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最好的語文老師應該長啥樣?

尹建莉父母學堂預祝老師們,

教師節快樂!

人大附中, 是北京乃至全國知名的重點中學。 可是, 一位人大附中的語文特級教師, 卻在自己從教的第30個年頭, 卻因班內推廣名著閱讀被家長集體“狀告”。

即使是多年後的自述中回憶起當初的“事變”, 依舊驚心動魄。

一篇舊文, 今日讀來依舊如新。 為什麼?這是教育者的悲哀, 還是誰的悲哀?

新學期, 中小學新生將使用新的人教版語文統編學材。 推廣閱讀, 大勢所趨。 但是過程中會發生什麼?難以預料。

于樹泉老師此文在一定程度上戳穿了老師們的憂慮。

1.空降六年級課堂, 引領孩子讀書

2010年, 我被安排去初中第一屆“早培班”任課。 這對已經在高中講臺上站了29年的我來說, 是一個做夢也不會想到的“安排”。 我需要離開輕車熟路的高中, 放棄近30年的積累, 一切從零開始, 接受新的挑戰和考驗。

9月開學。 第一節課, 鈴聲一響,

我推開門走進“小五”教室(當時還沒有“早培班”這一概念, 習慣上稱之為“小五”, 學生的實際年齡是小學六年級), 邁上講臺, 抬眼一掃, 眼前是一片燦爛的紅領巾。

興奮、好奇、渴盼在一雙雙清澈透明的眼睛裡閃爍。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期, 唯有豐富的精神營養才能保障他們精神健康成長的需要, 而薄薄的語文課本, 內容單薄二十幾篇課文, 怎能滿足他們的成長需求呢?

從這一刻起我下定決心, 一定要打開教科書的禁錮, 帶領孩子去暢遊書海, 以世界為課本, 學得真本事, 為終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此, 我和老師們對教材進行大膽整合取捨, 給名著閱讀騰出了寶貴的時間。 我從培養閱讀興趣入手,

引領學生學習古今名聯和唐宋詩詞, 並走進現、當代文學名著, 陸續讀了《紅岩》《狼圖騰》《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等長篇小說, (學生)讀書興趣被極大地調動出來, 讀書熱情空前高漲, 心智水準明顯提升。 僅僅一個學期, 在文學名著的閱讀數量上, 初一的孩子已遠遠超過了高三學生讀書的平均水準。

在讀書的同時, 孩子們還寫下了數量可觀的讀書筆記, 養成了勤於動筆、讀寫結合的好習慣。 這種經典閱讀“作業”, 其意義和作用, 不是以應試為目的的《檢測與訓練》作業可以相提並論的。 在閱讀過程中, 孩子們的生命獲得成長。

名著閱讀活動, 得到了不少家長的支持和肯定。 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誕生都不會一帆風順,

名著閱讀活動表面上順利展開, 成效初顯, 背後卻暗流湧動, 潛藏危機。

初一的下學期, 在事前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 家長群體告狀的事件突然爆發。 事情突如其來, 其勢洶洶, 我毫無思想準備, 猝不及防。

從教的第30個年頭(高中29年, 其中高三23年), 第一次, 我被家長推上了“被告席”。

2.猝不及防的突發事件

開學第一周的2月25日上午, 連上了4節課後, 接到了馬上去劉校長辦公室開會的電話, 我和吳淩老師顧不得吃午飯, 匆忙趕過去。 踏進校長辦公室, 發現除劉校長外, 時任常務副校長翟小甯(現人大附中校長)、初中主管副校長以及兩位年級組長也在, 辦公室裡氣氛肅然。

見我進來, 劉校長遞過一個牛皮紙袋, 裡面裝著某班家長寫給劉校長的來信, 共有十幾封, 集中反映的是我語文課的問題。 概括起來, 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語文課本講得太粗, 有的課文一帶而過, 有的甚至根本不講, 讓學生自己去學。

2. 課堂時間本應用來學習課文, 可是老師卻讓孩子去學古今名聯、唐宋詩詞、寓言故事, 佔用了學習課文時間。

3. 老師很少佈置課下作業,對《語文閱讀和訓練》之類的語文練習冊幾乎不做處理。

4. 老師對應試教育不重視,不僅不講答題技巧方法,還向孩子灌輸“不要過分看重考試成績”的思想。

5. 老師讓孩子讀《紅岩》《四世同堂》這些紅色經典,為什麼讓孩子讀這些書?

6. 《狼圖騰》《平凡的世界》不是考試範圍,對提高分數沒有説明,如果讀這些書影響了考試成績,誰負責?

7. “名師”也不等於什麼都行,如果沒有初中教學經驗和中考經驗,就不適合初中教學。

8. 強烈要求調整現任語文老師,改由具有豐富初中教學經驗和中考經驗的語文老師任教。

話雖不多,但字裡行間火藥味十足,很有一種劍拔弩張、不善罷甘休的架勢。

就怎樣妥善處理這次家長告狀事件,劉校長和大家進行了認真研究。最後決定:先爭取做通家長的工作,儘量不調整老師工作。

“你有什麼想法嗎?”劉校長問我,一臉關切。

“沒有。”我平靜地回答。

嘴上說沒有“想法”,其實心裡想法很複雜。

從教30年來,我見過太多心智很高的孩子,終日被囚禁在課本的蠶繭中,不知課本之“繭”外有無限廣闊的大地藍天。

而就語文教育而言,讀書即語文,語文即讀書。教育本來是用於開啟智慧、提升生命的,可是,十幾年的枯守課本,不去讀書,讓教育走向了反面,把聰明的孩子教笨。一路學下來,不僅不會讀書,不會寫作,而且有不少孩子連人格都出現問題,成了情感蒼白的貧血人,精神缺鈣的軟骨人,認識低幼的侏儒人,食不果腹的空殼人,顛三倒四的亂麻人,神思恍惚的迷瞪人、瘋狂刷題的紙簍人,鑽牛角尖的偏執人……

30年的高中教師生涯,我的主要精力幾乎全部圍繞著高考。這充其量只能算作“應試教育”,而不是“教育”,因為不讀書的教育算不上真正的教育。

從這點上說,自己這個所謂的“基礎教育工作”者,其實從未做過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去教六年級,可以引領學生讀書,讓我有了第一次真正做教育的機會……

然而自己的一腔熱誠,卻遭遇兜頭一瓢冷水。

記得看過一則有關大象的故事。

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被栓在一根木樁上,身單力薄的小象發現自己無法掙脫那根木樁。這時候,給小象換一根比較小的木樁,它仍無法掙脫。再過一陣子,又給小象換一根更小的、依然無法掙脫的木樁。

久而久之,在小象思維裡,就會生成一個結論:“凡是木樁形狀的東西,都是我不能掙脫的”。

由小象的故事,我想到了語文學習。

幾十年來,我們的學生多像那頭小象啊!他們自小被拴在語文課本的“小木樁”上,每個學期換一根。十多年一根根“小木樁”換下來,被“拴著”已經成為一種思維定勢,孩子們不僅失去了掙脫小木樁的能力,更失去了掙脫小木樁的願望。一旦學生在這種教育環境下長大,成為家長,他們便開始用小木樁來“規範”自己的孩子。在不少家長的眼裡,語文就是語文課本,語文課本就是語文,只有學習課本才是天經地義的,離開課本去讀名著就是離經叛道。

很多家長不懂得“語文學習應該以整本書的閱讀為主,以單篇課文學習為輔”(葉聖陶);不懂得語文學習應該以世界為課本,而不能以課本為世界的道理;不懂得如果不掙脫“小木樁”的束縛去大量讀書,孩子的視野就會狹窄,情志就會蒼白,精神就會軟骨,心智就會萎縮,頭腦就會乏氧,心靈就會沙化……到頭來,不僅學不好語文,而且不能成為一個健全發展的人,終身的發展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幾十年來,“小象”的悲劇不斷上演,然而,一旦有人想要拔出那棵木樁,便會引起軒然大波。

思緒紛飛,夜不能寐,於是我揮筆疾書寫作一封長信,第二天一早把信交給了校長秘書。

3.致劉校、翟校的一封信

那是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整個校園生機勃勃,祥和寧靜。

然而,在會議室裡,卻是一片緊張壓抑……為解決家長告狀問題,人大附中專門召集了一次家長會。

2011年3月2日下午,會議室擠滿了參加家長會的人群。對於我的課,家長褒貶不同,形成兩派:一方高度肯定,堅決主張“留”;一方極力否定,強烈要求“換”,甚至向學校“叫板”,大有不達目的不甘休的態勢。

兩點整,劉校長宣佈“開會”。請翟小甯校長讀于樹泉老師的信。

尊敬的劉校、翟校:

您好!

我覺得,對學生來說,讀書,尤其是名著閱讀,是語文學習之根,也是心智成長的至途。它不僅決定孩子的語文學習能力,而且為孩子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促進其精神品質的形成,最終對其畢生事業發揮影響。

但是,小學階段,由於受年齡、心智水準、接受能力的限制,讀書往往不能很好地開展。到了高中,課業負擔很重,學生已經無暇他顧。所以我覺得,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間在初中,尤其初一初二。一旦在初中階段沒有進行有質有量的課外閱讀,錯過了這一讀書的黃金時間,指望到高中、大學或走上工作崗位後再提升讀寫能力,實際上已經意義不大。

因為,一旦初中階段學生的讀書興趣沒激發出來,讀書習慣沒有養成,視野沒有打開,那麼在今後的日子裡,他們就會對讀書心存障礙和抵觸,不想讀書,不去讀書,不會讀書,其閱讀理解能力也將因此被終生“定格”在一個很低的層面上,再難補救。

二十幾年的高三教學中發現,由於經典閱讀的缺失,每每遇到成批這樣的學生,他們頭腦相當聰明,理科優勢相當明顯,但在語文學科方面千瘡百孔,提升起來舉步維艱,學生本人無可奈何,語文老師也一籌莫展。不僅如此,經典閱讀的缺失,還導致不少孩子人文素養的嚴重欠缺和人格面貌的嚴重欹斜,譬如情感蒼白,精神疲弱,價值偏斜,認識低俗,行為偏執等等,這些必將給他們的終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依據劉校長的“涵養大家氣象、提升綜合素質、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在上學期到初中接課之初,我們便為孩子自編了校本教材《五個一百》,其中包括名聯100副,名詩100首,名言100句,古代寓言故事100則,帶領學生去讀去背,為學生打開視野,增加人文積澱。

另外,引領學生走進名著,僅僅短短的一個學期,學生已經讀了《紅岩》《狼圖騰》《林海雪原》《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保衛延安》《血色黃昏》《決戰朝鮮》等多部名著。

孩子們的讀書興趣被充分調動出來,經典閱讀的熱情空前高漲,心智水準和精神品質明顯提升。幾個月的時間,在文學名著的閱讀數量和品質上,初一的孩子已遠遠超過全國高三學生的平均水準。

初一初二是孩子讀書最為寶貴的時期,兩年的時間一閃即逝。我決計抓住孩子這個讀書的黃金時期,引導他們進行大量的經典閱讀,努力打開視野,同時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力爭讀寫結合,雙獲豐收。

在閱讀內容方面,除了古詩詞對聯、文學名著外,還打算引導孩子走進時政、經濟、科普、文化、史哲、名人傳記等文化經典,為他們放大人生格局、終生發展奠定基礎。

我首先想讓孩子走進史傳文學。

“讀史使人明智”、“以史為鑒,可知興替”、“青年一代對歷史的集體失憶是非常危險的”、“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古往今來,讀史的重要性被人們一再強調,而文史不分家是語文教育的優秀歷史傳統。我想讓孩子既讀中外歷史,又讀古今歷史,尤其是反映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的苦難與輝煌歷程的“紅色經典”作品,是中華民族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些作品,既是文學,又是歷史,讀這些書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可以說難以估量。我會把《紅岩》《長征》《四世同堂》《南京大屠殺》《毛澤東詩詞》等作品推薦給孩子,讀這些作品,有利於孩子銘記歷史,砥礪志向,鍛造精神,開闊胸襟,深邃眼光,熔鑄品格,放大人生格局,增加孩子的民族使命感。

我想讓孩子們走進優秀當代作品。

從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到獲得其他獎項的《狼圖騰》《補天裂》,一切值得讀、應該讀的作品都是孩子寶貴的精神食糧。陝北高原一片荒涼,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窯洞簡陋,衣服破爛,但《平凡的世界》的真善美卻帶給孩子刻骨銘心的感動,這就該是孩子閱讀的重點作品。因為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情感滋養、精神洗禮的過程。

我還想讓孩子儘量關注一些時政、經濟類作品。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閱讀《現代化的陷阱》,他們能體會“有良心的”經濟學者何清漣直面現實的勇氣;閱讀《獵殺中國龍——中國經濟安全透視》,他們能感受作者江湧那熾熱的民族情懷,這樣,孩子從小就會在心裡平添幾分以天下為己任的主人翁意識和敢於擔當的精神。

我也想讓孩子們走進傳記文學。比如《魯迅傳》《毛澤東傳》《林肯傳》《貝多芬傳》《居里夫人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讓孩子在閱讀中去砥礪志向,磨練意志,感受偉大,在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不甘平庸、奮發有為的種子。

我也想讓孩子們陸續走進世界文學名著。從《牛虻》《簡愛》《瓦爾登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悲慘世界》等作品中,去品讀亞瑟的堅強,簡·愛的尊嚴,梭羅的澄靜,保爾的不屈,冉·阿讓的善良,從而開啟心智,提升人格。

我想讓孩子盡可能地張開心靈的眼睛,穿越時空,去擁抱無限廣闊的藍天。既走近孔孟老莊與古典四大名著,也翻開周國平的《人生演講錄》,王開玲的《精神明亮的人》,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等等,從中拓寬視野,感受哲理,品悟人生。

我還想讓孩子繼續吟誦千錘百煉的唐宋詩詞,膾炙人口的名人楹聯,同時,又不停留在一般的吟誦層面。“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的美妙詩句令人神往,但青山、綠水、飛瀑、流泉的醉人美景今已不在。環境在污染,礦藏在透支,水源在枯竭,土地在沙化……讓孩子從小懂得對美好事物的珍視,懂得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

語文學科的人文特徵決定了語文教育資源的無限豐富性,對學生的生命成長而言,課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課外世界則是浩瀚的海洋。這滴水不該成為語文學習限制和禁錮,也不該去提純和蒸餾,而是應該把它融進海洋,盡最大的可能,讓學生五官開放、神馳八極,去擁抱整個世界。

錢氏家族人才輩出的現象一直讓世人關注。有人用一個繞口令來形容錢家的人才譜: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兩院院士……據不完全統計,當代錢氏家族僅科學院院士國內外就有100多人,分佈在50多個國家。在中國,除了“三錢”外,人們熟知的還有錢穆、錢鐘書、錢玄同等人。著名的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三錢”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

錢家人才薈萃原因何在呢,《錢氏家訓》揭示了個中奧秘。

1.道德修為: “孝於家” “忠於國”“兄弟相同,上下和睦”。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

2.人文積澱:子孫雖愚,詩書必讀。讀經傳則根底深;看史書則議論偉;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

《錢氏家訓》這種對孩子的人文素養和讀書積累的重視,顯示了錢氏家族的家庭教育和家長眼光多麼地富有遠見。

我覺得,每個學生都是一顆松樹的種子,具備長成參天大樹的先天基因。但是,如果把這顆種子放進杯子裡,它就很難生根發芽;如果把這顆種子放進花盆裡,它至多長成盆景;如果讓這顆種子植根大地,去充分汲取水分營養、沐浴日月光華,這顆種子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

孩子走進名著,博覽群書,去飽吸精神的“水分”“營養”和“陽光”,就是在為長成參天大樹儲備豐富的生命能量。反之,如果把他們禁錮在語文教科書的“杯子”和“花盆”裡,無異於蝸牛角上比拳腳,小水溝中賽龍舟,在狹小地盤上,永遠演不出威武雄壯的劇來。

真希望人大附中在“尊重個性、挖掘潛力,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祖國的騰飛、一切為了人類的進步”的教育理念引領下,我們的語文教學走出一條充分體現人大附中名校氣派的道路——

不靠繁重的作業,不靠頻繁的統練,不靠時間精力的苦耗,不靠反反復複的低水準的知識技能檢測,而是真正抓住語文教育的根本,注入生命教育的內涵,對學生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讀書引領,從而達至一種理想的語文教育境界。

同時,若所有學科皆然,那麼,我們將會看到,在人大附中教育理念的輝映下,我們培養的孩子一個個將展現出大家氣象,他們學業優異,視野開闊,人格高尚,氣概不凡。他們既有家國精神、民族情懷,又有天下眼光,世界胸襟。在未來的日子,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他們將逐漸嶄露頭角,不僅撐起共和國的藍天,而且活躍在廣闊的世界舞臺。

然而,中考畢竟是無法繞開的坎兒。關於中考,我的想法是:初一初二,先側重抓好高品質的經典閱讀,為孩子築實語文學習的根基,打好人文精神的底子;初三則集中精力應對中考。

基於此,上一學期,我對教材大膽取捨,主要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經典閱讀和讀書筆記的寫作,學生們收穫頗豐。我覺得,有了初一初二的大量的讀寫積累,面對中考,孩子們將會居高臨下,舉重若輕。

有的家長也認為:廣泛的經典閱讀,不僅對孩子的語文學習有利,對中考以及未來的高考也有利,而且會讓他們終身受益,因為讀書實實在在是在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基。

在一個學期的讀書引領中發現,孩子們的求知願望強烈,讀書興趣濃厚,生命能量強大,學習潛力無限,心智成長很快。如果把這樣一群富有天賦的孩子封閉在狹小逼仄的課本蠶繭裡,為了中考的一分半分,不厭其詳地進行知識講解,不厭其煩地進行檢測訓練,而不把主要的時間精力放在教他們破繭而出的努力和練羽藍天本領上,就育人而言,這是多麼的淺見功利;對孩子而言,這是何等的生命浪費;對社會而言,又是多麼令人痛惜的寶貴民族智慧資源的虛擲。而這,又怎能不讓錢學森發出“新中國培養不出大師級人物”的歎惋?

以上所談難免不妥,誠請校長批評指正。

即頌

春安!

於樹泉

接近半個小時,信讀完了,會議室裡仿佛凝固了一般,靜得人可以聽到自己的心跳……

“今天,我想說說什麼是真正的教育。”劉校長的聲音破空而來。

“真正的教育改革是變教為學,變被動為主動。學生的真本事是會自學,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會讀書,多讀書,能寫得一手好字,又能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想寫出來,寫得一手好文章。為什麼中國學生競賽獎牌一大堆,到最後卻比不過發達國家,就是因為外國名校重視讀書、寫作,而中國學生讀書少,沒底氣。于老師帶我們讀書,就是要解決孩子們未來發展的短板問題。”

“為了孩子們的成長,學校付出了很大的犧牲。我們把于老師從高三把關教師下調到初一,至今高三語文組還五次三番地找我往回要于老師。正好,你們要求換老師,現在我就答應你們的要求……”

說到這兒,不少家長舉手發言、表態,要求校長改變撤換老師的決定。

至此,一場家長“告狀”風波終於止息。

接下來的日子,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全組老師齊心協力,大力推進名著閱讀活動,在語文課程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教育教學成果顯著。三年下來,孩子們人均讀書達30部,閱讀量近千萬字;人均寫讀書筆記兩萬多字。2013年中考時,該班取得海澱區最好語文成績,周展平同學考取中考狀元,語文118分,作文滿分;2016年高考,周展平又考取北京市理科狀元,語文141分,作文滿分。

下面是學生周展平致老師的一封短信:

語文學習尤其要重視閱讀,培養閱讀興趣,養成讀書習慣。同時,一定要把讀寫結合起來,在讀書筆記中記下自己的思考和收穫。面對讀寫要求越來越高的考試改革,如果沒有讀書積累,我很難在中、高考中分別獲得作文滿分以及總分118分和141分的好成績;而如果沒有這個成績,就不會成就我的‘雙狀元’夢想。

永遠感謝老師的讀書引領,這將使我受益終生!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yinjianlifumuxuetang

3. 老師很少佈置課下作業,對《語文閱讀和訓練》之類的語文練習冊幾乎不做處理。

4. 老師對應試教育不重視,不僅不講答題技巧方法,還向孩子灌輸“不要過分看重考試成績”的思想。

5. 老師讓孩子讀《紅岩》《四世同堂》這些紅色經典,為什麼讓孩子讀這些書?

6. 《狼圖騰》《平凡的世界》不是考試範圍,對提高分數沒有説明,如果讀這些書影響了考試成績,誰負責?

7. “名師”也不等於什麼都行,如果沒有初中教學經驗和中考經驗,就不適合初中教學。

8. 強烈要求調整現任語文老師,改由具有豐富初中教學經驗和中考經驗的語文老師任教。

話雖不多,但字裡行間火藥味十足,很有一種劍拔弩張、不善罷甘休的架勢。

就怎樣妥善處理這次家長告狀事件,劉校長和大家進行了認真研究。最後決定:先爭取做通家長的工作,儘量不調整老師工作。

“你有什麼想法嗎?”劉校長問我,一臉關切。

“沒有。”我平靜地回答。

嘴上說沒有“想法”,其實心裡想法很複雜。

從教30年來,我見過太多心智很高的孩子,終日被囚禁在課本的蠶繭中,不知課本之“繭”外有無限廣闊的大地藍天。

而就語文教育而言,讀書即語文,語文即讀書。教育本來是用於開啟智慧、提升生命的,可是,十幾年的枯守課本,不去讀書,讓教育走向了反面,把聰明的孩子教笨。一路學下來,不僅不會讀書,不會寫作,而且有不少孩子連人格都出現問題,成了情感蒼白的貧血人,精神缺鈣的軟骨人,認識低幼的侏儒人,食不果腹的空殼人,顛三倒四的亂麻人,神思恍惚的迷瞪人、瘋狂刷題的紙簍人,鑽牛角尖的偏執人……

30年的高中教師生涯,我的主要精力幾乎全部圍繞著高考。這充其量只能算作“應試教育”,而不是“教育”,因為不讀書的教育算不上真正的教育。

從這點上說,自己這個所謂的“基礎教育工作”者,其實從未做過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去教六年級,可以引領學生讀書,讓我有了第一次真正做教育的機會……

然而自己的一腔熱誠,卻遭遇兜頭一瓢冷水。

記得看過一則有關大象的故事。

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被栓在一根木樁上,身單力薄的小象發現自己無法掙脫那根木樁。這時候,給小象換一根比較小的木樁,它仍無法掙脫。再過一陣子,又給小象換一根更小的、依然無法掙脫的木樁。

久而久之,在小象思維裡,就會生成一個結論:“凡是木樁形狀的東西,都是我不能掙脫的”。

由小象的故事,我想到了語文學習。

幾十年來,我們的學生多像那頭小象啊!他們自小被拴在語文課本的“小木樁”上,每個學期換一根。十多年一根根“小木樁”換下來,被“拴著”已經成為一種思維定勢,孩子們不僅失去了掙脫小木樁的能力,更失去了掙脫小木樁的願望。一旦學生在這種教育環境下長大,成為家長,他們便開始用小木樁來“規範”自己的孩子。在不少家長的眼裡,語文就是語文課本,語文課本就是語文,只有學習課本才是天經地義的,離開課本去讀名著就是離經叛道。

很多家長不懂得“語文學習應該以整本書的閱讀為主,以單篇課文學習為輔”(葉聖陶);不懂得語文學習應該以世界為課本,而不能以課本為世界的道理;不懂得如果不掙脫“小木樁”的束縛去大量讀書,孩子的視野就會狹窄,情志就會蒼白,精神就會軟骨,心智就會萎縮,頭腦就會乏氧,心靈就會沙化……到頭來,不僅學不好語文,而且不能成為一個健全發展的人,終身的發展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幾十年來,“小象”的悲劇不斷上演,然而,一旦有人想要拔出那棵木樁,便會引起軒然大波。

思緒紛飛,夜不能寐,於是我揮筆疾書寫作一封長信,第二天一早把信交給了校長秘書。

3.致劉校、翟校的一封信

那是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整個校園生機勃勃,祥和寧靜。

然而,在會議室裡,卻是一片緊張壓抑……為解決家長告狀問題,人大附中專門召集了一次家長會。

2011年3月2日下午,會議室擠滿了參加家長會的人群。對於我的課,家長褒貶不同,形成兩派:一方高度肯定,堅決主張“留”;一方極力否定,強烈要求“換”,甚至向學校“叫板”,大有不達目的不甘休的態勢。

兩點整,劉校長宣佈“開會”。請翟小甯校長讀于樹泉老師的信。

尊敬的劉校、翟校:

您好!

我覺得,對學生來說,讀書,尤其是名著閱讀,是語文學習之根,也是心智成長的至途。它不僅決定孩子的語文學習能力,而且為孩子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促進其精神品質的形成,最終對其畢生事業發揮影響。

但是,小學階段,由於受年齡、心智水準、接受能力的限制,讀書往往不能很好地開展。到了高中,課業負擔很重,學生已經無暇他顧。所以我覺得,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間在初中,尤其初一初二。一旦在初中階段沒有進行有質有量的課外閱讀,錯過了這一讀書的黃金時間,指望到高中、大學或走上工作崗位後再提升讀寫能力,實際上已經意義不大。

因為,一旦初中階段學生的讀書興趣沒激發出來,讀書習慣沒有養成,視野沒有打開,那麼在今後的日子裡,他們就會對讀書心存障礙和抵觸,不想讀書,不去讀書,不會讀書,其閱讀理解能力也將因此被終生“定格”在一個很低的層面上,再難補救。

二十幾年的高三教學中發現,由於經典閱讀的缺失,每每遇到成批這樣的學生,他們頭腦相當聰明,理科優勢相當明顯,但在語文學科方面千瘡百孔,提升起來舉步維艱,學生本人無可奈何,語文老師也一籌莫展。不僅如此,經典閱讀的缺失,還導致不少孩子人文素養的嚴重欠缺和人格面貌的嚴重欹斜,譬如情感蒼白,精神疲弱,價值偏斜,認識低俗,行為偏執等等,這些必將給他們的終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依據劉校長的“涵養大家氣象、提升綜合素質、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在上學期到初中接課之初,我們便為孩子自編了校本教材《五個一百》,其中包括名聯100副,名詩100首,名言100句,古代寓言故事100則,帶領學生去讀去背,為學生打開視野,增加人文積澱。

另外,引領學生走進名著,僅僅短短的一個學期,學生已經讀了《紅岩》《狼圖騰》《林海雪原》《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保衛延安》《血色黃昏》《決戰朝鮮》等多部名著。

孩子們的讀書興趣被充分調動出來,經典閱讀的熱情空前高漲,心智水準和精神品質明顯提升。幾個月的時間,在文學名著的閱讀數量和品質上,初一的孩子已遠遠超過全國高三學生的平均水準。

初一初二是孩子讀書最為寶貴的時期,兩年的時間一閃即逝。我決計抓住孩子這個讀書的黃金時期,引導他們進行大量的經典閱讀,努力打開視野,同時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力爭讀寫結合,雙獲豐收。

在閱讀內容方面,除了古詩詞對聯、文學名著外,還打算引導孩子走進時政、經濟、科普、文化、史哲、名人傳記等文化經典,為他們放大人生格局、終生發展奠定基礎。

我首先想讓孩子走進史傳文學。

“讀史使人明智”、“以史為鑒,可知興替”、“青年一代對歷史的集體失憶是非常危險的”、“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古往今來,讀史的重要性被人們一再強調,而文史不分家是語文教育的優秀歷史傳統。我想讓孩子既讀中外歷史,又讀古今歷史,尤其是反映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的苦難與輝煌歷程的“紅色經典”作品,是中華民族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些作品,既是文學,又是歷史,讀這些書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可以說難以估量。我會把《紅岩》《長征》《四世同堂》《南京大屠殺》《毛澤東詩詞》等作品推薦給孩子,讀這些作品,有利於孩子銘記歷史,砥礪志向,鍛造精神,開闊胸襟,深邃眼光,熔鑄品格,放大人生格局,增加孩子的民族使命感。

我想讓孩子們走進優秀當代作品。

從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到獲得其他獎項的《狼圖騰》《補天裂》,一切值得讀、應該讀的作品都是孩子寶貴的精神食糧。陝北高原一片荒涼,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窯洞簡陋,衣服破爛,但《平凡的世界》的真善美卻帶給孩子刻骨銘心的感動,這就該是孩子閱讀的重點作品。因為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個情感滋養、精神洗禮的過程。

我還想讓孩子儘量關注一些時政、經濟類作品。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閱讀《現代化的陷阱》,他們能體會“有良心的”經濟學者何清漣直面現實的勇氣;閱讀《獵殺中國龍——中國經濟安全透視》,他們能感受作者江湧那熾熱的民族情懷,這樣,孩子從小就會在心裡平添幾分以天下為己任的主人翁意識和敢於擔當的精神。

我也想讓孩子們走進傳記文學。比如《魯迅傳》《毛澤東傳》《林肯傳》《貝多芬傳》《居里夫人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讓孩子在閱讀中去砥礪志向,磨練意志,感受偉大,在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不甘平庸、奮發有為的種子。

我也想讓孩子們陸續走進世界文學名著。從《牛虻》《簡愛》《瓦爾登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悲慘世界》等作品中,去品讀亞瑟的堅強,簡·愛的尊嚴,梭羅的澄靜,保爾的不屈,冉·阿讓的善良,從而開啟心智,提升人格。

我想讓孩子盡可能地張開心靈的眼睛,穿越時空,去擁抱無限廣闊的藍天。既走近孔孟老莊與古典四大名著,也翻開周國平的《人生演講錄》,王開玲的《精神明亮的人》,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等等,從中拓寬視野,感受哲理,品悟人生。

我還想讓孩子繼續吟誦千錘百煉的唐宋詩詞,膾炙人口的名人楹聯,同時,又不停留在一般的吟誦層面。“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的美妙詩句令人神往,但青山、綠水、飛瀑、流泉的醉人美景今已不在。環境在污染,礦藏在透支,水源在枯竭,土地在沙化……讓孩子從小懂得對美好事物的珍視,懂得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

語文學科的人文特徵決定了語文教育資源的無限豐富性,對學生的生命成長而言,課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課外世界則是浩瀚的海洋。這滴水不該成為語文學習限制和禁錮,也不該去提純和蒸餾,而是應該把它融進海洋,盡最大的可能,讓學生五官開放、神馳八極,去擁抱整個世界。

錢氏家族人才輩出的現象一直讓世人關注。有人用一個繞口令來形容錢家的人才譜: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兩院院士……據不完全統計,當代錢氏家族僅科學院院士國內外就有100多人,分佈在50多個國家。在中國,除了“三錢”外,人們熟知的還有錢穆、錢鐘書、錢玄同等人。著名的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三錢”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

錢家人才薈萃原因何在呢,《錢氏家訓》揭示了個中奧秘。

1.道德修為: “孝於家” “忠於國”“兄弟相同,上下和睦”。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

2.人文積澱:子孫雖愚,詩書必讀。讀經傳則根底深;看史書則議論偉;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

《錢氏家訓》這種對孩子的人文素養和讀書積累的重視,顯示了錢氏家族的家庭教育和家長眼光多麼地富有遠見。

我覺得,每個學生都是一顆松樹的種子,具備長成參天大樹的先天基因。但是,如果把這顆種子放進杯子裡,它就很難生根發芽;如果把這顆種子放進花盆裡,它至多長成盆景;如果讓這顆種子植根大地,去充分汲取水分營養、沐浴日月光華,這顆種子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

孩子走進名著,博覽群書,去飽吸精神的“水分”“營養”和“陽光”,就是在為長成參天大樹儲備豐富的生命能量。反之,如果把他們禁錮在語文教科書的“杯子”和“花盆”裡,無異於蝸牛角上比拳腳,小水溝中賽龍舟,在狹小地盤上,永遠演不出威武雄壯的劇來。

真希望人大附中在“尊重個性、挖掘潛力,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祖國的騰飛、一切為了人類的進步”的教育理念引領下,我們的語文教學走出一條充分體現人大附中名校氣派的道路——

不靠繁重的作業,不靠頻繁的統練,不靠時間精力的苦耗,不靠反反復複的低水準的知識技能檢測,而是真正抓住語文教育的根本,注入生命教育的內涵,對學生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讀書引領,從而達至一種理想的語文教育境界。

同時,若所有學科皆然,那麼,我們將會看到,在人大附中教育理念的輝映下,我們培養的孩子一個個將展現出大家氣象,他們學業優異,視野開闊,人格高尚,氣概不凡。他們既有家國精神、民族情懷,又有天下眼光,世界胸襟。在未來的日子,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他們將逐漸嶄露頭角,不僅撐起共和國的藍天,而且活躍在廣闊的世界舞臺。

然而,中考畢竟是無法繞開的坎兒。關於中考,我的想法是:初一初二,先側重抓好高品質的經典閱讀,為孩子築實語文學習的根基,打好人文精神的底子;初三則集中精力應對中考。

基於此,上一學期,我對教材大膽取捨,主要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經典閱讀和讀書筆記的寫作,學生們收穫頗豐。我覺得,有了初一初二的大量的讀寫積累,面對中考,孩子們將會居高臨下,舉重若輕。

有的家長也認為:廣泛的經典閱讀,不僅對孩子的語文學習有利,對中考以及未來的高考也有利,而且會讓他們終身受益,因為讀書實實在在是在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基。

在一個學期的讀書引領中發現,孩子們的求知願望強烈,讀書興趣濃厚,生命能量強大,學習潛力無限,心智成長很快。如果把這樣一群富有天賦的孩子封閉在狹小逼仄的課本蠶繭裡,為了中考的一分半分,不厭其詳地進行知識講解,不厭其煩地進行檢測訓練,而不把主要的時間精力放在教他們破繭而出的努力和練羽藍天本領上,就育人而言,這是多麼的淺見功利;對孩子而言,這是何等的生命浪費;對社會而言,又是多麼令人痛惜的寶貴民族智慧資源的虛擲。而這,又怎能不讓錢學森發出“新中國培養不出大師級人物”的歎惋?

以上所談難免不妥,誠請校長批評指正。

即頌

春安!

於樹泉

接近半個小時,信讀完了,會議室裡仿佛凝固了一般,靜得人可以聽到自己的心跳……

“今天,我想說說什麼是真正的教育。”劉校長的聲音破空而來。

“真正的教育改革是變教為學,變被動為主動。學生的真本事是會自學,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會讀書,多讀書,能寫得一手好字,又能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想寫出來,寫得一手好文章。為什麼中國學生競賽獎牌一大堆,到最後卻比不過發達國家,就是因為外國名校重視讀書、寫作,而中國學生讀書少,沒底氣。于老師帶我們讀書,就是要解決孩子們未來發展的短板問題。”

“為了孩子們的成長,學校付出了很大的犧牲。我們把于老師從高三把關教師下調到初一,至今高三語文組還五次三番地找我往回要于老師。正好,你們要求換老師,現在我就答應你們的要求……”

說到這兒,不少家長舉手發言、表態,要求校長改變撤換老師的決定。

至此,一場家長“告狀”風波終於止息。

接下來的日子,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全組老師齊心協力,大力推進名著閱讀活動,在語文課程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教育教學成果顯著。三年下來,孩子們人均讀書達30部,閱讀量近千萬字;人均寫讀書筆記兩萬多字。2013年中考時,該班取得海澱區最好語文成績,周展平同學考取中考狀元,語文118分,作文滿分;2016年高考,周展平又考取北京市理科狀元,語文141分,作文滿分。

下面是學生周展平致老師的一封短信:

語文學習尤其要重視閱讀,培養閱讀興趣,養成讀書習慣。同時,一定要把讀寫結合起來,在讀書筆記中記下自己的思考和收穫。面對讀寫要求越來越高的考試改革,如果沒有讀書積累,我很難在中、高考中分別獲得作文滿分以及總分118分和141分的好成績;而如果沒有這個成績,就不會成就我的‘雙狀元’夢想。

永遠感謝老師的讀書引領,這將使我受益終生!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yinjianlifumuxuetang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