。腺癌病灶常呈隆起增殖性,多伴腸腔狹窄,病灶表面高低不平,結節或菜花狀,表面質脆易出血,部分呈潰瘍狀,病變邊界清晰可辨。( 2) 小腸間質瘤:小腸間質瘤是最常見的小腸間葉來源腫瘤,占消化道間質瘤的30%,直徑小於2 cm 被稱為小間質瘤。約30%的間質瘤表現出轉移、浸潤等惡性生物學行為; 約1 /3 可合併出血。膠囊內鏡下小腸間質瘤主要表現為隆起或半球狀,表面光滑,病灶中央可出現潰瘍或潰爛,有時可見新鮮或陳舊血痂,部分可見裸露血管。

3. 1. 5 遺傳性息肉病綜合征 膠囊內鏡作為一項無創檢查手段,在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非Peutz-Jeghes 綜合征患者中,其息肉檢出率顯著高於核磁共振小腸重建,尤其是對檢出< 5 mm 的息肉方面更具優勢[44 - 49]。

對於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Peutz-Jeghes 綜合征等遺傳性息肉病的患者來說由於需要定期隨訪和監控,則膠囊內鏡更具優勢。氣囊輔助式小腸鏡在檢出率方面優於膠囊內鏡,但是膠囊內鏡依從性更好。

3. 1. 6 吸收不良綜合征( 如乳糜瀉) 膠囊內鏡下特殊表現為小腸黏膜的自身改變,即絨毛萎縮( 扇貝樣、裂隙狀、馬賽克型、環狀皺襞消失及結節樣改變等) 及與其併發症相關的表現,如潰瘍性空腸炎、腸病相關性T 細胞淋巴瘤及小腸腺癌等。其診斷乳糜瀉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達到89% 和95%。

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病因眾多,診斷應結合病史及血清學檢查等,小腸鏡下分段多點活檢有助於病理診斷,膠囊內鏡則有助於複雜乳糜瀉的診斷[50]。

3. 1. 7 非甾體類消炎藥相關性小腸黏膜損害 研究結果顯示,膠囊內鏡檢出非甾體類消炎藥相關性小腸黏膜破損率可高達68%。最常見的非甾體類消炎藥相關性小腸黏膜病變為黏膜破損、皺襞發紅、斑點狀黏膜出血、潰瘍及腸隔膜形成等[51]。

3. 1. 8 其他 膠囊內鏡還有助於一些少見小腸疾病的診斷,如小腸憩室表現為黏膜上孔狀圓形洞穴,周邊黏膜光整柔軟,美克爾憩室通常表現為廣口或窄口的大憩室; 其次為結核、寄生蟲、放射性腸炎等。

膠囊內鏡還可用於對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研究、評估小腸移植術後的改變及對不明原因腹痛和腹瀉的診斷等[9]。

3. 2 食管專用膠囊內鏡[52 - 87] 食管膠囊內鏡診斷Barrett 食管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約77%和86%;診斷食管炎敏感度為50% ~ 79%,特異度約90%;診斷食管靜脈曲張敏感度為82. 7%,特異度為80. 5%。以上結果均不及普通上消化道內鏡,其優勢在於良好的依從性。

3. 3 結腸專用膠囊內鏡 結腸膠囊鏡對明顯結腸病變( ≥6 mm 或≥3 個獨立的息肉) 的敏感度58% ~86%。值得注意的是,膠囊內鏡診斷息肉特異度較低,在膠囊內鏡下容易高估小息肉的大小,但總體上並不影響結腸膠囊內鏡對結腸息肉的篩查[88 - 114]。

炎症性腸病大多累及結直腸黏膜,70% ~ 80%的克羅恩病以及幾乎全部的潰瘍性結腸炎可在結直腸發現病灶。目前的研究表明,結腸膠囊內鏡可用於監控潰瘍性結腸炎的活動和評估療效。但是,目前尚無充足證據支援應用結腸膠囊內鏡來確診可疑的炎症性腸病,這部分患者仍應選擇常規結腸鏡檢查。

對於結直腸癌高危患者,結腸膠囊內鏡的特異度較高,但是存在敏感度低和膠囊滯留增加的風險。所以,對於存在報警症狀的結腸癌高危患者,應接受常規結直腸鏡檢查,結腸膠囊內鏡檢查不作為首選方法。

4 膠囊內鏡檢查的併發症

膠囊內鏡檢查的併發症包括膠囊滯留、誤吸入氣道等。膠囊內鏡檢查後膠囊停留於胃腸道2 周以上則定義為膠囊滯留。滯留主要發生于克羅恩病及易導致狹窄的高危疾病,如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藥、缺血性腸炎、小腸腫瘤、放射性腸炎、腸結核及手術吻合口狹窄等患者。膠囊滯留的總體發生率在1. 3% ~ 1. 4%,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克羅恩病、腫瘤性病變患者中,其滯留率分別為1. 2%,2. 6%和2. 1%。腹部X 線檢查能幫助確定膠囊是否排出。滯留的膠囊可通過外科手術及氣囊輔助式小腸鏡予以取出。有因膠囊滯留而造成腸道梗阻甚至穿孔及因誤吸入氣道導致窒息的個案報導。對於已知或懷疑胃腸道梗阻、狹窄、瘺管者進行膠囊內鏡檢查需十分慎重,應在充分告知及作好手術前準備的情況下完成檢查[115 - 122]。

5 膠囊內鏡檢查的局限性

目前沒有任何有關膠囊內鏡造成電子設備( 如心臟起博器等) 失效的報導[123 - 128],但膠囊接近起搏器時存在內鏡影像有部分缺失的現象。在膠囊內鏡檢查及膠囊尚未排出體外時,不能接受磁共振檢查。非操控式膠囊的運行依賴胃腸道的自身蠕動,可能會影響膠囊觀察視角的精准度,而非360°角度的視野可能存在拍攝盲區,出現假陰性結果在所難免。

6 膠囊內鏡輔助輸送裝置

多種附件可用於對吞咽困難、胃輕癱、已知或懷疑上消化道解剖結構異常者的膠囊輸送,應用外套管可將膠囊送入胃內; 應用圈套器或網籃可將膠囊送入十二指腸和胃畢-Ⅱ式手術後的輸出襻。輔助輸送裝置的臨床應用將有助於完成特殊患者的膠囊內鏡檢查[129]。

7 膠囊內鏡報告書寫的規範格式

膠囊內鏡標準報告書寫系統應有兩部分組成,即報告框架和報告內容。

7. 1 報告框架( 基本資料和資訊) 報告框架應盡可能按各單位習慣和相關專業指南標準設計,如: 患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別、病例號、檢查日期、檢查類型( 膠囊型號) 、膠囊編號、操作醫師、病史、臨床指征、檢查範圍、病變描述、併發症、檢查結果、診斷印象、建議等。

7. 2 報告內容 消化道黏膜有其顏色特徵,包括紅斑、白色和蒼白等。每個病灶可由解剖位置或時間來定位,每種病變類型均作為一個單項而進行觀察和描述,具體病變描述內容與標準內鏡相似。但由於對小腸病變的描述有其特殊性,建議參照膠囊內鏡標準術語使用規範。此外,還應注明膠囊工作時間以及通過食管、胃和小腸的時間。

參考文獻(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