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五臺山的皇家之緣,康熙五次朝拜的佛教聖地

五臺山密宗寺廟可謂是眾廟中的少數派,但其中既有源遠流長的唐密遺跡,也有曾經以一寺統諸寺, 至高無上的黃廟“菩薩頂”。 佛教選中了五臺山, 而皇室卻一再選中密教,讓清涼世界披上了一抹燦爛的金光。

唐代宗大曆九年(774年)六月十五,在經歷人生最後一個忙碌的月份後, 五臺山最著名的和尚和國師、開府儀同三司的朝廷大臣不空和尚, 做好了走完人生旅程最後一段的準備。

不空和尚生在西域,卻是一個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婆羅門孩子, 幼年喪父, 在十三歲時幸運地結識譽滿天下的密宗大師金剛智, 得法號“不空”。

世事無常, 當不空潛心跟從恩師學習密法時, 金剛智大師卻圓寂了, 不空決定前往聖地“天竺”進修。 在他走到廣州時, 又被地方官劉巨麟給攔了下來。 劉巨麟也沒什麼惡意, 就是要求不空開壇講法, 順帶給自己“灌頂”一下, 不空當即拒絕——密宗不輕傳佛法,

更不輕易給人灌頂.

不過一些現實問題讓不空妥協了:且不論出海需得到劉巨麟的同意, 沒有一艘靠譜的大船, 渡海談何容易?前輩高僧教導:“不依國主, 法事難立。 ”勘破這點的不空遂了劉巨麟的願, 乾脆就地大開法壇, 這件事情的結果是——“法音遍南海”。 得到滿足的不止是劉巨麟, 整個廣州城的士人都被不空的佛法打動。 天寶元年( 742年)冬, 不空滿載廣州士人們贈送的禮物, 坐上了前往天竺的商船。

五年後, 不空來到長安時, 已是名動天下的高僧, 他也展開了廣泛的政治交往, 大將哥舒翰、大臣王縉、太子李亨乃至皇帝李隆基都是他傳法的弟子。 可惜, 他回到大唐的時機並不好, 天寶十四年( 755年), 長安城破。

不空做了一個更大膽的決定:做間諜。 長安光復後, 不空得到朝廷大力支持——開法會、譯佛經, 還有建金閣寺。

可長安實在是個是非之地,李亨駕崩, 新皇帝皇位還沒坐熱, 長安城又破了, 又是一番雞飛狗跳。 這樣的地方怎麼能修佛呢?看來要興佛法, 得尋個清涼去處, 建一座能取得國主信任的皇家道場才是。

不空不需要糾結如何尋這個清涼去處, 大唐國主的祖宗李世民早已欽定過:五臺山, 自古以來就是文殊的道場, 更是我們李唐的龍興之地。 不空在諸佛中最信仰文殊, 而這文殊的道場恰巧又是國主們的福地, 舍五臺山其誰?

此時國家連年戰亂,實在無力大興土木。 不空想出了一招“自籌”, 他拿著皇帝李豫的聖旨, 到處找文武大臣“化緣”。

於是, 大曆五年(770年), 一座“計錢巨億萬”的皇家寺廟, 僅歷時4年便完工了, 這座金閣寺“閣九間, 三層, 高百餘尺, 壁椽簷柱, 無處不畫, 內外莊嚴, 盡世珍異”。

這座萬人大寺成為了唐代的一個建築奇觀, 不知吸引了多少僧侶來此朝聖。 不空在此沒置道場, 常年為李唐王朝祈福。 不僅如此, 不空更以金閣寺為樣本, 讓天下的寺院在“食堂”中主供文殊, 對文殊的格外推崇, 也由從五臺山金閣寺向整個大唐帝國散播開來。

早在西元7世紀, 遠在青藏高原上, 第32代贊普松贊干布執掌政權, 先後迎娶了代表天竺尼婆羅文化的赤尊公主、與代表大唐文化的文成公主力後, 這兩位公主篤信佛教, 佛教也是從這兩個方向傳入西藏的。 西藏佛教進入了第一個繁榮時期, 但西藏本土的苯教很快反撲, 西元755年, 與中原王朝的安史之亂幾乎同時, 西藏地區出現了第一次法難。

這次法難毀掉了“真桑本尊佛堂”, 也是漢地密宗寺院在藏區的一座重要佛寺。 消息傳到中原, 此時滯留在漢地的使僧桑希決定暫停回吐蕃的行程,他決定前往佛寺林立的五臺山, 他所要做的事情是描圖——他要將五臺山上最宏偉的寺廟複製到吐蕃。

長慶四年(824年),再次與中原王朝修好的吐蕃贊普,向新即位的唐朝皇帝李湛索要了一份禮物:《五臺山圖》,據說這是一幅描繪一代女皇武則天在夢中所見的五臺山。這幅圖隨著文殊信仰流傳中國大地,然而由於其製作困難,猶顯珍貴,算得上是文殊信仰者的“聖物”。文殊信仰流行吐蕃,而吐蕃竟無一圖,所以身為國主的贊普,也只好請唐皇賞賜了。《五臺山圖》不久傳入吐蕃,成了吐蕃信眾的聖物。

西元1257年,元朝皇帝的帝師23歲的八思巴受五臺山僧人之邀前來朝台。經過唐後三百年的積累與沉澱,此時五臺山密法仍盛。同修密宗的八思巴,在此開闊了視野,他在五臺山滯留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但作為忽必烈親信的八思巴還有其他任務,於是他向忽必烈推薦了膽巴上師。

膽巴是八思巴最得意的弟子,在其受封為上師後,經常居住在五臺山壽寧寺——這也是五臺山第一座藏傳佛寺。1270年到1272年,膽巴一步未離五臺山,在這裡他只做一件事——祀摩訶葛刺神,也就是藏傳佛教中的戰神大黑天神,這可以說是八思巴交代的任務。

是時,元征宋,《佛祖歷代通載》記載了這麼一件事:當元兵南下的時候,襄陽居民祈禱真武助陣,而真武卻降筆說,“有大黑神,領兵自西北來,吾亦當避”,於是襄陽軍民便降了元。

大黑天神是否真的如此靈驗,今人無從知曉,但宋朝是實實在在地被征服了。天天為國祈禱的膽巴及其信仰的藏傳密宗,自是有功,於是有元一代,五臺山的普甯寺、壽寧寺、普明寺都曾被部分甚至全部被改為藏僧所用,甚至在元成宗年間,傑出的建築師阿尼哥在五臺山建造了一座輝煌的佛骨舍利塔,這座充滿藏地風情的建築,如今被稱作“大白塔”,儼然是五臺山的標誌。

藏傳佛教從此在五臺山站住了腳,然而在傳承千年的漢傳佛教的叢林中,它的融入還顯得非常弱小,五台諸派的佛法交融,還需要有其他的契機。

在蒙古各部落的幫助下,偏居東北的清政權在1644年入主中原。但此時的五臺山飽受戰亂之苦,輝煌的寺廟變得破敗不堪。

順治十六年(1659年)開始,清帝就不斷向五臺山派去喇嘛修道場、辦法會,以圖振興五臺山密教。次年,皇帝宣佈要任命阿王老藏為“總理五臺山番漢大喇嘛”,前往五臺山全面整理佛教叢林。

其人俗姓賈,是個漢人,但卻拜藏傳僧為師,算起來,他是釋迦也失的第十四代徒孫,是藏傳佛教大師宗喀巴的直系傳人,最關鍵的是,他自幼飽讀漢藏各類經典,是知名的得道高僧。

這樣一位高僧,以“正二品”大員的身份來到五臺山菩薩頂,開始對備大寺廟進行整改修繕,這場整治持續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康熙十九年(1680年),阿王老藏覲見皇帝後,康熙對五臺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前後五次登上佛門聖山。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第一次來到五臺山,在他面前呈現出來的五臺山第一黃廟是這樣的:它高居台懷鎮中心的制高點——靈鷲峰頂。正好坐落在漢傳佛教最大、歷史最為悠久的顯通寺頭頂。它的地理位置優越,大有俯瞰眾寺的氣勢。而且也像金閣寺一樣,山門前修有108級高階,使寺店頓生威嚴之感。它“金碧輝煌,苟虛璀璨,花台寶幢,尊嚴峻肅”,如此氣派,一點沒丟皇家寺院的臉面。

康熙皇帝表示贊許,當即便賜給這位總管龍袍、貂座等物,並禦封阿王老藏為清涼老人。皇帝滿意地走了,不過半年他又來了,還是帶著祖母來的。那一年七月,臺灣鄭克壤投降,海內一宇,大概康熙緊張的神經放鬆了下來,就在想如何孝敬祖母了。此時的五臺山已經成了一個信仰中心,帶著篤信黃教的奶奶來此一遊,無疑是向天下示範孝道的好機會。

次年,康熙又下旨“于菩薩頂前後山門,設立永鎮把總一員,馬兵十名,步兵三十名,護守香火供器”,這菩薩頂幾乎要成了一個戒備森嚴的行宮。

不過,玄燁本人對佛教特別是藏傳佛教,看得並不比江山更重,所以在祖母去世後,康熙很長時間不再朝台,甚至連給五臺山的封賞也停了。但時隔十五年後的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又決定朝台了。

這一次朝台,他是要讓蒙藏的貴族看的:帝國的邊疆始終不夠穩固,六年前,五世達賴圓寂,藏區統治者秘不發喪,仍以達賴之名發佈政令,井暗中支持噶爾丹反叛清廷。一年前,康熙親征噶爾丹大獲全勝,噶爾丹兵敗身亡。

武力征服掩不住人心的暗流,“以德服人”的計畫必須要上日程了,在內地選定一個藏傳佛教聖地,以協調蒙藏與中央的關係,無疑是當務之急。五臺山成了不二之選。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玄燁再次朝台,來了一次“寺廟大巡遊”——他連續參觀了羅喉寺、湧泉寺、廣宗寺、妙德庵以及西台、南台各寺,無疑這是在進行上一次朝台後的黃廟建設成果的驗收。

再之後,康熙又失去了朝台的熱情,甚至連山西巡撫噶禮邀請皇帝再次巡遊時,康熙也僅以“五台地方甚窄,眾人齊集則無處坐立”的理由給拒絕了。

皇帝的心老了,不想折騰了?而僅僅兩年後,康熙似乎完全忘了自己說過的話,又一次來到五臺山。這一次,他是為孩子而來:年邁的康熙帶著眾皇子一起朝台。前一年三月,他剛剛又複立了太子,奪嫡大戲再度上演,年底,康熙大規模封賞了眾皇子,希望消弭他們間的矛盾,而這次巡遊,則近乎是一次“家庭郊遊”。

帝王的五臺山,總不十分清涼,但這一次次封賞、巡遊後,五臺山終於成為了漢地裡藏傳佛教寺院最為集中的聖地。

他所要做的事情是描圖——他要將五臺山上最宏偉的寺廟複製到吐蕃。

長慶四年(824年),再次與中原王朝修好的吐蕃贊普,向新即位的唐朝皇帝李湛索要了一份禮物:《五臺山圖》,據說這是一幅描繪一代女皇武則天在夢中所見的五臺山。這幅圖隨著文殊信仰流傳中國大地,然而由於其製作困難,猶顯珍貴,算得上是文殊信仰者的“聖物”。文殊信仰流行吐蕃,而吐蕃竟無一圖,所以身為國主的贊普,也只好請唐皇賞賜了。《五臺山圖》不久傳入吐蕃,成了吐蕃信眾的聖物。

西元1257年,元朝皇帝的帝師23歲的八思巴受五臺山僧人之邀前來朝台。經過唐後三百年的積累與沉澱,此時五臺山密法仍盛。同修密宗的八思巴,在此開闊了視野,他在五臺山滯留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但作為忽必烈親信的八思巴還有其他任務,於是他向忽必烈推薦了膽巴上師。

膽巴是八思巴最得意的弟子,在其受封為上師後,經常居住在五臺山壽寧寺——這也是五臺山第一座藏傳佛寺。1270年到1272年,膽巴一步未離五臺山,在這裡他只做一件事——祀摩訶葛刺神,也就是藏傳佛教中的戰神大黑天神,這可以說是八思巴交代的任務。

是時,元征宋,《佛祖歷代通載》記載了這麼一件事:當元兵南下的時候,襄陽居民祈禱真武助陣,而真武卻降筆說,“有大黑神,領兵自西北來,吾亦當避”,於是襄陽軍民便降了元。

大黑天神是否真的如此靈驗,今人無從知曉,但宋朝是實實在在地被征服了。天天為國祈禱的膽巴及其信仰的藏傳密宗,自是有功,於是有元一代,五臺山的普甯寺、壽寧寺、普明寺都曾被部分甚至全部被改為藏僧所用,甚至在元成宗年間,傑出的建築師阿尼哥在五臺山建造了一座輝煌的佛骨舍利塔,這座充滿藏地風情的建築,如今被稱作“大白塔”,儼然是五臺山的標誌。

藏傳佛教從此在五臺山站住了腳,然而在傳承千年的漢傳佛教的叢林中,它的融入還顯得非常弱小,五台諸派的佛法交融,還需要有其他的契機。

在蒙古各部落的幫助下,偏居東北的清政權在1644年入主中原。但此時的五臺山飽受戰亂之苦,輝煌的寺廟變得破敗不堪。

順治十六年(1659年)開始,清帝就不斷向五臺山派去喇嘛修道場、辦法會,以圖振興五臺山密教。次年,皇帝宣佈要任命阿王老藏為“總理五臺山番漢大喇嘛”,前往五臺山全面整理佛教叢林。

其人俗姓賈,是個漢人,但卻拜藏傳僧為師,算起來,他是釋迦也失的第十四代徒孫,是藏傳佛教大師宗喀巴的直系傳人,最關鍵的是,他自幼飽讀漢藏各類經典,是知名的得道高僧。

這樣一位高僧,以“正二品”大員的身份來到五臺山菩薩頂,開始對備大寺廟進行整改修繕,這場整治持續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康熙十九年(1680年),阿王老藏覲見皇帝後,康熙對五臺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前後五次登上佛門聖山。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第一次來到五臺山,在他面前呈現出來的五臺山第一黃廟是這樣的:它高居台懷鎮中心的制高點——靈鷲峰頂。正好坐落在漢傳佛教最大、歷史最為悠久的顯通寺頭頂。它的地理位置優越,大有俯瞰眾寺的氣勢。而且也像金閣寺一樣,山門前修有108級高階,使寺店頓生威嚴之感。它“金碧輝煌,苟虛璀璨,花台寶幢,尊嚴峻肅”,如此氣派,一點沒丟皇家寺院的臉面。

康熙皇帝表示贊許,當即便賜給這位總管龍袍、貂座等物,並禦封阿王老藏為清涼老人。皇帝滿意地走了,不過半年他又來了,還是帶著祖母來的。那一年七月,臺灣鄭克壤投降,海內一宇,大概康熙緊張的神經放鬆了下來,就在想如何孝敬祖母了。此時的五臺山已經成了一個信仰中心,帶著篤信黃教的奶奶來此一遊,無疑是向天下示範孝道的好機會。

次年,康熙又下旨“于菩薩頂前後山門,設立永鎮把總一員,馬兵十名,步兵三十名,護守香火供器”,這菩薩頂幾乎要成了一個戒備森嚴的行宮。

不過,玄燁本人對佛教特別是藏傳佛教,看得並不比江山更重,所以在祖母去世後,康熙很長時間不再朝台,甚至連給五臺山的封賞也停了。但時隔十五年後的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又決定朝台了。

這一次朝台,他是要讓蒙藏的貴族看的:帝國的邊疆始終不夠穩固,六年前,五世達賴圓寂,藏區統治者秘不發喪,仍以達賴之名發佈政令,井暗中支持噶爾丹反叛清廷。一年前,康熙親征噶爾丹大獲全勝,噶爾丹兵敗身亡。

武力征服掩不住人心的暗流,“以德服人”的計畫必須要上日程了,在內地選定一個藏傳佛教聖地,以協調蒙藏與中央的關係,無疑是當務之急。五臺山成了不二之選。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玄燁再次朝台,來了一次“寺廟大巡遊”——他連續參觀了羅喉寺、湧泉寺、廣宗寺、妙德庵以及西台、南台各寺,無疑這是在進行上一次朝台後的黃廟建設成果的驗收。

再之後,康熙又失去了朝台的熱情,甚至連山西巡撫噶禮邀請皇帝再次巡遊時,康熙也僅以“五台地方甚窄,眾人齊集則無處坐立”的理由給拒絕了。

皇帝的心老了,不想折騰了?而僅僅兩年後,康熙似乎完全忘了自己說過的話,又一次來到五臺山。這一次,他是為孩子而來:年邁的康熙帶著眾皇子一起朝台。前一年三月,他剛剛又複立了太子,奪嫡大戲再度上演,年底,康熙大規模封賞了眾皇子,希望消弭他們間的矛盾,而這次巡遊,則近乎是一次“家庭郊遊”。

帝王的五臺山,總不十分清涼,但這一次次封賞、巡遊後,五臺山終於成為了漢地裡藏傳佛教寺院最為集中的聖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