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讀酷|心理課:空心

本周有兩則新聞事件引發了我的關注, 一則是綏德產婦馬某墜樓事件引發的熱議, 一則是教育部發文明令禁止任何網貸機構向在校大學生貸款。

9月6日, 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趙建軍在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根據規範校園貸管理檔, 任何網路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 此則規定的出臺, 應該與近年來校園貸的暴力催收、裸條借貸, 甚至有高校學生因之自殺的新聞報導相關。 這原本是一件平常的事, 發現了問題, 出臺相關的規定。 但值得注意的是, 規定出臺的新聞熱度遠不如學生因為被暴力催收而採取的極端措施引發的社會事件高。

另據報導, 8月的最後一個晚上, 陝西綏德女子馬某, 因為不能忍受臨產的苦痛, 從5樓高的分娩中心的備用手術室跳下, 一屍兩命, 她還不滿27周歲。 這一事件發生後, 關於這一事件的後續爭端:馬某跳樓到底是醫院的責任還是家屬的責任成為刷屏新聞。

關於這兩則新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就是都沒有把關注度放到當事人身上, 當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到底經歷了什麼, 擁有了怎樣的經驗值, 才能讓他們在初長成人的階段, 這樣棄自己的生命於不顧?

網路借貸的大學生, 為什麼可以為了超前消費而將自己的生命置之不顧, 對於自身生命的保護居然要借助於外來的強制性規定來實現?綏德墜樓產婦為什麼在即將有一個新生命經由她而誕生的時刻,

選擇了死亡?何況據業內人士介紹, 產婦馬某墜亡前, 尚在待產狀態, 其疼痛尚未達到峰值。

我們尚且不知關於馬某之死到底是誰該負主要責任, 但是她的行為卻明確了一點:有些痛苦對於某些人來說的確是難以承受的。 這是個體的差異性決定的。

記得海明威有一篇小說叫《印第安營地》, 其中寫到當醫生為難產的孕婦做沒有採取麻醉措施的剖腹產手術時, 一直躺在雙層床上層的孕婦的丈夫因為聽到孕婦在手術過程中的慘叫之後, 用刮胡刀自殺了。

小說中的丈夫不是因為疼痛而死亡, 而是因為對於疼痛的恐懼而死亡。

恐懼對於生命的威脅, 在這樣的新聞事件中同樣被昭示出來。 曾在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有過多年臨床經驗的婦產科大夫田吉順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表示:產婦在疼痛時往往會產生絕望的感覺, 因為她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恐懼來源於未知。 那些因被網貸暴力催收而採取自殺方式結束這一切的大學生, 也是因為這樣對於前路未知的恐懼而採取的行動吧?

對於此, 我想問的還有, 在孩子們成長的教育中, 有多少是關於生命成長的教育?在孩子們往來于各種應試知識型的課外班的奔波中, 有多少知識是關於身體、生命與智慧的關係的?在孩子們成長的路途上, 又有多少教育是與豐沛的生命的滋養相關的?在孩子們的生命不斷向上拔節的過程中,

有多少教育是豐富孩子內心的感受, 可以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擁有豐沛的內心以滋養生命, 並讓生命得到珍視。

(劉秀竹, 原文刊載於9月10日燕趙都市報15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