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田溯寧:從“互聯網+”到“萬物+”的變革進行時

【PConline資訊】1994年, 已在美國拿到資源管理專業博士的田溯寧, 被互聯網的魅力吸引, 並與丁健等幾位中國留學生共同創辦了亞信(AsiaInfo)。

1995年, 中國電信計畫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開通兩條64K專線, 一條在北京, 另一條在上海, 這也是中國最早的公眾互聯網, 當年回國的田溯寧抓住了這次機會, 並在運營商與早期互聯網建設過程中, 贏得了“中國互聯網主建築師”的綽號。

2000年, 亞信成為第一家在美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高科技企業。 1996年, 田溯寧參與創辦了中國網路通信有限公司並擔任首席執行官, 2002年電信行業重組, 田溯寧所在的小網通與分拆出來的北方電信組建新的中國網通集團, 他擔任網通(擬上市部分)首席執行官。 2004年11月, 網通成功在香港上市。

2006年, 離開網通的田溯寧創建了寬頻資本, 專注於投資電信、互聯網、媒體和科技產業, 先後投資了世紀互聯、途家、分眾傳媒、百視通、LinkedIn、airbnb等多個熱門項目。

一路走來, 田溯寧踩著通信、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產業的每一個節點, 二十餘年風雲變幻之後, 網路技術與商業環境都發生根本變化,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的話, 田溯寧表示, 目前已經到了“萬物+”的時代——每個物都有智慧, 有計算能力, 或者說萬物都有了“晶片”。 同時, 人、資料和設備之間自由溝通, 進入產品、流程、服務各環節緊密相連的全球化網路。

田溯寧表示, 此輪技術變革時期, 有兩件事非常重要——

一個是技術原創, 誰發明了技術就跟著誰走, 將來能不能在中關村發明“萬物+”的某種軟體, 讓全球跟著我們走?

第二個, 創造獨特的商業模式, 讓中國的製造業在整個“萬物+”的時候能煥發青春, 創造新的價格體系。

此次, 田溯寧提出“互聯網+”到“萬物+”的時代變革, 是因為在他看來, “萬物+”所必備的幾個關鍵技術都相對成熟 。

首先是新一代網路技術的發展, 如全球範圍內低功率廣域網路(LPWAN)、工業乙太網、短距離通信等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 尤其是2016年NB-IoT(窄帶蜂窩物聯網)標準的確立和商用化, 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廣覆蓋等特點, 聯接障礙持續降低, 為“萬物+”興起提供了重要基礎條件。

其次是新一代物理及新材料技術的發展, 使得萬物智慧化成為可能。 如今塵埃大小的感測器能夠檢測並傳送溫度、壓力和移動資訊, 鹽粒大小的電腦就包含了太陽能電池、薄膜蓄電池、記憶體、壓力感測器、無線射頻和天線。

同時萬物智慧化的成本也在大幅度降低。

相比10年前感測器價格下降了54%, 聯網處理器價格下降98%, 頻寬價格下降97%, 成本降低為大規模部署提供了商業化的可行性。

還有計算能力的提升。 雲和大資料最近幾年的大力發展, 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 使得對資料的提取、存儲、處理、利用等能力大為提高。

對所謂“萬物+”時代進行了更詳盡的採訪, 記者做出不更改願意的內容整理:

萬物+時代, 物聯網在產業界要如何具體落地呢?

田溯寧:以摩拜單車為例, 它的晶片基本上用的都是GPS的, 而GPS是一個廣闊性網路, 很難進行資料運營管理。 同時, NB-IoT網路還沒發展健全, 所以今天很多商業模式沒有成型, 歸根到底還是跟網路有關。

過去通用的GPS網路, 或者3G、4G的晶片, 成本比較高, 耗能問題解決不了, 安全也有很多問題。 今天主要強調的, 是窄帶物聯網標準的技術全球化的認可, 中國在大規模的建設網路。

為什麼NB-IoT比較關鍵呢?

從根本上來講, NB-IoT變成標準, 對整個技術環境影響非常大, 將使產業互聯網成為可能。 這一輪NB-IoT部署, 到今年年底, 中國會成為全球最大的NB-IoT網路, 全球來看,走NB-IoT網路的如沃達豐等運營商。當每個手機聯網之後,下一步就是萬物互聯,變成從互聯網+到“萬物+”,一個非常重要的網路平臺便可開始了。

因此,我們著重關注一下兩點——一是如何具體抓住NB-IoT這個產業點,第二就是抓住之後,具體模組怎麼做。

技術變革的產業鏈、生態鏈目前非常不成熟。像NB-IoT的模組到底怎麼做,這裡的技術怎麼樣。現在很多創業都在往這個方向思考。另外一方面你怎麼和運營商配合起來。

還是以摩拜單車為例,它下一步要用NB-IoT這個網路進行管理,摩拜單車所有的資料,可以即時收回來,且非常便宜,幾年不需要換電池,自己就可以組成一個網路。這裡沒有網路是不行的,並且一定要跟運營商適配才可以。

提問:目前,人工智慧的聲音很多,但是物聯網的聲音反而比較弱,大家沒有形成合力。怎樣統籌物聯網雜音,變成擰成一股繩?

田溯寧:此前,誰能想到這三年滴滴打車、摩拜單車突然火爆起來呢?技術變革的推動力量是很重要的。我認為也許物聯網是神經系統,而人工智慧要逐漸形成大腦。下一步,兩者不論是形成共振,或是形成一定行業規模,宣傳還是很重要的。集中創業資源、資本資源、影響力資源,多進行一些有標誌性的事件。因為碎片化時代,競爭越多的地方,人與人之間交流越重要。

提問:萬物+的概念,會對商業變化、技術變革,帶來怎樣的發展?

田溯寧:隨著這些年技術的挑戰,全球都處在焦慮當中。正如科技革命一樣,它的結構是爆發性的,我認為目前技術的聚集正在產生裂變效應。只要創新不斷在走,摩爾定律還會繼續發生作用。

提問:目前亞馬遜和穀歌雲計算業務發展比較快,您怎麼看待中國的雲計算發展?

田溯寧:中國的雲計算很不錯,中國和美國一樣沒有形成壟斷。比如目前華為全力以赴進公有雲。雲計算這個浪潮,從幾年前大家談雲計算,到現在變成一個最核心的技術架構的一部分。在這種競爭過程中,雲計算的形態、商業模式都會發生很大變化。中國的文化、政治體系,有其特殊架構,很多城市都上公有雲、智慧城市,這些都能夠促使我們誕生更多具備獨特性的公司,以及獨特的競爭力。

同時,雲是基礎設施,它還沒有形成完全的閉環。但是物聯網、或者說萬物+,是很有可能的。一個生產服裝或生產機械的企業,加上一個價格低廉的晶片,以及網路,商業模式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海爾,比如三一重工下的創業公司樹根網路,大家都在往這個方向去想。只要價格便宜、實現連接,落地場景都會被創造出來。

提問:從投資角度來說的話,物聯網時代的場景,哪些賽道您比較關注?物聯網的機會在哪裡?

田溯寧:單從資本角度來講的話,過去我們看物聯網外部的核心環境比較多。過去我們一直認為網路基礎設施時代還沒有到,但今年、明年應該會好很多。因為當網路基礎設施到來之後,從投資回報角度來講,還是做應用投資比較好。所以今年我們在著重看怎樣利用好NB-IoT網路。

從賽道來看,比較現實的可以看到幾個領域:

一個就是智慧抄表,它對這個行業影響很大,燃氣表、電力表智慧化之後,對能源的消耗是可預測、可管理的。

另外一個領域就是智慧安防,主要是因為NB-IoT的價格越來越便宜。比如每座大樓裡面都有消防水池,但水量高低沒人知道。若配置一個物聯網感測器,整個當地的消防設備都可以清楚瞭解。

總之,今年寬頻資本比較關注這幾個領域:

一個是新一代B2B軟體、企業級軟體,像我們投的雲智慧。

第二類是圍繞著網路安全,因為安全變成越來越重要的基礎設施,資料安全、雲安全、網路安全等。

第三類就是物聯網的行業應用。

怎麼看待晶片在物聯網時代的地位?

田溯宇:現在物聯網還處在早期,整個IT行業最基礎的支撐還是晶片,並且,物聯網可應用的場景太多了,所以晶片廠商可能不會像PC、手機晶片廠商一樣只有一兩家,這種場景出現的好處,是它沒有壟斷,所以創新就特別多。缺點是,由於沒有壟斷,形成不了這個行業的規範與規模。而我個人認為,最好還是比較深入得紮進一個行業,通過這個行業深入進整個物聯網產業。

全球來看,走NB-IoT網路的如沃達豐等運營商。當每個手機聯網之後,下一步就是萬物互聯,變成從互聯網+到“萬物+”,一個非常重要的網路平臺便可開始了。

因此,我們著重關注一下兩點——一是如何具體抓住NB-IoT這個產業點,第二就是抓住之後,具體模組怎麼做。

技術變革的產業鏈、生態鏈目前非常不成熟。像NB-IoT的模組到底怎麼做,這裡的技術怎麼樣。現在很多創業都在往這個方向思考。另外一方面你怎麼和運營商配合起來。

還是以摩拜單車為例,它下一步要用NB-IoT這個網路進行管理,摩拜單車所有的資料,可以即時收回來,且非常便宜,幾年不需要換電池,自己就可以組成一個網路。這裡沒有網路是不行的,並且一定要跟運營商適配才可以。

提問:目前,人工智慧的聲音很多,但是物聯網的聲音反而比較弱,大家沒有形成合力。怎樣統籌物聯網雜音,變成擰成一股繩?

田溯寧:此前,誰能想到這三年滴滴打車、摩拜單車突然火爆起來呢?技術變革的推動力量是很重要的。我認為也許物聯網是神經系統,而人工智慧要逐漸形成大腦。下一步,兩者不論是形成共振,或是形成一定行業規模,宣傳還是很重要的。集中創業資源、資本資源、影響力資源,多進行一些有標誌性的事件。因為碎片化時代,競爭越多的地方,人與人之間交流越重要。

提問:萬物+的概念,會對商業變化、技術變革,帶來怎樣的發展?

田溯寧:隨著這些年技術的挑戰,全球都處在焦慮當中。正如科技革命一樣,它的結構是爆發性的,我認為目前技術的聚集正在產生裂變效應。只要創新不斷在走,摩爾定律還會繼續發生作用。

提問:目前亞馬遜和穀歌雲計算業務發展比較快,您怎麼看待中國的雲計算發展?

田溯寧:中國的雲計算很不錯,中國和美國一樣沒有形成壟斷。比如目前華為全力以赴進公有雲。雲計算這個浪潮,從幾年前大家談雲計算,到現在變成一個最核心的技術架構的一部分。在這種競爭過程中,雲計算的形態、商業模式都會發生很大變化。中國的文化、政治體系,有其特殊架構,很多城市都上公有雲、智慧城市,這些都能夠促使我們誕生更多具備獨特性的公司,以及獨特的競爭力。

同時,雲是基礎設施,它還沒有形成完全的閉環。但是物聯網、或者說萬物+,是很有可能的。一個生產服裝或生產機械的企業,加上一個價格低廉的晶片,以及網路,商業模式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海爾,比如三一重工下的創業公司樹根網路,大家都在往這個方向去想。只要價格便宜、實現連接,落地場景都會被創造出來。

提問:從投資角度來說的話,物聯網時代的場景,哪些賽道您比較關注?物聯網的機會在哪裡?

田溯寧:單從資本角度來講的話,過去我們看物聯網外部的核心環境比較多。過去我們一直認為網路基礎設施時代還沒有到,但今年、明年應該會好很多。因為當網路基礎設施到來之後,從投資回報角度來講,還是做應用投資比較好。所以今年我們在著重看怎樣利用好NB-IoT網路。

從賽道來看,比較現實的可以看到幾個領域:

一個就是智慧抄表,它對這個行業影響很大,燃氣表、電力表智慧化之後,對能源的消耗是可預測、可管理的。

另外一個領域就是智慧安防,主要是因為NB-IoT的價格越來越便宜。比如每座大樓裡面都有消防水池,但水量高低沒人知道。若配置一個物聯網感測器,整個當地的消防設備都可以清楚瞭解。

總之,今年寬頻資本比較關注這幾個領域:

一個是新一代B2B軟體、企業級軟體,像我們投的雲智慧。

第二類是圍繞著網路安全,因為安全變成越來越重要的基礎設施,資料安全、雲安全、網路安全等。

第三類就是物聯網的行業應用。

怎麼看待晶片在物聯網時代的地位?

田溯宇:現在物聯網還處在早期,整個IT行業最基礎的支撐還是晶片,並且,物聯網可應用的場景太多了,所以晶片廠商可能不會像PC、手機晶片廠商一樣只有一兩家,這種場景出現的好處,是它沒有壟斷,所以創新就特別多。缺點是,由於沒有壟斷,形成不了這個行業的規範與規模。而我個人認為,最好還是比較深入得紮進一個行業,通過這個行業深入進整個物聯網產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