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滬市民手工藝大賽作品在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展出

陸佳穎在修復瓷器。

作為2016上海市民文化節的重要活動之一, 由寶山區、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主辦的2016上海市民手工藝大賽吸引了大批手工藝人。 日前。 以“妙手生花”為主題的2016上海市民手工藝大賽塵埃落定, 產生了100位民間達人。 大賽作品成果展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舉辦, 至4月25日結束。 每一件獨具匠心的手工藝品背後, 都有一位為之傾注心血的“匠人”。

上海少女景德鎮學藝10年

陸佳穎是典型的都市少女, 愛逛街愛打扮, 還有點小叛逆。 因為學美術, 也想出去闖闖, 高中畢業後便考入景德鎮陶瓷學院學習雕塑。

讀完本科讀碩士, 還在當地開了工作室。 2015年, 陸佳穎在景德鎮待了10年後被父母“揪”回上海, 但她提了一個要求, “讓我繼續做陶瓷雕塑這一行。 ”

記者見到陸佳穎的時候, 她正在永嘉路上一間茶館教學, 當天教的是金繕修復。 一位學員正在她的指導下, 修復一隻破損的紫砂茶壺。 陸佳穎說:“金繕就是用純天然材質修補殘缺器物的一門技藝。 金繕修復適用範圍很廣, 用於瓷器和紫砂器居多, 也可用於竹器、象牙、小件木器、玉器等。 ”

從已經修復好的一些瓷器來看, 原來破損的地方, 不僅完美粘好, 還多了一層金漆的裝飾效果。 不過, 這樣的修復週期至少兩個月, 金漆的部分大約5天可以完成, 之前漆的基礎部分要花半個月左右。

“金繕的本意在於, 面對不完美的事物, 用近乎完美的手段來對待。 ”

這次, 陸佳穎聽說市民手工藝大賽, 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參賽。 她的微型瓷雕作品《騎鹿老者》是個高度不過12.5釐米的作品, 配有紅木底座, 精細地刻畫出高士瑤池赴宴的場景:神鹿昂首急蹄, 高士褒衣博帶, 不徐不疾。 既可以安置於架上案頭, 也可以把玩於股掌之間。

陸佳穎說, 這個作品用時差不多4個月。 先在紙上畫草圖, 之後完成泥稿、調整造型, 再用石膏翻模, 將不同部位切下, 用泥巴印出坯, 拼接起來刻畫細節, 再晾乾, 在窯爐裡低溫素燒後上釉, 最後高溫燒, 方能完成。

陸佳穎說, 在上海, 除了一些體驗性的陶吧外, 這樣的陶瓷藝術工作室幾乎沒有。

目前她才剛剛起步, 僅能勉強維持生計。 “我願意背水一戰。 ”這位上海姑娘倔強地說。

55歲的她始終醉心布娃娃

對今年55歲的印明燕來說, 童年的美好回憶都寄託在她親手製作的布娃娃身上。

在那個穿衣服簡單樸素的時代, 印明燕常對衣服做些簡單修改, 換個領子或是加條花邊, 給娃娃設計衣服成了印明燕最大的樂趣。 沒想到, 這個愛好一直延續下來, 以至於退休後的她, 乾脆在南翔買了間房作為工作室, 專心布娃娃創作。

在本次市民手工藝大賽中, 印明燕的參賽作品是一個以中國紅為主色調的布藝娃娃。 娃娃的肢體材料選用呢絨, 接近皮膚質感。 娃娃身著大紅色的織錦外衣, 上衣採用對襟設計, 扣子呈玉如意造型,

衣服上還裝飾有花卉圖案。 娃娃的麻花辮則挽成兩個髮髻, 極具傳統美。 手串、手鐲、繡花鞋等細節細緻考究, 懷中還抱著一個微型琵琶, 儀態大方。

不少人看到這個娃娃後, 十分驚豔, 感覺她就像中國版的“芭比娃娃”。 印明燕給作品取名“憶童年”。 印明燕的童年, 在曹家渡一條老弄堂裡度過。 她說, 每每看到這個娃娃, 就會想到童年時嬉笑的場景, “童年回憶好像一場夢, 每當製作布娃娃的時候, 我就沉浸在夢裡。 ”

印明燕製作的布娃娃獲得過不少榮譽。 在1997年的一次中國民族布娃娃設計大獎賽中, 她製作的三個頗具中國風、取名“妮妞系列”的布娃娃獲得一等獎。 2006年和2007年, 市婦聯舉辦過兩屆手工藝大獎賽。 印明燕把經過改良的布娃娃送去參賽,

連續兩年獲得二等獎。

從設計到完工, 一個布娃娃往往要花去印明燕半個月至一個月的時間。 第一步要在紙上畫出每片布料的形狀, 按著圖紙裁出布料。 印明燕還採用傳統刺繡方法, 繡出娃娃臉部細節和神態, 還專門買來柔軟的全羊毛開司米料, 給每個娃娃手工編織獨一無二的髮型。

為了製作帶有民族特色的布藝娃娃, 每每出遊, 她都會留意和收藏一些民間土布和飾品。 未來, 印明燕計畫用多隻布娃娃設計一個場景, 演繹不同故事情節, 賦予布娃娃更多內涵。

他在髮絲上刻“愛的詩章”

在纖細的頭髮上刻字, 而且一刻就是上百個, 手工藝達人周譽坤最近就拿出這麼一件發刻作品:在一根8.5釐米的髮絲上刻下270個英語字母, 以優美的手寫體寫成“愛的詩章”。

周譽坤專注於微雕這門手工藝30多年。他說,自己的這項手藝就是“用刀尖跳舞”。周譽坤的作品得依靠顯微鏡放大後才能欣賞。髮絲上的字母採用優美考究的手寫體,刻字的內容則取自聖經上關於“love (愛)”的闡釋,取名“愛的詩章”。周譽坤帶著這件作品參加2016上海市民手工藝大賽。

周譽坤的父親也是一位手工藝多面手,在父親指點下,周譽坤很小就開始練習書法與篆刻,並展現出很強的天賦。上高中時,周譽坤的篆刻技藝愈發純熟,開始挑戰微雕這項手藝。他的第一件微雕作品是用牛角雕成的高山和流水,只有大拇指大小。山的背面還刻了一首小詩,仿佛一幅古典水墨畫。“那時我還沒有顯微鏡,只能肉眼湊近才能調整作品的細節。”

微雕常用的材料有象牙、白玉、牛角等硬質物品。要在人發這樣細軟的材料上雕刻,對於周譽坤而言可謂終極挑戰。第一次真正嘗試人發雕刻是在1995年。一根頭髮直徑不過0.2毫米,即使在顯微鏡下放大60倍,在從上而下刻前三個字的時候,根本無法看到刀鋒,完全憑感覺刻。周譽坤說,要在頭髮上刻字必須摒除雜念,“靜下心來刻字的時候,我感覺整個人處在靜止狀態。”

6個月中,他經歷無數次失敗,最終成功在一根0.982釐米長的人發上刻成243個英文字母,那是《高山流水》等10首中國著名古箏曲目,這件作品被收入當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隨後他創造了在一根髮絲上刻下251個字母的紀錄。2011年,他又用楷體在一根5.86釐米長的人發上,由上至下刻了276個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以優美的手寫體寫成“愛的詩章”。

周譽坤專注於微雕這門手工藝30多年。他說,自己的這項手藝就是“用刀尖跳舞”。周譽坤的作品得依靠顯微鏡放大後才能欣賞。髮絲上的字母採用優美考究的手寫體,刻字的內容則取自聖經上關於“love (愛)”的闡釋,取名“愛的詩章”。周譽坤帶著這件作品參加2016上海市民手工藝大賽。

周譽坤的父親也是一位手工藝多面手,在父親指點下,周譽坤很小就開始練習書法與篆刻,並展現出很強的天賦。上高中時,周譽坤的篆刻技藝愈發純熟,開始挑戰微雕這項手藝。他的第一件微雕作品是用牛角雕成的高山和流水,只有大拇指大小。山的背面還刻了一首小詩,仿佛一幅古典水墨畫。“那時我還沒有顯微鏡,只能肉眼湊近才能調整作品的細節。”

微雕常用的材料有象牙、白玉、牛角等硬質物品。要在人發這樣細軟的材料上雕刻,對於周譽坤而言可謂終極挑戰。第一次真正嘗試人發雕刻是在1995年。一根頭髮直徑不過0.2毫米,即使在顯微鏡下放大60倍,在從上而下刻前三個字的時候,根本無法看到刀鋒,完全憑感覺刻。周譽坤說,要在頭髮上刻字必須摒除雜念,“靜下心來刻字的時候,我感覺整個人處在靜止狀態。”

6個月中,他經歷無數次失敗,最終成功在一根0.982釐米長的人發上刻成243個英文字母,那是《高山流水》等10首中國著名古箏曲目,這件作品被收入當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隨後他創造了在一根髮絲上刻下251個字母的紀錄。2011年,他又用楷體在一根5.86釐米長的人發上,由上至下刻了276個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