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血虛體質的女性秋季怎麼調理大姨媽?

白露秋分夜, 一夜冷一夜。 前幾天還是酷暑難耐的三伏天, 這不知不覺就到了秋季的第三個節氣白露, 初秋的涼風陣陣襲來不禁讓人感歎起時間的飛速流逝。 天氣以分, 地氣以明, 秋季天地之間陽氣生髮逐漸收斂, 草木凝煙濕流不化則白露陰布以成秋令。 那麼白露時節血虛的女性應該怎麼進行調理才能避免寒濕等秋刑之症呢?

血虛指血液虧虛, 臟腑、經絡、形體失養, 以面色淡白或萎黃, 唇舌爪甲色淡, 頭暈眼花, 心悸多夢, 手足發麻, 婦女月經量少、色淡、後期或經閉, 脈細等為常見證候。 本證多因飲食不調, 勞倦過度, 情志不遂, 失血過多, 久病不愈或素體虛弱所致。 治宜健脾益氣生血。

秋季健脾須謹慎。 中醫和西醫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變化”二字, 中醫的藥物與方劑就那麼是那麼多, 但是不同草藥之間的數量、比例、藥引的細微差異, 對於相同病症來說卻有著雲泥之別。 夏季陽氣盛是祛濕健脾的最佳季節, 祛濕健脾可以用艾灸、拔罐等療法來輔助祛濕, 但是到了秋季後陽氣生髮逐漸式微並且肺金用事, 如果要調理脾胃滋養氣血那麼必須減苦增辛助筋補血, 以養心肝脾胃。

白露之後晝夜溫差大, 脾胃機能容易變得不正常, 故勿令極飽, 勿令壅塞, 飲食七八分飽就好。 少吃大魚大肉肥膩腥膻, 甜膩的月餅嘗嘗就好, 不可多吃, 免得腹瀉, 腹脹, 傷害脾胃。 《本草》曰:「勿多食生果」。 不論是香瓜、西瓜, 還是黃瓜蔬菜, 都不宜生吃涼拌, 否則會損傷脾胃陽氣。

忌吃:豆芽、豌豆苗、苜蓿芽、生蒜、肺臟、野雞肉、豬肚、獐肉、芹菜

《本草》:勿食獐肉, 動氣。 勿食芹菜, 恐病瘕, 發則似顛, 小腹脹。 勿食雞子, 傷神。

《千金方》:勿食萌芽(植物的幼芽, 如豆芽、豌豆苗、苜蓿芽等), 傷人神膽, 喘悸, 脅肋氣急。 勿食生蒜, 令人發疽。 勿食雉肉(野雞肉), 勿食豬肚, 冬成嗽疾。

《金匱要略》:三秋不可食肺。

1、蓮子桂圓湯:

蓮子、桂圓肉各30克, 紅棗20克, 冰糖適量。 將蓮子泡發後去皮、心、洗淨後, 與桂圓肉、紅棗一同放入沙鍋中, 加水適量煎煮至蓮子酥爛, 加冰糖調味。 睡前飲湯吃蓮子、紅棗、桂圓肉, 每週服用1~2次。

2、當歸補血湯

黃芪 30克;當歸 6克補氣生血。 主治血虛陽浮發熱證。 肌熱面赤, 煩渴欲飲, 脈洪大而虛, 重按無力。 亦治婦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後, 久不癒合者。 (本方可用於婦人經期、產後發熱等屬血虛陽浮者, 以及各種貧血、過敏性紫癜等屬血虛氣弱者。 )

3、杞子紅棗煲雞蛋:

每次用枸杞20克, 紅棗8枚, 雞蛋煮熟後剝殼再煮片刻, 吃蛋飲湯。

4、元氣套餐

原料:茯苓、薏仁(炒)、芡實、山藥、紅豆、、枸杞、玄米、木糖醇。

做法:可以按一定比例和自己的食療用開水沖泡,也可以添加到麵食糕點裡面進行蒸煮,亦可煲粥的時候適當添加。

功效:健脾祛濕,補足元陽之氣。用於脾胃虛弱、免疫力低下所致的體倦乏力、食少腹脹、濕疹、小兒積食等。這不是藥物勝似藥物,方子源於道家丹道名方。可以長期吃食用,修補過勞給身體造成的影響,同時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增強體質!

天樞穴

常按天樞穴(足陽明胃經之穴),可使胃經和大腸經保持活絡,促進胃經內氣血循環,幫助氣血由胃經輸向大腸經。胃經氣血充盈,則消化功能增強,就給生血系統提供足夠的精微物質,為補血提供最基礎的動力;大腸經氣血充盈,則可保證循、環排泄機能正常,即止瀉又通便,保持腸道清潔,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擾。雙手拇指下壓(力度適中)左右兩邊此養生穴位,由外向內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補血又排毒。

關元穴

足三裡、關元、氣海是人體三大強壯要穴。古有“針必取三裡,灸必加關元。”之說。關元穴是(任脈之穴,也是小腸的募穴)人體元陰和元陽的交匯處,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統治足三陰經及小腸、任脈疾病。按摩關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氣血的功能。每一輪輕輕按壓8次,每次8輪,補血、消除小楠肚。

隱白穴

隱白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統血、止血。鼻子出血、月經量多可按摩或灸此穴。“太陰根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經,促進氣血源源不斷的生化,是女性補血的大穴。

更多中醫養生:健康輔療路線圖

4、元氣套餐

原料:茯苓、薏仁(炒)、芡實、山藥、紅豆、、枸杞、玄米、木糖醇。

做法:可以按一定比例和自己的食療用開水沖泡,也可以添加到麵食糕點裡面進行蒸煮,亦可煲粥的時候適當添加。

功效:健脾祛濕,補足元陽之氣。用於脾胃虛弱、免疫力低下所致的體倦乏力、食少腹脹、濕疹、小兒積食等。這不是藥物勝似藥物,方子源於道家丹道名方。可以長期吃食用,修補過勞給身體造成的影響,同時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增強體質!

天樞穴

常按天樞穴(足陽明胃經之穴),可使胃經和大腸經保持活絡,促進胃經內氣血循環,幫助氣血由胃經輸向大腸經。胃經氣血充盈,則消化功能增強,就給生血系統提供足夠的精微物質,為補血提供最基礎的動力;大腸經氣血充盈,則可保證循、環排泄機能正常,即止瀉又通便,保持腸道清潔,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擾。雙手拇指下壓(力度適中)左右兩邊此養生穴位,由外向內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補血又排毒。

關元穴

足三裡、關元、氣海是人體三大強壯要穴。古有“針必取三裡,灸必加關元。”之說。關元穴是(任脈之穴,也是小腸的募穴)人體元陰和元陽的交匯處,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統治足三陰經及小腸、任脈疾病。按摩關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氣血的功能。每一輪輕輕按壓8次,每次8輪,補血、消除小楠肚。

隱白穴

隱白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統血、止血。鼻子出血、月經量多可按摩或灸此穴。“太陰根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經,促進氣血源源不斷的生化,是女性補血的大穴。

更多中醫養生:健康輔療路線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