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照片該呈現靈魂,還是精湛的PS技術?

曼·雷《淚珠》

“攝影”一詞源于古希臘語, 本意是“以光線繪畫”。 對繪畫而言, 有佈景、顏料作輔, 能夠使畫面更加驚豔;而對攝影來說, 後期處理究竟是讓照片更具有震懾力,

還是厚此薄彼, 讓照片失去了本身的真實?

在社交網路上, “照騙”總用來形容那些對自己照片“下狠手”進行PS處理的人。 照片中的他們顏值超高, 實際上本人的長相卻與照片大相徑庭。 實際上, 小到我們身邊的自拍修圖, 大到各個攝影流派的創作理念, 大家對照片後期處理的爭論由來已久。

PS技術的發展讓攝影擁有了“無限可能”

拒絕後期:“捕捉”最美的狀態

—— · —— · —— · —— · —— · —— · ——

◆ ◆ 寫實主義攝影——真實是第一要義 ◆ ◆

很多流派不願意接納後期處理對照片的修飾與改造,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認為這種“人為的創造”是對拍攝記錄的不敬。 而談到攝影的“紀實特性”, 寫實主義流派則是無法繞開的一個團體。

路易士·韋克斯·海因作品

寫實主義攝影至今仍是攝影藝術中基本的、最主要的流派, 它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在寫實主義攝影師看來, 攝影應該具有“與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實性, 作品才能發揮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通敵的法國女人被剃光頭遊街》

寫實主義攝影堅持攝影的紀實特性, 強調事件的見證傳播與感召教育作用, 要求整個畫面的每一個細節描寫都恪守真實性——不允許有任何的拍攝後期修改和拼接加工。

路易士·韋克斯·海因《動力房》

路易士·韋克斯·海因是寫實主義攝影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對於海因而言, 照相機既是用作研究的工具, 也是推動社會改革的齒輪。 因此, 他一生的創作都與同時期重大的社會事件密不可分。 海因深信攝影具有無可置疑的紀實力量。 他說:“如果用語言可以說得清楚, 何必再去背起相機。 ”

攝影家路易士·韋克斯·海因

1906年,海因受國家童工委員會主席委託,以自由攝影師的身份調查美國各地童工的生存狀況,從而使兒童免受剝削。

“現代攝影新聞之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也曾說:“經過加工或導演的照片,我沒有興趣。”在真實的指引下,寫實主義者們更願意用自己手中的相機直接去捕捉“決定性的瞬間”,這一瞬間所具備的張力與感染力,是多少後期製作都無法比肩的。

攝影師馬克·呂布作品

◆ ◆ 自然主義攝影——自然是攝影藝術的本源 ◆◆

除了“真實”的創作原則,還有一個流派因創作題材對後期處理大聲說出了“不”,那就是自然主義攝影。

攝影師彼得·亨利·愛默生作品

1899年,攝影家彼得·亨利·愛默生發表了一篇題為《自然主義的攝影》的論文。他認為:自然是藝術的開始和終結,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藝術,才是最高的藝術。因此,後期的人為處理在他們看來也是不可取的:“從感情上和心理上來說,攝影愛好的效果就在於感光材料所記錄下來的,沒有經過修飾的鏡頭景象。”

彼得·亨利·愛默生《收穫》

儘管自然主義攝影在後期處理上持否定態度,但在攝影過程中的技巧,以愛默生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攝影主張“焦點視覺理論”:為了仿照人的視覺,拍攝時的焦點不應對得非常準確。

◆ ◆ 堪的派攝影——真實不代表平庸 ◆◆

實際上,歷史上曾經有一個流派,它的主張將寫實主義的真實法則與自然主義的選材原則完美融合,同時受到了寫實主義者與自然主義者的支持。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堪的派攝影的代表人物

堪的派攝影(Candid photography)源起於1893年攝影家阿爾弗雷德·斯迪格的作品《紐約第五街之冬》。該流派認為:“以攝影的基本特點為基礎的照片具有它自己不可分割的本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現力。”在對客觀事物的表現上,他們重視和強調獨創性。因此,這一流派的作品都呈現出客觀、真實、自然、不事雕琢、形象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的特點。

布列松攝影作品

支援後期:“創造”最佳的效果

—— · —— · —— · —— · —— · —— · ——

◆ ◆ 繪畫主義攝影——尋求繪畫的意趣 ◆◆

其實,自然主義與堪的派攝影的誕生都是因為反對繪畫主義攝影。他們追求繪畫中的境界與趣味,以繪畫造型原則嚴格地規範自己的攝影創作。

國內畫意攝影的代表人物郎靜山作品

1857年,奧斯卡·古斯塔夫·雷蘭德在“曼徹斯特藝術珍品展覽會”上展出了他的多底疊放攝影作品《兩種人生》。他模仿拉斐爾的作品《雅典學院》,使用了16個以上的專業模特、30張底片拼放疊印,耗時數周才完成了這張照片。

奧斯卡·古斯塔夫·雷蘭德《兩種人生》

繪畫主義攝影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純粹的繪畫派:他們摹仿文藝復興時期的畫風,照片結構經事先導演、擺佈,呈現出嚴謹考究的風格,後期再通過暗房加工創作出攝影作品;而第二種是畫意派:他們尋找現實生活中的詩情畫意,通過拍攝前的佈置,集中表現自然中美的形象。

繪畫主義攝影代表人物亨利·佩奇·魯賓遜作品

◆ ◆印象主義攝影——癡迷於繪畫的效果◆◆

在繪畫主義攝影中,還有一個分支流派——印象主義攝影。它借鑒了繪畫中的印象主義風格,在藝術上追求明暗關係的變化和色彩在人的視覺印象中的感受,又被人稱為“仿畫派”。

拉克羅亞《掃公園的人》

剛開始,印象主義攝影的成員只是運用軟焦點鏡頭進行拍攝,再用布紋紙洗印來追求一種朦朧的美感。但隨著“溴化銀洗相法”和在顏料中混入重鉻酸膠洗相紙法的出現,他們的重點從拍攝本身放到了後期的暗房加工。

埃夫爾特《戴紅帽子的女士》

到了後期,他們甚至用畫筆、鉛筆、橡皮在照片畫面上直接加工,特意改變其原有的明暗變化,追求心目中理想的“繪畫”效果。

印象主義攝影作品

◆ ◆ 達達·超現實主義攝影——用後期表達內心◆◆

說到在沒有PS的時代中,將後期玩得爐火純青的流派,就不得不提到達達主義。在達達主義運動風風火火地席捲歐洲之時,攝影藝術界也受到了其影響。

菲力浦·哈爾斯曼作品

達達派攝影藝術家的創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術進行剪輯加工,創造出某種虛幻的景象來表達自己的意念。到了達達主義退潮之際,達達主義攝影也順利演變為了超現實主義攝影——一個將剪輯、拼貼等後期技術玩得更加爐火純青的流派。

同達達主義一樣,攝影中的超現實主義者利用拼貼、暗房技術作為自己的主要手段,將照片加以堆砌、拼湊、改組,創造一種虛實難分的荒誕境界。普通的拍攝無法表達其奇幻的內心感受,只有遵循自我意識的後期創造,才能為他們情感的宣洩打造一個視窗。

隨著科技的發展,攝影與圖片後期處理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如今,沒有攝影師能夠真正完全地拒絕後期處理,但也沒有只依靠後期創造而成名的攝影師。拍攝本身與後期美化的平衡,還需要攝影師們在實踐中慢慢去把握。

PS技術與攝影的融合呈現出更加獨特的意境

偉大的攝影作品源於其拍攝的主題與照片中流淌的真實情感,而精准的後期效果能讓其感染力放大數倍。這兩者不應該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矛盾體,而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彼此的整體。

精彩回顧:

他的作品神似蒙德里安。有一種成功叫:弱水三千,我只取紅黃藍!

他是揚州八怪之首、書畫怪才,不狂妄怎能活出人生態度!

請回答1995 | 與王功新重回90年代

[編輯、文/景雨萌]

攝影家路易士·韋克斯·海因

1906年,海因受國家童工委員會主席委託,以自由攝影師的身份調查美國各地童工的生存狀況,從而使兒童免受剝削。

“現代攝影新聞之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也曾說:“經過加工或導演的照片,我沒有興趣。”在真實的指引下,寫實主義者們更願意用自己手中的相機直接去捕捉“決定性的瞬間”,這一瞬間所具備的張力與感染力,是多少後期製作都無法比肩的。

攝影師馬克·呂布作品

◆ ◆ 自然主義攝影——自然是攝影藝術的本源 ◆◆

除了“真實”的創作原則,還有一個流派因創作題材對後期處理大聲說出了“不”,那就是自然主義攝影。

攝影師彼得·亨利·愛默生作品

1899年,攝影家彼得·亨利·愛默生發表了一篇題為《自然主義的攝影》的論文。他認為:自然是藝術的開始和終結,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藝術,才是最高的藝術。因此,後期的人為處理在他們看來也是不可取的:“從感情上和心理上來說,攝影愛好的效果就在於感光材料所記錄下來的,沒有經過修飾的鏡頭景象。”

彼得·亨利·愛默生《收穫》

儘管自然主義攝影在後期處理上持否定態度,但在攝影過程中的技巧,以愛默生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攝影主張“焦點視覺理論”:為了仿照人的視覺,拍攝時的焦點不應對得非常準確。

◆ ◆ 堪的派攝影——真實不代表平庸 ◆◆

實際上,歷史上曾經有一個流派,它的主張將寫實主義的真實法則與自然主義的選材原則完美融合,同時受到了寫實主義者與自然主義者的支持。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堪的派攝影的代表人物

堪的派攝影(Candid photography)源起於1893年攝影家阿爾弗雷德·斯迪格的作品《紐約第五街之冬》。該流派認為:“以攝影的基本特點為基礎的照片具有它自己不可分割的本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現力。”在對客觀事物的表現上,他們重視和強調獨創性。因此,這一流派的作品都呈現出客觀、真實、自然、不事雕琢、形象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的特點。

布列松攝影作品

支援後期:“創造”最佳的效果

—— · —— · —— · —— · —— · —— · ——

◆ ◆ 繪畫主義攝影——尋求繪畫的意趣 ◆◆

其實,自然主義與堪的派攝影的誕生都是因為反對繪畫主義攝影。他們追求繪畫中的境界與趣味,以繪畫造型原則嚴格地規範自己的攝影創作。

國內畫意攝影的代表人物郎靜山作品

1857年,奧斯卡·古斯塔夫·雷蘭德在“曼徹斯特藝術珍品展覽會”上展出了他的多底疊放攝影作品《兩種人生》。他模仿拉斐爾的作品《雅典學院》,使用了16個以上的專業模特、30張底片拼放疊印,耗時數周才完成了這張照片。

奧斯卡·古斯塔夫·雷蘭德《兩種人生》

繪畫主義攝影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純粹的繪畫派:他們摹仿文藝復興時期的畫風,照片結構經事先導演、擺佈,呈現出嚴謹考究的風格,後期再通過暗房加工創作出攝影作品;而第二種是畫意派:他們尋找現實生活中的詩情畫意,通過拍攝前的佈置,集中表現自然中美的形象。

繪畫主義攝影代表人物亨利·佩奇·魯賓遜作品

◆ ◆印象主義攝影——癡迷於繪畫的效果◆◆

在繪畫主義攝影中,還有一個分支流派——印象主義攝影。它借鑒了繪畫中的印象主義風格,在藝術上追求明暗關係的變化和色彩在人的視覺印象中的感受,又被人稱為“仿畫派”。

拉克羅亞《掃公園的人》

剛開始,印象主義攝影的成員只是運用軟焦點鏡頭進行拍攝,再用布紋紙洗印來追求一種朦朧的美感。但隨著“溴化銀洗相法”和在顏料中混入重鉻酸膠洗相紙法的出現,他們的重點從拍攝本身放到了後期的暗房加工。

埃夫爾特《戴紅帽子的女士》

到了後期,他們甚至用畫筆、鉛筆、橡皮在照片畫面上直接加工,特意改變其原有的明暗變化,追求心目中理想的“繪畫”效果。

印象主義攝影作品

◆ ◆ 達達·超現實主義攝影——用後期表達內心◆◆

說到在沒有PS的時代中,將後期玩得爐火純青的流派,就不得不提到達達主義。在達達主義運動風風火火地席捲歐洲之時,攝影藝術界也受到了其影響。

菲力浦·哈爾斯曼作品

達達派攝影藝術家的創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術進行剪輯加工,創造出某種虛幻的景象來表達自己的意念。到了達達主義退潮之際,達達主義攝影也順利演變為了超現實主義攝影——一個將剪輯、拼貼等後期技術玩得更加爐火純青的流派。

同達達主義一樣,攝影中的超現實主義者利用拼貼、暗房技術作為自己的主要手段,將照片加以堆砌、拼湊、改組,創造一種虛實難分的荒誕境界。普通的拍攝無法表達其奇幻的內心感受,只有遵循自我意識的後期創造,才能為他們情感的宣洩打造一個視窗。

隨著科技的發展,攝影與圖片後期處理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如今,沒有攝影師能夠真正完全地拒絕後期處理,但也沒有只依靠後期創造而成名的攝影師。拍攝本身與後期美化的平衡,還需要攝影師們在實踐中慢慢去把握。

PS技術與攝影的融合呈現出更加獨特的意境

偉大的攝影作品源於其拍攝的主題與照片中流淌的真實情感,而精准的後期效果能讓其感染力放大數倍。這兩者不應該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矛盾體,而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彼此的整體。

精彩回顧:

他的作品神似蒙德里安。有一種成功叫:弱水三千,我只取紅黃藍!

他是揚州八怪之首、書畫怪才,不狂妄怎能活出人生態度!

請回答1995 | 與王功新重回90年代

[編輯、文/景雨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