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原鼠兔:朋友還是敵人

在青藏高原, 生活著一種很像老鼠, 但是沒有尾巴的小動物。 它們數量眾多, 每天忙忙碌碌, 就連冬季也不會停歇。 它們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種——高原鼠兔。

高原鼠兔嬌小又結實, 全身毛茸茸的, 還有一對圓圓的耳朵, 它們時不時從洞口探出小腦袋, 用透著好奇的眼神觀察你, 絕對可愛滿分。 不過, 一直以來, 它們也是一種備受誤解的物種。

一來, 鼠兔常被誤以為是老鼠的一種, 事實上, 人家雖然叫齧齒動物, 但是屬於兔形目, 兔子才是它們的近親。 更讓人遺憾的是, 它們長期被歸為高原草場退化的罪魁禍首, 人們一度想將它們趕盡殺絕。

儘管, 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在為這種動物正名, 可時至今日, 它們仍在被粗暴對待著。

典型的社會性動物

根據化石證據顯示, 高原鼠兔的進化史已有3700萬年的時間, 在鼠兔屬中是非常原始的一種。 在青藏高原隆升過程中,

它們逐漸擴散到周邊地區, 遠到日本、歐洲和美洲。

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非常惡劣, 高寒低氧, 但這種小型哺乳動物進化適應得非常成功。 從海拔3200米至5000多米的草甸區, 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尤其在低海拔地區, 這些傢伙們簡直隨處可見。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曲家鵬從學生時代就和這些可愛的傢伙長時間在一起。 整整六年, 他每年都會花上5個月時間, 在青藏高原地區早出晚歸, 研究它們的一舉一動。

他發現, 隨著海拔的上升, 鼠兔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 在低海拔地區, 它們體型較小, 體重在130克左右, 一次可以繁殖3~4胎, 而到了高海拔地區, 體型變大, 體重最大的甚至可以達到200多克, 但每次繁殖只有1~2胎。

鼠兔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 它們是典型的社會性動物。 它們以家族為單位, 活動面積約100~200平方米。 據他的觀察, 一個鼠兔家族大概由兩三隻雄性搭配兩三隻雌性和一些幼崽構成。 其中一隻主雄會成為家族的老大, 擁有絕對的主導權。

每個鼠兔家族會挖掘屬於自己的一套洞穴系統, 最大深度約為40~50釐米, 洞道系統錯綜複雜, 貫通有4~6個洞口, 這是為了方便在外活動時隨時可以躲避天敵。 不僅如此, 鼠兔的管家能力讓人驚歎。 它們會建儲藏室, 儲存乾草作為房子的墊料, 還會在通道旁留一些小槽溝, 用來放置糞便, 從而使房間保持整潔, 它們甚至還會打造專門的育嬰室, 供幼崽生活。

鼠兔的領地意識很強, 不同家族之間的洞穴系統會有界限分割,

但彼此之間又有重疊。 夏季的清晨和黃昏, 或者冬季的中午時分, 鼠兔們紛紛出洞活動, 場面一度非常混亂, 毫無秩序可言。 有的啃草, 有的在洞口進進出出, 有的窩在地上曬太陽, 就像塊石頭, 冷不丁翻過身來給人一記“驚嚇”。 時不常的, 曲家鵬還能目睹一隻鼠兔怒氣衝衝地追著一個誤入領地的“冒失鬼”, 風一樣地奔跑, 直到把它轟走為止。 那時候, 為了捍衛主權, 大打出手的情況也是有的。

當然, 鼠兔的鄰里關係並不總是那麼緊張。 由於家族領地存在重疊的區域, 有時候它們也會相互串門, 而這背後有著更深的動機。 他解釋, 鼠兔為了避免家族內部近親繁殖, 有的個體會主動遷到相鄰的族群, 而要想獲得新家庭的接納,

自然要提前聯絡感情, 熟悉環境。

每年的4月到6月是鼠兔的繁殖季節, 那時你會看到家族的主雄霸氣地站在洞口, 發出尖利的長鳴聲, 這是它在宣示自己的領域地位。 不過, 一旦主雄死亡, 那麼其他雄性就會迅速佔領這個家族, 並把原來洞穴中舊的乾草墊料統統丟到洞外。 有時, 看到洞外堆著一堆廢棄的乾草, 曲家鵬就能判斷, 這個家族“易主”了。

作為青藏高原少有的小型哺乳動物, 鼠兔的體型對於生存而言實在不佔優勢, 所以, 它們十分警覺, 時常豎著圓圓的耳朵, 瞪大眼睛觀察周圍的一切, 它們與人類之間也保持著並不親近的距離。 可這些傢伙偏偏又有著天然的好奇心, 喜歡探索。 因此, 如果科學家安靜地待在它們活動的範圍, 讓它們不感到敵意,它們就會主動過來“招惹”人類,讓人不心動都不行。

從有害物種到好鼠兔

不過,這種在鏡頭下非常招人喜愛的動物早期在研究人員的眼裡卻是著名的有害物種。

要知道,高寒草甸是農牧業發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如果草場嚴重退化,不僅破壞了草原生態系統,更影響了牧區的生產生活。時至今天,我國近90%的高寒草甸發生不同程度的退化。

然而,鼠兔會啃食草葉、草根,而且掘洞翻土,人們發現,大量鼠兔生存的區域,放眼望去就是一片黑漆漆的“黑土灘”。

這種直觀感受,使得鼠兔和草場退化被牢牢地綁定在一起。於是,從上世紀60年代起,政府就開始了大規模消滅高原鼠兔的運動。

最早替高原鼠兔辯護的,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兔形目專家組主席安德魯·史密斯,還有著名的野生動物研究學者喬治·夏勒,他甚至專門為高原鼠兔寫了一本繪本《好鼠兔》。

在他們看來,鼠兔不僅無害,而且是高寒草甸區的“關鍵物種”。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經過研究也改變了此前對鼠兔的誤解。

根據曲家鵬的解釋,在青藏高原這樣特殊的環境裡,小型哺乳動物非常稀缺,鼠兔的存在幾乎成為了高原上所有食肉動物的獵物,狼、狐狸、熊、獵隼、鷹等動物都依賴鼠兔生存。香鼬、艾虎甚至還會進洞捕殺,把洞道系統內的鼠兔家族“一鍋端”。也正是為了適應超高的捕食壓力,鼠兔的繁殖能力很強,數量很多。

其次,由於高原環境缺乏樹木,鼠兔挖掘的洞穴為很多鳥類,尤其是雀形目的鳥類,以及兩栖類動物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和繁殖地。一旦鼠兔被滅,留下的洞穴缺乏維護就會很快坍塌,那些物種也就失去了它們的家。

很重要的是,由於補償效應,鼠兔啃食草葉反而會刺激植物生長。打洞可以幫助翻新土壤,加快土壤的物質迴圈。洞穴在增加土壤通透性的同時,還會加速水分下滲,從而提高土壤的固水能力和含水量。

不僅如此,真正讓研究人員轉變對鼠兔的態度的重要原因,是對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原因的分析。

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地區人口增長,家畜增多,畜牧業發展迅速,研究人員意識到,過度放牧才是造成草場退化最重要的原因。由於過度放牧,使得植被的高度、覆蓋度下降,毒雜草比例增加,而這恰恰是鼠兔最喜歡的生長環境。有研究顯示,越是在重度、次重度的放牧區,鼠害越嚴重。

因此,一種觀點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高原鼠兔並非是引起草地退化的原因,而是草地退化的結果。而且,鑒於它在高原生態系統中的地位,滅鼠只會適得其反。

家畜、草場和鼠兔的生態協調

不過,儘管諸多保護生物學家始終反對滅鼠,但這場已經持續了半個世紀的運動依然沒有停止。

一方面,保護生物學家認為,對鼠兔趕盡殺絕的地方已經出現了生物鏈斷裂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草場的保護者們發現,鼠兔似乎總也滅不淨,抑制草場退化的效果並不理想。

針對這種局面,曲家鵬認為,目前主流的看法是,極端滅鼠或者放任不管都是不利於草場恢復和生態系統健康的。

這種觀點的依據是,鼠兔對草地的作用利弊往往取決於它們的數量和種群密度。

雖然,過度放牧才是造成草場退化最主要的原因,但是,當大量鼠兔出現在已經退化的草場上,它們客觀上就成為了草場進一步惡化的催化劑。

曲家鵬曾在一些極端區域發現,一塊面積約1公頃的草場上,最多活躍著500多隻鼠兔,有近3500個洞口。如果不留意,幾乎每走兩步就能踩到一個洞。可想而知,這種情形對草場恢復是致命的。

國內外已有的相關研究表明,草原植物的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在完全不被利用的情況下並不是最好的,而需要適度利用。也就是說,不管是放牧還是鼠兔活動,當它們處在最優的數量範圍內,並不會對草場和生態系統產生負面作用。這就需要適度控制和管理。

只是,鼠兔種群數量保持在多少對高寒草甸有益,同時又不會對自身種群的延續產生影響,這是個極為複雜的問題,目前學界並沒有確切的結論,只是通過區域調查認為,至少在牧區,數量應該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準。

他坦言,讓人遺憾的是,當前對鼠害的處理是簡單、粗暴的,仍然停留在傳統“滅”的觀念上。可事實上,即便如此,由於滅鼠需要在繁殖季前的冬天完成,而在高原最惡劣的天氣條件下,滅鼠工作往往執行不到位,導致應該控制其數量的區域被漏管,因此,草場恢復並未看到顯著成效。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希望,把鼠兔和它所在的生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地研究和管理。利用一些綜合性的措施,比如動態輪牧、退牧還草、牧草種植、鼠兔控制等方式,維持家畜、草場和鼠兔的生態協調。

《中國科學報》 (2017-09-08 第4版 自然)

讓它們不感到敵意,它們就會主動過來“招惹”人類,讓人不心動都不行。

從有害物種到好鼠兔

不過,這種在鏡頭下非常招人喜愛的動物早期在研究人員的眼裡卻是著名的有害物種。

要知道,高寒草甸是農牧業發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如果草場嚴重退化,不僅破壞了草原生態系統,更影響了牧區的生產生活。時至今天,我國近90%的高寒草甸發生不同程度的退化。

然而,鼠兔會啃食草葉、草根,而且掘洞翻土,人們發現,大量鼠兔生存的區域,放眼望去就是一片黑漆漆的“黑土灘”。

這種直觀感受,使得鼠兔和草場退化被牢牢地綁定在一起。於是,從上世紀60年代起,政府就開始了大規模消滅高原鼠兔的運動。

最早替高原鼠兔辯護的,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兔形目專家組主席安德魯·史密斯,還有著名的野生動物研究學者喬治·夏勒,他甚至專門為高原鼠兔寫了一本繪本《好鼠兔》。

在他們看來,鼠兔不僅無害,而且是高寒草甸區的“關鍵物種”。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經過研究也改變了此前對鼠兔的誤解。

根據曲家鵬的解釋,在青藏高原這樣特殊的環境裡,小型哺乳動物非常稀缺,鼠兔的存在幾乎成為了高原上所有食肉動物的獵物,狼、狐狸、熊、獵隼、鷹等動物都依賴鼠兔生存。香鼬、艾虎甚至還會進洞捕殺,把洞道系統內的鼠兔家族“一鍋端”。也正是為了適應超高的捕食壓力,鼠兔的繁殖能力很強,數量很多。

其次,由於高原環境缺乏樹木,鼠兔挖掘的洞穴為很多鳥類,尤其是雀形目的鳥類,以及兩栖類動物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和繁殖地。一旦鼠兔被滅,留下的洞穴缺乏維護就會很快坍塌,那些物種也就失去了它們的家。

很重要的是,由於補償效應,鼠兔啃食草葉反而會刺激植物生長。打洞可以幫助翻新土壤,加快土壤的物質迴圈。洞穴在增加土壤通透性的同時,還會加速水分下滲,從而提高土壤的固水能力和含水量。

不僅如此,真正讓研究人員轉變對鼠兔的態度的重要原因,是對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原因的分析。

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地區人口增長,家畜增多,畜牧業發展迅速,研究人員意識到,過度放牧才是造成草場退化最重要的原因。由於過度放牧,使得植被的高度、覆蓋度下降,毒雜草比例增加,而這恰恰是鼠兔最喜歡的生長環境。有研究顯示,越是在重度、次重度的放牧區,鼠害越嚴重。

因此,一種觀點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高原鼠兔並非是引起草地退化的原因,而是草地退化的結果。而且,鑒於它在高原生態系統中的地位,滅鼠只會適得其反。

家畜、草場和鼠兔的生態協調

不過,儘管諸多保護生物學家始終反對滅鼠,但這場已經持續了半個世紀的運動依然沒有停止。

一方面,保護生物學家認為,對鼠兔趕盡殺絕的地方已經出現了生物鏈斷裂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草場的保護者們發現,鼠兔似乎總也滅不淨,抑制草場退化的效果並不理想。

針對這種局面,曲家鵬認為,目前主流的看法是,極端滅鼠或者放任不管都是不利於草場恢復和生態系統健康的。

這種觀點的依據是,鼠兔對草地的作用利弊往往取決於它們的數量和種群密度。

雖然,過度放牧才是造成草場退化最主要的原因,但是,當大量鼠兔出現在已經退化的草場上,它們客觀上就成為了草場進一步惡化的催化劑。

曲家鵬曾在一些極端區域發現,一塊面積約1公頃的草場上,最多活躍著500多隻鼠兔,有近3500個洞口。如果不留意,幾乎每走兩步就能踩到一個洞。可想而知,這種情形對草場恢復是致命的。

國內外已有的相關研究表明,草原植物的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在完全不被利用的情況下並不是最好的,而需要適度利用。也就是說,不管是放牧還是鼠兔活動,當它們處在最優的數量範圍內,並不會對草場和生態系統產生負面作用。這就需要適度控制和管理。

只是,鼠兔種群數量保持在多少對高寒草甸有益,同時又不會對自身種群的延續產生影響,這是個極為複雜的問題,目前學界並沒有確切的結論,只是通過區域調查認為,至少在牧區,數量應該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準。

他坦言,讓人遺憾的是,當前對鼠害的處理是簡單、粗暴的,仍然停留在傳統“滅”的觀念上。可事實上,即便如此,由於滅鼠需要在繁殖季前的冬天完成,而在高原最惡劣的天氣條件下,滅鼠工作往往執行不到位,導致應該控制其數量的區域被漏管,因此,草場恢復並未看到顯著成效。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希望,把鼠兔和它所在的生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地研究和管理。利用一些綜合性的措施,比如動態輪牧、退牧還草、牧草種植、鼠兔控制等方式,維持家畜、草場和鼠兔的生態協調。

《中國科學報》 (2017-09-08 第4版 自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