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陳曉楠在騰訊這半年的變與不變

到了騰訊後, 陳曉楠張開了雙臂, 迎接她未曾深入接觸過的互聯網, 她的世界觀正在發生改變。

刺蝟公社丨石燦

8月末, 毒舌電影推薦了一檔叫《和陌生人說話》的訪談節目。

毒Sir說, 他在看這檔節目時, 有一個感覺, “它是真的尊重鏡頭下的人物, 這種尊重不是獵奇, 不是消費他們身上的經歷, 是發自內心地平視對方。 ”

這檔節目關注普通人, 主持人是陳曉楠, 今年3月, 她從鳳凰衛視轉身到互聯網巨頭騰訊, 擔任騰訊網副總編輯和首席主持人, 專注原創視頻內容生產。

(《和陌生人說話》海報)

到了騰訊後, 陳曉楠張開了雙臂, 迎接她未曾深入接觸過的互聯網, 她的世界觀正在發生改變。

在騰訊的這半年, 她既體會到了互聯網公司“新”的一面——開始跟資料打交道, 跟互聯網領域的一些新詞打交道, 跟快節奏的工作狀態打交道;也與“舊”的一面有所接觸——跟她此前做過的很多節目一樣, 跟一群普通人打交道。

這半年, 她拿出了《和陌生人說話》這樣一檔播放量破億的小成本節目, 在節目中, 她說平凡, 以及平凡背後的艱難;她聊善惡, 以及善惡背後的柔軟;她講悲喜, 以及悲喜背後的冷暖。

這檔節目帶著濃厚的“陳曉楠式”色彩,

但又跟她以前做過的節目不一樣, 很多新的元素頻繁出現。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 是堅持自己, 還是迎合受眾?陳曉楠有她的答案。

和陌生人說話

14年以前, 陳曉楠在鳳凰衛視, 那時, 她要籌備一檔屬於她自己的人物訪談節目。 她興奮, 雄心勃勃, 躊躇滿志。

“機會來了, 這回得幹一票大的”, 她回憶道。

可是, 要採訪誰, 要表達什麼, 要怎麼做, 她都不知道, 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 她對她的節目還提出了另外的三個要求, “得相當矚目, 相當震撼, 得特別抓人眼球”。

陳曉楠的一個朋友看她這個勁頭, 拋給她一個問題, “我給你聯繫一個‘小姐’, 你敢不敢采?”陳曉楠二話不說, “敢啊!”

朋友最後幫她約了那個“小姐”。 可是對陳曉楠來說, 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採訪,

她有些忐忑, 糾結一番後, 她還是和那個有著特殊工作的姑娘約在了深圳的一個咖啡館裡。

那是一個傍晚, 距離約定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多小時, 坐在凳子上的陳曉楠更加忐忑了, 她一直盯著門口, 看每一個進來的人, 她擔心那個姑娘爽約, 也擔心那個姑娘認不出她來。

最後, 那個姑娘還是來了, 她們見面相互確認的時候沒說太多話, 一個眼神就能夠將對方的身份鎖定——你就是我要見的那個人。

入座之後, 姑娘和陳曉楠開始講起她的身世。

她出生在上海, 家境還不錯, 18、19歲的時候交了一個男朋友, 男朋友把她帶到了南方, 賣給了一個賣淫集團, 逼迫她去賣淫。

一年多以後, 她被公安機關解救,

並送回了上海, 家裡給她找了份打字員的工作, 但是, 她覺得這個工作很無聊, 這種生活一眼就望得到頭。 她從那種生活中逃離了, 兩次南下, 主動回到了原來的生活中。

姑娘已經習慣了那種生活狀態。 每天睡到下午3、4點鐘, 起床後, “上一會兒班”, “下班”後吃個夜宵, 打會兒遊戲, 第二天繼續如此。

陳曉楠見她的時候, 她反復說:“我太老了, 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每到春節, 她就在下決心, “我今年必須得回去, 我肯定回去。 ”尤其是陳曉楠見她的那一次, 她告訴陳曉楠, “今年我一定能回家。 ”

但說著說著, 聽說陳曉楠是從香港過來的, 她馬上問她, “你從香港來的, 你那邊生意好做嗎?”

姑娘還說, 家裡給她介紹過一個物件, 是個退伍軍人, 之後她耍弄了人家。幾年後,她在逛街時看到了那個退伍軍人,拉著自己的老婆,抱著自己的孩子,“心裡還是有點不是滋味。”她對陳曉楠說。

陳曉楠聽著這個故事入迷了,她向姑娘發出邀請,想請她到香港的鳳凰衛視演播廳裡,和幾個嘉賓一起聊。

那姑娘不置可否。

後來,她們起身往咖啡館外面走,陳曉楠還沒來得及道別,就發現姑娘不見了,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一個星期後,她再給那姑娘打電話,對方手機關機了,她住了一年多的小旅館也退房了。

多年後,陳曉楠對這次經歷也有所感悟:“那姑娘原本就不想接受採訪,她只是想找一個人說說話,而陌生人最好,說說就是她的目的。”

14年後,陳曉楠在騰訊主辦的“星空演講”上分享了她的這段經歷,演講題目是《我為什麼喜歡和陌生人說話》。

那時,陳楠到騰訊做的第一檔節目也快上線了,只是,還沒有取好名字。

“要不就叫《和陌生人說話》吧!”她靈光一閃,從那一刻起,就喜歡上了這個名字。做這檔節目的初衷,就是想要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時代,與陌生人親近,與陌生人說話……

互聯網改變著陳曉楠

馬東轉型已經有好幾年了,在《十三邀》第二季裡,許知遠問他為什麼會從電視行業轉到愛奇藝,他說,“它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那有我不懂的東西。有太多我不懂,而我卻想要知道的東西。”

陳曉楠轉型到騰訊的初衷和馬東的想法差不多。“以前是隔岸觀火,來到騰訊這個平臺,我就是想試一試,站在這個水裡到底是什麼感覺。”她對刺蝟公社(微信ID:ciweigognshe)說。

到騰訊後沒多久,陳曉楠就感受到了“站在這個水裡的感覺”。

“那次極其痛苦,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她提到的“那次”,指的是2017博鼇亞洲論壇IT領袖圓桌會,那次圓桌會的主持人是她,策劃人之一也是她。

“AI的話題我太不熟悉了。”最開始,陳曉楠並不知道關於AI的話題如此火熱,並不是十分關心科技發展的她後來才知道,原來大家每天都在談未來。

為了準備這場主持,她三天啃了6本關於人工智慧和未來趨勢的專著。她在那幾本書上畫滿了圈圈線線,還做了不少筆記。

在距離圓桌會舉行的前十天,他們才把活動形式定下來——做一張關於未來的報紙,把整個圓桌會做成一個討論選題的編輯會,讓參會的嘉賓共同探討不同選題,聚焦黑科技,圍繞人和機器進行更加深刻、多元的思考。

當時活動現場

主題有了,她原以為可以松一口氣了,但她的一位同事問她,這個話題在網上的傳播力是什麼?“我就被問楞了,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陳曉楠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傳播力是什麼意思?

同事向她解釋: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你要創作什麼,你要表達什麼。如果你的選題和標題不夠吸引人,你的內容在網路平臺上就會被洗刷掉。

這番話讓陳曉楠醍醐灌頂,以前她做節目更多的是從創作者角度出發,現在開始要考慮觀眾在想什麼,要思考怎麼才能夠讓觀眾更近距離靠近自己了。

她在每一期節目的推送中,都會寫上一段她訪談時的個人感受,寫得絲絲入扣,非常細膩。

比如,她在採訪完給盲人講電影的王偉力後,寫了一段話:

採訪前,大偉執意讓我蒙上雙眼。

“你感受了,才知道我說的是什麼。”

這個簡單的動作,讓我手心出汗,心跳加速。

總說身臨其境,這一次是真的,身臨其境。

中國有1700萬盲人,但你為什麼感覺在街上很少看到他們?

因為他們幾乎不出門,因為他們出不了門。

“告訴我,你看見了什麼。”

這一刻,我試著看看他們的黑暗,聽聽他們聽到的聲音。

於是,有了這次最特別的採訪。

在傳統媒體時她沒這麼幹過,到了騰訊後,她更加注重做節目的過程感,注重和觀眾在一個平行世界的感覺。她相信,觀眾更加願意去看一個交互的場景,而不是單調的傳播過程。

《和陌生人說話》採用豎屏播放的方式,是為了迎合使用者的習慣。直播在國內異常火熱,拿手機看視頻的人越來越多,拿起手機,點開視頻直接看,不用跳轉手機螢幕方向,減少了選擇最適合看視頻的步驟。

豎屏顛覆了16:9的電視傳統,讓在《和陌生人說話》中出現的每一個人物都居於視頻中心,“感覺他(大力哥)個人的臉貼著我的臉一樣,感覺他就在我面前。”有網友評論道。

出現在視頻中的人有清潔工,保安,殺馬特教父......陳曉楠讓每一個出現在視頻中的人物都被關注了,她很喜歡這種形式。

截至到目前,《和陌生人說話》上線5期,全網播放量1.15億次。這檔節目和她之前做的《冷暖人生》很像,同屬於關於“人”的非虛構視頻節目。

此次陳曉楠轉戰騰訊,也是李倫從中牽的線。李倫在央視供職長達22年,是資深製片人,現擔任騰訊網副總編輯。李倫的興趣正是研究製作關於“人”的非虛構視頻節目,他在騰訊推出的《十三邀》《聽我說》等節目均屬此類。

從去年開始,視頻行業迎來了井噴式發展,挑戰與機遇並存,付費業務和精品自製成為行業的兩大熱點。

騰訊公司副總裁孫忠懷曾說,2017年,騰訊視頻將繼續延續“內容為王,使用者為本”的價值觀,在視頻產業上游,2017年在自製內容的投入將是2016年的8倍。

原創團隊只有4個人的《和陌生人說話》被鑲嵌在這一產業鏈之中,節目的主創人員負責策劃、聯繫嘉賓、訪談、剪輯、運營等工作,而拍攝、後期處理等事項則由更為專業的外包團隊來做,讓市場做最後的消化。視頻工業化的生產模式,在騰訊正被鞏固和深化。

在這個浩瀚的互聯網海洋中,陳曉楠每天都在適應新的東西,取標題、看後臺資料、看使用者畫像、研究即時彈幕......“直到現在我對每一天的感覺都還是不一樣,這個大象還沒摸到全身呢。”

“我不會犧牲節目的調性來換取流量”

大力哥是突然之間出現在陳曉楠眼前的一個人物,在訪談大力哥之前,他們已經準備好了另外的人物訪談視頻。但大力哥真的太有吸引力了,他們還是選擇做這個題,先播出這期節目。

網路上有一段對大力哥的評價:大力哥是一個滿口荒唐言的“蠢賊”,一個嗑藥後異常亢奮的“癮君子”,一個被娛樂群嘲的人物,一個在人生穀底裡火起來的“笑料”,一個四十歲才自己養活自己的男人,一個找到了正確方向的幸運兒。

“大力哥”本名趙金龍,現為某直播網站的“網紅”,粉絲超過40萬。

嘴上說要採訪大力哥,但陳曉楠心裡卻發怵了,“我該怎麼面對他呢?他會適應我這個世界慣用的語言嗎?他會有什麼想說?”她不停地向自己發問。

好緊張,“找了一堆理由,想不做這個選題了。”陳曉楠笑著說,她之前對關於娛樂人物的選題有些抵觸,擔心聊不到一塊兒去,畢竟她擅長的領域不是娛樂世界。

但是,就在她與大力哥面對面相繼坐下的那一刻,所有的忐忑都被打消了,她發現大力哥也是一個正常人,擁有著人性中抹不掉的溫暖和柔情。

大力哥接受陳曉楠的採訪也很緊張。採訪快結束,給設備換電池的當口兒,大力哥換了個姿勢。此前兩個小時,他始終兩手平放在大腿上,好像全家福裡坐在中間的那個老父親。

陳曉楠順勢說,“你想怎麼坐就怎麼坐啊!”他這才一拍大腿:“嗨,你早說啊!” 馬上擺出在獄中接受採訪時都沒放棄的二郎腿。

大力哥

在採訪中,陳曉楠和大力哥一起笑了,他們就像是多年未見的老友一樣,相互談吐著各自的經歷和人生體驗。大力哥有些哽咽,這是陳曉楠想要的,說明通過長達4個小時的聊天,終於抵達了大力哥內心中那塊柔軟的地方。

陳曉楠採訪的每一個人都是在說自己,她說,當你從某一個陌生人的某種講述當中,突然發現某一個點自己也擁有的時候,“那時我們會心頭一熱,倍感慰籍,我們和其不同,又何其相似。”穿越了人生、社會、地位、身份、角色,那個能夠讓我們感到溫暖的點,就是我們的一個情感身份。

《和陌生人說話》的採訪週期比較長,陳曉楠一般會花三四個小時和一個人聊深,聊透,聊到心裡面。她喜歡用最精練、最簡潔的方式勾勒出她訪談時的物件的內心世界。

那是一個交互的過程,也是一個放下包袱,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的過程。那時,她站在了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的生命碰撞的點上;那時,“我必須要忘卻自己的職業身份,在這個點上我們就是一個真正的人”。

在這個人人互聯的時代,連絡人與人之間的載體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便捷。但在陳曉楠心中,她總覺得內心與內心之間的連接,“恐怕還需要一些最樸素,最原生態,甚至很笨的瞬間”進行交流。她喜歡這種交流方式。

《和陌生人說話》是帶有媒體特質的,她做《冷暖人生》時,節目邀請社會各路人士,包括邊緣社群、弱勢團體和具有爭議性人物,例如死囚、從農村到城市闖蕩的年輕人等,讓他們有一個發聲的地方。節目名稱中的“冷”指寒冷、饑餓和黑暗;“暖”指底層人物頑強的生命力與他們心中那一抹希望。

現如今,她把那種帶著人性溫度的社會話題節目,帶進了互聯網世界,“我特希望更多的人來看我的作品,但我不會犧牲節目的調性來換取流量。”陳曉楠覺得,市場缺少同類型的節目,總有一部分人喜歡看。而這部分人,正在向她靠近,極有可能形成一個新的受眾群。

陳曉楠的話帶有騰訊新聞做內容一貫的色彩,自2013年騰訊新聞提出“事實派”的slogan之後,原創內容注重媒體屬性的調性越來越重,商業化變現反而是放到了其次。

騰訊做出這樣的選擇,很難拋開行業原因。整個行業已經進入惡性競爭階段,過剩的投資需求,把行業泡沫的放大,引發全鏈條價格急速攀升,造成高品質作品比例下降,能夠提供給使用者的高品質內容越來越少。求變,成了每一個內容平臺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之後她耍弄了人家。幾年後,她在逛街時看到了那個退伍軍人,拉著自己的老婆,抱著自己的孩子,“心裡還是有點不是滋味。”她對陳曉楠說。

陳曉楠聽著這個故事入迷了,她向姑娘發出邀請,想請她到香港的鳳凰衛視演播廳裡,和幾個嘉賓一起聊。

那姑娘不置可否。

後來,她們起身往咖啡館外面走,陳曉楠還沒來得及道別,就發現姑娘不見了,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一個星期後,她再給那姑娘打電話,對方手機關機了,她住了一年多的小旅館也退房了。

多年後,陳曉楠對這次經歷也有所感悟:“那姑娘原本就不想接受採訪,她只是想找一個人說說話,而陌生人最好,說說就是她的目的。”

14年後,陳曉楠在騰訊主辦的“星空演講”上分享了她的這段經歷,演講題目是《我為什麼喜歡和陌生人說話》。

那時,陳楠到騰訊做的第一檔節目也快上線了,只是,還沒有取好名字。

“要不就叫《和陌生人說話》吧!”她靈光一閃,從那一刻起,就喜歡上了這個名字。做這檔節目的初衷,就是想要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時代,與陌生人親近,與陌生人說話……

互聯網改變著陳曉楠

馬東轉型已經有好幾年了,在《十三邀》第二季裡,許知遠問他為什麼會從電視行業轉到愛奇藝,他說,“它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那有我不懂的東西。有太多我不懂,而我卻想要知道的東西。”

陳曉楠轉型到騰訊的初衷和馬東的想法差不多。“以前是隔岸觀火,來到騰訊這個平臺,我就是想試一試,站在這個水裡到底是什麼感覺。”她對刺蝟公社(微信ID:ciweigognshe)說。

到騰訊後沒多久,陳曉楠就感受到了“站在這個水裡的感覺”。

“那次極其痛苦,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她提到的“那次”,指的是2017博鼇亞洲論壇IT領袖圓桌會,那次圓桌會的主持人是她,策劃人之一也是她。

“AI的話題我太不熟悉了。”最開始,陳曉楠並不知道關於AI的話題如此火熱,並不是十分關心科技發展的她後來才知道,原來大家每天都在談未來。

為了準備這場主持,她三天啃了6本關於人工智慧和未來趨勢的專著。她在那幾本書上畫滿了圈圈線線,還做了不少筆記。

在距離圓桌會舉行的前十天,他們才把活動形式定下來——做一張關於未來的報紙,把整個圓桌會做成一個討論選題的編輯會,讓參會的嘉賓共同探討不同選題,聚焦黑科技,圍繞人和機器進行更加深刻、多元的思考。

當時活動現場

主題有了,她原以為可以松一口氣了,但她的一位同事問她,這個話題在網上的傳播力是什麼?“我就被問楞了,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陳曉楠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傳播力是什麼意思?

同事向她解釋: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你要創作什麼,你要表達什麼。如果你的選題和標題不夠吸引人,你的內容在網路平臺上就會被洗刷掉。

這番話讓陳曉楠醍醐灌頂,以前她做節目更多的是從創作者角度出發,現在開始要考慮觀眾在想什麼,要思考怎麼才能夠讓觀眾更近距離靠近自己了。

她在每一期節目的推送中,都會寫上一段她訪談時的個人感受,寫得絲絲入扣,非常細膩。

比如,她在採訪完給盲人講電影的王偉力後,寫了一段話:

採訪前,大偉執意讓我蒙上雙眼。

“你感受了,才知道我說的是什麼。”

這個簡單的動作,讓我手心出汗,心跳加速。

總說身臨其境,這一次是真的,身臨其境。

中國有1700萬盲人,但你為什麼感覺在街上很少看到他們?

因為他們幾乎不出門,因為他們出不了門。

“告訴我,你看見了什麼。”

這一刻,我試著看看他們的黑暗,聽聽他們聽到的聲音。

於是,有了這次最特別的採訪。

在傳統媒體時她沒這麼幹過,到了騰訊後,她更加注重做節目的過程感,注重和觀眾在一個平行世界的感覺。她相信,觀眾更加願意去看一個交互的場景,而不是單調的傳播過程。

《和陌生人說話》採用豎屏播放的方式,是為了迎合使用者的習慣。直播在國內異常火熱,拿手機看視頻的人越來越多,拿起手機,點開視頻直接看,不用跳轉手機螢幕方向,減少了選擇最適合看視頻的步驟。

豎屏顛覆了16:9的電視傳統,讓在《和陌生人說話》中出現的每一個人物都居於視頻中心,“感覺他(大力哥)個人的臉貼著我的臉一樣,感覺他就在我面前。”有網友評論道。

出現在視頻中的人有清潔工,保安,殺馬特教父......陳曉楠讓每一個出現在視頻中的人物都被關注了,她很喜歡這種形式。

截至到目前,《和陌生人說話》上線5期,全網播放量1.15億次。這檔節目和她之前做的《冷暖人生》很像,同屬於關於“人”的非虛構視頻節目。

此次陳曉楠轉戰騰訊,也是李倫從中牽的線。李倫在央視供職長達22年,是資深製片人,現擔任騰訊網副總編輯。李倫的興趣正是研究製作關於“人”的非虛構視頻節目,他在騰訊推出的《十三邀》《聽我說》等節目均屬此類。

從去年開始,視頻行業迎來了井噴式發展,挑戰與機遇並存,付費業務和精品自製成為行業的兩大熱點。

騰訊公司副總裁孫忠懷曾說,2017年,騰訊視頻將繼續延續“內容為王,使用者為本”的價值觀,在視頻產業上游,2017年在自製內容的投入將是2016年的8倍。

原創團隊只有4個人的《和陌生人說話》被鑲嵌在這一產業鏈之中,節目的主創人員負責策劃、聯繫嘉賓、訪談、剪輯、運營等工作,而拍攝、後期處理等事項則由更為專業的外包團隊來做,讓市場做最後的消化。視頻工業化的生產模式,在騰訊正被鞏固和深化。

在這個浩瀚的互聯網海洋中,陳曉楠每天都在適應新的東西,取標題、看後臺資料、看使用者畫像、研究即時彈幕......“直到現在我對每一天的感覺都還是不一樣,這個大象還沒摸到全身呢。”

“我不會犧牲節目的調性來換取流量”

大力哥是突然之間出現在陳曉楠眼前的一個人物,在訪談大力哥之前,他們已經準備好了另外的人物訪談視頻。但大力哥真的太有吸引力了,他們還是選擇做這個題,先播出這期節目。

網路上有一段對大力哥的評價:大力哥是一個滿口荒唐言的“蠢賊”,一個嗑藥後異常亢奮的“癮君子”,一個被娛樂群嘲的人物,一個在人生穀底裡火起來的“笑料”,一個四十歲才自己養活自己的男人,一個找到了正確方向的幸運兒。

“大力哥”本名趙金龍,現為某直播網站的“網紅”,粉絲超過40萬。

嘴上說要採訪大力哥,但陳曉楠心裡卻發怵了,“我該怎麼面對他呢?他會適應我這個世界慣用的語言嗎?他會有什麼想說?”她不停地向自己發問。

好緊張,“找了一堆理由,想不做這個選題了。”陳曉楠笑著說,她之前對關於娛樂人物的選題有些抵觸,擔心聊不到一塊兒去,畢竟她擅長的領域不是娛樂世界。

但是,就在她與大力哥面對面相繼坐下的那一刻,所有的忐忑都被打消了,她發現大力哥也是一個正常人,擁有著人性中抹不掉的溫暖和柔情。

大力哥接受陳曉楠的採訪也很緊張。採訪快結束,給設備換電池的當口兒,大力哥換了個姿勢。此前兩個小時,他始終兩手平放在大腿上,好像全家福裡坐在中間的那個老父親。

陳曉楠順勢說,“你想怎麼坐就怎麼坐啊!”他這才一拍大腿:“嗨,你早說啊!” 馬上擺出在獄中接受採訪時都沒放棄的二郎腿。

大力哥

在採訪中,陳曉楠和大力哥一起笑了,他們就像是多年未見的老友一樣,相互談吐著各自的經歷和人生體驗。大力哥有些哽咽,這是陳曉楠想要的,說明通過長達4個小時的聊天,終於抵達了大力哥內心中那塊柔軟的地方。

陳曉楠採訪的每一個人都是在說自己,她說,當你從某一個陌生人的某種講述當中,突然發現某一個點自己也擁有的時候,“那時我們會心頭一熱,倍感慰籍,我們和其不同,又何其相似。”穿越了人生、社會、地位、身份、角色,那個能夠讓我們感到溫暖的點,就是我們的一個情感身份。

《和陌生人說話》的採訪週期比較長,陳曉楠一般會花三四個小時和一個人聊深,聊透,聊到心裡面。她喜歡用最精練、最簡潔的方式勾勒出她訪談時的物件的內心世界。

那是一個交互的過程,也是一個放下包袱,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的過程。那時,她站在了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的生命碰撞的點上;那時,“我必須要忘卻自己的職業身份,在這個點上我們就是一個真正的人”。

在這個人人互聯的時代,連絡人與人之間的載體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便捷。但在陳曉楠心中,她總覺得內心與內心之間的連接,“恐怕還需要一些最樸素,最原生態,甚至很笨的瞬間”進行交流。她喜歡這種交流方式。

《和陌生人說話》是帶有媒體特質的,她做《冷暖人生》時,節目邀請社會各路人士,包括邊緣社群、弱勢團體和具有爭議性人物,例如死囚、從農村到城市闖蕩的年輕人等,讓他們有一個發聲的地方。節目名稱中的“冷”指寒冷、饑餓和黑暗;“暖”指底層人物頑強的生命力與他們心中那一抹希望。

現如今,她把那種帶著人性溫度的社會話題節目,帶進了互聯網世界,“我特希望更多的人來看我的作品,但我不會犧牲節目的調性來換取流量。”陳曉楠覺得,市場缺少同類型的節目,總有一部分人喜歡看。而這部分人,正在向她靠近,極有可能形成一個新的受眾群。

陳曉楠的話帶有騰訊新聞做內容一貫的色彩,自2013年騰訊新聞提出“事實派”的slogan之後,原創內容注重媒體屬性的調性越來越重,商業化變現反而是放到了其次。

騰訊做出這樣的選擇,很難拋開行業原因。整個行業已經進入惡性競爭階段,過剩的投資需求,把行業泡沫的放大,引發全鏈條價格急速攀升,造成高品質作品比例下降,能夠提供給使用者的高品質內容越來越少。求變,成了每一個內容平臺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