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小區裡造出新花樣~硬體脫胎換骨後,居民還需要什麼?

這是一幢黃牆紅頂的三層樓房, 裝修煥然一新, 樓房正面有幾個大字:呼瑪二村社區居民公共客廳。 樓房背面, 是供居民們運動玩耍的球場。

走進小樓, 眼前不覺一亮:像家裡一樣的木質樓梯顯得格外溫馨, 不時看到老人、孩子穿梭其中, 笑著打招呼, 很有些在自家會客的感覺。

不僅

社區事務受理、民主管理、為老服務、文化休閒的功能集約在這個實體平臺上, 讓居民實現了共用, 還承載著社區自治議事的功能。

建於1989年的寶山張廟街道呼瑪二村, 設施相對老舊。 居民11000余人, 構成比較多元, 既有周邊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城鄉動遷人員, 也有外來人口。 如何在這樣老舊多元的社區, 生長出自治共治的力量、重塑社區規則、喚起公共意識,

對居民區的治理來說是一個考驗。

居民需要家門口的“會所”

經歷過社區綜合改造, 各方面硬體都脫胎換骨之後, 居民還需要什麼?

張廟街道廣泛徵集居民意見, 很多居民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點:“現在很多商品房都有會所, 啥時候我們老小區也能有一個?有個大家能一起休閒娛樂、嘎三胡的地方。 ”

2017

2017年起, 在深化社區建設的基礎上, 張廟街道開始打造美麗社區升級版——社區居民“公共客廳”。

在呼瑪二村, 政府盤活了一個私人閒置的小樓, 由居民區黨組織牽頭、社會組織協作、居民共同參與的公共客廳今年3月揭開面紗——

❂ 它首先是一個居民共用服務的地方:

在這三層樓裡, 不僅分佈著“老年日托、一門式受理、黨建綜合工作站、社區閱覽室、親子活動室、茶藝室”等11個門類,

還開展了親子閱讀、瑜伽班、古箏班、法律諮詢、廚藝烘焙等20多個服務專案, 滿足社區1歲到80歲各個年齡層次的不同需求。

❂ 它也像吸鐵石一樣, 不斷吸引社區單位的資源分享:

一樓的康樂家苑老年日托由呼瑪路小學幫忙提供午餐;小學和呼瑪幼稚園為二樓的親子活動室提供了佈置和大量的玩具,

呼瑪二村居委會還與幼稚園簽訂了親子教育、少兒活動等長期活動的協議;二樓的健康坊的康復器材由長江路地段醫院幫忙挑選, 醫院定期為社區老人提供醫療服務。 隨後, 律師法律諮詢、文化演出等各種項目也不斷進駐。

這些基礎功能,讓老舊社區居民十分“解渴”,每天各種活動室裡都是人滿為患,需要提前預約。

悄然重塑社區規則

提供公共服務或許並不稀奇,但不少人發現,有了這個公共客廳之後,呼瑪二村的社區規則正在悄然重塑。

1

古箏

不久前,呼瑪二村居民區書記王清接到一個投訴電話:“我們樓裡有人成天到晚彈古箏,吵死人了!你們能不能管管?”王清前往居民樓瞭解到,彈琴者顧超,是一位28歲的古箏老師,平時在一家培訓機構教授古箏,在家的時候自然每天要練琴。

王清靈機一動:“小顧,你看這樣好不好:我們社區公共客廳裡正好有個古箏班,老人孩子都在這裡學琴,正愁沒有好老師,你來這裡教琴,我們免費提供場地給你練琴。”顧超一聽,爽快地答應了。

從此,公共客廳裡的古箏班裡,多了一位專業的古箏老師,每週五晚上教社區的孩子們彈琴一小時,費用只收取市場價的一半,相當受歡迎。對顧超來說,用了安心練琴的地方,也不用擔心在家彈琴擾民了。在嘗到用專業技能為社區居民服務的甜頭後,她還主動提出以後每週可以免費教社區老人彈琴一小時。

2

滬劇

無獨有偶。一日,王清看到一位身穿旗袍、氣質優雅的中年女性在社區涼亭裡唱滬劇,意境很美,唱得也贊,就是有些擾民。她走到這位阿姨跟前:“你知道社區公共客廳裡有個滬劇班嗎?歡迎你加入。”從此,滬劇班裡又多了一位忠實粉絲。

記者在呼瑪二村公共客廳裡看到,牆壁上插著一張張各類興趣小組的報名表,想加入的居民只需要將其抽出,填上自己的姓名、年齡、電話、住址後,再放回去。自會有興趣小組負責人將其領回,過陣子就會聯繫這位居民了。

這樣靈活多樣的方式,使得公共客廳裡的各類興趣小組蓬勃發展。目前20多個興趣小組中,最多的一個有50多人,最少的也有10多人。讓居民們各得其所,樂於付出,又不干擾別人,既平衡了各方需求,也樹立了社區規則。

逐步喚起公共意識

在公共客廳裡,有幾個房間是專門用來給大家議事的。

品茗苑

二樓品茗苑裡,業委會沙龍定期在這裡碰頭開會,商量社區的大事小事。古色古香的桌椅旁,是居民收藏的各類茶具。有的業委會成員開玩笑說:“現在條件好了,我們開會也起勁了。”不久前的夏令熱線裡,呼瑪二村有幾棟樓樓頂的隔熱板壞了,有人向區長電話投訴。業委會得知此事後,立即在這個業委會沙龍裡開展緊急會議,居委會、物業、業委會共同參與,很快寫好了意見徵詢書,得到居民許可後,在最短的時間,重裝了這幾棟樓的樓頂隔熱板。

社區花園

在老居委會主任張奶奶工作室裡,鮮亮的沙發和靈動的綠植,烘托出溫馨的氣氛。當時,根據老舊社區改造的專案安排,社區花園裡需要新增一條健身跑道,計畫一公開就有許多居民的反對,他們跑到張奶奶工作室裡嚷嚷:“有的居民一清早就開始鍛煉,本來就嚴重影響休息,如果新增了跑道豈不是情況更加嚴重了?”張奶奶聽說以後,勸他們別急,說第二天就去小花園勸解晨練居民。第一次,張奶奶淩晨5點趕到小花園,未等到晨練的居民;第二次,她淩晨4點趕到,仍未碰到晨練居民;第三次,她淩晨3點起床,趕到小花園。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等到了那名晨練擾民的老人,老人被張奶奶的毅力感動,表示會改變鍛煉的時間。在解決居民共同反對的問題後,小花園的跑道工程順利開展,如今已成為社區居民熱門的鍛煉場所了。

閱覽室

在閱覽室裡,社區一位張先生貢獻了自己300多冊珍藏,他說這輩子沒有其他的愛好,就是收藏書,能夠把自己的寶貝放在大家共同的家裡,非常開心。

露天花園

三樓的露天花園和苗圃也吸引著很多居民的參與,他們有的主動幫忙養花,有的在苗圃種上了黃瓜和番茄,不僅在這裡獲得了成就感,居民區也真正解決了毀綠種菜等問題。邊上陽傘下的幾張桌椅,同樣成了居民們議事閒聊的好地方。

小小的“公共客廳”,營造的不僅是物理空間,更使得許多居民彼此心理距離近了,也從社區事務漠不關心的“旁觀者”轉變為積極熱心的“參與者 ”。還有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例子——

廚藝烘焙興趣班裡的孩子們,做出香噴噴的蛋糕後,竟然自己都沒捨得吃,用小手小心翼翼地一路捧著,走到一樓,將它們送給了日托中心的老人們。一張張老老小小的笑臉,令人難忘。

編輯校對:張騰、王瑩、顧莉莉

這些基礎功能,讓老舊社區居民十分“解渴”,每天各種活動室裡都是人滿為患,需要提前預約。

悄然重塑社區規則

提供公共服務或許並不稀奇,但不少人發現,有了這個公共客廳之後,呼瑪二村的社區規則正在悄然重塑。

1

古箏

不久前,呼瑪二村居民區書記王清接到一個投訴電話:“我們樓裡有人成天到晚彈古箏,吵死人了!你們能不能管管?”王清前往居民樓瞭解到,彈琴者顧超,是一位28歲的古箏老師,平時在一家培訓機構教授古箏,在家的時候自然每天要練琴。

王清靈機一動:“小顧,你看這樣好不好:我們社區公共客廳裡正好有個古箏班,老人孩子都在這裡學琴,正愁沒有好老師,你來這裡教琴,我們免費提供場地給你練琴。”顧超一聽,爽快地答應了。

從此,公共客廳裡的古箏班裡,多了一位專業的古箏老師,每週五晚上教社區的孩子們彈琴一小時,費用只收取市場價的一半,相當受歡迎。對顧超來說,用了安心練琴的地方,也不用擔心在家彈琴擾民了。在嘗到用專業技能為社區居民服務的甜頭後,她還主動提出以後每週可以免費教社區老人彈琴一小時。

2

滬劇

無獨有偶。一日,王清看到一位身穿旗袍、氣質優雅的中年女性在社區涼亭裡唱滬劇,意境很美,唱得也贊,就是有些擾民。她走到這位阿姨跟前:“你知道社區公共客廳裡有個滬劇班嗎?歡迎你加入。”從此,滬劇班裡又多了一位忠實粉絲。

記者在呼瑪二村公共客廳裡看到,牆壁上插著一張張各類興趣小組的報名表,想加入的居民只需要將其抽出,填上自己的姓名、年齡、電話、住址後,再放回去。自會有興趣小組負責人將其領回,過陣子就會聯繫這位居民了。

這樣靈活多樣的方式,使得公共客廳裡的各類興趣小組蓬勃發展。目前20多個興趣小組中,最多的一個有50多人,最少的也有10多人。讓居民們各得其所,樂於付出,又不干擾別人,既平衡了各方需求,也樹立了社區規則。

逐步喚起公共意識

在公共客廳裡,有幾個房間是專門用來給大家議事的。

品茗苑

二樓品茗苑裡,業委會沙龍定期在這裡碰頭開會,商量社區的大事小事。古色古香的桌椅旁,是居民收藏的各類茶具。有的業委會成員開玩笑說:“現在條件好了,我們開會也起勁了。”不久前的夏令熱線裡,呼瑪二村有幾棟樓樓頂的隔熱板壞了,有人向區長電話投訴。業委會得知此事後,立即在這個業委會沙龍裡開展緊急會議,居委會、物業、業委會共同參與,很快寫好了意見徵詢書,得到居民許可後,在最短的時間,重裝了這幾棟樓的樓頂隔熱板。

社區花園

在老居委會主任張奶奶工作室裡,鮮亮的沙發和靈動的綠植,烘托出溫馨的氣氛。當時,根據老舊社區改造的專案安排,社區花園裡需要新增一條健身跑道,計畫一公開就有許多居民的反對,他們跑到張奶奶工作室裡嚷嚷:“有的居民一清早就開始鍛煉,本來就嚴重影響休息,如果新增了跑道豈不是情況更加嚴重了?”張奶奶聽說以後,勸他們別急,說第二天就去小花園勸解晨練居民。第一次,張奶奶淩晨5點趕到小花園,未等到晨練的居民;第二次,她淩晨4點趕到,仍未碰到晨練居民;第三次,她淩晨3點起床,趕到小花園。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等到了那名晨練擾民的老人,老人被張奶奶的毅力感動,表示會改變鍛煉的時間。在解決居民共同反對的問題後,小花園的跑道工程順利開展,如今已成為社區居民熱門的鍛煉場所了。

閱覽室

在閱覽室裡,社區一位張先生貢獻了自己300多冊珍藏,他說這輩子沒有其他的愛好,就是收藏書,能夠把自己的寶貝放在大家共同的家裡,非常開心。

露天花園

三樓的露天花園和苗圃也吸引著很多居民的參與,他們有的主動幫忙養花,有的在苗圃種上了黃瓜和番茄,不僅在這裡獲得了成就感,居民區也真正解決了毀綠種菜等問題。邊上陽傘下的幾張桌椅,同樣成了居民們議事閒聊的好地方。

小小的“公共客廳”,營造的不僅是物理空間,更使得許多居民彼此心理距離近了,也從社區事務漠不關心的“旁觀者”轉變為積極熱心的“參與者 ”。還有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例子——

廚藝烘焙興趣班裡的孩子們,做出香噴噴的蛋糕後,竟然自己都沒捨得吃,用小手小心翼翼地一路捧著,走到一樓,將它們送給了日托中心的老人們。一張張老老小小的笑臉,令人難忘。

編輯校對:張騰、王瑩、顧莉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